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试题:文言文阅读——课内篇目.pdf
《2017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试题:文言文阅读——课内篇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试题:文言文阅读——课内篇目.pdf(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一一课内篇目一、(2 0 1 7上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登 泰 山 记(节选)姚鼐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隧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徐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泰 山 是“五岳之首”。B.姚 鼐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C.泰山又称“估宗”。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2、分)蹬几不可登。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 和 o (4分)一、【答案】L B 2.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3.登山的过程 所见的景色【解析】1题考查的是古文的文学常识,只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即可。.B姚鼐不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 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澈:到水底;句意为: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3 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这段文字主要写了登山的过程和所见的景色。【参考译文】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
3、元书中所说 的 环 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 过 中 岭(黄帆x i a 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o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 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徐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二、(2 0 1 7黑龙江哈尔滨)阅 读
4、五柳先生传选段,回答问题。(8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 不 海 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就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1.(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不 详:(2)期:2.(4分)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译文: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5、_ _ _ _ _ _ _ _ _ _ _ _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译文: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3.(2分)除了“性嗜酒”,五柳先生还有哪两大志趣?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二、1.(2分)不详:不知道 期:期望2.(4分)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6、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3.(2分)读 书(好读书);写 文 章(著文章或常著文章自娱)。三、(2 0 1 7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8分,每小题2分)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霭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橘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7、,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下列语句,朗读时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A.然则/何时/而乐耶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句运用了比拟、夸张等修辞手
8、法,写出了洞庭湖气势宏大、水面宽阔、天气多变的特点。B.“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橘倾楫摧”一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连用四字短语,层层渲染,写出了洞庭湖上阴雨连绵的凄楚景象。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洞庭湖恬静幽美的秋天夜景。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古仁人不因外 物(好坏)和 自 己(得失)或喜或悲的人生境界。3.下列关于选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选文第二和第三段,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情境。B.选文语言骈散结合,依文章内容而变化,既简洁凝练,又流利畅达,具有很强的艺
9、术感染力。C.选文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在一起,于起承转合之间传达出作者超然物外、心怀天下的理想襟抱。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点明了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豁达乐观的胸襟。4.下列诗句与本文作者表达的家国情怀最相近的一句是()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三、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朗读节奏。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按句子的结构和句子的意义断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意 为“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本
10、句主语为“予”,谓 语 为“尝求”,宾 语 为“古仁人之心”,故正确的朗读停顿为“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故 选 D。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写法分析与内容的理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使用的是夸张与对偶的修辞,“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使用的是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故 C 项 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错误,由本段文字开头“至若春和景明”可知本段文字描写的是洞庭湖的春景,故“描写了洞庭湖恬静幽美的秋天夜景”表述有误。故选Co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岳阳楼记一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
