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第二版)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与调控电子课件.ppt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第二版)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与调控电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第二版)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与调控电子课件.ppt(2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第二版)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与调控电子课件农业推广学汤锦如教授扬州大学农学院2004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第六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与调控学习目标: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掌握在对农业生态系统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式对其进行调控;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人工调控的原理及方法;掌握农业生态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的基本步骤。第六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与调控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第三节 农业生态工程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一、能量流的评价 二、信息调控的评价 三、价值流的评价四、功能评价的不足 五、应用较多的评价方法 对农业生
2、态系统进行人工调控之前,必须对这个系统进行详细的系统分析,然后对其做出评价与诊断,最后进行优化设计并实施,以达到人工调控的目的。一、能量流的评价(一)生态效率1.营养级位内:度量一个物种利用食物能的效率,同化能量的有效程度。(1)同化效率生产者效率:同化效率=被植物固定的能量/吸收的光能消费者效率:同化效率=同化量(被吸收的食物量)/摄取量(吃下的食物量)一、能量流的评价(一)生态效率1.营养级位内(1)同化效率(2)生长效率组织生长效率=营养级位n的净生产量/营养级位n的净同化量生态生长效率=营养级位n的净生产量/营养级位n的摄入量一、能量流的评价(一)生态效率1.营养级位内2.营养级位之间
3、:是度量营养级位之间的转化效率和能流通道的大小。(1)林德曼效率:某营养级位对上一个营养级位的能量利用效率。林德曼效率=营养级位n的同化量或摄取量/营养级位n-1的同化量或摄取量一、能量流的评价(一)生态效率1.营养级位内2.营养级位之间(1)林德曼效率(2)生产效率:用不同营养级位的净生产量表示。生态效率=营养级位n的净生产量/营养级位n-1的净生产量(3)消费效率:也称为利用效率。消费效率=在营养级位n上的摄取量/在营养级位n-1上的净生产量一、能量流的评价(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率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容易测得并经常被采用的是:1.光能利用率:是指单位面积地面上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所
4、含能量与同期照射在同一地面上日光能的比率。光能利用率=hW/S100%式中,h表示物质燃烧热值,kJ/g;W表示干物质增重,g/cm3;S表示干物质增重时间内太阳能总辐射量,kJ/cm3。一、能量流的评价(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率1.光能利用率2.平均生长率:是指生育生长期内平均每天的生长速率,即净生产量的增加速率。平均生长率=平均净生产量/全生育期天数一、能量流的评价(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率1.光能利用率2.平均生长率3.饲料转化率:是指某类动物的净生产量所含能量与它所消耗食物中所含能量之比。它所反映的是食物能转化为动物净生产量的效率。家畜一般可将摄食中的16%29%的饲料能同化为化学
5、能,33%用于呼吸消耗,31%49%随粪便排出。不同的畜禽,不同的饲料,不同的饲养管理,其转化效率是不同的。一、能量流的评价(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率1.光能利用率 2.平均生长率3.饲料转化率4.饲料资源利用率:指某农业生态系统内所有畜禽对饲料的消耗量与系统内第一性生产所产生的饲料总量之比。所反映的是系统内第二性生产者的结构写第一性生产者的结构搭配的合理性。如果第一性生产者所产生的饲料资源大部分是粗纤维秸秆,而第二性生产者主要是食精料的猪和鸡,那么,这样的结构搭配就不足很合理,饲料资源利用率就会比较低。上面简略描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四种能量转化效率。现在,我们将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
6、作一对照,见表。自然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 类型 自然生产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同营养级内 同化效率 平均生长率,饲料转化率 生长效率营养级之间 林德曼效率 光合效率 生产效率 饲料资源利用率 消费效率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一、能量流的评价二、信息调控的评价 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调控的评价,是当今生态学中的一大难题。对于生态系统中信息是如何流动的,人们的认识还很模糊;关于生态系统是否是一个反馈调控系统,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因此,人们常常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来表示对系统内信息联系与反馈调控的综合评价。这是一种保守的办法,也是一种更适宜的办法。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多种定义(1)抵抗力和
