口腔执业医师复习重点口腔解剖生理学(共7页).doc





《口腔执业医师复习重点口腔解剖生理学(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执业医师复习重点口腔解剖生理学(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四单元口腔功能考什么?四、口腔功能1.下颌运动(1)控制下颌运动的因素(2)下颌运动的形式和范围2.咀嚼功能(1)咀嚼运动及咀嚼周期(2)咀嚼运动中的生物力及生物杠杆(3)咀嚼效率及其影响因素(4)咀嚼与牙的磨耗(5)咀嚼与相关器官的关系3.吞咽功能(1)吞咽的神经反射(2)吞咽的过程(3)吞咽对牙列、 、颌、面发育的影响4.唾液功能(1)唾液的性质和成分(2)唾液的作用5.言语功能口腔部分缺损或畸形对语音的影响最重点是什么?下颌运动的形式和范围咀嚼运动中的生物力 第一节下颌运动下颌运动是口腔功能的基础,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运动下颌的肌肉与颞下颌关节的协同作用
2、而完成的。(一)控制下颌运动的因素控制下颌运动的因素有四个:右侧颞下颌关节;左侧颞下颌关节;神经肌肉。其中双侧颞下颌关节是难以改变的,而因素可在一定范围内人为地加以调整。通过调改面或重建咬合,可改变应力在牙周膜上的分布,从而改变本体感受器传人的信号、间接地调节神经肌肉的反应,以达到影响下颌运动的目的。(二)下颌运动的形式和范围1.下颌运动的形式 下颌运动极为复杂,通常将其归纳为开闭口运动,前后运动及侧方运动三种基本形式:(1)开闭口运动:正常情况下,两侧颞下颌关节运动是对称的。开口型(从正面观察下颌下降时颏点运动的方向)呈“”。为叙述方便,可将开颌运动分为小开颌运动、大开颌运动和最大开颌运动三
3、个阶段,而闭颌运动则大致是循开颌运动原轨迹作相反方向的运动。 小开颌运动,下颌下降约2cm。髁突仅作转动运动。运动轴心在髁突。活动发生在关节下腔,关节盘基本不动。大开颌运动,下颌下降约2cm以上,髁突不仅有转动运动,同时还有滑动运动。髁突带动关节盘协调地沿关节结节后斜面向前下方滑动,关节盘在向前滑动的同时又稍向后方旋转。转动运动的轴心仍在髁突,而滑动运动的轴心则在下颌孔附近。因此,大开颌运动是转动运动和滑动运动相结合的混合运动。活动既发生在关节下腔又发生在关节上腔,并且有两个运动轴心。在正常情况下,大开颌运动时,髁突可滑到关节结节处或稍前方。关节盘的中间带夹在关节结节顶和髁突嵴顶之间。此时关节
4、盘颞后附着的弹性纤维可被拉长0.71.Ocm。临床常见的髁突过度向前滑动,可损伤此结构,从而破坏关节盘的动力平衡,以致造成关节盘的移位或脱位。最大开颌运动,如在打哈欠时的下颌运动就是最大开颌运动。此时翼外肌下头处于紧张状态,二腹肌出现强烈收缩,牵引下颌向下后方,使髁突停止在关节结节处仅作转动运动而不再向前滑动。其运动轴心又在髁突,活动只发生在关节下腔,开颌运动达到最大限度。此时,颞下颌韧带、蝶下颌韧带和茎突下颌韧带都被拉紧以限制髁突过度移动。(2)前后运动:分前伸运动和后退运动两部分。前伸运动时双侧髁突和关节盘协调地沿关节结节后斜面向下方滑动。活动发生在关节上腔。髁突在前伸运动时的活动轨迹,不
5、仅与关节结节后斜面有关,还取决于前牙覆关系。 如前牙为对刃或开,下颌前伸运动就是髁突的滑动运动;如果前牙为深覆,下颌前伸时必须先作小开颌运动,然后才能作前伸运动,这时的前伸运动则是转动和滑动相结合的混合运动。后退运动大致是循前伸运动原轨迹作相反方向运动。髁突和关节盘沿关节结节后斜面向后上方滑行,又回到关节窝后位。正常情况下,此时髁突还能后退约1mm。(3)侧方运动:是一种不对称运动。一侧髁突滑动,另一侧基本上做转动运动。咀嚼时,工作侧髁突基本上为转动运动,髁突沿髁突一下颌升支后缘的垂直轴作转动运动。非工作侧的髁突为滑动运动,髁突从关节窝沿关节结节后斜面向前向下向内作滑动运动。临床上不少关节病或
