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1教学反思(共12页).doc
《化学必修1教学反思(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必修1教学反思(共12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化学必修1教学反思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反思: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本单元中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按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教学时,大部分学生对混合物和纯净物区分较清楚,但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模糊,无法正确进行分
2、类,对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的掌握较有难度,在书写钙及钙的化合物的转化的化学方程式时不过关。有部分学生对元素的化合价不清楚,所以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也有失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不断在复习这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这方面的印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学生掌握较好。总体本节课因与初中的知识有衔接,课堂还比较活跃,部分学生基础较好的学得较轻松。物质的分类教学中应注意以下3点:(1)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或标准对物质进行归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2)氧化物进一步可以分为非金属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或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并非所有学生都已知晓,为了后续两性氧化物的教学,在此应对这两个
3、概念做拓展延伸。(3)酸、碱、盐的概念在初中并没有完整明确提出,因此在此部分也应做适当补充说明。物质的转化教学中应注意这3点:(1)此处可以出八圈图,但注意对物质之间的反应做适当取舍,不必全部罗列;(2)对各类反应条件应做整理归纳,巩固强化。(3)教学时建议补充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概念、复分解反应条件等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注意2点:(1)本知识点不要一步到位,严格按教材要求进行:能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即可;(2)补充四类基本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物质的量教学反思:物质的量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学生步入高中初次接触到的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它
4、时较有难度,学生经常把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混为一谈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按教学内容的要求,深入浅出地讲清物质的量的概念,不要希望一节课就能解决概念的全部问题,也不要认为讲明白了学生就应该会了。实际上,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或计算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在本章教学和后续的各章教学中,要不断在帮助学生反复理解概念、运用概念,不断地纠正出现的错误,才能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较灵活地运用这一概念。在这两课时最常出现的问题是有关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之间关系的换算及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的推导。这往往是由于初中学习时,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涵义不甚明了所致。因此,可根据学生的
5、具体情况先复习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另外,在计算时学生往往容易忽略摩尔质量的单位。物质的聚集状态教学反思:本课题立足于师生共同探究和讨论,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影响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的体积的主要因素的教学中,个别学生较难理解,如有课件辅助教学会更好,在讲授气体摩尔体积时,学生对有关条件特别容易忽略,因此要注重强调外界条件对气体的影响。根据化学方程式,用物质的量和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时,学生对这部分的计算格式常常出错,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初中根据物质的质量代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很孰练,有先入为主动,主要有上下单位、左右单位不一致,对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不清楚,无法熟练应用物质的量
6、、气体摩尔体积与气体体积的关系换算。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反思: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本单元中有关“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从本质上区分溶液、浊液、胶体外,还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鉴别这三种分散系。在讲解电解质和非解质这两个概念时,要注意强调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化合物这几个字眼,在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教学中,要注意强调电荷守恒、微粒数目守恒,学生常出现的错误有如:电解 H2SO
7、4= H2+ + SO42- 、 H2SO4 = H+ + SO42- 、 H2SO4 = H+ + SO4- H2SO4 = H+ + SO42-, H2SO4= H2+ + S2- + O42- ,写错原因主要是学生初中阶段化学用语(离子、化合价、原子团、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的含义等)不过关。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反思:化学实验也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法,举出过滤、结晶、蒸馏等多种分离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以“观察与思考”的方式呈现,依次引出了萃取、分液、蒸馏等重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在“拓展视野”中介绍了层析法的发
8、展与应用。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操作目的、操作所需仪器、操作注意事项、应用举例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成一比较表,这样使学生一目了然,更好地掌握该节的知识。学生较活跃,积极参与教学中,师生互动较好。但在教材中交流与讨论1 中粗食盐提纯氯化钠的实验方案的设计时,难度较大,最好分成三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1)已知氢氧化镁难溶于水,现有含有氯化镁的粗食盐,请设计实验方案,由粗食盐提纯氯化钠;(2)已知硫酸钡既难溶于水也难溶于酸,现有含有硫酸钠的粗食盐,请设计实验方案,由粗食盐提纯氯化钠;(3)已知氢氧化镁难溶于水,硫酸钡既难溶于水也难溶于酸,碳酸钡难溶水但可溶于稀盐酸中,现有含有硫酸钠、氯化镁、
