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二十七章ppt课件.pptx





《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二十七章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二十七章ppt课件.pptx(1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二十七章 电子课件第二十七章 清代小说戏曲批评第一节清代小说批评概况 陈忱的水浒后传序 金丰的说岳全传序 天花藏主人的小说“才情观”、“泄愤论”李渔的小说“无声戏”论、“艺术想象”论 蒲松龄、纪昀的“文言小说”批评理论 曹雪芹“写儿女真情”的小说主张 闲斋老人的“讽刺”小说理论 蔡元放的“记事体”历史小说理论 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黄摩西、许念慈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小说理论 吴趼人、刘鹗的“谴责小说派”的理论 我国古代小说,从神话传说到魏晋志怪小说,从唐传奇、宋元话本到明清小说的“四大名著”,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但小说批评理论的真正自觉,却晚至明清两代。如
2、果说明代的小说批评理论开始真正形成,那么清代的小说批评则是进一步的拓展。这时期,集中了小说批评理论的几个大家: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他们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体系的建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他们所探讨的问题,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构成了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理论高峰。本节概述清代小说批评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其中金圣叹、毛宗岗、蒲松龄、张竹坡、脂砚斋等人的理论将列单节论述,此略。清代前期小说批评理论 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数量较多,类型主要有续书、才子佳人小说、文言小说等,而理论探讨也是围绕这几类小说展开的,观点颇丰。以下依次介绍这几种小说创作的主要代表人物陈忱、天花藏主人、李渔的观点
3、。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影响很大,使小说评点的方式蔚然成风。蒲松龄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在艺术上继承了文言小说的传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时他对创作实践的总结,把文言小说理论推向了高峰。陈忱(16151662),字遐心,号雁宕山樵,又号樵余,浙江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主要创作是晚年托名“古宋遗民”所著的水浒后传四十回。他的小说理论观点,集中于水浒后传序和水浒后传论略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对长篇小说的容量与审美系统的多样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认为只有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及审美意境的变化,才能构成长篇小说强烈的美感效果,令读者“耳目常新,流览不废”。二是将传统的“发愤著书”说提高到创作思想的高度,
4、在李贽运用“发愤著书”评论小说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要求作家自觉利用小说以“泄愤”。同时他还指出,作者在作品中必须把“愤”(谴责)和“许”(称颂)结合起来,对创作也有积极的意义。三是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续书”理论。提出了续书创作的三项原则:一是把握好续书的性质,二是思想要比前书有所提高,三是续书在语言、情节、结构等方面要出新,要“胜于”前书。这些观点对续作的改编等工作,有一定的价值。此外,活动于清康熙年间的福建永福人金丰,在说岳全传序中,阐述了小说创作中“虚”与“实”的问题,继承了明代关于虚实相参的认识,显示出清代小说批评家在这一问题上更为深入和具体的认识,颇具典型性。他在新镌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序
5、中说:从来创说者,不宜尽出于虚,而亦不必尽出于实。苟事事皆虚,则过于诞妄,而无以服考古之心;事事皆实,则失于平庸,而无以动一时之听。主张把“史实”和“虚构”结合起来,增加艺术的感染力,而反对偏于实录和完全虚构两种理论倾向,同时要求把“虚”和“实”的关系体现在历史人物的性格塑造上。他在序中还说:“以言乎实,则有忠有奸有横之可考;以言乎虚,则有起有复有变之足观。”意思是说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写出人物固有的政治道德倾向,但又要运用虚构的手段造成艺术结构上的起伏跌宕、变幻莫测。后来的批评家黄越在第九才子书平鬼传序中利用“有”和“无”这对范畴对一系列小说创作问题进行了阐发,与金丰的理论一脉相承。此外,金
