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教案范文十篇.pdf
《绝句教案范文十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绝句教案范文十篇.pdf(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绝句教案范文十篇绝句教案范文十篇绝句教案绝句教案 篇篇 1 1绝句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鹂:又称黄鸟,雄鸟羽毛金黄色,雌鸟黄中带绿,名声婉转,栖于高枝。白鹭:羽毛雪白、双腿细长的能够捕食鱼虾的一种水鸟。千秋:千年,谓年代久远。东吴:长江下游南岸地区。绝句是诗体名。绝句、律诗为唐代的今体林诗(后世称为近体诗),以区别于古体诗。这首诗以“绝句”写入诗题,又因同时有同体诗四首,所以合题为绝句四首,不令立体目。这首绝句为四首中的第三首。这首七言绝句每一句各写一种眼前的景物。“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本栖息高枝,此时鸣与翠柳之上,古代诗词中“于”字长被省略
2、,如果补进去就是“鸣于翠柳”。“翠柳”表明柳叶新绿春意渐浓,黄鹂在柳叶新绿的枝头婉转的发出呖呖的声,显示了春日风光。“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飞上高空,随着春暖而更有勃勃生机。“窗含西岭千秋雪”,从窗框中望出去,西岭的久积未消的雪清晰可见,好像就包含在窗框中一样。“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前停泊的是万里航行的东吴船,是驶向长江下游地区的,还是由下游驶下来的?长江虽长,航程虽远,但江上船只总是往返行驶,无论是驶来的、驶去的,都使诗人想到沿长江而下,可至中游地区的襄阳,转道可至故地洛阳;正因为如此,他系情于门前停泊的东吴船,对它产生遐想。四句尽管都写景物,但前两句写的景物以色彩(绿柳、黄鹂、白鹭、青天)、声
3、音(鸣、飞)、动静显示春光明丽,后两句则以静景(远景、近景)暗示动意;禽鸟在春暖时节如此活跃,自己不能无动于衷的心思也得到映示。诗人的眼前景物当然不止这些,他把它们摄入诗中是有选择的,因景生情、以情取景,这就是他的选择准则。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 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一、色彩美。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二、结构美。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
4、,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三、意境美。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 759 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
5、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下简称 绝句)是妇孺皆知的名篇,几乎人人成诵,而如何解读其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笔者认为有重新探讨的必要。这首小诗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因此也在各种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得到解释。权
6、威的人教版 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的解释是这样的: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综合起来,编者还进行了如下的延伸:“万里船”从空间上讲,“千秋雪”从时间上说,诗人身居草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前两句,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后两句,雪远景,船近景。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诗中的画境是前后衔接的,即便是跳动的镜头也总有其内在的联系,不可能近、远、远、近的跳来跳去。让我们把第三、四句联系起来分析一下吧。第三句说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积雪,一个“含”字,显示了透视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连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岭的雪峰。也就是说,作者是把西岭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平
7、面上来欣赏,这“窗”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千秋雪”无非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岭”之远。那么第四句就容易理解了。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岭雪景之后,把眼光投向门外,又看到了奇观:透过院门口,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那船因为太远了,以致让你感觉不出它在动,只像停泊在那里一样。停泊在哪里呢?就停泊在院门的门框中间。这也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作者把“万里船”和院门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停泊其中,成为框中的画。这样看来,杜甫这首诗所写的景并不是“近、远、远、近”,而是“近、远、更远、极远
8、”。那为什么说“东吴万里船”比“西岭千秋雪”更远呢?因为山高、水平,大凡观山觉得近,观水觉得远。我们站在景山上看西山,觉得很近,其实远在几十、上百里之外;而站在长江大桥上望江面,觉得远无尽头,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只不过是在那里写景,就像画家随便画一张练笔的小幅水彩一样,实在看不出什么微言大义。诗的精彩之处在于,诗人通过透视的原理来处理景物的远近,从而显出逼真的画境。当然,给小学生讲课,没必要讲什么透视,但也没必要讲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对和平的向往之类的微言大义,只要把整幅画面的意境给学生讲准确、讲清楚就是了。绝句教案绝句教案 篇篇 2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
