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实习报告范文汇编.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生态实习报告范文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实习报告范文汇编.docx(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生态实习报告范文汇编10篇生态实习报告 篇1 1. 序言 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Simpson指数 Shannon-Wiener指数 物种多样性是环境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反映群落或生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和匀称度,也反映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与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物种多样性可以用来定量表征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特征,包括直接和间接地表达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构造类型、组织水平、 【2】进展阶段、稳定程度、环境差异等。因此,物种多样性在森林资源的合理经营、开发利用 和资源评价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广泛的应用。 松山森林植物群落植物种类特别丰富,占北京地区同类植物总数的49.8%。松山森林植物群落分布环境特
2、别,经过多年环境变迁保存下来,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有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讨论松山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就有这不行无视的作用。 2. 实习地点的自然地理概况【1】 2.1 地理位置 松山自然爱护区位于北京市延庆县西北部,燕山山脉深处的军都山中,距市区90余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4-11634,北纬4016-4047。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爱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爱护区。总面积4 660hm2。其中核心区面积1 819hm2,缓冲区面积1 263hm2,试验区面积为1 578hm2。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植被茂盛,有脊椎动物180多种,有维管束植物700余种。保存比
3、拟完好的自然油松林50多公顷。 2.2 气候 松山自然爱护区处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地形条件的影响,与延庆盆地相比,气温偏低,湿度偏高,形成典型的山地气候,是北京地区的低温区之一。气候的垂直分带性比拟明显,从上到下可分为:海拔700-1000m的低山暖和气候带,海拔1000-1300m的中山下部温湿气候带;海拔1300-1800m的中山上部冷湿气候带;海拔1800m以上的山顶高寒半潮湿气候带。 爱护区内小气候具有多样性和简单性等特点,是地形差异性造成的。由于山谷的走向、宽窄不同,使气温、降水有明显的差异。西北部大庄科一带多东西宽谷,因四周环山,夏季东南气流下沉变干,形成干型谷地;在东南部
4、的塘子沟,为南北狭谷,向南有一个开口,东南气流在此受约 而沿迎风坡上升,形成地形雨,为潮湿型谷地。 2.3 土壤 土壤的形成和变化是在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准时间几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因此,土壤的种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松山地区的土壤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可分为3种类型: (1)山地褐色土:为低山带的主要土壤。阴坡分布于海拔900m以下,阳坡分布海拔1200m以下。土壤特点集中反映在腐殖质含量减低。构造变坏,碳酸盐受到淋洗,质地粘重。可分为3个亚类:淋溶褐土分布于山地中段;典型褐色土分布于山麓地带;石灰性褐土分布于切割沟较多的深山沟谷。 (2)棕色森林土:在中山带海拔900m以上的阴
