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工技术及技能训练 电子课件教学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2章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工技术及技能训练 电子课件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工技术及技能训练 电子课件教学课件.ppt(18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1 电路的等效变换电路的等效变换 2.2 电压源、电压源、电流源模型及其等效变换电流源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3 戴维南定理戴维南定理 2.4 受控源受控源 2.5 叠加定理叠加定理*2.6 支路电流法支路电流法*2.7 节点电位法节点电位法*2.8 齐性定理齐性定理 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1.1 等效变换的概念等效变换的概念 1.二端网络二端网络在电路分析中,如果研究的是电路中的一部分,可把其它部分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当这个整体只有两个端钮与其外部相连时,称为二端网络(或一端口网络),如图2.1所示。图中,I为
2、端口电流,U为端口电压。2.1 电路的等效变换电路的等效变换 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1 二端网络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 等效网络等效网络两个内部结构完全不同的二端网络N1和N2,如图2.2所示,如果它们端钮上的伏安关系完全相同,即I1=I2=I,U1=U2=U,则N1和N2是等效网络。3等效变换等效变换等效网络对外部电路具有完全相同的影响,可互相替代,这种替代称为等效变换。等效变换可以把复杂电路化为简单电路。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2 等效网络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1
3、.2 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 情境情境6 电工仪表表头灵敏度调试问题电工仪表表头灵敏度调试问题 对于一个刚制作好的万用表,若其表头电流满量程为50 A,为了使该表的准确度达到要求,首先需用一个相应的标准表来调试其表头灵敏度,如图2.3所示。图2.4是表头内部的部分电路,由图可知是电流I1大了。运用电阻串并联知识可解决该问题。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3 调校电流灵敏度电路图 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4 表头内部的部分电路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1.电阻的串联电阻的串联1)电阻的串联及其
4、等效电阻的串联及其等效若干个电阻元件首尾(实际上电阻元件无首尾区别,这里是为了叙述方便)相接,中间无分支,在电源作用下流过同一电流,称为电阻的串联连接。如图2.5(a)所示为4个电阻元件的串联连接。设每个电阻分别为R1、R2、R3、R4,电阻元件两端电压分别为U1、U2、U3、U4,其电压的参考方向与电流为关联方向。根据KVL可列出:U=U1+U2+U3+U4=IR1+IR2+IR3+IR4=I(R1+R2+R3+R4)=IR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5 电阻的串联及其等效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以此类推,n个电阻串联的等效电阻R等于各个
5、电阻之和,它的一般形式为(2-1)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串联与分压公式串联与分压公式以图2.5(a)为例,在串联电路中,若总电压U为已知,4个电阻串联的等效电阻为R,根据欧姆定律可求出: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2)或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例例2.1 判断图2.6所示电路中哪个电阻端电压最大,哪个电阻端电压最小?若已知电压U=12 V,该电路的电流I为多少?解解因各电阻的端电压与电阻值成正比,所以U3最大,U2最小。由图2.6可知,等效电阻为R=R1+R2+R3+R4=10+5+25+20=60()故第第
6、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6 例2.1图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例例2.2 求图2.7所示电路的等效电阻Rab和Ucd。解解因两个电阻相串联,其等效电阻为Rab=R+2R=3R根据分压公式有则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7 例2.2图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3)电压和功率的大小均与电阻的大小成正比。例:U1U2U3=R1R2R3P1P2P3=R1R2R3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电阻的并联电阻的并联1)电阻的并联及其等效电阻的并联及其等效若干个电阻两端分别共接于
7、两个节点之间,在电源作用下承受同一电压,称为电阻的并联连接。图2.8(a)所示为三个电阻并联,根据KCL和欧姆定律有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则或 G=G1+G2+G3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8 电阻的并联及其等效 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用上式计算出的电阻R代替图2.8(a)中的三个并联电阻,得其等效电路如图2.8(b)所示。显然,当n个电阻并联时,其等效电导等于各电导之和:或 (2-3)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并联与分流公式并联与分流公式因并联电路中的电阻的端电压均相等,故我们也
8、可推导出可见,并联时电阻小的支路,其电流反而大,即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的大小与其电阻值成反比: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例例2.3 判断图2.9所示电路中哪个支路电流最大,哪个支路电流最小?若已知电压U=20 V,该电路的电流I为多少?I1、I2、I3分别为多少?解解因各支路电流的大小与其电阻值成反比,所以I2最大,I1最小。等效电阻为由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9 例2.3图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得等效电阻得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10 两电阻并联电路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
