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辅导资料.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辅导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辅导资料.pdf(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冀教版)辅导讲座(二年级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数学(冀教版)二年级上册是供二年级学生上学期使用的。下面分三部分对教科书进行辅导。一 全册教材内容安排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冀教版)二年级上册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论”、“实践活动”等四个领域的内容和单元安排是:(一)数 与 代 数(共 4 个单元)第二单元一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主要内容: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以及简单估算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第四单元 一 表 内 乘 法(一)主要内容是:结合具体情境,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习、归 纳
2、 2 6 的乘法口诀。第六单元一表 内 除 法(一)主要内容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均分”,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了解除法的意义,学 习 用 2 6 的乘法口诀求商。第八单元一 时、分、秒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时、分、秒,知道1 时=60分,1分=60秒。(二)空 间 与 图 形(共 3 个单元)第一单元一测量主要内容是:在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体验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米、厘米,知道分米,知道1米=100厘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品的长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共安排3课时。第三单元一方向与位置主要内容
3、是:在学生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认识地图上的方向,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第五单元一角的认识主要内容是:在学生用小棒拼、用图形摆和用活动角学具的操作中,认识角,结合三角尺上的角认识直角;通过用三角尺的直角比-比,认识锐角和钝角。(三)统计与概率(共1个单元)第七单元一统计主要内容是: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不同方式整理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记录数据的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日,认识复式统计表,尝试分段统计和整理数据。(四)实践活动(全册共安排6个主题活动)量一量一这个实践活动是结合测量内容设计的。通过同学合作,以自身为测量对象的实
4、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套圈游戏 这是一个典型的“玩中学数学”的实践活动,是结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设计的。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广泛应用和用数学表示事物的合理性,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根据实践活动中得到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花店里的数学一该实践活动是用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综合活动。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情境图中的信息,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摸球游戏一这是一个以玩为活动方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记录摸球的结果。做钟表一该实践活动是结合时、分、秒设计的。活
5、动中,利用学生自己做的表进行具体时间的练习,既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 活 中 的 表 一 该 活 动 是 结 合 时、分、秒设计的。通过介绍生活中各种各样、用途不同的表,丰富学生对表的认识,提高学生适应实际生活的能力。最后,安排了整理与自评。为师生对本册学习内容和目标评价提供素材。根据教育部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比例”,数学 占总课时数的13%侬,每学期可安排数学课687 9课时。本册教科书编排8个 单 元(包括整理与自评)共52课时,留有机动课时至少16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使用。二 教 材 分 析第一单元测量“测量”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
6、域的内容。我概括一下,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长度单位的认识,测量物体和一段距离的长度;二是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三是面积单位的认识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等。本 单 元“测量”的内容是第一部分中的内容,即关于长度单位的认识及实际测量。标准13年级学段关于这部分内容标准的具体阐述如下:(1)结合生活经验,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结合简单的单位换算,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结合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本套教材上述内容标准的要求,安排在二册教材中。二
7、 年 级 上 册 一 测 量(本单元)一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厘米、米、分米。三年级上册一 _ 测量 一认识千米、毫米,测量一段距离和较小物品的长度,长度单位整理和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本单元安排在新学期数学学习的第一个单元,主要基于两个原因:第一,测量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这些内容的学习,没有计算的要求,且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数学学习的的积极体验,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信心。为本学期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本单元学习长度单位是本套教科书第一次出现。在内容设计上,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测量活动的需要采取先认识厘米,再认识米,
8、最后认识分米的编排顺序。整个的活动设计重视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注重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含义。另外,估测是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估测既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初步的估测能力,教材在组织测量活动时,将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这样的测量活动贯穿于本单元学习活动的始终。单元教育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会自己选择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实际意义,知道分米,了解厘米、米、分米之间的关系