5、坡和12001800m阳坡。在1800m的林缘草甸植被下发育了生草棕壤。 (3)山地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800m以上地形平坦的山顶部。这里山高风大,主要为草草甸。因草本植物生长繁茂,土壤常常处于潮湿状态,有机质分解缓渐渐,腐殖质含量较高,表层达成15%以上。生草作用较强,在表土形成密积草根层。pH66.8。土层深厚,可达80m以上。腐殖质层呈黑褐色,厚达3050cm。 2.4 植被 松山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部深山区,具有华北地区暖温带的自然景观,在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地段,保存下来局部自然次生林,属于地带性的自然植被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植被根本保持自然状态,野生动植物资源比拟丰富。松山爱护区
6、植物区系中有肯定比例的热带成份,多为单种属,第三纪地域植物。地中海中亚成分地属很少,说明亚洲干旱中心分布的成分在该区有所渗透。松山自然爱护区的植被分为5个植被型组,有6个群系组,17个群系,约25个群丛。 3. 调查方法 3.l 调查方法 3.1.1种面积曲线法 种面积曲线法是依据植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确定群落最小面积。在拟讨论群落中选择植物生长比拟匀称的地方,用绳子圈定一块小的面积。对于草本群落,最初的面积为10cm10cm,对于森林群落则至少为mm。登记这一面积中全部植物的种类。然后,根据肯定挨次成倍扩大,逐次登记新增加的植物种类。开头,植物种类数随着面积扩大而快速增加,此后随面积增加的
7、种类数目降低,直至面积扩大时植物种类很少增加或不再增加。以样方面积为横坐标、种类数目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绘制种面积曲线。此曲线开头陡峭上升,而后水平延长,有时会再上升。曲线开头平伸的一点即群落最小面积,它可以作为样方大小的初步标准。 3.1.2点-四分法 无样地法有很多详细的方法,其中以点四分法(或称中点四分法、中点象限法)应用最广。点-四分法是植物生态野外调查的无样地调查方法。这类方法(距离测定法)的特点是在被讨论的群落地段上随机地选择若干点,测定点与植株间的距离,以此为依据,推算出种在群落中的数量特征。由于无需设置固定面积的样地,所以这类方法又称为无样地取样法。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距离测定
8、法都是针对森林群落林木层的调查。但就群落学的调查来说,对于森林群落不仅要调查它的林木层,也要调查它的灌木层、草本层以及藤本植物。因而可随机或系统地设置若干小样方以记载灌木层和草本层等。 仪器工具:测绳、皮尺、罗盘、围尺、测高器及木杆。 外业工作方法:在所要调查的群落中,设几条定距垂直线(借助罗盘用测绳拉好),在垂直线上定距(如5m或10m)设点。通过各点再用木杆作一与样线垂直的引线,即可分成四个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找与中心点最近的一棵树,记录树种名称,测定点树距离、胸径、树 高及冠幅,共计测定30个点,每个中心点都要做四个象限。 3.1.3样方法 样方,即方形样地,是面积取样中最常用的形式,也是
9、植被调查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取样技术。固然,其他外形的样地也同样有效,而且有时效率更高,例如样圆和长方形样地。 样方的大小、外形和数目,主要取决于所讨论群落的性质和所预期的数据种类。因工作性质不同,样方的种类许多,可分为以下几种:记名样方主要用来计算肯定面积中植物的多度和个体数等。比拟肯定面积中各种植物的多少,就是准确地计算多度。面积样方主要是测定群落所占生境面积的大小,或者各种植物所占整个群落面积的大小。这主要用在比拟稀疏的群落中。重量样方主要是测定肯定面积样方内群落的生物量。永久样方为了进展追踪讨论,可以将样方外围明显的标记进展固定,以便于以后再在该样方中进展调查。 对于灌木层和草本地被层的
10、调查,可在调查林木层的大样方内,机械地设置若干个更小的样方,对每个种的多度和盖度进展点数或估测。 调查工具:测绳、皮尺、钢卷尺、罗盘及2m杆两根。 外业工作方法: 方法一:用测绳或皮尺在群落中设置若干条平行线,在线上间隔35m等距设置25个样方,调查灌木样方面积为2 m2m、草木样方面积1m1m。记载每种植物的名称(不能确定名称的采集标本)、株数、平均高度、生长状况及分布状况等并记录。 方法二:用测绳在群落中围出一个20 m20m的样方,用皮尺拉出样方内的两条对角线。在这两条对角线上分别匀称地设置个1m1m、个2 m2m的小样方,共计1m1m的小样方个、2 m2m的小样方个。在1m1m的小样方
