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复习教学案.pdf





《2023年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复习教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复习教学案.pdf(10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一 单 元 走 进 化 学 世 界课 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复习规定:1、结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性;2、理解反映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一一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一一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 否 有 其 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互相关系:经常随着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4、化学变化随着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考点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涉及:
2、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干表现出来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随着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随着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
3、有其他物质生成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互相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随着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随着化学变化。讨论下列说法中对的的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拟定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区别是否需要通过
4、化学反映表现出来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随着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随着着化学变化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映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变化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等实例冰一水f水蒸气,汽油挥发,木材制成桌椅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食物腐烂主线区别(判断依据)是否生成J良 他物质关系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课堂练习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A.导 电 性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
5、性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A.豆油和汽油 B.水 和 酒 精C.铁 块 和 铝 块D.面粉和白糖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E、木棒受力折断。小结 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达标测试卷一、(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对的的,每小题4分,共2 4分)。1.如 图1
6、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图 1-1 )2.“化学反映的绿色化”规定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运用且所有转入盼望的产品中。下列反映类型中,一定符合“化学反映的绿色化”规定的是。()A.分解反映。B.置换反映C.复分解反映。D.化合反映3.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s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4.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下列关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叙述对的的是。()A.可用纯碱溶液除去水壶中的水垢B.当发现厨房中的燃气灶漏气时,应关闭燃
7、气阀门,开窗通风C.冬天用炉火取暖时,室内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D.波尔多液可用铁桶盛放5 .某农科所试用“汽水”(碳酸饮料)浇灌植物,改良碱性土壤,调节土壤p H,同时还能起到 的 作 用 是。()A.有助于植物的呼吸 B.加速光合作用的进行C.代替氮肥 D.在植物上方形成温室6.北京在申办2 0 2 3 年奥运会时提出了“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标语。为了使 2 0 2 3 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会,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A.关闭所有的化工公司B.用天燃气逐步取代民用燃煤C.提高污水解决率D.减少机动车辆的尾气污染二、判断正误(对的在后的括号里打“V ”,错 的 打“X ”第小
8、题2 分,共 1 4 分)。1 .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2.化学反映的基本类型有化合反映、分解反映、氧化反映、还原反映。()3.爆炸一定是化学反映8。()4 .分子是保持物质物理性质的一种粒子,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5 .质量守恒定律只符合部分化学反映。如: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所余下的白色固体质量比本来的要大,煤燃烧后所余灰烬比本来的要小,这两者都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6.空气可认为是一种溶液,溶剂是N 2,溶质是0 2、C O 2、稀有气体和其他杂质等()7 .N a H S 0 4 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是N a l I S 0 4 =N a+I I S 04。=
9、()三、(1、2、3、4小题每空2分、5小题每空3分,共 3 8 分)。1.清朝康熙年间,有一家老俩口身体忽然起火化为灰烬。这种奇怪的“人体自焚”现象虽然至今仍因素不明,但可以肯定“人体自焚”是一种 变化。2.给你一件物品,通过人体各器官或借助常规仪器,你就也许指出这件物品的物理性质,你应当从这件物品的、气味、沸点、硬度、等方面来描述。例如:给你一支粉笔,你能说出它的物理 性 质 吗?至 少 说 出 四点:O3 .一 般而言,物 质 的 用 途 由 其 决 定,物质的性质涉及 性质和性质,其中后者仅凭感官无法知道,必须通过 才干显示出来。4.我们的化学教材中有大量彩图,描述了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
10、质:潺潺的流不能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也许变整天空中的白云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铁矿石冶钢铁钢铁也许变成铁锈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请你分析,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请按规定写出下列反映的化学方程式:(1)有气体生成的化合反映;(2)一种有机物的燃烧;(3)有水生成的置换反映;(4)有水生成的复分解反映;5.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运用碘化银行人工降雨,其重要原理就是运用了冷凝催化机制。具体地说,就是运用高炮,将碘化银炮弹发射到高空云团的零度层以上,利碘化银在高空中分解生成银单质和碘单质,形成人工冰核。这些冰核通过水汽凝聚,
11、形成冰晶。冰晶发展到一定的限度,将通过零度层下降,之后融化,形成雨滴。实现人工降雨3 05 0毫米,大大缓解了灾情。另查资料知:碘的元素符号为I,其常见化合价为T 价,碘单质化学式为I 2。今年春天,我市大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5月1 4日,我市使用了 500发碘化银炮弹:写 出 碘 化 银 分 解 的 化 学 方 程式:。(2)分析人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将其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各举一例。物 理 变化:O化 学 变化:O(3)写出此外一种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名称:。(4)请你提出一个解决我市用水危机的防止性方案:。四、(14分)学习化学可使你变得聪明,避免走入生活和学习的许多误区。如
12、(1)水银不是银,是金属汞,有剧毒;(2)铅笔芯中不含铅,重要是石墨和粘土。这样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试举出二例。五、学科间综合题(共10分)目前,化石燃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随着全球能量使用的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世界各国人民的节能意识也日趋增强(图1-2)是我国的节能标志,科学家也在开发新能源、研制节能产品、提高化学能的转化效率等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请你回答:(1)有待继续开发、运用的能源有(请回答三种):O(2)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出两个由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例子:(3)生产、生活中存在着化学能和电能的互相转化。请你分别各举一例: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由电能转化为化学
13、能:。(4)氢气具有热值高且 的特点,因此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达标测试卷参考答案一、1 .B 2 .D 3 .C 4.B 5.B 6 A二、1.X“2 .X 3 e.X。4 .X 5.X 6.V 7 .X三、1.化学2 .颜色、状态、熔点、密度、白色、固体、圆柱、无气味、不易溶于水、密度大于水、质地柔软等。3 .性质、物理、化学、化学变化4 .;;;;(1)C 0=0 2 占 械 C02(2)C H 4+2 0 2 占 姚 2 H 2 0+C 0 2(3)H 2 +C u O A C u+H 2 0(4)H C 1 +N a 0 1 1=N a C l+H 2 0 (其他对的答案答案均可得分