7、恢复力 稳定性恢复力描述群落在受到外界干扰后回到原来状态的能力;抵抗力描述群落免受外界干扰而维持原状的能力。(2)局域稳定性和全域稳定性 局域稳定性描述群落在经受一小干扰后回到原来状态的能力;全域稳定性描述群落在经受一大干扰后回到原来状态的能力。(3)脆弱性和强壮性 与局域或全域稳定性有关,但其注意点在环境上。能在环境改变不大条件下保持稳定的称脆弱的系统;能在很大环境改变范围中保持稳定的称为强壮的系统。(4)度量抵抗力 最常用的经验方法是估计不同生态系统对同种干扰的相对反应大小。对干扰的反应可用以下方法衡量:a.用系统某一特定特征的变化幅度来衡量;b.用系统达到某一给定的偏离程度所需要的时间来
8、度量;c.用使系统达到某一给定量的变化所要求的干扰强度来描述,也有人建议用系统某些特征的50%的变化所要求的干扰强度来度量抵抗力。在自然条件下,期望干扰后的系统恢复到和原来系统一模一样是不可能的。因而在经验上,弹性通常用干扰后系统恢复到与原系统有50%80%的相似所需要的时间来表示。振幅的度量涉及确定一个域值,超过该值,系统就不能恢复到初始状态。估计振幅的最广泛使用方法是在不同的干扰强度下,观察系统是否能恢复到初始状态。生态学家试图构造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描述性或预测性指数。不幸的是,估计任何生物群落的恢复力都是很困难的。因为:某一干扰作用后,生态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涉及很长的时间周期。一般来说,实
9、践上估计弹性和振幅只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而生态系统特征的变化速率通常是非线性的。因此,根据系统早期恢复的特征进行外推也许是不可能的。在估计恢复性时,生态系统的哪些特征应该测量,也没有统一的意见。不同的生态系统特征,如物种数量、生产量、多样性等不一定以同样的速率恢复到平衡点,因而就导致了弹性估计的差异。自然干扰通常是很频繁的,因而,在各次干扰之间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容许系统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在此情况下,要确定平衡状态以表明生态系统的恢复性是不可能的。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一、能量流的评价 二、信息调控的评价三、价值流的评价 价值流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特有的功能,因此,对价值流
10、的评价只有在复合生态系统中才会发生,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形。价值流是复合生态系统中经济功能的表现。因而,对价值流的评价有成熟的经济学方法。例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常用净产值、人均纯收入、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产投比等经济学指标来评价系统的价值流功能。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两种评价价值流的方法是投入产出表分析和边际效益分析。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四、功能评价的不足 至今为止,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评价指标及方法仍然很不完善,有理论上的缺陷,也有方法上的不足。下面,试着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功能评价的困境。四、功能评价的不足(一)不同功能评价的困难 对于农业生态复合系统四
11、大功能的评价,在能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这四种功能评价中,能流与价值流的数据相对来说较易获得,而且评价指标也比较成熟,而物流和信息流的数据就难以获得,而且评价指标也不成熟。从理论上来说,循环指数对于物质循环效率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指标,问题是,面对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这样的数据很难获得。因为循环速率受化学元素自身性质的影响,受动植物生长速率的影响,受有机物质腐烂速率的影响,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人类要真正勾画出一个系统的物质循环速率图是非常困难的。农业生态复合系统的功能评价 功能 能流 物流 信息流 价值流 评价对象 能流效率 物质循环效率 系统稳定性 经济效益 持续性与均衡性 光能利
12、用率 周转率 生产力的变异系数 产投比 评价指标 平均生长率 循环指数 系统惯性和弹性 净产值 饲料转化率 基尼系数 劳动生产率 饲料资源利用率 土地生产率 农产品商品率 人均纯收入数据的可获得性 至于信息流,我们面临的困难更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在理论上对信息流的本质以及过程了解很少。由于这种机理方面的研究积累不够,限制了我们对生态系统信息流的认识,从而也限制了我们在评价方法上的突破,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们姑且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为一个侧面来反映生态系统信息流的功能,然而,即使如此简化,退求其次,我们在评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仍然困难重重,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数据难以获得。对于自然生态系统来
13、说,尤其如此。数据所需时间长是一个问题,时空尺度的难以把握是另一个问题。例如,系统的抵抗力可以用如下3种方法来表示:1.系统某一特征的变化幅度;2.系统到达某一给定的偏离程度所需要的时间;3.系统到达某一给定量的变化所需要的干扰强度。对于一个可控的实验系统来说,这些数据是可获得的,但对于一个有着千百万年进化历史,而且仍然处于进化过程中的自然生态系统来说,这些数据就难以获得了,系统偏离所需要的时间是很难确定的。我们很难确定系统的初始状态,因而也就难以确定系统的“偏离”所花费的时间。再说,这个时间可能很短,如几个月、几年、几十年,但也可能很长,需要几百年、几千年甚至更长。由于时间的尺度难以把握,那
