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软件在应用中的问题解析》讲义.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PKPM软件在应用中的问题解析》讲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KPM软件在应用中的问题解析》讲义.pdf(8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录目录.1第一章:砖混底框的设计.6(一)“按经验考虑墙梁上部作用的荷载折减”.6(二)“按规范墙梁方法确定托梁上部荷载”.6(三)“底框结构剪力墙侧移刚度是否应该考虑边框柱的作用”6(四)混凝土墙与砖墙弹性模量比的输入.6(五)砖混底框结构风荷载的计算.7(六)砖混底框不计算地震力时该如何设计?.7(七)砖混底框结构刚度比的计算与调整方法探讨.7第二章:剪切、剪弯、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三种刚度比的计算与 选择.9(一)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理解与应用.9(二)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10(三)剪弯刚度的理解与应用.10(四)上海规程对刚度比的规定1 0(五)工程算例.11(六)关于三种刚
2、度比性质的探讨.13第三章:短肢剪力墙结构的计算.14(一)短肢剪力墙结构中底部倾覆力矩的计算.14(二)带框支结构短肢剪力墙的计算.14第四章:多塔结构的计算.19(一)带变形缝结构的计算.1 9(二)大底盘多塔结构的计算.2 0第五章:总刚计算模型不过的主要原因.2 1(一)多塔定义不对.2 1(二)悬空构件.2 2(三)较接构件定义不对.2 2第六章:错层结构的计算.2 2(一)错层结构的模型输入.2 2(二)错层结构的计算.2 3第七章:P K P M软件关于碎柱计算长度系数的计算.2 3(一)规范要求.2 3(二)工程算例.2 4(三)S A T W E软件的计算结果.2 4(四)注
3、意事项.2 5(五)如何判断“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占总弯矩设计值的7 5%以上”这个条件?.2 6第八章:梁上架柱结构的荷载导算.2 6(一)工程概况26(二)内力分析.2 7第九章:如何选择剪力墙连梁的两种刚度模型.2 8(一)剪力墙连梁变形的相对位移.2 8(二)结论.2 8第十章:板带截面法计算板柱剪力墙结构体系.2 9(一)板柱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计算方法.2 9(二)有限元法计算的问题.2 9(三)板带截面法的特点.2 9第十一章:弹性楼板的计算和选择.2 9(一)什么是弹性楼板.3 0(二)弹性楼板的选择与判断.3 0(三)四种计算模式的意义和适用范围.3 0(四)工程实例.3 2
4、第十二章:斜屋面结构的计算.3 4(一)斜屋面的建模.3 4(二)软件对屋面斜板的处理.3 4(三)斜屋面结构的计算.3 4(四)工程实例.3 5第十三章:次梁按主梁输和按次梁输的区别.3 8(一)导荷方式相同.3 8(二)空间作用不同.3 8(三)内力计算不同.3 8(四)工程实例.3 8第十四章:不规则结构方案调整的儿种主要方法.4 0(一)工程算例1.4 0(二)工程算例2.4 3第十五章:用 SATWE软件计算井字梁结构,为什么其计算结果与查井字 梁结 构 计 算 表 相 差 很大?.4 4(一)计算假定不同.44(二)计算假定不同的结果.44(三)工程算例.44(四)砖混结构,井字梁
5、楼盖,如何计算?.45第十六章:JCCAD软件应用中的主要问题.4 5(一)地质资料的输入.4 5(二)荷载的输入.4 6(三)筏板基础的输入.4 7(四)弹性地基梁基础.4 7第十七章:基础的计算.4 8(一)联合基础的计算.4 8(二)砖混结构构造柱基础的计算.4 9(三)浅基础的最小配筋率如何计算?.4 9(四)基础重心校核.4 9(五)弹性地基梁5种计算模式该如何选择?.5 0(六)桩筏筏板有限元计算筏板基础时,倒楼盖和弹性地基梁板模型计算 结 果 差 异 很 大,为 什么?.5 1(七)为什么同一个梁式筏板基础,采用梁元法计算和采用板元法计算二 者 之 间 会 相 差 较大?.5 2
6、(八)基础沉降计算时一,为什么会出现沉降计算值为0?.5 2(九)基床反力系数 K 值的计算.5 2(十)单 桩 刚 度 的 计算.53第 十 八 章:钢 结构.53(一)M u 6 0%满足规范要求。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的判断:a)采用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4.7 28 3X 107 /(1.7 25 1X 107)=2.7 4 2地下室顶板能够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b)采用剪切刚度比=11.4 4 4 X 107 /(9.09 9 5 X 107)=1.25 Mx 短/Mx=35.18%;My 短=128251.8、My=353020.7、My 短/My=30.9 5%。(