14、)5 .(1)2 A g I g +1 2(2)物理变化:冰晶融化形成雨滴;化学变化:碘化银在空中分解生成银和碘单质。(3)干冰(4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也许的答法有如下几类:从保护水源的角度:保护九龙江等水源从节约用水的角度:如节约家庭和工业用水;运用海水冲厕等从废水的综合运用:如家庭或工厂废水的循环使用从水资源开发:如海水的淡化等从人工增雨的技术开发:研究人工增雨从保护环境上:植树造林等四、1 .干冰不是冰,是二氧化碳;2、纯感不是碱,是正盐。五、(1)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煤、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2)C+0 2 咆 2+H 2 0=C a(OH)2(3)干电池使用、
15、蓄电池使用等 给电池充电、电解水等(4)燃烧后生成水,无污染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 三 层(外焰、内焰、焰心)。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查:二氧化碳一一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一一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C u S O N 白色)+5H2。=C u S O,5 4 0 (蓝色)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结论:燃 烧 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
16、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燃 烧 时: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木条处在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具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 O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具有C元素。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具有C元素。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实验探究环节观测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结论、解释1 .观测蜡烛的制作材料烛芯棉线、外壳石蜡由石蜡制成2.点燃前观测蜡烛的颜色、形态、形状乳白色固态圆柱状颜色:乳白色状态:固态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
17、,投入水中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3.点燃蜡烛用火柴点燃蜡烛,观测蜡烛火焰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I s后取出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先变黑外层温度最高,加热用外层火焰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半晌,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4.灭蜡烛将蜡烛熄灭观测有白烟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用火柴点燃刚熄灭 态,再汽化,而后燃烧时的白烟白烟燃烧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8、1、原理:A、二氧化碳一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应呼吸。B、氧气一一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应呼吸。2、结论:“两多一少”一一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o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可以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实验探究环节观测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
19、1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在两个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水中。将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吹气集气瓶中的水排出,集气瓶内充满气体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没有溶于水在水中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正放于桌上气体无色呼出的是无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2.探究呼出气体的性质向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石灰水,振荡盛空气的集气瓶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石灰水变浑浊人呼出气体中具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燃烧的木条在盛空气的集气瓶中连续燃烧一会熄灭;燃烧的木条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立即熄灭人呼出气体中具有较少的
20、氧气取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比较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珠人呼出气体中具有较多的水蒸气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方法: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方法: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三、实验探究的方法: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C、制定计划;D、进行实验:E、收集证据;F、解释与结论;G、反思与评价;H、表达与交流。学生活动试述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及其目的。教师指导 实验环节和观测要点:(电脑画面提醒)1、取一支蜡烛,观测其颜色、状态、气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
21、水中,观测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2、用火柴点燃一支新蜡烛:(1)观测蜡烛外部形态的变化,例如烛芯被点燃后大约几秒钟蜡烛熔化;周边气流稳定期、不稳定期烛火及蜡烛的外型变化;蜡烛周边温度的变化等;(2)(如 图 1 )观测蜡烛的火焰有无明显的层次,其颜色、亮度、温度有无明显差异(可选用火柴梗或稍硬的白纸测试);图 1(3)(如图2)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测其内壁;然后将其迅速翻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测石灰水是否有变化;图 23、吹灭蜡烛,观测;4、熄灭蜡烛时,试用火柴点燃白烟,看看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5、(拓展实验)(如图3)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根玻璃导管,你会发现什么?
22、用火柴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你又会发现什么?图 3四、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动脑思考、反思。动口提问、交流、解答。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复习规定:1、能记得常用仪器的名称、结识图样、了解用途及使用请注意事项(试管、烧杯、酒精灯、水槽、量筒、托盘天平、锥形瓶、长颈漏斗等)2,能进行药品的取及(涉及物质的称量、液体的量取)、连接仪器、给物质加热等 考点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映容茎 可直接受热的:试管、
23、蒸发皿、燃烧匙、用烟等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常 存放药品的仪器:广 口 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 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用 加热仪器:酒精灯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仪分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镶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器I夹持仪器:试管夹、铁 架 台(带铁夹、铁圈)、用烟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1、试管(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映容器。b、溶解少量固体。c、收集少量
24、气体的容器 d、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2)、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干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或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 处)。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 5 的 角 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反映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2
25、、烧杯 用途: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映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3、烧瓶:有圆底烧瓶,平底烧瓶用途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映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4、锥 形 瓶 用途:加热液体,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和洗瓶器也可用于滴定中的受滴容器。注意: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5、蒸发皿 通常用于溶液的浓缩或蒸干。注意事项:盛液量不能超过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 均 匀 加 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人教版 新课 九年级 化学 上册 复习 教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