6、丰之前的金圣叹、张竹坡和他之后的脂砚斋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也大致相同。可见,金丰的批评代表了清代大部分小说批评家对虚实问题的认识,但是由于清廷的文化高压政策和考据学风的影响,也有一部分小说批评家崇尚实录的原则,可以毛宗岗、蔡元放为代表。天花藏主人,姓氏、生卒年代不详,约生于明末,活动于康熙年间。天花藏主人在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创作中,是最有声望的作家,创作了玉娇梨、平山冷燕、玉支矶等,而他对这类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与研究,也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才子佳人小说在当时并未关注现实社会中的世态人情,主要关注的是才子佳人的恋情,在理论上,则较多地从男女爱情类优秀的前代戏曲作品及理论中汲取营养,如他在定情
7、人序中借鉴汤显祖论“情”,对“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进行了相当精彩的阐发,他说:(情)触物而起,一往而深,系之不住,推之不移,柔如水,痴如蝇,热如火,冷如冰;当其有,不知何生;及其无,又不知何灭。对人类之“情”,尤其是男女爱情进行了热情的肯定,因为它是天然的,所以是合理的。值得注意的是,天花藏主人关于“情”的论述,除了继承汤显祖的“主情论”,还强调了男女之“才”的重要性,把“才”与“情”结合起来阐述,构成他独特的“才情观”,这是他理论上一个新的亮点。“才情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婚姻的时代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也不能不看到,“才情”的强调更多地是出于情
8、节曲折、引人入胜的需要,是为了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而精心设计的,因为这类小说,往往题材狭窄,对象单一,为避免平淡与散漫,必须出奇制胜。在创作动机上,天花藏主人认为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是用以“泄愤”的。清初顺治、康熙年间,为了控制广大汉族知识分子,清政府采取了严酷的思想文化政策,大兴文字狱,摧残知识分子的锐气,知识分子内心大多充满了愤慨之情,他们继承司马迁首创的“发愤著书”说,以小说来揭露黑暗,宣泄不平。陈忱提出:“千秋万世恨无极,白发孤灯续旧编。”(水浒后传第一回)蒲松龄聊斋自志也自称其作品是“孤愤之书”,寄寓了作者平生无以宣泄的怒气。就连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思想,也是基于怀才不遇,抒发抑郁之情的。
9、天花藏主人在平山冷燕序中也有类似之说:顾时命不伦,即间掷金声,时裁五色,而过者若罔闻罔见。淹忽老矣!欲人致其身而既不能,欲自短其气而又不忍,计无所之,不得已而借乌有先生以发泄其黄粱事业。凡纸上之可喜可惊,皆胸中之欲歌欲哭。当然,这种小说中所发之愤的内容,全不涉及社会人生,只是读书人个人卑微身世之叹,谈不上多少社会意义,但若从深层而言,这种失意后的愤懑与慨叹又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对社会阴暗面也有间接的揭露作用。李渔(16111679),字笠鸿,又字谪凡,号笠翁,还常署名湖上笠公、觉世稗官等。浙江兰溪人。我们都知道李渔的戏曲理论,但李渔和天花藏主人还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小说批评理论家。李渔在小说批评
10、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小说观念的进步,李渔把自己的小说称为“无声戏”(十二楼第七卷拂云楼正文)。由于李渔是一位杰出的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所以基于小说和戏曲相近特点的认识,李渔认为戏曲是有声的小说,而小说则是无声的戏曲。这种“同源则异派”(笠翁偶集词曲)的说法十分新颖,把小说和戏曲联系起来加以肯定,指出二者都有不可低估的社会地位。好的小说,能“一举而三善备焉,莫道野史无益于世”(连城璧清官不受扒灰谤,义士难伸窃妇冤),能起到明显的“劝惩”作用,发挥良好的社会效果:“我这一回小说,就是一本相书,看官看完了,大家都把镜子照一照。”(连城璧遭风遇盗致奇赢,让本还财成巨富)二是对于小说的艺术
11、特点。李渔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十分重视小说的艺术想象和虚构,他说:“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笠翁文集)但他又认为这种虚构是根植于现实的:“文章者,心之花也”,但追溯根源,“则始于天地”。这些观点,是颇有见地的。清初至中叶,代表文言小说批评理论的人物,除了蒲松龄之外,还有乾隆年间的纪昀值得一提。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以传奇法而志怪,成为文言小说的高峰;之后,纪昀则以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相抗衡。在理论上,蒲多创新而纪更强调继承,代表了当时的正统文艺。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任四库全书总纂官13年。诗文甚多,阅微草堂笔记是他晚年所作的文言小说。纪昀对聊斋志异进行了
12、严厉的指责,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志怪与传奇不能兼容并包,传奇就是传奇,志怪就是志怪,两者泾渭分明,不能以传奇法而志怪。纪昀无视小说技巧的发展,显示其观念的落后。二是指责聊斋志异多“燕昵之词,媟狎之态”,认为书中男欢女爱的描写有失文雅,有悖风化,表现出正统的封建文学观念。清代中期的小说批评理论 小说创作发展到清中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围绕小说展开的批评也十分活跃。其中的理论观点不仅丰富,而且深度也超过前代,标志着小说批评的渐趋成熟。这一时期的小说批评,首先要提出的是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他不仅创作出了古代小说最卓越的作品红楼梦,而且也提出了许多有真知灼见的观点,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还有围绕儒林外史
