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某中学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详解).pdf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某中学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详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某中学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详解).pdf(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 2 0 2 1 级高二上学期1 0 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 6 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 白 将进酒 中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家喻户晓。不过,前几年,有人撰文指出,其 中 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很可能出于后人修改,并非李白原作。文章是揣测之辞,但标题却是肯定的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李白诗句。此论一出,网上迅速喧传,颇有些轰动效应。文章举出两个证据,来 阐 释“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非李白原作。其一,分别藏于中国北京国家图书馆和日本东京静嘉堂的两种宋版 李太白文集、清乾隆刊本王琦注 李太白文
2、集和清缪日芝刊本 李太白文集,都指出这一句诗另有两种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和“天生吾徒有俊才”。敦煌发现的唐代抄本,是“天生吾徒有俊才”。其二,从古体诗押韵惯例看,转韵之时,首句亦应入韵。例如本诗第一、二两句,“来”和“回”押韵,。台灰韵通押,平声韵;紧接着,转为人声韵,“发”“雪”“月”相押,月韵。转韵第一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末 字“发”字入韵。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用”字 不 能 跟“千金散尽还复来”“会 须 一 饮 三 百 杯 中 的“来 和“杯”字押韵。就是说,后人将其修改成“天生我材必有用”之后,打破了古体诗押韵的惯例。显然,修改此句的后人,不太懂古体诗韵例。其实,文章作
3、者举证“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的异文,不必舍近求远,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几种李白集都有标注。比如,李太白文集卷二于此句之下就注云:“又 云 天生我身必有财,又作 天生吾徒有俊材。”李太白集注于此句之下也注云:”一 作,天生我身必有财,又作 天生吾徒有俊材。”北宋初年编纂的大型类书 文苑英华于此句之下也注云:“一 作 我身必有材。”那么,上述这些异文是不是有助于文章作者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否定呢?并不能这样看。第一,上述几种文献依然把“天生我材必有用”作为诗的正文予以认可,而把异文只是列出,聊备一说而已。第二,从数量对比上看,多数收录李白这首诗的文献均记作“天生我材必有用”,而连异文完全不加提及。比
4、如宋人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赞补注的 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唐人殷瑶编 河岳英灵集,宋人郭茂 倩 编 乐府诗集等。我以为这并非出于不知,而是大多出于对异文的无视,不予认可。此外,文章作者认为转韵首句的“必有用”与 下 句“还复来”不押韵,不符合古体诗押韵的惯例。这一从古体诗规则着眼的论据似乎很有力。但 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还有另一处异文,这 就 是 李太白文集记 录 的“一 作 开,李太白集注记 录 的“又 用 一 作 开。根据这个异文,全句当作“天生我材必有开”,若是这样,便 与“千金散尽还复来”没有失韵的问题了。不知作者对这个异文是没有看到,还是有意回避?退一步说,古体诗的规则远没有近体诗那样严格
5、。古体诗转韵尽管一般首句入韵,但也并非全部如此。以李白诗而论,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剌溪”,转韵句就未首句入韵,也是如此。任何作品一旦问世,便成为存在的客体,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看,读者接受什么,舍弃什么,其中也有存优汰劣的共同审美选择。这也同历史人物一样,其本来面目与后来形成的形象产生了距离。比如生前的孔子就和后来奉为圣人的孔子相隔天渊。后来的人物再塑造与作品再创作,更主要地左右着人们的认识。具体就李白这首诗来说,从唐代以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文字表达,已为人们所熟悉,并乐于接受。因此,实在没有质疑的必要。(摘编自王瑞来“天生我材必有用 异文之我见)1.下列选项
