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333考研-外国教育史复习重点.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教育学333考研-外国教育史复习重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333考研-外国教育史复习重点.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外国教育史一、古埃及教育古代埃及位千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建立奴隶制国家。埃及人很早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影响了古希腊字母的形成在自然科学方面埃及人也在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等方面获得了相当的发展。CD宫廷学校宫廷学校是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官职。僧侣学校(或称寺庙学校)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职官学校(或称书吏学校)训练一般的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修业期12年。职官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文士学校文士学校培养能熟练运用文
2、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此类学校较前两种低级,招生人数较多,对出身限制稍宽,修业期限有长有短。文士学校通常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在古代埃及学校中,识字阅读是最基本内容,数学受到重视,教师惯用灌输和体罚,教师施行体罚被认为是正当的、合理的。二、古印度教育古代印度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要罗门教育、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的高级种姓,以家庭教有为主。主要学习用梵文写的吠陀经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1公元前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爱罗门学校统称“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儿童入学后即迁入古儒家学习。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2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
3、教育。佛教由释迦牟尼所创。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言适应了平民学习都需要。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同时也有许多消极的方面。三、雅典和斯巴达教育的比较(原题库没有,但真题考过!曼曼学姐已补充!答案逻辑清晰,冲鸭!宝贝们!)、就相同点而言1、教育都是为了奴隶主阶级服务,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色彩。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项专门的活动。3、都重视军事教育和体育。二、就不同点而言1、从地理环境:斯巴达处千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平原,北部是高山,南部是岩石海岸,与外界交通不便,然而境内土壤肥沃,自给自足的
4、农业经济发达。政治是保守的军事贵族寡头统治,为了统治政府和奴役土著居民,举国皆兵。雅典三面环海,有优良的港湾和丰富的矿藏,工商业发达,是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贸易中心。政治上建立起奴隶主民主政体。2、政治背景:斯巴达是保守的奴隶主贵族寡头政治;雅典是奴隶主民主政体。3、教育目的:斯巴达培养应用果敢、保卫国家的战士。雅典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4、教育内容:斯巴达只重视军事教育,不重视文化知识。雅典注重德智体美和谐发展。5、教育方法:斯巴达主张野蛮训练和鞭批;雅典主张温和、民主。6、女子教育:斯巴达重视女子教育。雅典不重视女子教育。综上所述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有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
5、:学校教育主要为奴隶主阶级控制,教育和生产劳动没有发生关系,二者都把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放到了重要地位。但与斯巴达教有相比,雅典教育不仅要求通过严格军事操练使学生强壮,而且还力求智力美感,道德和体育等方面的和谐发展。雅典教育的和谐发展的思想,2 不仅受到亚里士多德的极大重视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后来西方资产阶级进步教育思想的发展。四、古罗马共和时期的学校(22版答案己独家重新修订)(一)古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共和早期的每个公民,既是农民也是军人。他们所受的教育也是农民和军人两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是“农民军人”的教育。古罗马以其“家长制”出名。古罗马的家庭教育以“道德一公民”教育为核心,进行道德、政治、军事
6、、农业法律教育。教育的组织形式是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的。(二)古罗马共和后期的教育古罗马共和后期开始设立学校,学校教育制度既保留了罗马民族自身的文化特点,也吸收了希腊文化教育的成就。在古罗马共和后期,存在着几乎平行的两种学校系统,一种是以希腊话,希腊文学为主的希腊式学校,另一种是拉丁式学校,它包括初等教育(罗马小学)中等教育(文法学校)和高等教育(修辞学校)三个教育阶段。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古罗马的对外交流增加,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一是初等学校(亦称“卢达斯”)。招收7-12岁的儿童。教育内容是读写算,其中包括十二铜表法和道德格言等,但不重视体育和音乐。教学条件简陋,贵族一般不去,而是自己雇家
7、庭教师。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述,学生背诵。二是文法学校。是为贵族家庭子女设立的比初等教育更高一级的学校。教育内容是希腊文和拉丁文,此外还学地理、历史、数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是讲解、听写、背通,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读写说的能力,为儿童入修辞学校做准备。三是修辞学校。比文法学校更高一级,接收文法学校毕业的贵族子弟,目标是培养雄辩家(”演说家”)。教育内容是修辞,逻辑、法律、伦理学、数学、天文学、历史等。因此古罗马共和后期的教育主要是私立教育,最高目标是培养演说家。(曼曼学姐有话说:中世纪教育包括:骑士教育,基督教育,中世纪大学、人文主义教育等几个知识点。曼曼学姐的笔记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
8、)五、骑士教育(22版答案己独家更新)3(1)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是一种特殊教育形式,也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培养当时封建制度中骑士阶层的人员为目的。(2)骑士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3)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无专设的教育机构,无专职的教育人员。骑士的训练和养成分为三个阶段:O从出生到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儿童在家接受母亲的教育,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及身体的养护;8岁以后为礼文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奕