13、和绿野仙踪展开的评论,以闲斋老人和李百川为代表。此外,蔡元放的历史小说评论也值得一提。脂砚斋的红楼梦评论将列单节论述,故此略。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曹雪芹的小说批评理论代表了反理学、反俗套的现实主义理论。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写儿女真情”的主张。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他就提出了这一主张: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这一提法,显示了红楼梦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它继承西厢记、牡丹亭等优秀作品的传统,大胆呼唤“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
14、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味。二是在小说艺术表现方面也提出了创新的主张,强调作品的“新奇别致”(红楼梦第一回),“令世人换新眼目”(红楼梦第一回),道出了艺术创作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也对当时的陈腐俗套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这就是他不同于前人的最重要的理论贡献。闲斋老人,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不详。所作儒林外史序及卧闲草堂本回评,署作于乾隆元年(1736)春。研究者大多认为,“闲斋老人”即吴敬梓本人的托名。闲斋老人的序文对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提出了一些精辟的见解。在思想内容方面,闲序深刻地揭露了“功名富贵”对读书人思想的禁锢、道德的腐蚀和智慧的摧残,突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在艺术上,则总结
15、了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提出了讽刺手法的社会功能在于“不以庄语责之,而以谑语诛之”(第四回回评),把嘲讽当做批判浊世的有力武器,还提出了讽刺手法的技巧是“直书其事,不加断语,其是非自见也”(同上),指出作者在冷静、客观的讽刺中让讽刺对象矛盾自现,产生讽刺的效果。其优点是含而不露,讽刺而有余味,对我国古代小说理论中少有的讽刺理论是一个贡献。此外,蔡元放的历史小说评论也值得一提。蔡元放(生卒年不详),即蔡傲,字元放,号野云主人,清江宁(今属江苏)人。他对新列国志略加修订加工,并评点作序,改名东周列国志,成为近两百年间最流行的版本。所作水浒后传读法在前人关于小说技法的论述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主
16、要表现为:提出了“记事”体小说的理论,并揭示了“记事体”小说的某些美学特点。蔡元放明确指出:“列国志是一部记事之书,却不是一部叙事之书”(水浒后传读法),是以左传为蓝本,杂取其他诸种史书加以润色而成的,所以可以作信史看,而不要作为小说去看。由此区别了讲史小说和长篇章回历史小说这类以虚构为前提的文学创作。那么,“记事”小说的艺术魅力何在?蔡元放认为,它来源于题材的特征。作者不仅记录下那个时代真实的历史事实,同时还能把握“以权术用事”的那个时代的根本特征,这样,一段一段的实录,也会变得有趣而吸引人,有“绝妙小说”的效果。晚清的小说批评理论 晚清时期,中国古典小说理论进入繁荣成熟的阶段。脂砚斋之后,
17、小说批评理论由于乾嘉学风的影响而误入歧途,索隐考据之风盛行,使小说批评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低谷。而晚清的后二十年,改良派维新变法的失败,使他们转向民众寻求希望,在开启民智的宣传中,小说成了最为有力的工具。因此小说革命理论的倡导使这一时期的小说批评重新走向繁荣。其繁荣的表现有四点:一是小说批评家的自觉意识鲜明,小说批评已进入一个自觉的时代。二是小说批评内容的丰富,呈现出较强的理论色彩。之前的批评形式多以评点为主,理论化深度不够。而晚清的小说批评,不少人借鉴了西方的理论,批评的理论性、思辨性有明显的提高。三是批评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批评以序跋、评点、笔札为主,其优点是灵活、即兴、不受拘束,但缺点是
18、逻辑不够严密。这一时期的批评家则发展了丛话、单篇论文的形式,如王国维借鉴西方写成的红楼梦评论的论文体,对传统形式有重大突破,还有题辞、发刊辞等新形式。四是批评队伍空前壮大,批评著述空前繁荣,这是之前的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以梁启超为首的“小说界革命”,利用报刊这一阵地发表了大量很有影响的理论文章,不仅出现了梁启超这样的政治家的小说理论,也出现了诸如严复、夏曾佑、徐念慈、黄摩西、吴趼人、刘鹗等一大批颇有识见的小说批评家。严复和夏曾佑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理论,他们合写的文章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是一篇划时代的重要论文,提出了一些很有影响的小说理论观点。论文明确了小说的性质是虚构,充分肯定了小说具有的
19、广泛社会影响,指出小说在转化社会风气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些论述,对梁启超的小说论均有重要的启发。黄摩西和徐念慈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理论,他们的理论,对晚清小说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黄摩西在小说林发刊词和小说小话中针对改良派的认识,提出了许多不同意见,着重从审美的角度去探讨小说的实质,比改良派的论述更加深入和全面。徐念慈的余之小说观也与黄摩西的文章相呼应,并对小说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吴趼人、刘鹗属于谴责小说派的理论,其中以吴趼人的观点更为系统和完整。吴趼人的观点,见于历史小说总序、两晋演义自序等论著中。他主要提出了趣味性是小说的特质,对改良派过于强调政治性的偏颇有所纠正。此外,他还提出了