6、中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并非李白原作”这一观点证据的一项是()A.清代两个刊本中此句均另有“天生我身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才”两个版本。B.在敦煌发现的唐代抄本中“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被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才”。C.依古体诗押韵惯例,“天生我材必有用”“用”不能跟“来”和“杯”押韵。D.李太白集注记录的“又 用一 作 开”,此句应为“天生我材必有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点明对原文章标题的看法,认为如此肯定表达观点的标题有哗众取宠之嫌。B.本文从异文位置、数量对比、古体诗规则三个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层次清晰。C.本文大量引用文献作品中的例子,既有力地支撑
7、了自己的观点,又丰富了文章内容。D.文 章 用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存在着转韵句未首句入韵的例子来反驳原作者的猜测。3.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看,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本来面目与后来形成的形象产生了距离”的一项是()A.生前的陶渊明和奉为隐逸之宗的陶渊明。B.生前的项羽和文艺作品中的项羽。C.生前的唐太宗和史书中的唐太宗。D.生前的曹操和戏曲中的曹操。(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受中国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的影响,社会大众一度普遍存在“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只有差生才去上职业学校”等偏见。其实,这种认识并不符合事实。近年来,中高级技工需求旺,缺口大,薪资高,
8、很多中高级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往往还未毕业,就被各大企业争抢一空。人社部发布的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有5 8个 属 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尽管各地纷纷打出高薪等“金字招牌”进行“抢人大战”,但是技能人才短缺之势并没有缓解,甚至还有加剧之势。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之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
9、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所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只是类别不同,而没有高低之分。从国家重视和社会需求的角度讲,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将大有机会崭露头角。(摘编自易全勇 让职业教育真正 香起来”“热起来”,光明日报2022年5月1 0日)材料二: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材料三:奎县在文化中心举办干部职工书画展,三天过后,来看展览的人日渐稀少。突然,文化中心的张主任接到了县政府办通知,说明天副县长常膺耀要来参观。张主任很高兴,开幕式上县里倒是来了几位领导,但那纯粹是走形式,讲几句话就走了。常副县长这会儿来,看
10、得出他对展览是关心和重视的。张主任特意召开会议,布置好明天的工作,又亲自通知参展的几位知名书画家能来的尽量来。县公安局看守所的民警陶来也接到了通知。不是陶来知名,也不是他有作品参展,而是大家都知道常副县长最初也是一名人民警察,还在东风派出所干了很长一段时间。陶来没到看守所之前,一直在东风派出所,这就说明他和常副县长并肩战斗过。对于此事,陶来也不避讳,甚至在公开场合骄傲过。你说常膺耀常副县长?面对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冲击之下“软、硬技能”平衡的问题,多数职场人表达了清晰的诉求。以计算能力,读写能力等认知技能为代表的“硬能力”已经不是劳动者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的限制性因素。2022年中国职场人群发展建
11、议白皮书调研数据显示,受访职场人对职场能力的重要性认知中更偏重非认知能力的“软技能”,其中,“工作沟通能力、时间管理及目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位居前五位。劳动者普遍认为自己最想提升的也是“软技能”。来自就业人群的反馈实际上也是对于就业岗位“软能力”需求的一种直观反映。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兴就业创业机会日益增多,但能否驾驭新岗住,拥有适应性的职业技能对于劳动者就业来说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加速取代简单重复的工作,“软技能”在职业发展中发挥着愈发关键的作用。同时,来自雇主的期待也是明确的,对 团队合作、人际沟通与协调,快速学习”等劳动者的“