9、泥沙的粗食盐,请设计实验方案,由粗食盐提纯氯化钠。通过这三个小问题的设置,把该题的难度降低。绝大多数学生对过滤和蒸发结晶掌握较好,对冷却结晶掌握较差。本节课在一课时完成较有难度,建议用两节课完成。常见物质的检验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及实验的结果,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通过该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懂得物质的检验必须要抓住特征离子或原子团的性质.溶液的配制及分析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创设情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得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通过旧知识的延伸,使学生处于积极的自主状态。(第二课时) 本节重在让学生亲自动手做
10、实验,通过让学生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生参与教学的气氛活跃,对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科学方法。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反思: 原子结构理论教学历来都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体在特性和运动规律方面的不同,一直是化学教师们努力探索的课题。本课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多媒体演示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CAI)在模拟微观世界方面的优势来帮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及运动规律,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短期内获得有关原子结构的全部知识
11、。通过学生亲自查找资料、小组交流等过程,学生对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有了清楚的了解,也加深了对原子结构理论的理解,其次这也是对学生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体会到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科学家为人为科学的态度。最后学生也得到了获取知识途径方法的最直接锻炼、团队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等得到很好锻炼。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对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氯气的生产原理教学反思:(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
12、联系比较紧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主要采用了学生讨论、自学、教师引导、归纳,并同已学知识相比较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予教学,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探究的能力。由于在初中已学过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采用对比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第二课时) 通过复习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从生成物的性质引导学生选择收集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本两节课的效果较好,师生互动较好,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热情热烈,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氯气的性质教学反思:(第一课时)新教材以新课程理
13、念为指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先连续进行了三个探究性实验(见教材P41):氯气与细铁丝反应,氯气分别与干燥、湿润的布条反应,氯气与水、氢氧化钠反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并填入表中,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一编排上的创新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了科学探究的意识,并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实验经改进后现象明显,但在实施时,我是选用了2.5mL的注射器,对气压的缓冲能力较小,如改用5mL的注射器,能
14、增大装置对压强的缓冲能力,同时加快氯气的扩散速度,使实验现象更为明显。(第二课时)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氯气与水反应的原理,了解了新制氯水成分,达到了教学目的。在课后进行的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100%的学生表示对这节课感到满意,其中39%学生认为这节课给了他们很多的动手实验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34%学生认为通过自己的探究总结知识,感到有成就感,体现了个人的价值。15%学生是因为觉得这节课所学知识实用性强。还有12%的学生是因为能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方式新颖多样等其他原因。 2、本教学设计在实施后,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可以在以下方面作改进。 在课前,可以让学生上网查
15、找有关氯气泄漏事故的报导,以及有关用自来水假冒纯水的有关报导。通过学生的这一课前准备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查阅资料的手段来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加工的能力。溴、碘的提取教学反思:教法上:“溴、碘的提取”的教学设计除了让学生了解其工业制备以外,更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溴、碘的提取,知道卤素单质的性质差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具体的实验提取流程设计,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溴、碘的提取原理探究实验,认识从海水中提取溴和从海带等海洋植物中提取碘的化学反应原理,让学生从实际社会生活中了解海水中主要物质的提取过程,培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要尽量的让学生自己参与实验研究。学生
16、实验探究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完成每个实验、仔细观察、缜密思考。 新教材区别于以往教材的一大特点是通过实验本身去探索和归纳知识及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知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本节课注重从实验本身出发,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一些物质的性质,再由教师引导及学生讨论一起获得知识理论,再来认识实际应用。很好的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科学方法。学法上指导: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指导大多数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忽视那些个性特征很强的学生,一定要指导他们
17、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 为了不使我们的学法指导活动落空,我们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A、由复习初中所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入手,对照类属判断的矛盾导出氧化还原反应,拟成相互联系、步步深入的问题,顺理成章,纲目清晰。通过归纳和小结有关知识和科学学习的方法,利用图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物质的相互转化和依存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核心内容。B、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 必修 教学 反思 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