14、么我们对系统特征变化幅度的尺度也难以把握。在一个小的时间尺度内,系统也许是变化的。但在一个大的时间尺度内,系也许是平稳的,那些“振幅”只不过是在平稳状态下的正常“变化”。至于系统到达某一给定量的变化所需要的干扰强度,在自然状态下,更是难以测得,只有在实验状态下才有可能。四、功能评价的不足1.不同功能评价的困难2.综合不同功能的困难 自然生态系统有能流、物流、信息流三大功能,农业生态复合系统有能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四大功能。在评价过程中,如何将这些功能综合起来,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团难。迄今为止,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无解决这一困难的真正有效的办法。由于没有理想的方法将不同类型的指标综合起来
15、,作为一个权宜之计,只好将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再相加。权重是人们对各指标相对重要性的一种主观判断,并无客观标准。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指标的权重赋值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将所有指标的权重总数设为1,然后,根据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分别赋值,这个值必须大于零而小于1。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如下:1.经验估算法。指不说明定权的理由和根据而直接给出权重的一类方法。特征是无任何说明而直接定权。2.意义推求法。讲明定权时考虑问题的具体依据、根据的意义等再直接给出权重的方法。3.公式计算。有确定的定权公式(函数形式),自变量含义明确。例如:污染物的权重可用其浓度超标值求得,依据是超标值越大权重越大。其归一化
16、的权重计算公式为:Ai=(ci/si)/(ci/si)式中:Ai表示某污染物的权重;ci表示第i种污染物实测值;si表示第i种污染物标准允许值。4.调查统计法。通过发送调查表,征询有关专家和人员的意见,然后进行统计综合而定权的方法。特征是有调查、征询意见的过程。专家评判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均属此类。5.序列综合法。通过比较评价因子(指标)的某些性质分别排序,再根据其综合序列值推求权重的方法。特征是根据指标调查数据的结构特点进行,有排序过程且根据顺序值定权。6.因子分析法。通过因子分析(或主成分分析)方法求取权重。特征是用高等数学的主成分分析或因子分析法,通过对数据库结构(矩阵)的线性代数变换求取
17、其因子贡献。7.回归系数法。是指在评价系统总体水平与评价指标之间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然后将评价指标的回归系数标准化处理后作为其权重的方法。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五、应用较多的评价方法 1.专家评判调查法 又称特尔斐法,它是通过匿名征求专家意见的方法得到指标的权重。五、应用较多的评价方法 1.专家评判调查法(1)评价小组确定的指标权重发给每个专家,要求专家根据个人意见提出新的指标,并简要陈述其理由。评价小组根据专家意见汇总、合并同类指标权重,形成一增选改进的指标权重全集。(2)将改进的指标权重全集发给专家,由专家对所有指标权重再一次进行评判,由评价小组进行汇总,并进行下述处理工作。a.计算专家
18、的集中意见,其公式为:Mj=Cy/mjMj表示j指标的算术平均值;mj表示参加指标打分的专家人数;Cy表示i专家对于指标的打分。b.计算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这可以由变异系数Vj反映:Vj=Sj/MjVj表示j指标的变异系数,Vj越小,j指标的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越高;Mj表示j指标的算术平均值;Sj表示j指标标准差。通过对所有特选指标权重按得分排序,并考察其变异系数,选取得分最高(得分率0.7以上)、变异系数不很大的(一般小于0.5)几个指示权重作为人选指标权重。若专家意见比较集中,可一次选取所需指示权重,否则可删去所选的几个指标权重和得分率最低的几个指标权重,将余下的指标权重继续提供专家选择、打
19、分,以此类推,直到选取指标权重为止。五、应用较多的评价方法 1.专家评判调查法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著名数学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这种方法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按一定支配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人们的判断,给出决策因素重要性的总排列。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1.思路简单明了,使决策者对复杂问题的判断决策过程数字化、系统化、模型化,且不需要高深数学工具和复杂的运算手段,便于接受;2.不仅能进行定量分析,还可以进行定性分析,从而把决策过程中的定性与定量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定量数据较少时
20、也能对问题的本质、包含的因素及内在关系分析清楚;3.适于多目标、多层次复杂问题的系统分析判断。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一、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目的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三、自然调控的机制及类型四、人工调控机制 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是为了更好地调控和管理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一方面从自然界继承了自我调节能力,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各种技术手段的调节。充分认识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及调控途径,有助于建立高效、稳定、整体功能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助于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提高系统生产力。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管理的生态系统,既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又有人工管理系