7、二)带框支结构短肢剪力墙的计算结构体系的选择:复杂高层结构还是短肢剪力墙结构?规范规定抗震等级:a)复杂高层:当转换层的位置设置在3 层及3 层以上时,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宜按表4.8.2 和表4.8.3 的规定提高一级采用,已经是特一级的不再提高。对于转换层的位置设置在3 层及 3 层以下时一,不要求提高抗震等级;b)短肢剪力墙:其抗震等级,应比表4.8.2规定提高一级采用。注意,这里不含表4.8.3,这是因为B 级高度的高层建筑和9 度抗震设计的A 级高度的高层建筑,不应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剪刀墙轴压比:a)复杂高层:剪刀墙轴压比限值不要求降低;b)短胶剪力墙:当抗震等级
8、为一、二、三级时,分别不宜大于0.5、0.6、0.7;对于无翼缘或端柱的一字形短肢剪力培,其轴压比限值相应降低0.I o内力计算:a)复杂高层:特一、一、二级落地剪力培底部加强部位的弯矩设计值,应按墙体底截面有地震组合的弯矩值乘以增大系数1.8、1.5、1.25;其剪力设计值,应按规程第7.2.10条的规定调整,特一级应来以增大系数1.9;b)短肢剪力墙:除底部加强部位应按规程第7.2.10条的规定调整外,其他各层短肢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一、二级抗震等级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4和1.2o注意:短肢剪力墙并没有要求对底部加强部位的弯矩设计值按照复杂高层那样乘以放大系数。配筋率:a)复杂高层:底部
9、加强部位墙体水平和竖向分布筋最小配筋率,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3%;b)短肢剪力墙:其截面的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底剖加强部位不宜小于1.2%,其他部位不宜小于1.0%。注意:对于配筋率,规 范 对“复杂高层”和“短肢剪力墙”这两种结构体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前者强调的是水平和坚向分布筋的配筋率,而后者强调的是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高度:a)复杂高层: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高度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b)短肢剪力墙:其底部加强部位高度并没有特殊要求,仅仅是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两者的较大值。工程算例工程概况:某高层带短肢剪力墙的框支结构,共31层
10、(包括一层地下室)。该工程的第6层(地下室为第1层)为框支转换层,转换层以上为短肢剪力墙结构。地震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 g),框支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一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图略)计算结果分析:两种结构体系的计算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表1 短肢剪刀墙”结构体系计算分析结果楼层/第3层/第3层/第7层/第7层/第11层/第11层/剪力墙类别/短剪墙3/普剪墙3/短剪墙7/普剪墙7/短剪墙H/普剪墙11/抗震等级/特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二级/M l(k n-m)/-16 8 (1)/16 0(1)/8 07 (37)/402(1)/28 6(39)/121(1)/N
11、 1(k n)/-337 2(1)/-15 6 7 7 (D/-9 49 (37)/-15 18 3(D/-45 7 (39)/-9 136(1)/A s (mm2)/9 8 9 8 (1)/147 00(1)/16 00(37)/28 7 5 (1)/6 7 8 (39)/128 0(1)/P S V (%)/I.8 2/1.8 2/2.01/2.01/0.8/0.8/V 2(k n)/5 6 4(31)/-6 401(39)/5 6 (1)/140(1)/307 (35)/9(1)/N 2(k n)/-319 1(31)/-7 209 (39)/-45 46(l)/-15 18 3(1)/
12、-16 15(35)/-9 136(1)/A s h (mm2)/324.9(31)/5 47.1(39)/200(1)/125 (1)/233.7 (35)/100(1)/N 3(k n)/-28 9 5/-1348 3/-39 13/-1305 7/-127 1/-7 8 5 1/U c/0.48/0.32/0.43/0.34/0.45/0.45/表2“复杂高层”结构体系计算分析结果楼层/第3层/第3层/第7层/第7层/第11层/第11层/剪力墙类别/短剪墙3/普剪墙3/短剪墙7/普剪墙7/短剪墙11/普剪墙11/抗震等级/一级/一级/二级/一级/二级/二级/M l(k n-m)/-16
