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模板五篇.pdf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模板五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模板五篇.pdf(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模板五篇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模板五篇植物生长素是由具分裂和增大活性的细胞区产生的调控植物生长方向的激素。植物生长素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是个难点,下面就是整理的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希望大家喜欢。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和分布。3.说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和植物激素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1.尝试分析经典实验,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2.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训练,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
2、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第 1 页 共 29 页生长素发现过程。【难点】科学实验设计和推理的严谨性分析。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老师让学生回答“春色满园关不住,_?”2.老师设问:(1)这是植物生活中的什么现象?(2)环境中哪种刺激引发了红杏出墙?(3)红杏出墙对它的生活有什么益处?“红杏”为什么会向光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体是怎样调节的?(过渡语)让我们一起探索“生长素的发现”。环节二、新课教学(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实验(1)观察图片,认识胚芽鞘结构材料:金丝雀虉草展示胚芽鞘图片:尖端和尖端下部教师做背
3、景介绍: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装物叫胚芽鞘,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钻出地面,出土后还能进行光合作用。(2)分析达尔文实验第 2 页 共 29 页首先,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其次,教师解释锡箔纸,不透光。第三,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第四,教师描述各组的实验处理(对照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归纳实验现象。第五,教师逐步设出问,引导学生分析和推测,教师归纳: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的尖端,发生弯曲的是尖端下部。植物弯向光源生长需要尖端和单侧光。第六,教师设问:为什么胚芽鞘的向光性与尖端有关,而弯曲的却是尖端下部?尖端和下部可能的联系是什么?第七,教师引导
4、学生分析,作出推测: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像动物的神经接受外界刺激产生冲动),并传到下部,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使胚芽鞘向光生长。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种刺激从尖端传到了下部呢?让学生思考,以此来引出詹森拜尔温特实验。2.詹森的实验教师展示实验示意图。学生观察实验示意图,并描述实验处理和实验现象。教师设问:观察示意图,能得出什么结论?(是尖端通过产生的刺激影响下部生长,这种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第 3 页 共 29 页詹森的实验存在一定的缺陷,你们认为在哪里?怎样改进?(过渡语)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下拜尔的实验?学生思考回答。3.拜尔的实验教师展示实验
5、示意图。教师设问:拜尔为什么要选择黑暗的环境?拜尔为什么要将切下的尖端放在胚芽鞘的一侧?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单侧光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讲师让学生思考,作出合理推测。教师总结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对达尔文的假说进行评价和修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些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教师设问:如果想要证明这种“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将这种化学物质加在胚芽鞘的上方,然后观察现象。但詹森和拜尔的实验都还是离不开胚芽鞘的尖端。那么结合之前的几个实验,你有没有更好的实验设计,从而引出温特的实验?4.温特的实验教师介绍实验中用到的介质
6、转移方法。学生思考并讨论实验设计,并注意对照组的设置。第 4 页 共 29 页教师说明温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前面的推测: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的确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介绍生长素的化学名称(吲哚乙酸),提取、结构和在植物体中的含量,以及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其他物质(苯乙酸、吲哚丁酸等)。总结向光性的原因师生共同表述: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回顾生长素的发现历程,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教师强调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就像生长素的发现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才一步一步接近事实的真相。每
7、一位科学家取得的进展可能只是一小步,众多的一小步汇合成科学前进的一大步。关于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还在继续,科学往往在这样的争议中发展。教师鼓励学生就前面的实验及推理,结合教材 P48 中科学家对向光性原因争议的介绍,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教师结合前面的实验及教材,引导学生概述: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主动运输,单方向)、横向运输和非极性运输;举例说明形态学上端和下端,板图、动画解释植物向光第 5 页 共 29 页性的原因。分布部位(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
8、实等)。(三)介绍植物激素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 P48 对植物激素概念的描述,说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名称。教师说明继发现生长素后,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相似,对植物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的物质,把它们统称为植物激素。教师总结植物激素的概念。全体学生朗读。环节三:总结与收获教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生长不生长看有没有生长素;向(单侧)光不向光(弯曲)看有没有尖端;弯曲不弯曲看生长素是否分布均匀。收获 1:游戏:选出四名同学分别代表达尔文、詹森、拜耳和温特,假设他们在一起开了一个座谈会,设计一个片段,都用简洁的一两句话概括“自己”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贡献。(要求:语言要生动、准确)收获
9、 2:作业:多媒体展示。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2【教学目标】第 6 页 共 29 页1、知识目标理解植物向性运动的概念及意义。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2、能力目标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实验并预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重点和
10、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自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其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判断思维和创新能力;还通过课堂上学案使用的教学方法不但明显加强了沟通师生之间的第 7 页 共 29 页教学关系,还显著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学过程】A.引入课题导言 1、请同学们观看教材窗台盆景这幅图,想到了什么诗词?(回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红杏出墙”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请同学
