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pdf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pdf(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周显王七年,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八年,孝公令国中日:“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中老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座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于庠于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日:“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涉日:“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日:“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
2、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目:“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为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二文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 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目:“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
3、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率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臣光日: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昔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节 选 自 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注:公 孙 鞅(约 前3 9 0 前3 3 8):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秦孝公初年任左庶长,实行变法。十年因功升大良造。十二年进一步变法。十八年统一度量衡制。二十二年大破魏军,因
4、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十五邑,号为商君,因称商鞅。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B.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第1页 共3 4页D.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刑名指战国时以管仲、
5、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B.中庶子,官名。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秦、汉为太子侍从官。历代沿置。C.“公叔召鞅谢日”中“谢”指道歉,与 鸿门宴中“乃令张良留谢”的“谢”相同。D.魏,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刘邦的大将英布曾因犯罪被 黑京面。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A.秦孝公即位后想让秦国强大起来,他下令谁能让秦国强盛,就赐予高官与封地,公孙鞅在这样的情况下西行来到秦国。B.公孙鞅在魏国国相公叔座手下做事,公叔瘗深知公孙鞅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就重病不起,以致魏王错失良才。C.
6、卫鞅在秦国施行新法十年,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D.司马光列举齐桓公、晋文公、魏文候、秦孝公在乱世守信的实例,目的是劝告当时的统治者治国要讲究诚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2)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5.商鞅如何解决变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请结合文章第三自然段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三徙成国,而尧授之呼仔,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十枣制夏、商,因民之欲也。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日:”殷
7、其乱矣。武 王 曰:“其乱焉至?对目:“谗慝胜良。”武王目:“尚未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日:“焉至?”对日:“百姓不敢诽怨矣。”故选车二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武王至 有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日:“事伸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日:“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目:“曷至?”武王日:“将以了丁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口:“卒病,请休之。”武王日:“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高不信也。股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高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
8、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第2页 共3 4页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获。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日:“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日:“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节 选 自 吕氏春秋 贵因)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B.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
9、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C.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D.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禅位,古代君王将首领之位禅让给贤人。文本中提到的尧、舜、禹依次禅让,传为佳话,体现了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B.千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C.西伯,爵位,周代的爵位依次分为公、伯、侯、子、男五等,均世袭。西伯一般指周文王姬昌,文
10、中指的是周武王。D.甲子,干支之一,顺序为第一个。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文中“甲子”用来计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王运筹帷幄,善于利用敌方弱点,看准殷商混乱的时机,举兵伐纣,获得成功。B.武王重诺守信,告诉胶鬲到达殷都郊外的日子后,不顾劝阻,日夜兼程,准时到达。C.武王礼贤下士,虚心向长者询问殷商亡国的原因;长者在约定的时间内告诉了他。D.作者认为禹、舜、汤、武等先贤的成功,与他们善于凭借外物、因势行事等分不开。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
11、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第3页 共3 4页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跪而进日:“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日:“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口:“唯唯。”若是者三,秦王拳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日:“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本呼,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梦中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
12、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百个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用何总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菠水,无以斜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蹑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
13、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秦王跟日:“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节 选 自 战 国 策 秦策)1 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B.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C.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D.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
14、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1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踞是双膝着地,把上身挺直,与 鸿门宴中“按剑而跟 的“踞”皆表示警备。B.太师,周朝设置,为辅弼天子之官,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太师是其中最尊者。C.骨肉比喻至亲,与 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D.五帝是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常与三皇并称,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兽、唐尧、虞舜。1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第4页 共3 4页略的好奇心。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
15、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C.伍子胥逃出昭关,昼伏夜出,甚至在吴市乞食为生,但他最后振兴了吴国,辅佐吴王阖闾成为霸主。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那么会造成自身孤立危险甚至国家灭亡的结局。1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宗室大臣议日:“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孝,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目:“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
16、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声眼,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多,使之事秦。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骊邑而还。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费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
17、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日:“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追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税赋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 世 曰:“凡所谓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夫虞、夏之主,贵为天子,亲处穷苦之实以徇百姓,尚何于法!且先帝起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边境,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
18、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年之。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日:“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第 5 页 共 3 4 页(节选自司马光 资治通鉴)1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B.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C.今朕即
19、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D.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1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大案,逐 客(搜索,寻找)越陌度阡,枉用相有(问候,探望)若无罪而侬死地(走向)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表现)B.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眼(亲附,归服)师不必货于弟子(才德优秀)国之以饥傕(接续)崖眼当道者(门槛)C.散六国之丛(通 纵”,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知不可乎牌得(屡次,多次)若不阚秦,将焉取之(侵损,削减)大礼不辞小
20、诂(责备)D.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拶之(捶打,拷打)普刀而藏之(揩拭)如听仙乐耳曹明(暂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1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被驱逐将要离开秦国时,写 谏逐客书上书秦王,列举事实,陈述利害,晓之以理,秦王看后幡然悔悟。B.秦王召回李斯并恢复他的官职后,采纳他的计策,先借助收买、刺杀等手段,再用武力征伐,最终统一了天下。C.秦二世认为天下已经平定,可以兴建宫室彰显成功,不应效仿虞夏君主处于穷苦的实境、第6页 共3 4页依从平民百姓的做法。D.赵高对李斯严刑逼供,使他服罪。秦二世十分高兴,认为赵高虽然地位低微,却功劳巨大
21、,因此任命他为丞相。1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所谓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2)外攘四夷以安边境,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1 8 .秦朝在二世时灭亡,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魏斯者,魏桓子之孙也,是为本年。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日:“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于是始大 于 肯,诸侯莫能与之争。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
22、”田子方笑,文侯日:“何笑?”子方日:“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文侯谓李克日:“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口:“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即I?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日:“先生临事勿让!克 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日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日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日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
23、,臣进屈侯射。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十”,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日:“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节选自 资治通鉴 周纪)1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B.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C.翟璜曰
24、/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D.翟璜日/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第7页 共3 4页进也/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侯,“文”是魏斯的谥号。谥号是一种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可用来表示批评、贬斥或同情之意。B.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因为这三国是在瓜分晋国后建立的,故被称为“三晋”。C.阙门,古代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之间的位置,“阙门之外”就是朝堂之外的意思。D.千钟,指优厚的俸禄。钟是古代的一种称量单位,与前文中出现的“钟 意义相同。2
25、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魏文侯礼贤尊士,视 卜 子夏、田子方为师,即使经过段干木的家也要行礼,天下的很多贤士都前来归附,魏国由此成为三晋中的大国。B.魏文侯听出钟声不协调,而田子方认为君王可以精通音乐,更应当注重选拔任用官员,担负起国君应有的职责,魏文侯对此表示认同。C.李克以自己地位卑疏为借口,不愿就宰相人选一事表明看法,但是在得到魏文侯的劝勉后,他提出了选人的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D.虽然翟璜对李克有举荐之恩,但是李克并没有因此偏袒翟璜,而是直接地向魏文侯推荐魏成担任宰相,翟璜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愤怒。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高 语文 复习 历史事件 文言文 阅读 分类 练习题 汇编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