20、历史小说既是正史的“辅翼”,又是小说的观点,把历史小说的史实性和审美性充分结合起来,提出历史小说不失历史真相,又要引人入胜、有趣味的编撰原则,对当时的历史小说创作有良好的引导作用。第二节金圣叹的小说批评“怨毒著书”的创作动机论“格物致知”与“因缘生法”的创作手法论 金圣叹注重“人物个性”的小说评点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吴县(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入清后,以哭庙案被杀。金圣叹是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他的小说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金圣叹少有才名,喜批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
21、批改。其批改水浒传,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批语中颇有独到之见,也表现了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怨毒著书”的创作动机论 金圣叹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从封建纲常观念出发,对农民起义深恶痛绝。他之所以批改水浒传,也是出于这种维护封建纲常的思想。但是另一方面,他对当时的政治黑暗,以及人民所受的痛苦也是感同身受。因此,他推崇历史上“发愤著书”和“不平则鸣”的文学思想。金圣叹在评论施耐庵写水浒传时,甚至提出“怨毒著书”的观点,进一步为“发愤著书”的思想正名。自司马迁提出“发愤著书”的观点并在史记中付诸实践后,总是受到一些如
22、班固那样的正统文人的非议,而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发现施耐庵同样继承了这种文学创作观,他指出:“为此书者,吾则不知其胸中有何等冤苦而为如此设言。”(楔子回评)“此回前半幅借阮氏之口痛骂官吏,后半幅借林冲口痛骂秀才,其言愤激,殊伤雅道。然怨毒著书,史迁不免,于稗官又奚责焉。”(第十八回回评)“千古同悼之言,水浒之所以作也。”(第十三回夹批)金圣叹透过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借人物之口发出的怒吼,看出作者内心郁结的满腔不平与怨愤,认为这是作者写作水浒传的动力,虽然有伤雅道,但是没有这种怨毒,也就写不出水浒传来。从“发愤著书”到“怨毒著书”,都证明传统文学中的创作动力离不开痛苦的刺激。金圣叹认为,这种出于发
23、愤著书或者怨毒著书的动机,绝不止于个人的原因,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与历史的公共因素,即作家与诗人表达出时代的思想与感情,有着共性的因素。为此他提出: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决不是此一人自己文集。(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之七十五)若世间又有不妙之文,此则非天下万世人人心里之所曾有也,便可听其为一人自己文集也。(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之七十六)这一思想是很有价值的,它揭示了文学的价值在于表达了内在的公共的理性与感情因素,在个人的发愤著书背后,蕴涵着深刻的思想。这是造成文学作品流传下来,成为不朽之作的真正原因。如果仅仅囿于个人的因素,不能传达出人类共同的思想感情,那么这种文学作品很难成为不
24、朽之作。金圣叹认为,历史上那些流传下来的作品,大都是这一类伟大的作品。金圣叹为此赞扬水浒传的作者具备了这样的思想境界,能够代天下立言,为万民立心,通过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构织而成的作品之美,来揭示天下之公理。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解读,贯穿了这种精神与方法。“格物致知”与“因缘生法”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三中指出: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学者诚能澄怀格物,发皇文章,岂不一代文物之林?然但能善读水浒而已,为其人绰绰有余也。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夫以一手而画数面,则将有兄弟之形;一口而吹数声,斯不免再吷也。施耐庵以一
25、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斯以一笔而写百千万人,固不以为难也。格物亦有法,汝应知之。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忠恕,量万物之斗斛也;因缘生法,裁世界之刀尺也。施耐庵左手握如是斗斛,右手持如是刀尺,而仅乃叙一百八人之性情、气质、形状、声口者,是犹小试其端也。金圣叹认为,施耐庵创作水浒传的成功,是巧妙地运用了“格物致知”与“因缘生法”的手法。金圣叹指出,“格物致知”并不是内省的功夫,而是观察生活、研究物理的结果。格物的要径是“以忠恕为门”。关于“忠恕”,论语里仁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邢昺疏云:“忠为尽中心也;恕为忖己度物也。言夫子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统天下万物之理,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二十七章 ppt课件 文学批评 发展史 第二 十七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