9、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对于常见的两电阻R1和R2的并联电路,如图2.10所示,其等效电阻可根据得到(2-4)若R1=R2,则(2-5)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由式(2-4)和欧姆定律又可推导出两电阻R1、R2并联电路的分流公式:即I支=I总 (2-6)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情境情境6的问题拓展的问题拓展】如果调节电位器(见图2.4)可减小I1,但只能调到42,该如何使万用表表头电流(或电压)灵敏度达到要求?在图2.4中,在ab支路上串联电阻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工艺实现较困难。所以最好是在ac支路即R2上并联电阻,则该支路电阻减小可以达到增大I
10、2、减小I1的目的。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3 电阻的混联电阻的混联电路中既有电阻串联又有电阻并联叫电阻的混联。如图2.11所示,R2与R3并联,再与R1串联。对于简单的电阻混联电路,可以应用等效的概念,逐次求出各并、串联部分的等效电路,从而最终将其简化成只有一个电阻的等效电路。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11 电阻混联电路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例例2.4 如图2.11所示,已知R1=6,R2=4,R3=12,外加电压U=9 V。求总电流I与支路电流I1和I2;求电阻R1和R2两端的电压U1和U2。解解等效电阻总
11、电流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支路电流或 I2=I-I1=1-0.75=0.25(A)电压U1=IR1=16=6(V)U2=I1R2=0.754=3(V)或U2=I2R3=0.2512=3(V)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例例2.5求图2.12(a)、(b)、(c)所示电路中a、b两端的等效电阻。解解a、b两端的等效电阻分别见图2.12(d)、(e)、(f)所示电路及其计算过程。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12 例2.5图及题解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1.3 应用实例:应用实例:电压表和电流
12、表扩大量程的测量原理电压表和电流表扩大量程的测量原理 1.直流电流表扩大量程测量原理直流电流表扩大量程测量原理对于指针式仪表,表头允许通过的电流I0很小(约几十微安到几十毫安范围内),见图2.13(其中设r0=2 k为表头电路内阻)。如果表头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Ig为50 A,则该表只能测量I050 A的电流,要测量更大的电流(即扩大测量电流的量程),应采用分流的方法,即并联电阻,见图2.14。(2-7)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13 指针式仪表内电路 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14 并联电阻分流扩大量程 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13、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显然,对于最大只能测量50 A电流的表头,并联41 电阻后,最大可测量2.5 mA的电流,即测量挡位提高到2.5 mA。如果要把测量电流的量程提高到I=10 mA,由式(2-7)得到要并联的电阻R2为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直流电压表扩大量程测量原理直流电压表扩大量程测量原理这里我们以图2.15(其中设rg=2 k为表头电路内阻,该电压表只能测量I050A的电流)为例来分析。要扩大测量电压的量程U,应采用分压的方法,即串联电阻,见图2.15。如果要测量最大为U=1 V的电压(即测量挡位为1 V),则根据分压原理得: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
14、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故分压电阻为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15 串联电阻分压扩大量程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如果要把测量电压的量程提高到10 V,那么:故R2=198R1=19818=180(k)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一、实操目的一、实操目的 二、注意事项二、注意事项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三、实验仪器与设备 四、实验内容和实验操作步骤四、实验内容和实验操作步骤 实操实操4 电阻电路故障检查电阻电路故障检查 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1.用万用表的电压挡检查电路故障用万用表的电压挡检查电路故障
15、该方法属于带电检查,一般不需要断开电源。首先按图sy4.1(a)所示电路连接实验线路。(1)测量图sy4.1(b)正常电路中各点的电位和各支路的电压,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表sy4.1中的“正常电路”栏里。(2)将图sy4.1电路中的bc支路断开,造成断开故障1(见图sy4.2(a),测量故障电路中各点的电位和各支路的电压,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表sy4.1中的“断开故障1”栏里。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sy4.1 用万用表的电压挡检查电路故障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表表sy4.1 正常电路和故障电路的电位和正常电路和故障电路的电位和电压的测量数据记录
16、表电压的测量数据记录表(带电检测带电检测)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sy4.2 断开故障电路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3)将图sy4.1电路中的ab支路短路,制造成短路故障1(见图sy4.3(a),测量该故障电路中各点的电位和各支路的电压,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表sy4.1中的“短路故障1”栏里。将图sy4.1电路中的co支路短路,造成短路故障2(见图sy4.3(b),测量故障电路中各点的电位和各支路的电压,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表sy4.1中的“短路故障1”栏里。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sy4.3 短路故障电路第第2章章 电路