6、关节手术后,翼外肌功能遭到破坏,常不能作侧方运动,从而明显地降低咀嚼功能。2.下颌运动的范围 下颌运动的范围可分为下列三种:(1)边缘运动:为下颌向各方向所能做最大范围的运动。(2)习惯性开闭运动:是下颌沿习惯性轨道进行的反射性开闭口运动,如叩齿运动。(3)功能运动:是指进行咀嚼、吞咽及言语等功能活动时的下颌运动。 第二节咀嚼功能(一)咀嚼运动及咀嚼周期1.咀嚼运动 为下颌运动的一部分,其运动形式较为复杂。在牙列完整对称、牙尖协调、功能潜力相等及咬合运动无障碍的情况下,应是多向双侧交替地咀嚼。一般将咀嚼运动归纳为切割、压碎和磨细三个基本阶段。(1)切割运动:主要通过下颌的前伸运动,经前伸咬合而
7、实现。下颌自牙尖交错位或下颌姿势位向下、向前伸,继而上升至上、下颌切牙相对,切咬食物。在穿透食物后,上下颌切牙对刃,然后下颌切牙的切嵴沿上颌切牙的舌面向后上方向回归至牙尖交错位。下颌自前仲,经切牙对刃,滑回至牙尖交错位,为前牙的一次切割运动。下颌前伸过程是准备运动,由对刃滑行回归至牙尖交错位,才是发挥功能的阶段。当食物被切割成大小合适后,由唇、颊、舌的协同作用,将食物送往后牙面,经后牙嚼细、吞咽,然后才进行第二次切割运动。(2)压碎和磨细:是通过后牙运循环进行的。压碎和磨细是两个不能截然分开的阶段,均由后牙进行。压碎指垂直方向将食物捣碎。磨细则需伴有下颌的侧方运动。循环始于下颌由牙尖交错位向下
8、向外(向工作侧),继而上升,使工作侧上下颌后牙的同名牙尖彼此相对,然后下颌后牙颊尖的颊斜面,沿上颌后牙颊尖的舌斜面向舌侧滑行,返回牙尖交错位。下颌后牙颊尖舌斜面从中央窝沿上后牙舌尖颊斜面向舌侧继续滑行,约至其一半处而分离。这段滑行过程有研磨食物作用。下颌后牙颊尖与上颌后牙舌尖分离后,再向颊侧重复上述的咀嚼运动,如此周而复始,称为后牙的狳运循环。2.咀嚼周期 咀嚼食物时,下颌运动有其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此种程序和重复性称为咀嚼周期。根据咀嚼时下颌运动的轨迹图形,咀嚼周期具有形态和时间的变化。(1)轨迹图形:似滴泪水形。(2)时间变化:快(开口)-慢(最大开口)-快(闭口)-慢(咬合接触)。一个咀
9、嚼周期所需时间平均为0.875秒,其中,咬合接触时间平均为0.2秒,两者间之比约为4:1。咀嚼周期中,每一程序所持续的时间和咀嚼运动的特性,可随食块的大小、硬度、滋味、特点及某些疾病的性质而异。(二)咀嚼运动中的生物力及生物杠杆1.咀嚼运动中的生物力(1)咀嚼力:为咀嚼肌所能发挥的最大力,也称咀嚼肌力。其力量的大小,一般与肌肉在生理状态下的横截面积成正比。根据Weber测定法,正常肌肉横断面积所能发挥的力,平均为1Ocm2。成年人的颞肌、咬肌和翼内肌的横断面积约为8 cm2、7.5 cm2和4 cm2,三肌共为19.5 cm2,三肌应有咀嚼力l95kg,但根据肌纤维附着部位和方向的不同,它们所
10、产生的垂直向力为颞肌80kg、咬肌70kg和翼内肌30kg。这些是理论上的数据,实际咀嚼力的大小,视参与咀嚼的肌纤维的多少而定。(2)力:咀嚼时,咀嚼肌仅发挥部分力量,一般不发挥其全力而留有潜力,故牙齿实际所承受的咀嚼力量,称为力或咀嚼压力。力的大小,因人而异,同一个体,因其年龄、健康状况及牙周膜的耐受阈大小而有所不同。力与咀嚼力的大小密切相关。(3)最大力:为牙周组织所能耐受的最大力。最大力测定通常是通过力计测量,其大小顺序为: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前磨牙尖牙中切牙侧切牙。日常咀嚼食物所需力约为330kg(最大力之一半),由此可知正常牙周组织尚储备一定的承受力,此力量称为牙周