11、们继续观察讨论,是外界什么诱惑使这“红杏”探出脑袋,向外张望?这是植物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B.新课讲授一、植物向性运动:这部分内容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学案上的知识预览填空二、生长素的发现(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先向学生介绍胚芽鞘是什么?达尔文实验:图解的形式,flash 演示(A 组胚芽鞘保留尖端,B组胚芽鞘切除尖端 C 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 D 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下面)问题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 AB,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第
12、 8 页 共 29 页问题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 CD,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活动之后,及时布置学生完成学案上达尔文向光性实验设计相关问题(二)温特实验老师介绍材料中的琼脂块是什么物质?问题探究三:胚芽鞘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这个探究活动安排是先让全班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提示完成整个实验设计方案、现象、结论之后,再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把实验设计方案、现象用图像来表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温特实验单因子变量是什么?为什么要做一个琼脂块没有接触胚
13、芽鞘尖端对照实验?(三)郭葛实验:这部分内容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学案上的知识预览填空。C.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生长素发现过程两个经典实验,要领会到设计实验所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并且要在实验步骤中从语言上、逻辑思维上体现这三个基本原则。还特别要注意描述的实验结论要与实验现象相吻合,即有什么样的现象应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D.练习巩固:全班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课堂演练第 9 页 共 29 页学案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生长素的发现课时:1 课时【问题探究】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探究三:胚
14、芽鞘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知识预览】一植物向性运动(一)概念:植物体受到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运动。(二)实例:、等(三)意义: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二生长素的发现(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1.外界条件为。2.取材:四个长势胚芽鞘3.实验步骤:取,分别标号为 A、B、C、DA 组不作处理,B 组切掉胚芽鞘,C 组用锡箔遮盖胚芽鞘,D 组用锡箔遮盖胚芽鞘。第 10 页 共 29 页四组都用照射,然后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四组胚芽鞘生长状况4.实验现象:5.实验结论:(二)温特实验:1.取材:几个生长状况胚芽鞘及琼脂块。2.实验步骤:切下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以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
15、脂切成小块,放在一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作为实验组 A另取,作为对照组 B。将 A、B 两组放在同样且条件下培养,然后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3.实验现象:4.实验结论:(三)郭葛实验:他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其化学本质是,由于它能促进植物生长,故取名为。【课堂随笔】1、这堂课的重点为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特别要注意设计实验的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同时还要注意实验相应的结论要与实验出现的现象相符合。第 11 页 共 29 页2、这堂课的难点为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分析,关键要抓住实验设计的两大原则:对照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进行实验设计。【课堂演练】1.植物的向性运动从根本上取决于()A.应激性 B.
16、适应性 C.反射 D.遗传性2.图图是是生长素发现的两个相关实验。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是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图是 1928 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琼脂块探究胚芽鞘产生某种物质的实验图实验能够说明向光性的产生与尖端有关,感光部位是尖端图实验说明能够产生促进生长的物质的部位是尖端下部根据图实验可以推测:植物的弯曲生长可能和促进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有关两个实验均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生长素A.B.C.D.图图3给你两个黑纸箱,两个长势一样的胚芽鞘,一盏台灯,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具有向光性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课后思考】1.胚芽鞘的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在哪里?作用的部位在哪里?第
17、 12 页 共 29 页2.植物受单侧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向光性?生物学案体例说明杜友珠【问题探讨】1提出与这堂课重点知识相关的某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方法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2把这堂课某个重要的结论性知识可演变为探究性设计实验让学生去思考实验方法、步骤、现象,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推出实验的结论,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体现新课标探究性学习重要理念【知识预览】把这堂课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每个知识点以填空的形式展现出来,目的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知识,达到这堂课的教学知识目标【课堂随笔】主要是对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法指导,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课堂演练】选做一些具有典
18、型代表性题目,并且要突出重点知识和难度的梯度,题目的量不要出得太多。这是学生对知识巩故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思考】提一些这堂课趣味性的问题或与下堂课内容相关的质疑让学生第 13 页 共 29 页课后去思考,使学生对当日的学习产生回味无穷的感觉,也为学生学习下一堂课内容做好铺垫页眉:全校统一格式。页脚:指总页数。撰稿、审稿:每期必须填写。参考答案:另设页面附在学案之后。参考答案【知识预览】一植物向性运动(一)单一方向、定向(二)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三)适应性二生长素的发现(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1.单侧光 2.一样3.四个长势一样胚芽鞘尖端、尖端、下端单侧光4
19、.A 组的胚芽鞘向光生长、B 组的胚芽鞘不生长、C 组的胚芽鞘直立生长、D 的组的胚芽鞘向光生长5.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尖端有关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二)温特实验:1.一样第 14 页 共 29 页2.没有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切成与 A 组一样小块,放在一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适宜3.A组的胚芽鞘会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B组的胚芽鞘不生长4.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三)吲哚乙酸、生长素【课堂演练】1、D2.A3取两个黑纸箱标号甲、乙,甲黑纸箱在侧面挖一个洞,用这两个黑纸箱分别罩到一个长势一样的胚芽鞘,再用台灯照射甲黑纸箱有洞一侧,将甲、乙两组放在同样且适宜条件下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高中生物 植物 生长素 发现 教案 模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