12、软技能”也有迫切的提升诉求。(摘 编 自 培育职场“软技能”厚植高质量就业基础)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只有差生才去上职业学校”等社会大众普遍存在的偏见,是由中国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决定的,但这并不符合现实。B.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的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一席。C.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时代,以计算能力、读写能力等认知技能为代表的“硬能力”的优势削弱,多数职场人认为应“软、硬技能”平衡。D.要想驾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下的新岗位,“软能力”必不可少,而拥有
13、适应性的职业技能,则更有利于抓住新兴就业创业机会。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高级技工需求旺,缺口大,薪资高,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尤为短缺,家长要鼓励学生选择中高级职业技术院校而放弃普通高中、大学。B.从数据上看,对职业教育的期望的前三位反映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定位和绝大部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相符。C.白皮书调研数据显示,受访职场人更偏重非认知能力的“软技能”,其中工作沟通能力是劳动者普遍认为的自己最想提升的能力。D.如果没有数字技术加速取代简单重复的工作,就没有“团队合作、人际沟通与协调、快速学习”等劳动者的“软技能”的需求。6.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
14、展需要多方努力,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距离于博熟悉呀,以前在一个卫生间一起“排除”了三年呢。说完,陶来脸上显出自豪感。第二天上午九点,听说常膺耀副县长到了,张主任几个人跑到楼下去接。参加画展的几位书画家在画作前浏览着,也不时向楼梯口瞟一眼。陶来站在楼梯口,他在专门等常膺耀。虽然两个人在一个派出所工作过,但常膺耀进步快,自从调到局办公室,便一年一大步,几步就甩开了与他们的早串。常膺耀当上副县长后,陶来因为小舅子家的孩子上学问题曾专门去县政府大院找过常膺耀,但没见到,秘书说常县长下乡了,有什么事情请和他说,他一定转告常县长
15、。那天晚上,常膺耀的秘书给陶来打来电话说常县长得知他的事,很着急,也和教育局徐局长联系了,他可以去找徐局长。只要是符合条件,一定给办。学生上学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违反原则的事常县长也不能破例。后来,孩子真的就近入学了,不知道是不是常膺耀的力量,但陶来在岳父家的地位却直线上升了。陶来想请常膺耀吃饭没有请成,因为常副县长真是没时间和他吃饭。办这么大的事一点儿表示没有,陶来很是感动,也有些歉疚。昨天接到张主任的电话,陶来挺激动,决定今天要和常膺耀握下手,说上几句。陶来想着和常副县长握手的那一刻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常副县长拍着他说,老陶,好多年没见了;是张主任等人投来的羡慕的目光;是那几位知名书画家惊讶
16、的神色,原来陶来真和常副县长关系不错,好吧,等常副县长参观结束哥们儿几个去德兴楼吧。到底是什么样子呢?陶来想,握下手,点个头,说句话,一分钟之内的事,肯定没有什么问题。想到这儿,陶来竟自言自语起来真该喝一顿。楼下传来脚步声和说笑声,常膺耀的声音最响亮。他说他是顺便路过,其实他也是书画爱好者,等以后退休了也要和书画圈的人混混。说着,常膺耀露头了,陶来居高临下看到了他的秃顶,接下来看到了他的脸。常膺耀也看到了陶来。陶来冲常膺耀发出柔软而热烈的目光,而常膺耀只是眨了一下眼睛,目光始终成直线,射过陶来,落在对面墙壁上一幅葡萄画上,说道,传神啊,我仿佛闻到了葡萄的清香味儿。陶来轻轻地说了一句,常县长。常
17、膺耀没听见,依旧盯着画,迈着大步直奔那幅画而去。在走到陶来身前时,陶来不由自主地拉了他下,依旧红着脸说,常县长。但常膺耀一点儿也没有受到干扰,他的心神和目光都被那幅画牢牢地吸引住了,一米七的陶来就像根本不存在一般。常膺耀在陶来面前如风而过,几步奔到画前,驻足观看。一帮人呼啦啦围过去,说着笑着。陶来仿佛被人猛扇了一记耳光,脸上火辣辣的,他尴尬地僵立在那儿,一动也没动。半晌,他抬头望去,看画的常膺耀只呼串他不足三米,但他觉得常副县长是站在另一个半球上。德兴楼这顿饭黄了。没人告诉陶来去吃饭。倒是陶来挨个儿请人家了,可人家都说今晚有约了,改日吧。陶来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以至于常副县长连看都没
18、看他一眼。后来他实在憋不住,和一个好哥们儿说了。好哥们儿并不惊讶,说你太自以为是了,人家堂堂一个副县长凭什么和你握手,你把人家放在什么位置上了!这不是给你难看,这是你不懂得一个词语。什么词?距离。陶来低头不语。一年以后,陶来调到了安北监狱。他终于解决了和妻子两地分居的问题。三年后,陶来负责的监区新来了一个犯人。陶来一见,立刻张大了嘴巴,但他很快跑了上去,伸出手,常府耀,啊不,常副县长,你?穿着囚服的常膺耀低下头,涨红着脸,垂着手,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陶来伸出双手把常膺耀的手握住,晃了晃,嗯,膺耀,你这手还和在派出所时一样,就是没劲儿了。常膺耀看了一眼陶来,想了一会儿,说,你能不能给我弄点儿毛笔