17、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用万用表的电阻挡检查电路故障用万用表的电阻挡检查电路故障测量前,首先断开电源,撤掉电路与电源之间的连线,见图sy4.4;注意万用表每换一个电阻挡,必须进行电气调零。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sy4.4 测量正常的电阻电路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1)见图sy4.4,先用万用表电阻挡检查该正常电路中各电阻支路的电阻值,将测量的电阻值填入表sy4.2中的“正常电路”栏里。(2)将bc支路断开,见图sy4.5(a),制造断开故障,然后用万用表电阻挡分别测量各电阻支路的电阻值,将测量的电阻值填入表sy4.2中的“断
18、开故障”栏里。(3)将co支路短路,见图sy4.5(b),制造短路故障,然后用万用表电阻挡分别测量各电阻支路的电阻值,将测量的电阻值填入表sy4.2中的“短路故障”栏里。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sy4.5 测量电阻的故障电路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表表sy4.2 正常电路和故障电路的电阻测量数据记录表正常电路和故障电路的电阻测量数据记录表(断电检测断电检测)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五、实验报告要求五、实验报告要求(1)画出每个实验的电路连接图和表格,填写实验数据。整理和填写实验测量数据记录表。(2)回答问题与思考所
19、提出的问题。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2.1 实际电压源和实际电流源模型实际电压源和实际电流源模型 1 实际电压源模型实际电压源模型前面我们介绍了理想电压源,而实际电压源总有一定的内阻,在工作时端电压会随着负载电流的增大而减少,这一现象可由一个电压源与电阻的串联来体现,我们称其为实际电压源模型,如图2.16(a)所示。根据KVL可推导出电压源的伏安关系为U=Us-RsI (2-8)2.2 电压源、电流源模型及其等效变换电压源、电流源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其中Us的数值等于实际电压源不接负载时的端电压,即开路电压(Us=U
20、oc)。由式(2-8)可得实际电压源伏安特性如图2.16(b)所示。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16 实际电压源模型及伏安特性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 实际电流源模型实际电流源模型如果实际电流源在工作时提供的输出电流随着端电压(或负载电压)的增大而减少,这一现象可由一个电流源与电阻的并联来体现,我们称其为实际电流源模型,见图2.17(a)。之所以采用电流源与电阻的并联作为模型,是因为理想电流源的内阻Rs不分流,而实际电流源有内阻,表明了电源内阻的分流效应。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17 实际电流源模型及伏安特
21、性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如图2.17(a)所示,当外接电路时,有电流I流过端钮,根据KCL可推导出电流源的伏安关系为(2-9)其中Is的数值等于实际电流源短路的电流(用Isc表示),即Is=Isc。由式(2-9)可得实际电流源伏安特性如图2.17(b)所示。这是一条向左倾斜的直线,其中Is为电流源产生的定值电流,U/Rs为电源内部分流电流。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2.2 两种模型的等效变换两种模型的等效变换这里所说的等效变换是指外部等效,即变换前后,端口处伏安关系不变,也即端口的I和U均对应相等。由式(2-8)可推导出实际电压源的端口电
22、流:(2-10)由式(2-9)可知实际电流源的端口电流为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根据等效的要求,式(2-9)、式(2-10)中对应项应该相等,即Is=或Us=IsRsRsi=Rsu=Rs (2-11)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例例2.6 将如图2.18(a)、(c)所示电路的电源模型等效变换成另一种电源模型。解解首先画出图2.18的实际电源的等效变换电路,如图2.18(b)和(d)所示。图2.18电路(b):图2.18电路(c):Us=IsR0=610=60(V),R0=10()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18 例2
23、.6图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例例2.7 将图2.19(a)所示电路等效变换成一个电压源模型的电路,如图2.19(b)所示。解解 变换过程详见图2.19。图(c)将电压源模型转换为电流源模型(Is=(A),模型中电阻大小不变;图(d)合并两6(并联)的电阻为3;图(e)再将电流源模型转换为电压源模型(Us=3=4(V),R0=3+2=5()。最后的结果见图2.19(b)。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19 例2.7图及图解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例例2.8 将如图2.20(a)所示电路等效变换成含一个电源和一个电阻的
24、电路。解解具体变换过程如图2.20所示。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20 例2.8图及图解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情境情境7 计算复杂电路中某一条支路的电流或电压计算复杂电路中某一条支路的电流或电压见图2.21(a)所示电路,若求电流I1,则以a、b为端口,用虚框框住其余部分,见图2.21(b),虚框部分为有源二端网络,将此网络简化后就容易求电流I1或电压Uab。在二端网络中如果含有电源,就称其为有源二端网络(见图2.21(b)、(c)虚线框里的电路)。戴维南定理用于简化复杂的有源二端网络。2.3 戴戴 维维 南南 定定 理理 第第2章章
25、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21 变换二端网络的过程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戴维南定理:戴维南定理:任何一个线性有源二端电阻网络,对外电路来说,总可以用一个理想电压源Us与一个电阻R0相串联的模型来等效替代。如图2.22所示,将图(a)简化为图(b)。图2.22(b)、(d)称为戴维南等效电路,这里的电压源的电压等于含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oc,其电阻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电压源短路、电流源开路时从端口看过去的等效电阻R0,所以R0也称为入端电阻,或戴维南等效电阻。第第2章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2.22 变换戴维南等效过程第第2章章 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2章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工技术及技能训练 电子课件教学课件 电路 基本 分析 方法 电工 技术 技能 训练 电子 课件 教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