11、中调查草本植物,在2 m2m的小样方中调查灌木、幼树及藤本植物。 3.2 数据处理方法 3.2.1内业计算及数据整理 平均株间距离=平均点树距离2 全部种的总密度(株/公顷)=100001000022(平均株间距离)2(平均点树距离) 一个种的相对密度(%)=一个种的个体数100 全部种的总个体数 一个种的密度(株/公顷)=全部种的总密度一个种的相对密度 相对显著度(%)=某一树种的胸高断面积和100 全部树种的总胸高断面积 频度(%)=一个种消失的点数100 样点总数 一个种的频度值100 全部种的频度值和 相对频度(%)=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显著度相对频度 3 调查面积(m)=(平均株间
12、距离)4调查点数 胸高断面积(m)=22 2全部胸高断面积和10000 调查面积 胸高直径(cm)= 3.2.2重要值计算 株数j=4全部胸高断面积和 调查点数4n i125ij 样方面积和=425=100 密度j=株数j/样方面积和10000 相对密度j=密度j 密度 j1m100 j 盖度和j=盖度 i1 m25ijnij 相对盖度j=盖度和j100 j盖度和 j1 频度j=消失样方数j100 25 相对频度j=频度j 频度 j1m100 j 重要值j=相对密度j相对盖度j相对频度j 3 3.2.3种的多样性计算 分别计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并利用三个组的资料进展比拟分析。
13、在调查资料中分别植物种统计株数、重要值,计算每个种消失的株数概率和重要值概率并记录。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多样性指数 Ds1p i1 ss2i 最大多样性指数 Dmax1121()1Si1S 生态实习报告 篇2 名目: 1实习概况 2实习记录 3分析与争论 4实习心得 5参考书目 6对实习的建议 1实习概况: 1.1 实习目的: 增进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根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熟悉,增加对城市的感性熟悉,发觉城市中不合理的地方并能将课本中的学问运用于实践。 1.2 实习时间以及内容: 时间:XX年4月5日 路线:从北大地学楼动身,沿着燕南园,
14、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到蔚秀园,穿过承泽园到海淀公园,经六郎庄,直至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到万寿山北坡。沿途观看当地的建筑,植被,动物,土地以及人的活动,并向遇到的人绽开一些调查,猎取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1.3 实习效果和教训: 1.3.1实习效果: 总牢固习的所得,实习的主要目的都到达了。这次实习使我对于城市中人与环境,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有了感性的更进一步的熟悉,并因此使得自己以后思索问题能站在一个更为全面的角度 。 1.3.2实习教训: 但由于是第一次实习,实习阅历还不是很足,特殊是到了颐和园后,由于颐和园的秀丽风光并且有些累了,有些放松,所以遗漏了很多
15、细节,使得这次实习并不是很圆满。同时这个教训也应当谨记,争取在下次实习时能做得更好! 2 实习记录 本局部将以路线和我所见所闻为线索,具体的概括在实习中所见到的各个方面。 2.1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的“世外桃源”,我们去时正好是在春天“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时候,燕南园一片绿色。其中的楼房大都建于50年月,带有西方建筑的风格。在一个垃圾四周,我们看到了一种叫做车前草的耐践踏的植物。在燕南园里我还看到了一片在这嘈杂的城市中难以见到的一片绿地,里面自然生长着的植物,说得知名的说不出得名的也许有十多种,这与我们在公园中所见到的人工的单一的草坪是截然不同的。而在这绿地中我还同时看到了蚯蚓粪。在园
16、中,我访问了一位正在修剪树枝的女士。当问及对住在燕南园的感受时,她的语气布满了骄傲,她说到:“这么好的地方,有这么多的古树,这么多的植物,有时候还有很多小鸟,在哪找的到?!”同时她还表示在燕南与别墅中,她情愿选择燕南。或许别墅中也会有树,然而她认为那里的环境过于人工化远不及燕南的自然环境舒适。在离开燕南的时候,我回头看到这处于一片碧绿的楼房中有些的墙壁上爬满了一种我叫不上名字的植物,与这古香古色的建筑形成了对比,给人以一种古朴之感,这确实是一个“世外桃源”! 2.2 静园及其四周: 静园的草还带有些黄色,静园原来是一片苹果园,由于修盖新图书馆而将这苹果园该成现在的样子,以给学生供应一个休闲消遣
