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教程.pdf
《计算机网络教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网络教程.pdf(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一 讲 概 论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1.计算机网络的雏形1一一主机与终端机结构缺 点:由 于 主 机 既 处 理 通 信,又 处 理 数 据,所以主机负担过重2.计算机网络的雏形2一主机一前端机一终端机结构优 点:缓解了主机的压力3.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一现在的计算机网络说 明:计 算 机 之 间 的 连 线 可 以 是 直 接 的 连 线,也可以是中间的计算机网 络,还可以有中间的设备4.计 算 机 网 络 特 例 1一 计算机局域网局域网:以某种拓扑结构连接起来的局部范围内的网络。种类:总线形,星形,环形总线:星形:环形:优点:速度快,误码率低。5.计 算 机 网 络 特 例2 分布式计
2、算机网络以分布式操作系统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网络,可能是个局域网,也可能是一个广域网,主要用于分布式计算。分布式计算的两种情形:把数据交给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的多台计算机去处理,究竟是哪一个计算机处理的并不知道。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一台计算机使用分布式操作系统,并且有多个CPU。二、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通过通信设备,将多个具有自治功能的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以达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互操作和协同处理的系统。它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三、计算机网络的物理组成1.通信子网。构成:通信处理设备(交换机、MODEM等)和通信线路(有线:同轴、双绞线和光纤;无线:卫星、微波和红外线)构成。作用:
3、数据的传输和交换。2.资源子网。构成:用户设备(用户主机、用户终端或集中器组成)和应用软件。作用:数据处理。*3.网络协议软件:通信双方共同遵守的约定和规范。*4.网络管理设备及网络管理软件四、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1.拓扑结构:通信节点和通信线路的连接所构成的几何形式。2.两类拓扑:点对点信道:一条线路连接对节点,信息传输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常见拓扑结构:广播信道:只有一条供各个节点共享的信道。五、网络的分类1.按作用范围分:局 域 网(LAN);城 域 网(MAN);广 域 网(WAN)2.按信息传输交换方式分:厂电路交换:中间节点为交换机。1-存储一转发交换:报文交换;1-分组交换 数据报匚
4、 虚 电 路中间节点可能为路由器。六、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1.市范:模拟信道:容许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单位是Hz,kHz(103Hz),MHZ(106HZ)O例如:电话的标准带宽是:3.1 kHz(300Hz3.4kHz)数 字 信 道:在信道上能够传送的数字信号的速率,即数据率或比特率,也称吞吐量。单位是 b/s,kb/s(103b/s),Mb/s(106b/s),Gb/s(109b/s)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数字信道的带宽。说明两点:存储单位与通信单位的区别存储单位:lk=1024=2i ,1 M=1024k=210 X 2,0=220=1048576;1G=1O24M通信单位:lk=100
5、0=l()3,lM=1000k=103xl03=106;1G=1OOOM=1O9带宽与二进制信号脉冲的关系带宽越宽,二进制信号脉冲越窄。例 如:2b/s与 4b/s11 1n_ nn_7 5 F F2.时延A )非队时彩jr发送时延 B传播时延-./1 0 0 1 0 1 0 1 0 1 0 1 1-Z-数加到B 所需时间(时延):=排队时延+发送时延+称讨论:排队时延:与网络的通信量有关,后面的讨论忽略。发送时延:数据长度+发送速率(信道带宽)传播时延:信道长度传播速率(电磁波)例 1:数据长度为1 0 bi t,数据发送速率为1 0 0 kbi t/s,传输距离为1 0 0 0 km,信号
