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拉萨市化学高一下期末考试模拟试题【5份试卷合集】.pdf
《2019-2020学年拉萨市化学高一下期末考试模拟试题【5份试卷合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拉萨市化学高一下期末考试模拟试题【5份试卷合集】.pdf(8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下)学期期末化学模拟试卷一、单 选 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 分,共 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有机物CH2=CHCH20H不能发生的反应是A.加成反应 B.中和反应 C.氧化反应 D.取代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有机物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羟基,结合乙烯和乙醇的性质分析判断。详解:A.含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A 正确;B.碳碳双键和羟基均不能发生中和反应,B 错误;C.碳碳双键和羟基均能发生氧化反应,C 正确;D.含有羟基,能发生取代反应,D 正确。答案选B。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用电子式表示HC1的形成过程:H 4 C1:-41:CI:B.类二二中的
2、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99C.在空气中加热金属锂:4Li+02-2 L i20D.(ClOzCHCE和 CH3cH2cH(倔)2属于同种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A.HC1是共价化合物;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C.L i的金属性较弱,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锂;D.结构与性质完全相同的是同一种物质。详解:A.HC1是共价化合物,H 原子和C1原子通过电子对的共用形成共价键,故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为H +CI:*H :Cl A 正确;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67,质量数为1 6 6,则中子数为166-67=99,因此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99-67=3
3、2,B 错误;C.L i的金属性较弱,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锂,反应为4口+。2 0-2 口20,C 正确;D.(CH3)2CHC2H5和 CH3cH2cH(CH3”的结构与性质完全相同,属于同种物质,D 正确;答案选B。3.“玉兔”号月球车用第Pu作为热源材料。下列关于费pu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曾 pu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44 B.赞 pu的核内质子数为94C.曹 pu与 望 Pu的化学性质相同 D.皆 pu与 fpu互为同位素【答案】A【解析】A.2;:P u的质子数为9 4,质量数为2 3 8,中子数为238-94=144,核外电子数为9 4,故 A 错误;B.2;:P u 的质子数为9
4、 4,故 B 正确;C.2j:P u与 2;:Pu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属于同种元素,化学性质基本相同,故 C 正确;D.与 p u 的质子数均为9 4,中子数不等,互为同位素,故 D 正确;故答案为A。4.下列各项因素中能够对化学反应速度起决定作用的是()A.温度 B.浓度 C.催化剂 D.物质性质【答案】D【解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中,反应物的结构与性质是决定性的因素,即最主要因素,而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外界因素为次要因素,故选D。5.今有五种有机物:CH20H(CHOH)4cH O,(DCH3(CH2)3OH,CH2=CHCH2OH,CH2=CH-COOCH3,CH2=CH-COO
5、H。其中既能发生加成反应、加聚反应、酯化反应,又能发生氧化反应的是A.B.C.D.【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各有机物中的官能团和各官能团的性质作答。【详解】CH20H(CHOHkCHO中,醛基能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醇羟基能发生酯化反应和氧化反应,不能发生加聚反应;CH3(CH2)3OH中,醇羟基能发生酯化反应和氧化反应,不能发生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CH2=CHCH20H中,碳碳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加聚反应和氧化反应,含醇羟基能发生酯化反应和氧化反应;CH2=CHCOOCH3中,碳碳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加聚反应和氧化反应,含酯基能发生水解反应(或取代反应),不能发生酯化反应;CH2=CH