17、的地方。然而不知道什么缘由,静园中的人并不多,不大的静园反而给人一种空旷的感觉。静园后面的园子到是已经呈现出一片绿色,高大的雪松形成一片绿荫,给人一种与静园不同的感觉。然而很圆满的是,由于是人工草坪所以不许践踏。在南北阁的屋檐下,我们发觉了小鸟以及它们所筑造的窝。 2.3 未名湖及其四周: 从静园出来,我们沿着小山坡间的路到未名湖。这条路很宁静,间或可以看到一两个人在这静谧的山坡上大树下看书。未名湖边的柳树已经发芽,随风飘舞,给人以“杨柳依依”之美感。粉红的桃树也已经开花,夹杂于万绿之中。在未名湖旁,教师带我们去看了在翻尾石鱼旁边的一块小沙滩,沙滩上有着很多小草,中间有一条路。这个沙滩与翻尾石
18、鱼连成一体,是未名湖中一道漂亮的风景线。然而教师告知我们小沙滩上原有一块介绍翻尾石鱼的碑,是后来才移到沙滩前面。 2.4 蔚秀园: 我们从西门出直接进入蔚秀园。进入蔚秀园,我看到的是有些萧条的风光,还有一个布满脏水的河,河边有些野草。在这小河旁边,我访问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告知我,她还是喜爱住在这里面,虽然水很臭。在臭河的一边,我们看到了一个自然的小山包,上面有一个亭子。走上小山包,便看到了一幅在城市中及其难见到的画面,一群老太太在剪野菜,还有两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亭子中是一对情侣在看书。此时也许已经9点半,太阳已经有些大了,然而,由于山包上的大树遮挡了阳光,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极好的乘凉之地。
19、那两个小男孩告知我,他们觉得挖野菜挺好玩的,觉得住在这里面有这么一个其他地方没有的小山包,他们玩的东西玩的把戏比其他人更为丰富。当我走近这些老太太时,却惊诧地发觉她们竟然是将这些野菜连根拔起,而她们并不认为这会对这小山包造成破坏。而冲突的是,这些老太太告知我们她们都很喜爱这个自然的而非人工的小山。 2.5 万泉文化公园: 进入万泉文化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型儿童游乐场以及其后的一片草地。由于是周末,玩的小朋友比拟多。但是,也有不少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在草地上玩。一对带着孩子在草地上玩耍的父母告知我他们常常带他们的孩子来这玩,由于这视野开阔,空间大,空气新奇,而他们更为喜爱带孩子在草地上玩,
20、由于游乐场的器械简单使孩子摔伤,而他们的孩子也更喜爱在草地上玩。但让他们不满足的是,广场中的树太少了,亭子也很少,在夏天的时候没有足够的乘凉的地方。告辞了欢乐的一家子,我却发觉在离他们不远处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请勿践踏”四个大字。 接着,我到了公园的广场。从上向下望,广场并非很大,有着不少人在广场中滑冰。广场中心有一个喷水池但并不喷水。在广场的左边,设计师们刻意搁置了一些横放或者竖放的大石柱,让我觉得有些冷峻,石柱上坐着一些老人,其中有的用书遮挡着太阳。在广场的周边,等距放置着一些美观的圆球,广场的外围有着一弧形的比广场地面略低的“河道”,但其中并没有水。我访问了一对坐在广场右边的老年夫妇
21、,他们觉得这个广场树太少,以致于没有一个乘凉纳荫的地方。在提及有人在草地上玩耍时他们认为那些在草地上玩耍的人素养太低,既然已经是不允许了,就不应当这样做;这种不遵守公共道德,应当赐予指责。这个答复让我感到很惊异。 2.6 到颐和园的途中: 途中,我看到的是一幅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景象。这里的建筑没有了城市的现代化和干净,有些凌乱,肮脏,带有些乡土气息,应当是处于城乡过度带。同时还看到一片正在建立的工地,教师告知我们这里原来是闻名的京西稻区。后来由于北京缺水,而农业又是耗水最大的用户,所以将农田除去了,而代之以正在建立的绿化隔离带。 2.7颐和园: 在颐和园南如意门前,昆玉河的两旁是用水泥铸成的堤坝
22、,看起来很洁净,然而却没有了河流的弯曲美和自然美。在桥上,我们访问了一对中年夫妇,他们告知我原来昆玉河的两岸是自然的河堤,但是由于没人治理,很脏,而现在好多了,假如以前也有人治理的话,也如现在一样洁净的话,他们还是更喜爱以前自然的河堤,有着自然美,不象现在显的有些生硬。 颐和园中有条西堤,是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而建的。在西堤旁的湖中,我看到湖水有些儿脏,好像是被污染了。然而走近一看,才发觉,那不是污染物,而是湖旁大树落下的枯枝败叶积累而成。这枯枝败叶,对怎个湖泊生态系统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这样积累毕竟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呢? 顺着西堤向前走,在教师的指引下,我看到了昆明湖旁的湿地,据教师讲解,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 实习 报告 范文 汇编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