6、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X 1 0 Z/S。求: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发送时延=1。+(1 0 0 X 1()3)=i 0 0 s传播时延=1 0 0 0 X 1(/4-(2X 1 08)=0.0 0 5s例 2: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数据共X (bi t),从源站到目的站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 (s),数据发送速率为C (bi t/s)。设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 (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 t),且各节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示例:再 目的站|对于电路交换:发 送:X/C传播:KD建立链路:S电路
7、交换时延=X/C+KD+S对于分组交换:发送:(X/P)(P/C)=X/C最后一个分组的转发时延:(K-1)(P/C)传播:KD分组交换时延=X/C+(K-1)(P/C)+KD据题意:X/C+(K-1)(P/C)+KD(K-1)(P/C)3.传播时延带宽积和往返时延传播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X 带宽例 如:链路的传播时延为1s,带宽为1 0 bi t/s。则传播时延带宽积为IX1 0=1 0 bi t意义:可表示用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往返时延:从发送数据开始,到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为止所经历的时间。第二讲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一、几个问题1 .协议的引入引入原因:计算机的种类不同;所用的操作系统不
8、同:传输介质的不同。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通信双方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协议有三要素:语法: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格式语义:控制信息的含义。(如:建立链路,传数据,释放链路等)同 步(或时序):通信双方相互应答的次序。(何时接收数据)2.分层理论分层思想:解决复杂问题的难度把它分解成多个小问题的难度之和。举例:软件的模块化思想(可以画一个层次图加以说明)。分层原则:a.当需要一个不同等级的抽象表示。(如:控制节点数据传输;控制端点数据传输)b.每一层的功能应当是非常明确的。(不能模糊不清)c.层之间边界的信息流量应尽量少。(否则,接口太复杂)d.层数要适中。(如层数太少,每层协议太
9、复杂;层数太多,应用太复杂)3 .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各层协议的集合,它是理论上的抽象,需要用硬件和软件来实现它。二、OSI/R M 与 T C P/IP 的比较1.OSI/R M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见右图,下面简单说明:应用层:与用户应用进程的接口(用户做什么)常 用 的 协 议:SM T P(简 单 邮 件 传 输),HT T P(超文本传输,F T P(文件传输)表示层:数据格式的转换会话层:会话管理(双工还是单工)数据传输同步:收发双方如何正确接收数据应用层表不层会话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保证端到端的正确数据传输(尽力)网络层:路径选择数
10、据链路层:保物理层:保证比路由器1证相令1 0 点间的正确数据传输(尽力)特在扁的传输介质上透明的传输2.OSI参考模型下数据传输的示意图假设数据由计算机A 传给计算机B:计算机A路由器2 计算机B计算机A计算机B应用层应用层表示层表不层会话层运输层会话居运输总网络层网络层网络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 层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物理层物理层物理层.F在 OSI参考模型下的示意 图(A-B)3.TCP/IP模 型(实际中常用)4.OSI/RM与 TCP/IP的对应关系说明:OSI应用层表 不 层“会话层 运输层网络层1大部分JTCP/IP应用层运输层IP层网络层小部分数据链路层网络应用层表示
11、层会话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OSI与 TCP/IP模躯的比较示意图物理层 接口层5 .T C P/IP与 OSI的比较相同点:均使用层次结构;传输层几乎相同不同点:层 次 数 不 样;每层的协议大多数不同:OSI是理想模型,T C P/IP是实际模型;OSI是标准,T C P/IP是非标准6 .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体系结构讨论:应用层OSI模型层数太多(接口太多,层间功能重复)传输层T C P/IP层数太少(层内功能丰富,造成功能不网络层单一)数据链路层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准备使用五层结构物理层三、关于层次结构中的几个术语1 .基本概念N层,N 子系统,N 实体N 子系统:第 N 个层