9、棋和吟诗,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骑士教育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统治阶级的思想,训练勇猛作战的种本领,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保卫者,对文化知识并不重视。这种状况是由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的低下,以及西欧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的特点所决定的。六、中世纪基督控制下的教育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在当时扮演了文化延续者的角色,主要有整理古典文献,传教活动以及学校教育,当时的学校大多由修道院或者教堂举办,牧师和主教扮演教师角色,承担教化任务。修道院是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和学术中心,最早是教徒修行场所,后发展成培养神职人员和为普通人士传授文化知识的机构。学生10岁入学,学习年限
10、8年,七艺是主要课程,教师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是教师口授,学生背诵,纪律严格,体罚盛行。一、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主教亲自授课是主教学校一大特点,课程有七艺,也有宗教经典。而教区学校比较小,一般只教授基督教知识和读写算基本知识,这是教会举办的向一般世俗群众开办的普通性质的教育人性的善恶是基督教思想家讨论教育本质的前提和中心问题之一,信仰及理性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是中世纪思想家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二、基督教教育的特点4(1)教育目的宗教化:主要是为了培养教会人才,扩大教会势力,巩固封建统治。(2)教学内容神学化:主要课程是神学和“七艺”。神学包括圣经祈祷文,教会的礼仪等;“七艺”是从古希腊内容演变而来的
11、,经基督教改造,为神学服务。(3)教育方法原始,机械、繁琐。为了维护教会、神学的绝对权威,教会学校强迫学生盲目绝对服从圣经和教师,学校个别施教纪律严格,体罚盛行。总的来说,基督教教育在培养僧侣和其他为教会人员服务的同时,向群众宣传宗教,使劳动群众服从教会和封建统治。因此,西方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教会和学校的分离,即教育的世俗化和国家化。但是,在中世纪早期世俗学校普遍消亡、文化衰落的情况下,教会教育在保持、传播古代文化,发展封建文化方面,客观上起了一定作用。七、简述中世纪大学1中世纪大学最初是由一些学生和教师按照行会形式自愿结合成的”组合”,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中世纪大
12、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往往分为文、法、神、医等专业学院进行。2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新兴市民阶层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不仅提出了新的经济、政治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3.11-12世纪十字军东征,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西欧人扩大了眼界,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种世俗教育形式的中世纪大学出现了。中世纪著名大学CD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4中世纪大学组织和特权校内学生一般都有按籍贯组成的“同乡会”。大学的教师一般按学科组成“教授会”。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形成时已表现出自治特点。以后,虽然统治者都不断加强对大学的控制,但学校内都事
13、务基本由学校管理。大学还利用教会、世俗政权以及地方当局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为自己争取到不少特权。例如,大学师生免税、免服兵役,大学有权设立特别法庭处理大学师生与外人之间发生的评论,大学有集体迁移的自由等等。大学自治是学术研究自由的必要保证,在这一点上,5 中世纪大学为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5中世纪大学领导体制中世纪大学领导体制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大学,一种为“先生”大学。6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和学位制度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各大学甚至各教师自己规定开设的课程。13世纪以后,课程趋向统一。文科院属大学预科,一般课程六年。学生结束学习后分别进入法学院、神学院、医学院,学习有关专业课程。
14、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评价:总之,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西欧封建社会的闭塞局面,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代表教育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思想,争取了一些独立权特权,为学术科研的发展提供客观条件,培养了一批人才,并从人才上和思想上为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现代欧美一些大学在做法上继承了中世纪大学的传统。八、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们提出了新的教育理论,教会垄断教有的局面被打破,新学校在各地出现,虽然其数量不多,但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反映出人文主义教育的一般特征: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人文主义教
15、育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为重要的教育,他强调解放人的思想理性发展个性和才能追求德智体和谐发展特征:1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激天性,坚信教育可以重塑个人,可以改造自然和社会,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2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生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也具有古典性项,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尽管它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3世伦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6 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
16、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4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扞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影的宗教性。5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井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待臣、绅士等。7 第二部分:人物篇(曼曼学组有话:以下是人物篇,全部按照时间顺序整理,按逻辑背诵即可,省时间尚效,为你们提高效率!!!冲鸭!宝贝们!!)1、苏格拉底的
17、教育思想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在哲学史和教育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一、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美德就是知识。进而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知识及美德的观念是不完善的。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情感、行为等。二、苏格拉底方法也称问答法、产婆术。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及思想之接生过程,所以成为产婆术。产婆术过程分成四步骤:1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地连续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2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