9、;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3、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4、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本单元教材安排3课时,实 践 活 动1课时。第 一 课 时(P1P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厘米。教材安排了一系列测量活动。首先安排了用蜡笔去估测铅笔长的活动,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用蜡笔作“工具”进行比,量的方法。安排了同桌合作,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面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物品长度的过程。在学生充分交流测量过程和结果的
10、活动中,亲身感受到,同一课桌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不同的事实。然后通过讨论“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同呢”这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测量的结果就不一样时,接 着 提 出“大家都用同样的小棒作测量工具,再测量一次”的要求,让学生再次测量。结合测量结果的交流,引出长度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活动二,是观察直尺、建立厘米长度观念的数学活动。活动三,在认识了厘米的基础上,设计的用厘米做单位测量自己橡皮长度的开放的个性化的自主测量活动。通过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活动四,测量铅笔的长。这个活动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测量新的实物
11、铅笔;二是测量书上铅笔图。两个环节都要求先估计,再测量。并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估测和实际测量的结果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在“练一练”中,通过实际测量手指宽度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实际意义的体验;让学生自选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的估测与测量活动中发展估测与实际测量的技能。测量实物的时候,有时可能不是整厘米,可提示学生接近哪个整数,就写那个数。第 二 课 时(P4P5),米的认识。教材设计了三个主要数学活动。首先,让同桌学生合作,用直尺、三角板、米尺等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面的长,学生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体验到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以厘米为单位不太方便,从而产生建立更大
12、的长度单位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说明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做单位。活动二,认识米。教材首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体验1米有多长,然后通过观察米尺,引导学生讨论1 米里有多少1 厘米,在交流过程中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活动三,教材以学生熟悉的铅笔、黑板、教室的门为素材,引导学生先估计,再测量。(重点使学生学会测量结果不够整米时,怎样描述测量的结果。)进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第三课时(P6),分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活动教材先让学生观察直尺,知道1分 米=1 0 厘米;兔博士“用手比一比1 分米有多长”,引导学生用手比画一下1 分米有多长,并找一找
13、生活中有哪些长度是1 分米的物品。活动二,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索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最后,教材在“身边的数学”中,设计了儿童乘车购票的有关规定,让学生从中感受相关的测量信息,体会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量一量”(P7),是测量学生自己身体的一次实践活动。教材主要活动是同学合作,安排选用合适的工具测量自己的手挂、身高、鞋长、步长等,并记录下来。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有三:第一,增加学生实际测量的活动经验;第二,感受数学学习的有趣;第三,了解自己身上的测量“工具”,如一柞、一步、身高等有多长,解决生活中些简单估测问题。组织活动时,除上面的测量活动外,还可以用自己随身带的“工具”测量一些物品的
14、长度。进一步感受测量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估测技能。第二单元 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 100以内的数,学习了百以内的整十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等。本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大纲教材和 课标教材都非常重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说它是基础知识是因为其笔算方法是多位数笔算的基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方法学的好,三、四位数的加减法是个类推或说拓展的问题。说它是基本技能是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中应用最多的计算。本单元内容设
15、计与过去 大纲教材相比,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尝试计算为主要学习活动方式,重视估计、鼓励算法多样化;第二,重视让学生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中学习计算,理解计算的意义;第三,重视实际计算的能力,淡化笔算方法的记忆和背诵。本单元虽然是以计算为主的内容,但在内容的安排上除采取“问题加情景”的方式呈现内容学习计算外,还安排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内容。单元教育目标:1、经历自主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计算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2、经历自主进行简单加、减法估算的过程,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会进行百
16、以内加、减法估算。3、能运用百以内加减的技能解决简单问题,学会简单的数学思考方法。4、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和思考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广泛应用。本单元安排分为四个只是模块,共 12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安排了 4 课时,第 一 课 时(P8P9),学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材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少年合唱团的事情,呈现了合唱的情境和老师用语言表达的数 学 信 息(女 生 23名、男 生 22名),思 考“少年合唱团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的问题。引出算式后,让学生自己用已有的知识,试着计算,再交流个性化的算法。这个活动中,关注的焦点既不是
17、怎样列算式,又不是为什么这样列式,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自主学习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教材上提供的三种方法是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可能出现的,不是要求必须学会这几种方法,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这种方法如果有学生想到,教师可结合交流活动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要特别注意指导竖式的书写格式。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可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交流。试一试,如果有的学生仍用口算,也是允许的。第二课时(P10 P11),学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重点是笔算方法。教材设计了“摆一摆、算一算”的教学活动。可以理解为“先 摆(操作)再 算(笔算)”,也可以理解为“摆(操作)中算”。学习活动可以分为两个环