13、8(1)/26 5 9 5(39)/8 40(37)/402(1)/238(39)/121(1)/N 1(k n)/-337 2(1)/-7 209 (39)/-9 49 (37)/-15 18 3(1)/-45 7 (39)/-9 136(1)/A s (mm2)/9 8 9 8(l)/15 315 (39)/16 00(37)/28 7 5(1)/2039(39)/128 0(1)/P S V (%)/I.8 2/1.8 2/2.01/2.01/0.8/0.8/V 2(k n)/47 5 (31)/-6 401(39)/407 (41)/140(1)/220(35)/9(1)/N 2(k
14、n)/-319 1(31)/-7 209 (39)/-119 9(41)/-15 18 3(D/-16 15 (35)/-9136(1)/A s h (mm2)/202.8 (31)/5 47.1(39)/200(41)/125 (1)/100(35)/100(1)/N 3(k n)/-28 9 5/-1348 3/-39 13/-1305 7/-127 1/-7 8 5 1/U c/0.48/0.32/0.43/0.34/0.45/0.45/表3荷载组合分项系数组合号/V D /V L /W X /W Y /E X /E Y /E V /1/I.35/0.9 8/0.00/0.00/0.00
15、/0.00/0.00/31/I.20/0.6 0/0.00/-0.28/0.00/-1.30/0.00/35 /I.20/0.6 0/0.00/-0.28/0.00/1.30/0.00/37 /I.00/0.5 0/-0.28/0.00/-1.30/0.00/0.00/38 /I.00/0.5 0/0.00/0.28/0.00/1.30/0.00/39 /I.00/0.5 0/0.00/-0.28/0.00/-1.30/0.00/41/I.00/0.5 0/-0.28/0.00/1.30/0.00/0.00/a)抗震等级:从表中看不一样。b)内力分析:由表中看出,这两种体系的内力计算结果非常复
16、杂,即使是同一片墙在不同的结构体系控制工况下其结果也不一样。按“使杂高层”计 算 阿“普剪墙3”的“M l”值,远远大于按“短肢剪力墙”计 算 的“普 剪 墙3 的“M l”值。这主要是因为S A T W E软件在进行工况组合时一,当发现所有工况组合计算的配筋面积均小于构造配筋面积时,程序仅按第一种工况组合输出内力和工况号(即恒十活);只有当发现控制工况组合计算的配筋面积大于构造配筋面积时,才按最大控制工况组合输出内力和工况号。再从两个表中“短剪墙3”的“V 2”计算过程进行分析,规范规定,短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应按规程第7.2,10条的规定调整,一级为1.6,特一级为1.9,我们结合上
17、面的两个计算表,验证如下:4 7 5 X (1.9/1.6)=5 6 4 (k n)其计算结果正好为“短肢剪力墙计算表”中 的“V2”值。可见,程序考虑了规范的规定。同样,程序也考虑了“短肢剪力培”结构体系非底部加强部位一、二级抗震等级应分别来以增大系数1.4和1.2的要求(“短肢剪力墙计算表”中第十一层的“短剪墙3 ,其V2=2 2 0 X1.4=3 0 8 (k n)oc)配筋率:只有定义了“短股剪力墙”结构,S A T WE程序才对自动判断的短肢剪力墙,其截面的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不宜小于1.2%,其他部位不宜小于1.0%,而“复杂高层”却无此功能。构造边缘构件为何也输出体
18、积配箍率?根 据 高规7.2.1 7条规定:抗震设计时,对于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混合结构、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简体结构以及B级高度的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其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箍特征值入V不宜小于0.1。由于程序没有判断A级高度和B级高度的功能,所以程序不论约束边缘构件还是构造边缘构件,均统一输出体积配箍率。其他注意事项:a)设计人员在“特殊构件补充定义”里 的【抗震等级】中定义了抗震等级后,程序将按设计人员定义的抗震等级进行设计,不再自动提高。b)对于非框支框架的框架结构,可以按规范规定,将地下一层以下的竖向构件的抗震等级定义为三级或四级的结构,其抗震等级均需设计人员人为定义,程序不能自动判断。c)
19、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1 0.2.1 3条的各项规定,程序目前没有执行。第四章多塔结构的计算(-)带变形缝结构的计算带变形缝结构的特点:通过变形缝将结构分成儿块独立的结构。若忽略基础变形的影响,各单元之间完全独立。缝隙而不是迎风面。计算方法:整体计算的注意事项:a)在S A T WE软件中将结构定义为多塔结构;b)所给振型数要足够多,以保证有效质量系数9 0%;c)定义为多塔后,对于老版本软件,程序将对每一个缝隙面都计算迎 风 面,因此风荷载计算偏大;新版本软件增加了一项新的功能.即可 以 人为定义遮挡面.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d)周期比计算有待商讨。分开计算的注意事项:a)旧版软件
