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最新范文文档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最新范文文档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1 1环境保护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安排在第一册课本知识学完后讲授。本节教学内容是对课本中出现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的总结,是一节归纳复习课。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考点之一。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出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本节课不但对整册书关于环境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相关知识加以扩展,讲授过程中重视中考热点问题的渗透,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更轻松,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本节
2、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更加全面、系统。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小组活动内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生选择。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环境问题贯穿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知识内容可发展、适用年级可扩大。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这章中介绍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初三学生马上就要进入高中学习,高中学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展研究。他们可以在学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
3、对环境问题的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也就是说,初中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可以为高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本节课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学习化学已有了半年的时间,对于环境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懂得了学习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环境问题。但掌握的知识零散,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缺乏理论和实际联系的能力。因为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无时间参加一些关于环保方面的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例如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等。针对学生合作意识较缺乏的现状,在讲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这一过程将培养学
4、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活动形式。活动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升环境意识。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
5、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的能力。4.将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加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德育目标:通过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体会化学在美化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认识到事物有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观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的来源、危害与防治,本地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难点: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网页的制作。课时安排:1 课时五.学法的确定各小组根据选定的活动内容,主要从污染来源、危害、和防治
6、三方面收集关于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在活动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六.教学方法的确定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身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
7、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根据这一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具体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也就是说本节课中教师的“教”,主要是在课外,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才华展现的机会,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七.教学过程设计1.设置问题,引入课题通过五幅画面的对比,明确提出问题:四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有何不同?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什么原因导致的?由学生思考回答,引出环境污
8、染这个课题。2.学生讨论回答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这些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污染?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知识各抒己见,讨论得出每小组自身的观点。教师归纳、总结、讲解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这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然后按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绿色化学的顺序对学生查阅的知识、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讲解。在教学过程中,肯定学生的成果,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
9、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升环境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布置作业(1)必做题:A、每个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找出一个关于环境污染的典型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B、每个同学找出三到五个关于环境问题的题目,并做出相应的答案。(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关于环境污染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或“邢台环境现状分析”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八.板书
10、设计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2 2酸的通性一.教材分析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酸的涵义。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能力目标:1.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
11、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意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二.教法学法设计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
12、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总体思路:导入回忆已学知识归纳酸的通性分析变化的本质酸的通性的本质酸的涵义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质疑金属与酸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质巩固迁移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如下: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学习过程(学习事件)接受器接受刺激引起注意,保证刺激被接受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 STM 中储存提示从 LT
13、M中提取先前学习的内容通过复述在 STM 中保持信息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保证选择性知觉为在 LTM中保存对信息进行意义编码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将 LTM中的信息提取到 STM 中引出反应,包含反应生成反应生成并进入效应器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学习结果学习者的环境中评估作业,包含提供学习结果反馈机会通过执行策略对过程实行控制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提取和迁移根据本课实际教学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安排两次上述的学习过程(学习事件)以此达到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即为第一次学习过程,重点落实酸的通性;为第二次学习过程,重点突破金属活动性顺序。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14、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3 3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元素的存在,能说出元素的概念,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表格信息,提升交流表达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元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的概念,初步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难点】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图片导入】课前展示几张图片,内容为“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加铁酱油”等,请同学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说出图片中物品名称并思考这里的氟、钙、碘、铁表示的是什么。【学生回
15、答】元素。【教师引导】没错,经过上节课对原子构成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并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就是刚刚大家所说的元素,而元素其实有 100多种。那元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开元素之谜。环节二:新课讲授内容一:认识元素的概念【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展示鸡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图片,并介绍它们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三中元素组成,同时请学生思考之前学习的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们与碳酸钙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回答】氧气、二氧化碳都含有氧元素。【教师引导】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
