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pdf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pdf(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一节第一节走进神奇走进神奇错误错误!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界中的神奇。过程与方法通过大自然中的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错误错误!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错误错误!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茶壶。错误错误!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习物理将学习什么内容呢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板书标题: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
2、门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粗浅、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相当于绪论课。我们用3 节课的时间完成。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板书:第一节走进神奇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自然中的神奇1 老师讲述: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2请大家欣赏课本图 11 至图 14,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针对问题解答:哈雷彗星一般是由彗头、彗尾组成。彗星含量中冰最多。中国民间将彗星叫做“扫帚星”
3、。“彗”在中国有扫帚的意思。世界公认中国是对彗星观察和记录最早的国家。中国古书淮南子兵略训中记录了公元前 1057 年的一次彗星,它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哈雷彗星是根据埃德蒙哈雷的名字命名的。哈雷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他对哈雷彗星的出现时间的准确预言,哈雷的预言在其死后17 年准确应验:1759 年、1835 年、1910 年。图 12 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在前,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图 13,大自然为什么有五颜六色,为何如此绚丽多彩、令人惊叹图 14,在雪山的底部受压力很大,这样就有一部分冰雪化成了水,就好像给冰雪层涂了
4、润滑油,当人说话时,会使积雪层振动,这样就产生了雪崩。龙卷风有时又称为旋涡风,外形近似漏斗,它通过地表或海面时,产生的破坏力极大。龙卷风内部强大的上升气流有时可将汽车或树木举起,带到数百米外。3、请学生列举另外一些自己知道的自然中的神奇。探究点二生活中的神奇1老师讲述:自然现象扑朔迷离、千姿百态,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则呈现出另一些神奇。2请大家欣赏课本图 15 至图 17,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针对问题解答:图 15,充分利用大气压的作用。图 16,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会发生折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不均匀的介质中往往不沿直线传播,会发生弯折。还有
5、海市蜃楼也是光的折射现象。拉链被美国的科学世界:杂志评选为 20 世纪的十大发明之一。利用凹凸齿错合原理。拉链这种连接方式与传统的连接概念完全不同。人们习惯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是完全封闭的,费时也不牢固。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冲浪者弓着腰,分开两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图 17 撑竿有弹性势能,转化成动能和重力势能。3请学生列举另外一些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神奇。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希望大家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
6、肯定会大有作为的。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在这一节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展示,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千米 m、分米 dm、厘米 cm、毫米 mm、微米 m、纳米 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m103 m;1 dm101 m;1 m102 cm103 mm106m109 nm。1 光年1015m2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时间单位:年、天 d、时 h、分 min、毫秒 m、微秒。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h60 min;1 min60;1 103 m;1 m103。探
7、究点二测量活动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引导学生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 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2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3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补充:什么是分度值、量程,估读的方法。4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为减小误差,我们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多测几次,求平均值。2用表测量时间提问:通常我们用什么来测量时间学生回答:钟表、停表。学生看图213,了解时钟的演变过程。探究点三测量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偏差叫做误差,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测量时如估读时有的误差偏大,有的误差偏小。引导学生总结:因为测量器材精确度有限,眼睛分辨能力有限,另外还有天气、实验的设计都有可
8、能影响误差的大小。所以误差总是存在的。我们可以通过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测量几次,求平均值。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通过对一些特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的探讨,除了掌握这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把思路打开,如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小明多次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得到的结果如下:则错误的是 DA cmB cmC cmD cm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一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换算长度的基本单位:米时间基本单位:秒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三长度的测量与估测
9、四时间的测量与估测错误错误!被测物体末端在刻度线上的读数,很多学生忘记了估读的“0”;还有就是对于单位的掌握,由于学生没有学指数运算,单位换算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可以通过介绍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第三节第三节快与慢快与慢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物体运动的快与慢物体运动的快与慢错误错误!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单位。2初步尝试测量、计算速度。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体会物理思维过程。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实验的乐趣。错误错误!重点1速度的概念。2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3速度的测量。难点常见
10、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错误错误!皮卷尺、秒表、课件、多媒体等。错误错误!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观看相关视频,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比较方法。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做判断。1 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2 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教师点拨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
11、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2速度定义: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即:速度错误错误!如果用符号 v 表示速度,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计算公式:v错误错误!单位:米/秒 m/、千米/时 m/h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在交通中还
12、有一个单位“千米/时”读法:如汽车 1 秒内通过 10 米的路程,记作“10 m/”读作 10 米每秒。提问:反过来,如果知道一物体的速度是500 m/,它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这个物体 1 秒内通过的路程是 500 米。针对训练1 m/的速度与 1 m/h 的速度相比较哪个大 1 m/错误错误!m/h m/h因为 m/h1 m/h,所以 1 m/1 m/h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回答: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探究点二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教师点拨学生阅读例题,提出应注意的几点:1 路程单位 m 要换算成 m。可将速度单位换算成 m/h2 不能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的,