20、除风荷载计算有些偏大外,其余结果都没问题,新版软件定义遮挡面后,风荷载计算也没有问题了。b)一般而言,对于基础连在一起的带变形缝结构,由于基础对上部结构整体的协调能力有限,所以建议采用分开计算。(二)大底盘多塔结构的计算大底盘多塔结构的特点:各塔楼拥有独立的迎风面。各塔楼之间的变形没有直接影响,但都通过大底盘间接影响其他塔楼。塔楼与刚性板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一个塔楼可能只有一块刚性板,也可能有几块刚性板。大底盘顶板应有足够的刚度以协调各塔楼之间的内力、变形和位移。计算方法:在SATWE软件中将结构定义为多塔结构;位移比、大底盘以上的各塔楼的刚度比均正确;周期比、转换部位的刚度比计算有待商讨。
21、大底盘多塔结构刚度比的计算方法:大底盘多塔结构在大底盘与各主体之间的刚度比如何计算规范并没有说明,但也没有说不要求。SATWE软件仅仅输出1号塔的主体与大底盘相比较的结果,其它塔与大底盘相比的结果则用“火”号表示。大底盘多塔结构刚度比的整体计算:根据龚思礼先生主编的 建筑抗震设计手册提供的方法:要求在计算大底盘多塔结构的地下室楼层剪切刚度比时、大底盘地下室的整体刚度与所有塔楼的总体刚度比不应小于2,每栋塔楼范围内的地下室剪切刚度与相邻上部塔楼的剪切刚度比不宜小于1.5。大底盘多塔结构刚度比的分开计算:a)根 据 上海规程第6.1.1 9条中条文说明中建议的方法:如遇到较大面积地下室而上部塔楼面
22、积较小的情况,在计算地下室相对刚度时;只能考虑塔楼及其周围的抗侧力构件的贡献,塔楼周围的范围可以在两个水平方向分别取地下室层高的2倍左右。b)在各塔楼周边引4 5度线,4 5度线范围内的竖向构件作为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构件。第五章总刚计算模型不过的主要原因(-)多塔定义不对同一构件同时属于两个塔。(图略)定义为空塔。(图略)某些构件不在塔内。(图略)(二)悬空构件用户输入斜梁、层间梁或不与楼面等高的梁时,如果不仔细检查,可能出现梁在梁端不与任何构件相连的情况,即梁被悬空。(图略)注意:节点处如果有墙,则变节点高是不起作用的,与此节点相连的任一构件标高均与楼层相同。节点处有柱时,与同一柱相连的梁
23、,如果标高差小于5 0 0时-,标高较低的节点会被合并到较高的节点处,大 于5 0 0则不合并,但最多只允 许3种不同的标高。如下图所示(图略)。(三)较接构件定义不对设计人员在定义钱接构件时,使结构成为可变体系(如下图所示)。(图略)该工程顶层为网架模型,各节点处梁均设为钱接,这样就出现了与同一节点相连的杆件均为钱接的情况,这在程序中是不允许的。钢支撑在S A T W E 中是默认为两端钱接的,对于越层钢支撑,用户常常忽略这一点,同样造成与同一节点相连的村件(这里为上下层的两段支撑)均为较接的情况,为避免这种情况,用户应在S A T W E 前处理的“特殊构件补充定义”中将越层支撑设为两端固
24、接(如下图所示)。(图略)第六章错层结构的计算(-)错层结构的模型输入错层高度不大于框架架高时的错层结构的处理;对于错层高度大于框架梁高的单塔错层结构的输入对于错层高度大于框架梁高的多塔错层结构的输入错层洞口的输入(二)错层结构的计算规范要求错层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S A T W E 软件在计算错层结构时,会在越层的柱和墙处施加水平力。由于在越层处水平力的存在,从而使越层构件上下端的配筋不一样,设计人员在出施工图时可以取二者的大值。(本章可能是讲课人员的提纲,没有具体内容。后面还有相类似的情况,只有标题)第七章PKPM软件关于混凝土柱计算长度系数的计算(-)规范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25、 B 5 0 0 1 0-2 0 0 2)(以下简称 混凝土规范)第7.3.1 1条 第2款规定:一般多层房屋梁柱为刚接的框架结构,各层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可按表7.3.1 1-2取用。第7.3.1 1条 第3款规定:当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占总弯矩设 计 值 的7 5%以上时,框架柱的计算长度1 0可按下列两个公式计算,并取其中的较小值:1 0=1+0.1 5 (中u+中 1)H(7.3.1 1-1)1 0=(2 十 0.2 中 m i n)H(7.3.1 1-2)式中:中u、W 1 柱的上端、下端节点处交汇的各柱线刚度之和与交汇的各梁线刚度之和的比值;中m i n 比值甲u、中1中的较小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PKPM软件在应用中的问题解析 PKPM 软件 应用 中的 问题 解析 讲义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