12、次所完成的所有功能。对于OSI模型有7个子系统。N 实体:一个N 子系统由一个或多个实体组成。N 实体是N 子系统内的活动元素,执行N 层的功能。它包括两个方面:类型和一组实例。类型是执行N 层功能的特定集合。实例是对N 实体类型的一次特定调用。N 服务,N 协议见下边图示:N-1 层、N 层、N+1 层间协议与服务的关系图2.N 层服务访问点N-SAP和 N 层服务原语服务模型示意图说明:N-SAP:是一个访问工具,由一组服务元素和抽象操作组成,由N+1实体或N 实体在该点调用。抽象操作:由服务原语来实现,服务原语是一种原子动作,可由服务用户发出也可由服务提供者发起,常见的有四种:请求、指示
13、、响应及确认。服务元素:有三类:确认服务、非确认服务、仅由服务提供者发起的服务。确认服务(如连接建立)非确认 服 务(广播服务)仅由服务提供者发起的服务(释放连接)指示指示 N+1层N服务提供者N层3.关于连接的术语:连接、连接端点地址、标题与标题域连接、连接端点、地址N连接:根据N+1 对等实体的要求,由N对等实体的N S A P 间建立的 种逻辑连接,每条N连接由两个连接端点及相应的连接端点标示符组成。N连接的属性:N+1层()N+1实体 N实体的名:N实体的局部标题和全局标题N+1实体局部标题:某层内的局部名。(NT)CEP全局标题:某层的域名+局部标题 N-SAP例如:应用层有一个实体
14、是ABC,则局部标题为:BCN连接全局标题为:A B C(2)N S A P 的地址:用来标识N层服务访问点的标识符。(3)N 连接端点标识符的组成:N连接端点所在的N服务访问点地址:(N-l)CEPNSAPN连接端点后缀:唯一地标识在该服务访问点的一个连接端点。如何理解N连接:当 N+1 对等实体进行通信时,要求N层的某个对等实体要建立连接,所以一定要确定是哪一个实体,即确定要建立连接的某个实体名。N层实体本身不能直接建立连接,需要通过N层某个实体的服务访问点来进行,即要确定是哪一个服务访问点,也即确定V S A P 的地址。N层某个实体的服务访问点也不能直接建立连接,需要利用其中的连接端点
15、来直接进行,即要确定利用哪一个连接端点来进行连接,也即确定连接端点标示符。4.不 同角度的数据单元在对等层实体之间交换信息的角度一N协议数据单元(N-P D U)N P D U 由两部分组成:协议控制信息(N-P C I)和用户数据(N U D)N-P C I :N协议标识符、N P D U 的类型、地址信息等。N-U D:从 用 户(即 N+1 实体)接收到的内容。见下图所示。从相邻(即上下)两层实体交换信息是服务提供者与服务用户之间交换信息的角度一N服务数据单元(N S D U)N实体通过N-S D U 在 N S A P 向N+1 实体提供服务;或者说N+1 实体在N S A P 从N
16、S D U 索取N实体的服务。见下页图所示。从相邻(即上下)两层接口的角度一N 接口数据单元(N-IDU)N+1实体与N 实体的信息交换形成(N+l)PDU与 NSDU的变换,这是在N+1层与N 层的接口上发生的。因此需要一种接口控制信息ICI来协调这种联合操作。N+1实体与N 实体的交换信息称为N 接口数据,即 NID,相应的ICI记为NICI。NID与 NICI合称为N 接口数据单元,即 NIDU。见下页图所示。从接口角度看PDU、SDU、IDU之间的关系(N)层(N-1)层从对等层实体之间交换信息的角度:上下层PDU的关系5.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从通信的角度,各层所提供的服务分为两大
17、类: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面向连接服务所谓连接就是两个对等实体为进行数据通信而进行的一种结合,它需要三个阶段,即建立连接、数据传送及连接释放。A.连接建立B.数据传送N连接(N+1)实体数据传送指 示个(N)实体_ I特 权 数 据 传 送:哪个服务用户获得权标,哪个服务用户就可以发送数据。一条N连接上只有个权标。加 速 数 据 传 送:传送比常规数据、特权数据优先级高的数据,般用于传送中断指令。C.连接释放正常释放:(N+1)实体连接释放指 示个(N)实体N连接小有 序 释 放(有 两 种 情 况):连接释放请求连接释放指示一 连接释放响应 一 连接释放确认连接释放请求一 连接释放指示一
18、 连接释放未响应 一 连接释放未确认异 常 释 放(有 两 种 情 况):(N)服务用户发起的释放:(N+1)向N 发异常终止请求一 (N+1)向N 发送异常终止指示(N)服务提供者发起的释放:(N)实体向其用户发送异常终止指示说 明 两 点:虚电路:一条连接建立起来以后,好象有了一个完整的通路,实际上是逐段占用。永久虚电路:只需要建立一次虚电路,以后再传送数据就不用建立连接,每次传送完数据后,也不需要释放连接。无连接服务特点:A.不需要建立连接,也即不需要预留资源,即动态分配资源。B.不需要通信的两个实体同时处于活动状态(会减轻主机负担)C.不能防止报文的丢失、重复或失序。类型:A.数据报:
19、发送完数据就算,不需要接收端作任何响应(广播、组播)B.证实交付:由发送方服务提供者向发送方用户发送一个证实。(挂号的电子邮件)C.请求回答:接收端接到数据后,向发送端发送应答报文。(机票查询、股票交易)第三讲数据通信基础理论一、数据通信基本原理1.数据通信定义与分类数据通信定义:数字计算机或其它数字终端装备之间的通信分类:A.一般通信系统模型:B.数字通信系统模型:模拟信号转化数字信号对数字信号编码(数据压缩、抗干扰)转化为数字信道传输的调制信号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参数码元传输速率:也叫波特率。数字信号由码元组成,码元携带有一定的信息量,单位时间内传输的码元的个数。单位是波特。信息传输速率:单