13、应先写出原公式,再写出变形式。3 计算过程要带单位。4 小数点后面一般保留两位小数。5 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解、答。补充例题:一辆公共汽车以45 千米/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经过第一站牌时是8 时 32分,经过第二站牌时是 8 时 36 分,问两站相距多少米已知:v45 m/h m/t4 min240求:解:根据 v错误错误!vt m/240 3000 m答:两车站相距 3000 m。板书解题过程,强调计算格式。探究点三速度的测量学生阅读“测量速度的方法”,用刻度尺测出路程,用停表或计时器测出所用时间 t,通过公式 v错误错误!计算出平均速度。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
14、知道了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了解了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要求,知道了有关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154 m_15_m/215 m/_54_m/h2 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三节快与慢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 相同时间比路程2 相同路程比时间二、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叫做速度2计算公式:v错误错误!3单位:米/秒 m/、千米/时 m/h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三、物理计算题的四步骤:已知,求,解,答错误错误!学生对于速度公式的理解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这两个
15、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别是后者计算时容易张冠李戴。还有就是这一节涉及到运动图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错误错误!知识与技能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过程与方法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错误错误!重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难点判断匀速直线运动。错误错误!皮卷尺、秒表、课件、多媒体等。错误错误!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展现问题:一个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1 分钟内运动了 30m,2 分钟内运动了 60m,3分钟内运动了 90m,该物体在
16、做什么运动先讨论,后回答。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匀速直线运动学生阅读课本第 25 页至第 26 页,图 226 所示,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驶,在这条路上任意取 3 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3 段路程的运动速度。通过计算结果总结:小车在每段路程的速度都是不变的。下面看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看图 225,计算小汽车在 3 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速度大小相等。匀速直线运动:运
17、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自然界中严格地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理是不常见的。探究点二变速直线运动学生继续阅读课本内容,计算出天鹅在3 段路程中的速度。天鹅在空中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在做变速运动。归纳小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探究点三速度公式的变形及其应用在一次工程爆破中,
18、用一条96 cm 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速度是 cm/,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 m/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 500 m 的安全区教师点拨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公式v错误错误!,vt 和 t错误错误!多种方法做出比较得出结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看最多能用几种方法。教师巡视,最后展示学生的各种解法。解法一:已知:v1 cm/,v25 m/,196 cm,2500 m求:t1、t2解:由 v错误错误!得 t错误错误!t1错误错误!错误错误!120t2错误错误!错误错误!100t1t2人能跑到安全区。解法二:已知:v1 cm/,v25 m/,250
19、0 m求:1解:由 v错误错误!得 t错误错误!t1t2错误错误!错误错误!100。1v1t1 cm/100 80 cm1500 m人能跑到安全区。解法四:已知:196 cm,v25 m/,2500 m求:v1解:由 v错误错误!得 t错误错误!t1t2错误错误!错误错误!100v1错误错误!错误错误!cm/v1 cm/人能跑到安全区。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并会根据速度变形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从速度公式 v错误错误!可知,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 DA与路程成正比B与时间成反比C随时间和路程而改变D与时间、路
20、程无关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三节快与慢一匀速直线运动速度 v错误错误!比值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三速度变形公式的应用错误错误!应该着重强调匀速是指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和路程无关。第四节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错误错误!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3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过程与方法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2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
21、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错误错误!重点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难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错误错误!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错误错误!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下面是从互联网查找“世界飞人”北京奥运会短跑冠军博尔特100 米跑的研究资料,从起点算起每 10 米所用时间分别是:、,最后 20 米用了,总成绩为:秒。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什么信息1博尔特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2他跑得最慢时是在第几个10 米3最快时是在第几个 10 米本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速度的变化情况。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
22、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探究准备阶段学生阅读课本第 29 页的“提出问题”有关内容。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分组讨论、交流:1你要探究的问题;2你的猜想或假设;3你设计
23、的实验方案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探究点二实验探究阶段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活动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金属片等活动的过程和方法:A提出问题:本小组探究的问题是_。B制定的计划:本小组探究计划的要点是_。强调:1实验成功的关键:会测时间。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发生碰撞时马上停止计时。必须专人操作。所以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21 为了使实验操作方便,斜坡的坡度不宜太大。用木块将带槽的斜面垫成坡度适中的坡面,测出斜面的长度,使小车从斜面的顶部滑下,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所
24、用的时间 t,把测得的结果填入表中。路程121运动时间t1t2tt1t平均速度v1v2v全2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1所用时间 t1,算出小球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1。3 求出斜面下半段路程2,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2,算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将结果填入表中,比较 v1、v2得结论。C实施计划。D探究结论;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结论:_。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在这一节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展示/的速度行驶 500,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 m/的速度行驶 100 求:1 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2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2
25、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探究问题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二探究实验报告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器材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5实验结论6评估7交流错误错误!这是一节实验课,从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掌握得还不错,无论是对于实验的原理、器材,还是步骤,都还是比较清楚。但时间的测量应提前多多练习。第三章第三章声的世界声的世界第一节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错误错误!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沪科版八 年级 上册 物理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