6、COOH,含碳碳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加聚反应和氧化反应,含竣基能发生酯化反应;其中既能发生加成反应、加聚反应、酯化反应,又能发生氧化反应的是,答案选A。6.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的一些元素能用于制()A.合金 B.农药 C.催化剂 D.半导体【答案】D【解析】【详解】A.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左下方,可以用来做合金等,如镁铝合金等,故不选A;B.非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右上方,通常制备农药所含的F、Cl、S、P等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靠近,故不选 B;C.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制催化剂的材料,如 M n O z、V 2O 5等,故不选C;D.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7、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又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可以用来做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如晶体硅,故选D。答案选D。【点睛】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分布及元素常见的性质来解题,一般金属延展性较好,可用于做合金,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可以制作半导体材料,一般过渡金属可以用来做催化剂,一般非金属元素可以制作有机农药。7.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A H2,选项 C 正确;D.Ca CO3(s)=Ca O(s)+C02(g)A Hi 0,Ca O(s)+H2O(l)=Ca(O H)2 A H2A H 2,选项 D 错误。答案选 A。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反应能量变化分析判
8、断,主要是盖斯定律的应用,物质量不同、状态不同、产物不同,反应的能量变化不同,题目较简单。8.下列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图1图2图3图4A.用 图 1 装置证明非金属性CDOSiB.利用图2 装置,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分离乙醇和乙酸乙酯混合液C.图 3 为配制1 00 m L 一定浓度硫酸溶液D.用图4 装置灼烧海带【答案】B【解析】分析:A项,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但稀盐酸属于无氧酸,不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酸;B 项,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溶解度很小,而乙醇易溶;C项,不能在容量瓶中稀释浓硫酸,应在烧杯中稀释,冷却后转移到容量瓶中;D项,灼烧海
9、带应在用堪中进行。详解:A项,稀盐酸属于无氧酸,不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酸,所以不能根据Na2CO3+2HCI=2NaCI+H2O+CO2t,证明非金属性 C1C,故 A 项错误;B 项,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的混合物,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实现酯和乙醇的分离,分离油层和水层采用分液的方法即可,故 B 项正确;C项,不能在容量瓶中稀释浓硫酸,应在烧杯中稀释,冷却后转移到容量瓶中,故 C项错误;D项,灼烧海带应在用竭中进行,故 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9.在恒温恒压的密闭容器内发生如下反应:2NO2(g)=N2(Mg),达到平衡时,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的 NO2(g),重新达到平衡后,与第
10、一次平衡时相比,N th的体积分数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无法判断【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在恒温时,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h(g)NzOMg)。达到平衡时,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 的 NOMg),由于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一种,因此如果保持压强不变,则平衡等效,体积分数不变,答案选A。10.工业合成氨反应N2+3HZ=2NH3,是一个正反应为放热的可逆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B.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C.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放出的热量不变D.达到平衡时,N?的浓度与烟的浓度一定相等【答案】A【解析
11、】分析A、使用催化剂加快了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效率,平衡不移动;B、正反应是放热反应;C、若把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化学能除转化成热能外,还转化成电能,所以放出的热量应减少;D、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不变,以此解答。详解:A、使用催化剂加快了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效率,平衡不移动,所以A 选项是正确的;B、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生成物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故 B 错误;C、若把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化学能除转化成热能外,还转化成电能,所以放出的热量应减少,故 C 错误;D.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不变但不一定相等,故 D 错误