18、节,首先,按要求摆出36根小棒和18根小棒,算一算一共有多少根。在学生自主操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8 根加6 根是14根,14根可以分成1捆(10根)和 4 根。为 学 习 笔 算“个位满十,向十位进”增加实践经验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提出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要求,让学生试算,交流竖式计算方法,然后通过议一议,怎样做笔算加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做题的经验总结笔算进位加法的方法。这里和传统教材不同的是,没有总结成儿条,意思是学生只要会用竖式计算就行,不要求背诵。在学生总结了笔算方法后,兔博士提出:“38加 18还可以怎样算?”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试算,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多种算法的启发和引
19、导。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课时(P12 P13),学习两位数加法的估算。教材选择了学生回收旧电池的事情,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两个年级回收旧电池的数据。同时,在知识窗中介绍废旧电池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提出数学问题“估计一下,大约回收多少节”。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进行估计。因为教材第一次学习这方面内容,学生估计的方法和结果有很大的不同,如,有的学生可能只看十位上的数,估计60多节,有的学生会提5 节加8 节超过1 0,应该是70多节。在学生估计的基础上,通 过“谁说得更准确一些?”的讨论,使学生了解估计的方法。这里的“估计”与过去 大
20、纲,教材中的“估算”不完全一样,过 去 大纲教材在中高年级的估算,是 用“四舍五入”方法的“计算,方法是唯一的。这里所进行的估计,强调的是学生个人对数的“感觉”,也 就 是 课标强 调 的“数感”。本教材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本计算方法之后,安排这节课,一方 面 培 养 学 生“估计”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加强计算的练习,通过先估计一结果大约是多少,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接着,设计了“二十几加三十几结果可能是多少?”问题讨论。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两数加法的估计能力和计算的正确率。第 四 课 时(P14P15),两位数加法的应用。教材选择了小学中,高年级同学参加
21、野外宿营活动的事情,告诉了三至六年级参加这项活动的学生人员(不包括老师)及各年级的人数,还有租来了两辆汽车,一辆限乘60人,一辆限乘48人。请每个同学设 计 个 乘 车 方 案。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来讲,非 常 有 兴 趣(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安排大家的事),有 很 有 挑 战 性(怎样安排更好),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的、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实践活动。由于这件事中还有其它一些因素是没有明确告诉,但根据生活经验,安排方案是需要考虑的。如,汽车限乘人数中要包括司机,学生野外活动必须由老师带领,去儿个老师?是每个年级一个,还是每辆车一个等等。所以这个活动不但只关注学生安排的乘车方案人数计算是否符合乘车的要求,更重
22、要的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组织教学时,先不加任何指导,可说明,交流方案时要说一说自己方案设计的理由。让学生根据自己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办事态度去设计。交流时,对学生的各种设计方案只要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议一议”,可以在充分交流乘车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边交流方案边说为什么这样设计。目的不是找出最好的一个方案,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合理性,进行提高每个人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两位数减两位数,教材也安排4课时。教材设计思路与两位数加法一样。第一-课时(P16-P17),选择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事情,呈现北京和多伦多得票的真
23、实数据,和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的问题,让学生在用已有知识自主计算,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学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第 二 课 时(P18-P19),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同进位加法一样,也安排“摆一摆、算一算”的学习活动。在学生动手操作试着用竖式计算交流的过程中,再学习用竖式计算方法,重点使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向 十 位 借“1”后,十位上被借走了 1怎么办。然后,通过议一议,怎样做笔算减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做题的经验总结笔算退位减法的方法,同样不要求背诵方法。在学生总结了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后,兔博士提出:“42减27还可以怎样算?”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教师这时要注意对学生多种
24、算法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三 课 时(P20P21),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估算。教材呈现了小明送给同学邮票的情境图,提供了两条信息:小 明 有80张邮票,送 给 红 红28张。问题是:小明还有多少张邮票?设计的思路和学习的方式都与加法估算一致。不再重复。第 四 课 时(P22P23),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应用。教材设计了 猜 买物品学习(游戏)活动,呈现了八种商品的价钱,通过聪聪有50元钱,买了一件物品还剩20多元。猜一猜,聪聪买的可能是哪件物品引出猜的活动。然后再由学生出题,大家猜。这样的活动,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由于商品
25、价格信息非常丰富,猜的答案是不唯一的。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每个人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减混合运算,教材安排了三课时。第一课时(P24P25),学习三个数的连加。教材选则了小朋友喜欢拍皮球的事情,用表格形式呈现了小红和小玲进行排球比赛时每人拍三次的成绩和空着的一栏“合计”。本节课主要活动教材选择的思考是:拍皮球的事情学生熟悉,便于理解表格中的信息,学生拍皮球的成绩要在几十下范围,数字比较可信,课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比赛获得数据,进行计算练习。那么,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直接采取学生实际比赛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冀教版二 年级 数学 上册 教材 辅导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