21、统的属性。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既受自然因素的调节与控制,又受人工因素的调节与控制。一、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目的1.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农业生产系统的生产力是指某一现实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一定面积上生产的农产品的多少。理所当然,任何经营者都希望获得更多农产品,可见系统产出的农产品多是系统优良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只考虑系统输出的多少而不考虑系统的输入也是不行的,农业生产同样要考虑成本的高低,这就需要用另一个指标生产效率来衡量。所谓生产效率,是指系统各种形式的输出与输入之比,如能量产投比、资金产投比等。通过对系统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测量,可以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农业生态系统当前的生产性能做出评价
22、和比较。对农业生态系统采用的任何调控措施,不仅要提高系统的生产力,使系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并获得较高的产值,而且要注意提高系统的生产效率,使一定的资源或资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因此,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是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最终目的。一、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目的1.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2.维持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指系统在遭受外界干扰时,仍能保持其稳定平衡状态,维持其特定功能的特性。稳定性差的系统,在遭受外界干扰时,其生产力将产生较大波动,可见稳定性实际上反映了系统的变异性。在一个时间序列中,生产力的变异程度越小,表明系统的稳定性越好。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性是指
23、系统长久维持较高生产能力的特性。持续性良好的系统,其生产力应该是不断提高的,至少保持原有生产力水平不降低,可见持续性反应了生产力发展变化趋势。不同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和持续性有着不同的表现,通常系统的结构越合理,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越丰富,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稳定性和持续性表现越好。人为的调控措施就是要维持农业系统的稳定持续发展。系统的生产力不但不应随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产生较大的波动,而且还要呈一定的提高。也就是说,对农业生产系统采取的任何调控措施,都应产生积极的效应,要维持农业系统的高产、稳产和持续增产。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自然调控 是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控机
24、制中继承下来的非中心式调控机制。这个层次的调控是通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以及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的生理、生化或遗传等机制来实现的。自然调控层次是基础,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但有时表现得相当缓慢,一个调整周期需要很长的时间。如生态自然恢复有时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自然调控第二层次:人工直接调控 它是利用了农民或农业生态系统的经营者作为调控中心的典型的中心式调控机制,主要通过采用各种农业技术来实现。由于人工直接调控速度快、幅度大、效果明显被广泛地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也常常因为过度
25、依赖这个层次的调控,忽视自然调控而造成生态平衡失调,这一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自然调控第二层次:人工直接调控第三层次:社会间接调控 农业生态系统的经营者或农民在生产或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经济、法律、财政、金融、交通、市场、贸易、科技、教育、通讯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经营者在社会因素影响下所采取的行动或进行的决策,实际就是对农业生态系统实施了间接调控。例如,近几年来我国农村政策的不断调整,就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间接调控。三、自然调控的机制及类型(一)自然调控的机制 按照控制论观点,任何一个自然过程都是一种信息转换的过程。有转换性能的结构是转换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生态 环境保护 第二 生态系统 评价 调控 电子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