12、;所以A 选项是正确的。H.如图所示,杠杆AB两端分别挂有体积相同、质量相同的空心铜球和空心铁球,调节杠杆使其在水中保持平衡,然后小心地向烧杯中央滴入浓CuS04溶液,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杠杆的偏向判断正确的是(实验过程中不考虑铁丝反应及两边浮力的变化)()A.杠杆为导体和绝缘体时,均为A端高B端低B.杠杆为导体和绝缘体时,均为A端低B端高C.当杠杆为绝缘体时,A端低B端高;为导体时,A端高B端低D.当杠杆为绝缘体时,A端高B端低;为导体时,A端低B端高【答案】D【解析】【分析】杠杆为导体时,向烧杯中央滴入浓CuS(h 溶液,构成Fe、Cu原电池;当杠杆为绝缘体时,只发生Fe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13、,以此来解答。【详解】杠杆为导体时,向烧杯中央滴入浓CuSOa溶液,构成Fe、Cu原电池,Fe为负极,发生Fe-2e-Fe2+,Cu为正极,发 生 Cu2*+2e=Cu,则 A 端低,B 端高;杠杆为绝缘体时,只发生Fe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在 F e的表面附着C u,质量变大,则 A 端高,B 端低,答案选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分析出铜丝与铁丝表面的固体质量变化是关键。1 2.书写正确的电离方程式是A.CH3COOHH*+CH3COO-C.H2co3=2H+CO;KHSO4 二 K-+H+so jD.HnSO3-2H-+SOf【答案】A【解析】【详解】A.醋酸是弱酸,不能
14、完全电离,要用可逆号,电离方程式为:CH,COOH#CH3COO+H+,A 项正确;B.硫酸氢钾是强酸酸式盐,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出氢离子、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B 项错误;C.碳酸是二元弱酸,分两步电离,H2CO3#H+HCO3,HCO3#H+CO32,C 项错误;D.亚硫酸是二元弱酸,分两步电离,H2sO3=H+HSO HSO3MH+SO3*,D 项错误;答案选A。1 3.短周期M、N 两种元素对应的简单离子分别为mMa+、n N%若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M N B.离子半径:M N D.主族序数:M N,故 A错误;B.M,、n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15、M的质子数大于N,所以离子半径:故 B正确;C.根据M、N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原子序数:M N,故 C正确;D.M 的简单离子是阳离子、N的简单离子是阴离子,所以主族序数:M c(OH-)c(H+)C.10 01111=2的此1 溶液与10位 0.0111101广于2(011)2溶液充分混合,若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20 mL,则溶液的:c(Cl-)+c(OH-)=c(Ba2+)+c(H+)D.10 mL 0.5 mol/L Na2cO3溶液中慢慢滴入 10 mL 0.5 mol/L 盐酸后的溶液:c(CO32-)+c(OH-)=c(H2CO3)+c(H+)【答案】C【解析】【详解】A.在 0.
16、1 mol U N aC K)溶液中,存在物料守恒:c(Na+)=c(HC10)+c(C10-),故 A 正确;B.混合后为氯化钠和氨水,显碱性,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为:c(Na+)=c(Cl-)c(OH-)c(NH4+)c(H+),故B 正确;C.常温下,pH=2 的 HC1 溶液浓度为 0.01 10 mL 0.01 mobL HCl 溶液与10mL0.01 moILBa(OH)2溶液充分混合后,碱剩余,根据电荷守恒,c(Cr)+c(OH-)=2c(Ba2+)+c(H+),故 C 错误;D.10 mL0.5 mol/L Na2cO3溶液中慢慢滴入10 mL0.5 moVL盐酸后的溶液中存在等
17、浓度的氯化钠和碳酸氢钠,溶液显碱性,根据质子守恒,C(CO32-)+C(OH-)=C(H2cO3)+c(H+),故 D 正确;故选C。1 7.向 NaOH和 Na2c03混合溶液中滴加O.lm o lir稀盐酸,CO2的生成量与加入盐酸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在 0a 范围内,只发生中和反应B.a=0.3C.ab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2H+=CO2T+H2OD.原混合溶液中NaOH与 Na2cC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答案】B【解析】【分析】向 NaOH和 Na2c03混合配成的溶液中滴加盐酸时,先发生氢氧化钠与盐酸的中和反应:NaOH+HCl=NaC
18、l+H2O,氢氧化钠反应完毕后再发生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HCl+Na2cO3=NaHCO3+NaCL最后发生反应:NaHCO3+HCI=NaCl+H2O+CO2T,利用物质的量的关系并结合图象分析解答。【详解】A.向 NaOH和 Na2cCh混合溶液中滴加盐酸时,首先和NaOH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NaOH+HCl=NaCl+H2O,继续滴加时,盐酸与 Na2c(h 首先发生反应:HCl+Na2CO3=NaHCO3+NaCl,不放出气体,继续滴加时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t,则在0-a范围内发生反应为:NaOH+HCl=NaCl+H2O,HCl+Na2cCh=Na
19、HCO3+NaCl,故 A 错误;B.根据图像可知,从 a 点开始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hT,该过程中消耗氯化氢的物质的O.Olmol量与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相等为O.Olmol,则消耗0.1molL”稀 盐 酸 的 体 积 分 别 为:=0.1L,0.Imol/L所以 a=0.4-0.1=0.3,故 B 正确;C.根据分析可知,ab段发生反应为:NaHCO3+HCI=NaCI+H2O+CO2T,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H+=H2O+CO2T,故 C 错误;D.根据碳元素守恒,混合物中碳酸钠的物质的量是O.Olmol,b 点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为0.1mol