11、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故c项 中“传达出作者超然物外、心怀天下的理想襟抱”表述错误。故 选C。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本主旨。岳阳楼记一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 襟 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杜 甫 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达的是陆游的爱国情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
12、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故 选A。四、(2 0 1 7青海西宁)阅 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9分)舜发于联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1)行辨乱其所为
13、拂:(2)入则无法家辨士拂: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2分)(1)管夷吾举于士于:(2)曾益其所不能其:3.用现代汉语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句。(2分)译文: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4.文章中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4、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5.本 文 的 中 心 论 点 是“”(选用文中句子 回 答)四、1.(1)拂:违 背。(2)拂:通“弼”,辅 佐。(每 小 题1分,共2分)2 .(1)于:介 词,从。(2)其:代 词,他。(每 小 题1分,共2分)3.所 以,上 天 要 下 达 重 大 使 命 给 这 样 的 人,一 定 先 要 使 他 的 内 心 痛 苦,使他的 筋 骨 劳 累,使 他 饱 受 饥 饿(之 苦),使 他 受 到 贫 困(之 苦)。
15、4 .连 用 六 个 名 人 的 事 例 是 为 了 举 实 例 说 明 这 些 人 虽 出 身 贫 贱,但他们再经受了 艰 苦磨练之后,终 于 成 就 了 不 平 凡 的 事 业,也 从 正 面 论 证 经 受 磨 炼 的 好 处。(运用 举 例 论 证,意 在 说 明 人 要 成 大 器,担 负 重 任,必 须 经 受 磨 练)。这就为下文进一 步 论 理 奠 定 了 坚 实 基 础。(共2分)5.“生 于 忧 患,死 于 安 乐。”(1分)五、(2 0 1 7重 庆A卷)阅 读 下 面 的 文 言 文,完 成 下 面 问 题。(1 5分)曹刿论战十 年 春,齐 师 伐 我。公 将 战。山
16、曹 刿 请 见。其 乡 人 曰:“肉 食 者 谋 之,又何间 焉?”刿 曰:“肉 食 者 鄙,未 能 远 谋。”乃 入 见。问:“何 以 战?”公 曰:“衣食所 安,弗 敢 专 也,必 以 分 人。”对 曰:“小惠未彳扁,民 弗 从 也。”公 曰:“牺 牲 玉 帛,弗 敢 加 也,必 以 信。”对 曰:“小 信 未 孚,神 弗 福 也。”公 曰:“小 大 之 狱,虽不能察,必 以 情。对 曰:“忠 之 属 也。可 以 一 战。战 则 请 从。”公 与 之 乘。战于长勺。公 将 鼓 之。刿 曰:“未 可。”齐 人 三 鼓。刿 曰:“可矣。”齐 师 败 绩。公 将 驰 之。刿 曰:“未 可。”下
17、视 其 辙,登 轼 而 望 之,曰:“可 矣。”遂 逐 齐 师。既 克,公 问 其 故。对 曰:“夫 战,勇 气 也。一 鼓 作 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彼竭 我 盈,故 克 之,夫 大 国,难 测 也,惧 有 伏 焉。吾 视 其 辙 乱,望 其 旗 靡,故逐 之。”【注】1 2 鄂 版 教 材 为 句 号。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有何回焉()(2)小惠未婚()(3)小大之然()(4)故克之()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 分)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
18、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链接】公元前2 6 0 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五、1.【答案】(1)参与(2)“遍”,遍及(3)案件(4)战胜【解析】本题解释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
19、可以根据句子推测确定词的意思。(1)“间”,此处是“参与”之义,而不是“遂与外人间隔”中“间隔、隔绝”义。(2)“彳 扁”是通假字,本字“遍。是 普遍,遍及”的意思。(3)“狱”是个多义词,此处是“案件”的意思。(4)“克”在此处与“克敌制胜”的“克”意思相同,是“战胜”之义。2.(1)【答案】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解析】本题翻译句子,考查理解关键句子的能力。本句主要考查“肉食者”、“鄙”、“远 谋”几 个 关 键 词 的 意 思。“肉 食 者”指“吃 肉 的 人”,意 谓 享 俸 禄、居高 位 的 统 治 者;“鄙”,目光短浅;“远 谋”,深 谋 远 虑。翻 译 时,做
20、 到 句 子 通 顺,意 思 正 确。(2)【答 案】第 一 次 击 鼓 能 够 振 作 士 气,第 二 次 击 鼓 时 士 气 就 减 弱 了,到第三 次 击 鼓 时 士 气 己 经 枯 竭 了。【解 析】本 题 考 查 翻 译 句 子,考 查 理 解 重 要 句 子 的 能 力。本 句 主 要 考 查“鼓”“再”“竭”三 个 关 键 词 的 意 思。“鼓”,词 类 活 用,击 鼓;“再”,第 二 次;“竭”,枯 竭。翻 译 时,做 到 句 子 通 顺,意 思 正 确。3.【答 案】D【解 析】此 题 判 断 内 容 理 解 的 正 误,考 查 对 文 章 内 容 理 解 情 况。D项,考查
21、对 曹 刿 关 于 战 争 的 思 想 的 理 解。从 原 文“忠 之 属 也,可 以 一 战”可 以 看 出,在曹刿 心 目 中,获 得 民 心,得 到 人 民 的 支 持 是 取 得 战 争 胜 利 的 先 决 条 件。而不是士兵的 勇 猛 无 畏。4.【答 案】结 论:君 主 要 善 于 听 取 谏 言,这 样 才 能 取 得 战 争 的 胜 利。理 由:选 文 中 的 鲁 庄 公 因 听 取 了 曹 刿 的 建 议,取 得 了 胜 利;材料中赵王不听蔺 相 如 和 赵 母 劝 告,导 致 了 失 败。所 以 说,善 于 听 取 劝 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 因 素。【解 析】本 题 探
22、 究 选 文 和 材 料 的 共 同 主 题,考 查 分 析 理 解 能 力。解 答 此 题,要 理 解 材 料;并 比 较 原 文,得 出 结 论。选 文 中 的 鲁 庄 公 因 听 取 了 曹 刿 的 建 议,取得 了 胜 利;材 料 中 赵 王 不 听 蔺 相 如 和 赵 母 劝 告,导 致 了 失 败。正 反 事 例,揭 示“能不 能 听 取 别 人 意 见,是 能 否 取 得 战 争 胜 利 的 重 要 因 素”的 道 理。【参 考 译 文】鲁 庄 公 十 年 的 春 天,齐 国 军 队 攻 打 我 们 鲁 国。鲁 庄 公 将 要 迎 战.曹 刿 请 求 拜见 鲁 庄 公。他 的 同
23、 乡 说:“当 权 的 人 自 会 谋 划 这 件 事,你 又 何 必 参 与 呢?”曹刿说:“当 权 的 人 目 光 短 浅,不 能 深 谋 远 虑。”于 是 入 朝 去 见 鲁 庄 公。曹 刿 问:“您凭 借 什 么 作 战?”鲁 庄 公 说:“衣 食(这 一 类)养 生 的 东 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 定 把 它 们 分 给 身 边 的 大 臣。”曹 刿 回 答 说:“这 种 小 恩 小 惠 不 能 遍 及 百 姓,老 百 姓 是 不 会 顺 从 您 的。”鲁 庄 公 说:“祭 祀 用 的 猪 牛 羊 和 玉 器、丝 织 品 等 祭 品,我 从 来 不 敢 虚 报 夸 大 数 目,一
24、 定 对 上 天 说 实 话。”曹 刿 说:“小 小 信 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 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
25、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就耗尽了。齐军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六、(2017重庆B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9 12题。(15分)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 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 全国 中考 语文 分类 汇编 试题 文言文 阅读 篇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