18、3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4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千事物的普遍概念。苏格拉底方法的特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强加于对方而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达成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是将希腊哲学推向全盛高峰的开路人,由他倡导的理性主义传统成为西方哲学和科学的主流,一直影响西方全部文明。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重要!)1柏拉图的政治观:理想国他构想出了一个“理想国”。在理想国中,由深明事理的哲学王居千统治地位,由勇敢的军人居千辅佐地位,具有德行的手工业者、农民等各安其位,分工合作,不同而又和谐。正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是理想国中的四种美德。2柏拉图
19、的哲学观: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柏拉图将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认为现象世界是不宪善、不真实、8 暂时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完善、真实、永恒的。他还认为,在理念世界的众多理念(共相)中,最高的理念是善的理念。3柏拉图的认识论一一学习即回忆他认为从感性的个别的事物中不能得到真知识,只有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认识共相,才能达到对真理的把握。他说人在出生以前已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降生)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能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认识就是回忆,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它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教育目标:理想国的最高教育目标是
20、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一哲学王教育对象:柏拉图认为男女平等,都应该接受教育。教育阶段:(Do-6 学前教育阶段7-16 初等教育阶段17-20 军人教育阶段20-30 哲学家预备教育阶段30-35 哲学家教育阶段35岁再放到实际工作中锻炼(J)50岁时在实际工作锻炼和知识学习中成绩优异并通过考试的人接受最后的考验,从事管理国家事务并继续研究哲学。4学园柏拉图于公元前388年创立的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开设哲学、数学、天文等学科,并实行教学与探索思辨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人才,成为希腊的哲学和科学中心。柏拉图构建起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他吸收了雅典和斯巴
21、达的教育经验,并以自己的理论哲学为依据,建立起恢宏庞大的教育思想体系,几乎涉及教育领城的所有重要问题,成为西方教育学说的重要思想渊源。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分期和教育主张(22重新整理,重要!)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西方的教育和教育思想有着深远影响。9 亚里士多德的学问非常渊博,还解剖过动物和人的胚胎。其教育著作已经失传,我们只能从其哲学、政治学、伦理学著作中窥见其教育思想。1吕克昂吕克昂是亚里士多德千公元前335年创办的哲学学校。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和相应的实验与训练,并建有图书馆、实验室和博物馆,是实践亚里士多德教育观念的主要机构。后与学园等
22、合并为雅典大学。2灵魂论(1)灵魂论概述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个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的部分又包括植物灵魂和动物灵魂两种成分。所以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灵魂。这三个部分对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当营养的灵魂单独存在时,是属千植物的灵魂(植物的灵魂是灵魂最低级部分,主要表现在营养、发育、生长等生理方面);如果它还有感觉,则属千动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属千灵魂的中级部分,主要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理性的灵魂是灵魂的高级部分,主要表现在思维和认识方面。如果它既是营养的,也感觉的,同时又是理性的,那它就是人的灵魂。在灵魂的三部
23、分中,植物的灵魂与理性不相干,动物的灵魂即感觉,欲望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理性。灵魂的三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2)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的重要意义O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它们与生俱来,不承认它是违反人的本性的,也是做不到的。人具有理性,不同千动物,且高千动物。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人的欲望肆虐,不听从理性的指导,人就降低成为动物。用理性引导、限制、指导欲望,人就上升为人。发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于动物的水平,上升为真正的人,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
24、依据。3自由教育自由教育是由亚里士多德总结的古希腊教育传统。它是指对自由公民所施行的,强调通过自由技艺的学习进行非功利的思辨和求知,从而免除无知愚味,获得各种能力全面完美的发展,以及身心和谐自由状态的教育。其教学内容为不受任何功利目的影响的自由知识,也称为自由学科(“七艺”),包括音乐、文法、修辞、几何、算术、天文、逻辑(辩证法)等。自由教育成为西方经典的教育模式之一,对西方教育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10 4、昆体良的教学思想(22版答案独家更新)昆体良是古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演说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他20多年教学工作的总结,也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教育方面的集大成者,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专门研究
25、教学问题的著作。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可以分为三大主要部分:1昆体良的教育观教育的任务应当是培养良好的德行而精千雄辩术的人。一方面,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真正天生愚笨不可教的人是罕见的。另一方面他认为,天生的才能只是个人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天赋的发展有赖于不断的实践和教育。但是,教育的作用也不是绝对的,教育应当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教育者应当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和年龄差异。此外,昆体良还认为学校教育优千家庭教育。2昆体良的教学观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他关于教学问题的一系列主张。(1)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他提出了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333 考研 外国 教育史 复习 重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