20、/Lx0.4L=0.04mol,则 a 点氯化氢的物质的量为:0.04moI-0.01=0.03moL根据反应HCl+Na2CO3=NaHCO3+NaCl可知,O.Olmol碳酸钠消耗O.Olmol氯化氢生成碳酸氢钠,则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03mol-0.01mol=0.02mol,所以原混合溶液中NaOH与 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O.Olmol:0.01mol=2:1,故 D 错误;故选B。【点睛】明确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可以分为两步:HCl+Na2CO3=NaHCO3+NaCI,然后再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T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难点和易错点为D,要注
21、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判断。1 8.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A.实 验 I: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B.实验II:酸 性 KMnCh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C.实验III: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D.实验W:滴入FeCb后,可形成带电的胶体,该分散系导电能力增强【答案】B【解析】分析:A.根据单质溟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苯与水互不相溶;B.根据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氧化性的性质分析;C.根据在加热时稀硝酸与铜发生反应,硝酸被还原成N O,广口瓶内有空气,可与NO反应;D.胶体粒子带电荷,胶体本身不带电。详解:A 项,苯的密度比水小,位于上层,
22、苯中的B。与 NaOH溶液发生反应,因此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褪色,故 A 项错误;B 项,浓 H2s04与蔗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Ch和 CO2,CO2不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有气泡产生,SO2与酸性KMnCh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溶液褪色,故 B 项正确;C 项,微热稀HNO3片刻,铜与稀HNCh发生反应生成NO,NO与广口瓶内的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故 C 项错误。D 项,FeCb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煮沸至红褐色,生成氢氧化铁胶体,胶体电中性,不带电,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实验方案的评价,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萃取等知识点,属于常见的冷拼试题
23、,考查点较多,学生应注意思维的及时转换来解答,B选项难度较大。19.在水中易分解。一定条件下,起始浓度均为0.0 2 1 6 m ol/L 的 溶 液,在不同的p H、温度下,发生分解反应,测得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t)如下表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P H、t /m i n T/A3.04.05.0 6.02 03 0 12 3 11 6 95 83 01 5 81 0 84 81 55 03 12 61 57A.实验表明,升高温度能加快的分解速率B.p H 增大能加速。3 分解,表明0 联可以对的分解起催化作用C.在 3 0 C、p H=4.0 时,&的分解速率为 L O O X l O
24、-n i ol/(L m i n)D.据表中的规律可推知,。3 在下列条件下的分解速率v (4 0、p H=3.0)v (3 0、p H=7.0)【答案】D【解析】A.实验表明,在 pH不变时,升高温度,t h 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减少,所以升高温度能加快0 3 的分解速率,A正确;B.温度不变时,pH增大0 3 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减少所以pH增大能加速0 3 分解,表 明 O F T 可以对0 3 的分解起催化作用,B正确;C.在 3 0、p H=4.0 时,。3 的分解速率为=1.0 0 x l 0-4m ol /(L-m i n),C 正确;D.据表中的规律可推知,在 4 0 C、
25、p H=3.0 的条件下,C h 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一定大于3 1 s,在 3 0、p H=7.0 的条件下,t h 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一定小于1 5 s,所以O 3 在下列条件下的分解速率v (4(T C、p H=3.0)v (3 0、p H=7.0),D不正确。本题选D。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其关键是控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分析某因素发生变化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考查了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2 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 H形 成 1 m ol H-H 键要吸收热量B.所有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c.16go3单质中含有的分子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5份试卷合集 2019 2020 学年 拉萨市 化学 一下 期末考试 模拟 试题 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