20、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比特数),单位是b/s。信道容量:信道每秒能传送的最大比特数,即信道的极限传输速率。受信道的带宽制约。关于信道容量问题,奈奎斯特与香农分别给出了两个著名的公式。(1)奈 奎 斯 特(Nyquist)公 式:条件:无热 噪 声(热噪声:信道中分子热运动给信号引起的误差)理想低通信道最高码元传输速率:2W (波特)理想低通信道最高信息传输速率:C=2W log 2L(b/s)其中:理想低通信道,信号的频率为0f,只要f信道的最高频率,信号既可通过。W:信道的带宽,单位为Hz;L:给定时刻一个信号可能取的离散值的个数或一个码元携带信息的个数。理想带通信道最高码元传输速率:W理想
21、带通信道最高信息传输速率:WlogzL(b/s)其中:理想带通信道是指信号的f lf2 之间的分量可以通过信道,低于f l 或大于 f 2 的分量不能通过该信道。W与 L 的含义与前面的相同。说明:以后如果不作特殊说明,均指理想低通信道。例如:设理想低通信道带宽为4kH z,任何时刻数字信号可取0,1,2,3 四种电平(即 L=4)。求最大码元速率和最大信息速率。最大码元速率=2W=2X4kHz=2X 4000=8000波特最大信息速率=2W log 2L=2 X 4000 X log 24=160 00 b/s=16kb/sNyquist公式为估算已知带宽信道的最高速率提供了依据。香农公式非
22、理想信道实际的信道上存在三类损耗:衰减、延迟、噪声。a)衰减信道的损耗引起信号强度减弱,导致信噪比S/N降低。b)延迟信号中的各种频率成分在信道上的延迟时间各不相同,在接收端会产生信号畸变。c)噪声热噪声:由导体内的热扰动引起,又称为白噪声。串扰:信道间产生的不必要的耦合。例:多对双绞线脉冲噪声:非连续、随机、振幅较大。多由外部电磁干扰造成(闪电、大功率电机启动等)。噪声将破坏信号,产生误码。持续时间0.0 1 s的干扰可以破坏约560个比特(56Kbps).条件:有服从高斯分布的噪声,如热噪声,串扰、脉冲,内调制杂音(不同频率的信号共享同一介质时,信号的频率可能是某两个频率的和、差或倍数)信
23、道最高信息传输速率:C=W log 2 (1+S/N)其中:W:信道的带宽,单位为Hz。S: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N:信道内的高斯噪声功率说明:S/N为信噪比,由于实际使用的信噪比数值非常大,常用10跑,。(S/N)以及分贝(d B)为单位计量。例如:信号的带宽为4000H z,信噪比30dB。求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因为 10 log io(S/N)=30所以 S/N=103=1000所以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C=Wlog2(1+S/N)=4000X log 2(1+1000)4000X log 22w=40000b/s二、数据信息传输的基本形式1.调制的概念把由信源发出的原始电信号转换
24、成适宜于在信道上传输的电信号。调制的过程就是按照发送信号的变化规律使载波信号的幅度、频率或相位发生变化,有调幅、调相或调频,也可能是它们的某种组合。解调与调制正好相反。调幅: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的变化而变化调相:载波的相位随基带数字信号的变化而变化调频:载波的频率随基带数字信号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一个信号(码元)可以取8种振幅,每种振幅可以取两种相位。则任一时刻码元可以取16组合之一,也即一个码元可以携带4个比特。2.基带传输基本频带:由计算机或终端产生的频谱从0开始,并且未经调制的数字信号所占用的频率范围就叫基本频带,简称基带。基带传输:传送数据时,以原封不动的形式把基带信号送入线路,称为
25、基带传输。使用范围:近距离的数据传输,一般用于局域网中优点:收发两端不需要使用调制解调器3.频带传输用基带脉冲对载波波形的某些参量进行控制,使这些参量随基带脉冲变化,也就是调制。经过调制的信号称为已调信号。已调信号通过线路传输到接收端,然后通过解调恢复为原始基带脉冲。使用范围:远程通信优点:克服了许多长途电话线不能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缺点能够实现多路复用的目的,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缺点:收发两端都需要设置调制解调器三、数据编码技术1.编码的作用及种类在数据通信中,编码的作用是用信号来表示数据信息。种类有:单极性编码、极化编码和双极性编码。2.单极性编码是指它的电压只有一极,也即二进制的两个状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计算机网络 教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