11、潜力或称牙周储备力。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咀嚼习惯、力线的方向、张口距离以及口颌系统的状态等。力为生物力,各种力测量仪虽能测得一定力,但与实际力尚有差距,且不同类型的力仪,其测量值也有差异。2.咀嚼运动中的生物杠杆 人体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都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在咀嚼运动中,下颌有转动和滑动,多数情况是两种基本方式的混合,较为复杂。观测角度涉及额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根据生物力学的机械杠杆原理分析如下:(1)切咬运动:切咬食物时,前牙切咬食物为重点、颞下颌关节为支点,提下颌肌群以咬肌和颞肌为主要动力点,从矢状面观察构成第类杠杆,则阻力臂较动力臂长,机械效能较低。因此,越向前牙区咀嚼
12、食物,牙齿承受的咀嚼力就越小,这有利于维护狭小的单根前牙和其牙周组织的健康。(2)侧方咀嚼运动:一般为左侧或右侧的单侧型咀嚼,此时非工作侧髁突虽向工作侧移动,但仍为翼外肌、颞肌和舌骨上、下肌群所稳定,并作为支点。工作侧的升颌肌主要以咬肌与翼内肌收缩为力点,研磨食物处为重点,从额状面观察构成第类杠杆,此时动力臂较阻力臂长,可使机械效能增加。当研磨食物的后阶段下颌接近牙尖交错位时,则同时可存在第类和第类杠杆作用。(三)咀嚼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对定量食物嚼细的程度,称为咀嚼效率,是咀嚼作用的实际效果,也是衡量咀嚼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1.测定咀嚼效率的方法(1)称重法:测定的方法
13、是计算在单位时间内嚼碎一定量食物所做工作的百分率。其方法是给被试者花生米4g,咀嚼20秒,然后全部吐在盛器内,并漱净口内咀嚼物残渣,过筛(筛孔径为2.Omm),将未能通过筛孔的残渣烤干,若称其重量为0.5g,其咀嚼效率按公式计算为:(2)吸光度法:采用光栅分光光度计,以其可见光对咀嚼后的试物(如花生米)悬浊液进行测定。咀嚼效能高者,咀嚼得细,悬浊度高,测得的吸光读数大,反之则小,其测定步骤如下:给受试者每次5g炒花生米,咀嚼30秒钟后吐在盛器内并漱净口内咀嚼物残渣,用水将吐出的咀嚼物稀释到l000ml;经充分搅拌l分钟,静置2分钟以后,采样放入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在光谱波长590nm处测定
14、其吸光度值。本法简便、准确,全过程仅需l0分钟。(3)比色法:利用试物对生物染料苋菜红溶液的吸附作用,将咀嚼后的试物放入苋菜红溶液中,试物嚼得越细,其表面积就越大,吸附染料越多,则溶液浓度越低。通过测定即可获得咀嚼效率的大小。2.影响咀嚼效率的因素(1)牙齿的功能性接触面积:上下颌牙齿的功能性接触面积大小与咀嚼效率高低有密切关系,接触面积越大,咀嚼效率越高。关系及牙齿的形状、大小、数目、排列等不正常,牙体、牙列的缺损均可导致咀嚼效率的降低。(2)牙齿支持组织:由于局部或全身的疾患,使牙齿支持组织受到损害,牙周组织的耐受力降低而影响咀嚼效率。(3)颞下颌关节疾患:影响下颌运动及咀嚼肌的作用,导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口腔 执业 医师 复习 重点 解剖 生理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