9、背诵古诗绝句。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3、在更广阔的诵读中初步感受经典的魅力和影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导入师:孩子们,当我们想到最亲爱的妈妈,我们不禁会想起古诗游子吟(学生有感情的背诵),想到滚滚奔流的长江,又会想到古诗浪淘沙(学生背诵)。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来感受吧!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背诵上个单元学习的两首古诗,进入诗词学习的意境,感知古人吟诗抒情的意境。二、通读二、通读1、师:这是我国唐朝伟大诗人杜甫写的诗绝句。与以往我们学习过的古诗诗题不同,绝句是诗
10、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生:反复读,将诗读清爽、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师生对读个别读齐读设计意图: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2、整体感受诗歌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用一个词来形容读诗的感觉三、了解大意,感受春之美三、了解大意,感受春之美师: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什么?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师追问:分别来说一说,这些景物什么样?如(温暖、柔和、明亮)的阳光(柔柔、温暖、轻轻、轻柔)的春风(五颜六色、各色各样、火红、金黄、雪白)的花(嫩绿、绿油油、嫩嫩)的草这么美好的春色,诗中写到:迟日江
11、山(),春风花草()师:诗中还有气味呢,谁闻到了?生:香读出来这春天的景色真是(美丽如画)。吸引小动物们也出来了?学习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生:读以上两句师: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读出来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读出来师:这一飞一睡,一动一静,让这个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读出来喜欢这春色吗?读全诗设计意图:学生在读诗、看课本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想象中,了解诗的大意,从色彩、味道、感觉、动作等方面感受诗中所写春天的美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四、拓展师:杜甫也因为喜欢这春色,写了不少诗来赞美:1、略读两首诗:江畔独步寻花
12、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赏析要点:读通,知道这首诗写了花多的特点,了解后两句的对仗写法,感受春天美好。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赏析要点:读通,知道这首诗写了春雨,感受春雨润物无声的美好。2、欣赏吟诵调春晓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赏析要点:了解吟诵调,感受春天的美好。3、积累诗句:1)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4、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诗五:小结五:小结让我们用诗的语言赞美这美丽如画的春天!教学
13、设计的特点:教学设计的特点:1、抓住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2、抓住杜甫诗中“一动一静”的描写,读出忙碌与安逸,感受春之生机与和谐。3、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4、课中有独立读、对读,个别读、齐读,读句子、读全诗等多次诵读,辅以适当的动作,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增加积累。5、吟诵调即是读中的一种休息,也是对这种古老形式的一些了解。绝句教案绝句教案 篇篇 3 3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利用注释,展开
14、想象,理解诗句,读懂古诗。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想象诗人所描绘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3、背诵,默写古诗。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并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步入“与古人同行。”还是老样子,进行“背诵古诗擂台赛”。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揭示课题。一、揭示课题。1、设境激趣2、板书课题3、背景简介课前,刘老师布置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或有关杜甫大诗人的资料,谁找
15、到了,愿意把他找到的告诉大家吗?师小结:他一生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那时,一场战乱刚过,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师简介“安史之乱”)杜甫写的这首诗就是反映当时太平环境下的情景。二、初读古诗,点明学法。二、初读古诗,点明学法。1、点明学法师:平时我们学一首古诗,大体分几步?(师生齐说五步骤。)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感受意境。第三步、理解古诗。第四步、读出感情。第五步、背诵默写。今天,我们就按这五步骤来学习绝句。2、读通古诗(自由朗读这首诗-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评议。)3、小组交流合作三、理解古诗,交流汇报。三、理解古诗,交流汇报。四、感受意境。
16、四、感受意境。1、选择方式,感受诗意师: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在你的脑中,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请同学们自由想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擅长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2、展示学生作品、小结诗人不是画家,但胜过画家,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丽多彩的春景图。3、朗读古诗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这首诗。4、描述意境学生用描述的方式来感受诗境。(学生说)五、读出感情。五、读出感情。1、自由朗读师:多美的一幅画面啊!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些美表现出来吗?(先自己读一读-读给小伙伴们听-指名读)2、录音范读3、感情朗读师