16、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 8 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 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 8 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的,将质子数都为 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 6 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接着请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元素的概念。【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内容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播放动画】向学生展示一段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实验动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动画中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没有发生改变。【学生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均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教师引导】出示硫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以及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
17、水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以及化学反应式,请同学们再次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原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环节三:巩固提升【教师引导】展示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二者结构上的不同。【学生回答】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教师总结】在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关于。环节四:小结作业【总结】请学生以谈收获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鲁教版九年级
18、下册化学教案 4 4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关于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教学重难点1.元素符号的记忆及所表示的意义。2.组织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工具投影仪等。教学过程一.明确提出问题师:现在社会在不断前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升,饮食讲营养、穿着讲天然,对于吃、用的东西,人们总喜欢问一句:它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目前,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的广
19、告随处可见,这里所说的“铁、“钙”指的是什么?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世上万物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经过长期的努力,人们终于知道了自然千千万万物质是由 1 00多种元素组成的。那,本节课就要来探讨这个问题。提问什么是元素呢?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谁能说一说?二.阅读讨论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P7577 页的关于内容,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边讲解边小结。讲解元素就是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简单地说元素就足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质疑 1既然是氧原子为什么还称氧元素呢?答疑事实正是如此。以氧原子为例,所有的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都是 8,并且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我们把
20、这一类的氧原子就称之为氧元素。按照原子的核电荷数目进行分类,可以将所有的原子分为 1 0 9 类。每一类原子叫一种元素,共有 109 种元素。质疑 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呢?答疑举个例子吧,把蔬菜称为元素,那西红柿、茄子、土豆等就称为原子,蔬菜只可以论“种”不可以论“个”,同样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既可以论“种”又可以论“个。问题 l“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的成分如下(mg/L):硒:0.013,锶:0.0596,锌:0.00162,钠:18.4,钙:4.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元素还是指原子?生:指元素。问题 2下述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元素是否发
21、生了变化?、生:分子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但元素不变。例如 H元素,即核内质子数为 1 的氢原子,不管在反应物水(H20)中,还足在生成物氢气(H2)中,H 原子种类不变即 H元素的种类不变。问题 3元素可以采用统一的符种类即元素符号来表示,请问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从下表中你还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投影-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小结1.从表中可以看出,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例氢元-H;碳元素C;磷元素-P;硫元素S;钾元素-K等。(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例氯元素-CI;钙元素Ca;镁元素-Mg;铁元素-
22、Fe等。2.从表中还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l)元素符号的中文名称与元素的类别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有“韦”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铁(Fe)、钡(Ba)、钠(Na)等;有“石字旁是固态非金属元素,例:碳(C)、磷(P)、硫(S)等;有“气”字头的是气态非金属元素,例:氢(H)、氧(O)、氖(Ne)等。(2)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师:同学们,当你走进商店或超市,面对成百上千种商品,你要在尽快的时间内找到你所需的商品,你这时怎么办?咨询吗?还是看标志找到你所需的购物区?师:对。同学们说得对。商店的东西都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使
23、我们在短时间内买到所需的物品。那,我们今天要研究物质的构成者-IOO乡种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把它们分门别类,有序地排列,科学家们经过探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后,将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问题 4仔细观察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思考一下,它有什么规律?(提示从横、竖、颜色的不同、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方面思考 o)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形成书面小结,然后选择较好的同学,将规律展示,教师补充,最后作小结。小结1.元素周期表共有 7个周期,1 8个族(其中 1,2,13,14,15,16,17 为 A族;3,4,5,6,7,8,9,10,11,1 2 为 B族,1 8
24、为 0 族);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例如镁元素,它的核电荷数为 1 2,镁元素的编号为 12,即原子序数为 12。即原子序数的数值=原子核电荷数。3.从表中得知红色为金属元素,_为非金属元素;4.从表中可以查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5.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课后小结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1.元素是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例如氢元素-H;氯元素-CI;钙元素-Ca;镁元素 Mg等,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3.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既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
25、。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从周期表上查找某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名称、号、核外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5 5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 教学重点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
26、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2.2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3 专家建议4 教学方法探究式5 教学用具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2.实验准备: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6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录像播放关于燃烧的镜头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观看录象倾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7、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一.认识燃烧的条件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到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
28、?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演示探究实验讨论:1.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归纳小结1.燃烧的定义2.燃烧的条件思考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思考、讨论: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
29、度观察实验需要达到着火点需要氧气需要氧气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思考、回答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根据讨论,有学生自身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有时也会带来灾难。那如果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么灭火呢?可以根据所学的燃烧的原理进行思考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演示实验 7-1小结灭火的原理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灭火器。讨论1.隔绝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作业习题7 板书设计课题 1 燃烧和灭火是可燃物;一.物质燃烧的条件: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与助燃物;二.认识燃烧:现象:发光、放热;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三.易燃物和易爆物清除或隔离可燃物;四.灭火方法和原理: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破坏其一,燃烧熄灭隔绝空气(或氧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