19、和宣纸?陶来问他啥时候练字了,常膺耀点头说:“从现在开始,就练两个字唱串。”(摘 编 自 啄木鸟2021年 第 11期)材料二:小小说不是可以由短篇小说压缩而成的。它们是不同的文学品种,有着不同的特性与规律,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取材与创作的思维。小小说是小说家族海洋中的一朵浪花,这朵浪花是从真实生活中跳跃出来的。在成功的小小说的结构中,往往会把重要情节放在结尾部分,好像相声抖包袱。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余味”,在小说结束后,往往还能让人继续联想,留下回味。小小说篇幅有限,只有余味可以无限。小小说不仅要把“余味”拿来作为艺术追求,也要作为自己重要的特征。小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视语言为
20、生命。小小说受篇幅短小的制约,文字必须简洁精当,讲究方块字的使用和审美意蕴。正为此,才可能成为一种精美的文本。(摘编自冯骏才 小小说特立独行)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项 是()A.常副县长到来时的场景与小说开头的“来看展览的人日渐稀少”形成反差,凸显了文化中心对“大人物”到来的重视程度。B.在画展上,陶来的热盼握手与常副县长的冷漠无视形成对比,在沉重的打击下,他不知所措,不明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C.小说的细节描写精彩,如“陶来不由自主地拉了他一下,依旧红着脸说”,表现出陶来想和常副县长握手而未能如愿的尴尬。D.小说综合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
21、把常膺耀陶醉于被前呼后拥的心态写得惟妙惟肖,使人物形象更丰满。8.文中三处加点的“距离”的内涵有何不同?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9.从材料二的内容中选择一个角度,对 距离一文进行赏析。二、古代诗文阅读(4 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 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徐稚字尊于,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哆:横,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目:“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
22、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阂、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 帝 乃 以 安 车 玄 备 礼 征 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日:“徐稚、袁阂、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日:“闲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独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嵇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
23、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守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日:“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亦隐居不仕。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转相约敕,不犯其闾。建安中卒。(节选自 后汉书 徐稚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B.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
24、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C.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D.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孺子是徐稚的字。古人的名和字在意思上是相关的,“稚”和“孺子”皆指幼小。B.陈蕃非常欣赏徐稚,在郡衙特地为他“设一榻”,这就是后来“下榻”一词的由来。C.文中的“三辅”指京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所以韦著懂“礼义之俗”。D.文中的“庐”指的是郭家房舍,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入境”的“庐”意思相
25、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稚品德高尚,不羡富贵。他虽然家里贫困,自耕田地,自食其力,但为人恭敬节俭,讲义气,多谦让,所以邻居们都很佩服他。他常常回避官府,不与之打交道。B.徐稚等人不赴桓帝的征召。陈蕃、胡广等上书举荐多位“处士”,认为这些人德才兼备,可以辅政治国。于是桓帝以很高的礼遇征召他们,结果没有一个人应召而至。C.徐稚对待朋友真诚而友善。他与郭林宗彼此深知,让茅容传话,用“大树”喻国家,用“一绳”比喻郭林宗,劝他不要为国事过度忧虑,以致遑遑不安,不得清静。D.引 用 诗经加强表意效果。文中共引用 诗经两次,第一次是陈蕃等人引用,对国之贤才表示期盼、欣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四川省 成都市 中学 10 月月 语文试卷 详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