17、:是啊!船从万里之遥的东吴而来,动乱之后,这条江的交通畅通无阻了,诗人可以乘舟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这又怎能不叫诗人喜上心头呢?再读这首诗,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六、背诵、识字、默写。六、背诵、识字、默写。1、指导背诵师:这么美的诗,不背下来多可惜啊!(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2、识字师:懂得背诵还不够,还要把它默写下来。在默写之前,我们先来识记诗中的三个生字,同学们先自己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生字的?3、默写古诗七、总结七、总结绝句教案绝句教案 篇篇 4 4绝句教学教案绝句教学教案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2)揭题,板书:古诗二首(3)教
18、师范读。思考:这两首诗写哪个季节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二、教学绝句。1、解题:“绝句”是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有的古诗按诗的内容列题目,这首诗就用旧诗体裁做题目。2、介绍作者:杜甫,唐代诗人。这是他重返成都时写的。他自幼好学,七岁就会吟诗,他的诗很有名。3、初读古诗。(1)自由读,拼读生字音节,观察插图,想想哪些地方你能读懂。(2)检查自学效果。认读生字和多音字“泊”。(3)指名朗读古诗,说说哪些地方学懂了。4、再读古诗,逐句理解。(1)理解第 1 句。问:“鸣”是什么意思?“翠柳”指什么?“鸣翠柳”怎么理解?回答后,教师小结:黄鹂,鸟的名称,
19、又叫黄鹂,这句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丛中一唱一和地叫着。(2)理解第 2 句。问:“一行”是什么意思?“青天”指什么?“上青天”怎样理解?回答后教师小结:白鹭是一种颈和腿都很长的白色水鸟。青天:蓝色的天空。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群白鹭在蓝色的天空中排成一字形飞翔。(3)理解第 3 句。问:“窗含”是什么意思?“千秋雪”指什么?回答后教师小结:窗含,从屋里往窗外看,外面的景物就像被窗口包含着。也就是窗柜里围着的景物。“千秋”指好多年。这句诗的意思是:从窗口可以看见岷山终年不化的积雪。(4)理解第 4 句。问:“泊”是什么意思?“万里船”指什么?回答后教师小结:“泊”是船在岸边停靠的意思。“东
20、吴”是指古代吴国所在地,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我国东部。这句的意思是:门外江边停靠着远航东吴,行程万里的船只。5、自由读古诗,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6、指名朗读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三、朗读、背诵。四、默写绝句,完成作业本第 6 题。五、完成作业本第 2、3、5 题。绝句教案绝句教案 篇篇 5 5教学过程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
21、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 1200 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 64 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3 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2、学生自读。3、复习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
22、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二,范读创设情境1、学习第一句(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鹂)(3)介绍黄鹂。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
23、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4)学习“翠”、“鸣”。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5)读第一句诗。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2、-2、-3)的节奏。(6)说句意。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2、学习第二句诗(1)描绘情境。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
24、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贴白鹭。(2)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3)讲“一行”、“青天”。那是一只白鹭吗?(不是)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4)说句意。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5)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3、体会诗境(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
25、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黄、白、青、蓝)(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独特鲜艳的色彩特征。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就觉得仿佛有这样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于我们眼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美好语言描绘画面,同学们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两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4、学习第三句(1)读着读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莺歌燕舞,生机勃勃,到处绿柳垂丝,春意融融,诗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拔动了诗弦,不禁在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绝句 教案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