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卷语文(新高考1A卷)(考试版)A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卷语文(新高考1A卷)(考试版)A4.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高考1 A卷本试卷共12 页,2 3 小题,满分15 0 分。考试用时15 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 5 分)(-)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几十年来的“红学”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而 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我们的阅读和研究更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更应该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对 红楼梦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认识 红楼梦的意义不仅仅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也不仅仅是“有情之天下”以及对个体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而且是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这是超越种族
2、和国度的。红楼梦中有生活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三重世界,红楼梦还写了希望、烦恼和无奈失落三个生命历程。(摘编自成中英 红楼梦 的世界、人生和艺术材料二:红楼梦的诞生,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可借鉴的艺术典范。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世界文学史领域里,它达到了高峰。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中表现出的唯物观、辩证论、发展论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红楼梦成书迄今已2 0 0多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而且也得到其他民族的重视与喜爱。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红楼梦即梦断红楼、梦逝红楼之
3、意,红楼梦的创作以贾、史、王、薛(谐音理解为假、死、亡、血)四大封建贵族大家庭为背景,叙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曹雪芹试从时代精神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互动的角度切入,把握当时的历史发展的主线与脉络,达到了对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协调统一的全新理解和深刻把握。红楼梦融政、经、文、艺、史、哲、理、法、医、社会、建筑、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孔儒、李道、释佛、玄学以及伦理于一炉,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可以说是中国1 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产物,是 中 国1 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不是死的小说,而是有时代精神活跃其间的“活”的化身。“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
4、并称东方三大显学。红学的可贵之处,在 于 它“究天 人 之 际,通 古 今 之 变,成 一 家 之 言”,可 谓三教九流、五 花 八 门、一 览 无 余。(摘 编 自 李 海 林 红楼梦 赏析)材 料 三:红楼梦 是 可 以 读 一 辈 子 的 书。我 们 不 只 是 在 读 红楼梦,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 生。许 多 人 把 红楼梦摆 在 床 头,每 天 晚 上 睡 前 读 一 段,若 有 所 悟,每次感觉都那么不同。许 多 人 会 问 红楼梦 十 二 钗,你 最 喜 欢 谁?最 不 喜 欢 谁?林 语 堂 说:最 喜 欢 探 春,最不喜欢妙玉。每 个 人 心 中 或 许 都 有“最 喜 欢
5、”和“最 不 喜 欢”。反 复 看 了 二 三 十 次 红楼梦,我 不 敢 回 答 看 起 来 这 么 简 单 的 问 题。探 春 是 贾 政 的 女 儿、宝玉的妹妹。她 的 母 亲 赵 姨 娘,一 个 丫 头 出 身 的 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 姨 娘 似 乎 总 是 愤 愤 不 平,嫉 妒 他 人,总 觉 得 自 己 受 了 天 大 的 委 屈。她也把这委屈转化成 报 复 他 人 的 恶 毒 言 语 或 行 为,连 自 己 亲 生 的 女 儿 探 春,也 不 例 外。探 春 聪 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 卑 贱 的 出 身 牵 连,她 努 力 为 自 己 的 生 命 开 创 出 不 同 于
6、 母 亲 的 格 局。她处事公正不徇 私,曾经在短时 间 内 代 理 王 熙 凤 管 理 家 务,有 条 不 紊,兴 利 除 弊,展现了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林 语 堂 深 受 欧 洲 启 蒙 运 动 影 响,重 视 个 人 存 在 的 自 由 意 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 能 力。林 语 堂 一 定 喜 欢 探 春,探 春 是 他 尊 崇 的 生 命 典 型。但 是 妙 玉 呢?妙 玉 是 一 个 没 落 的 官 宦 人 家 的 女 儿,因为家道败落,不 得 不 出 家 为 尼,她寄 养 在 贾 家 的 寺 庙 中,看 来 是 修 行,心 中 却 积 压 着 不 可 说 的 郁 浊 的
7、苦 闷。妙 玉 孤 傲,看不起俗 世 的 人,对 乡 下 来 的 刘 姥 姥 嗤 之 以 鼻。她 孤 芳 自 赏,这 样 的 性 格,即 使 在 今 日,恐怕也很难 有 朋 友,在 世 俗 社 会,总 是 招 人 嫌 怨。我 们 能 够“不 喜 欢”妙 玉 吗?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红楼梦 的 作 者,没 有“嘲 笑”,只 有“悲 悯”,没 有“不 喜 欢”,只 有“包 容”。红楼梦 的 作 者 引 领 我 们 去 看 各 种 不 同 形 式 的 生 命:高贵的,卑 贱 的;富 有 的,贫 穷 的;美 的,丑 的。宝 玉 关 心 每 一 个 人,关 心 每 一 种 生 命 不 同 的 处 境,他
8、 对 任 何 生 命 形 式,都 没 有“不喜欢”,都 没 有 恨,包 括 地 位 卑 微 的 丫 头、仆 人。在 他 的 心 目 中,她们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 是 可 以 被 欣 赏 的。他 在 繁 华 的 人 间,看 到 芸 芸 众 生,似 乎 每 一 个 人,每 一 个 生 命,都像 自 然 中 的 一 朵 花,他 没 有 比 较,只 有 欣 赏,只 有 欢 喜 与 赞 叹。多 读 几 次 红楼梦,回 到 现 实 人 生,看 到 身 边 的 亲 人 朋 友,原 来 也 都 在 红楼梦中。每 个 人 都 背 负 着 自 己 的 宿 命,走 向 自 己 的 命 运,或 许 我 们 会 有
9、 一 种 真 正 的 同 情,也不会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摘 编 自 蒋勋说 红楼梦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阅读研究 红楼梦应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不能忽视文学本身。B.材 料 二 认 为 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读者可以从中各取所需。C.材料三认为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对谁都没有恨,对丫头、仆人也尊重、欣赏,这体现了宝玉善良、顺从的性格。D.材料三 认为 红楼梦呈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作者引领我们理解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去悲悯和包容。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
10、的一项是()(3分)A.“红学”是东方三大显学之一,其研究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B.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因为我们不只是在读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C.红楼梦因为是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感动了很多人,所以乃至在世界文学史领域里都达到了高峰。D.红楼梦的作者不喜欢妙玉。小说中的妙玉家道败落,出家为尼,孤芳自赏,心中积压着郁浊的苦闷。3.红楼梦风靡世界,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3 分)A.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B.红楼梦是 中 国1 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
11、内容丰富,思想性强。C.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了各种文字,方便阅读。D.红楼梦的意义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4.如果有人向你了解 红楼梦,请你结合材料二用一句话介绍这部著作。(不超过70个字)(4 分)5.在 红楼梦十二钗中,林语堂为什么最喜欢探春?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4 分)(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寂静的雪野【美】杰克,伦敦在荫蔽的坡底下,有一片密林,他们的路正从这里穿过。离开这条路大约五十多英尺的地方,有一棵高大的松树,已经在那儿屹立了好几百年;而且几百年前,命里注定要落到这样一个下场
12、一也许,这个下场同时也是梅森早就命中注定的。他弯下腰系鹿皮靴上松开了的带子。一辆辆雪橇都停了下来,狗全卧在雪里,一声不响。周围安静得出奇,没有一丝风吹动这片结满白霜的树林;林外的严寒和沉寂,冻结了大自然的心脏,敲击着它的颤抖着的嘴唇。只听见空中又一声微微的叹息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听到这个声音,这不过是一种感觉,好像在静止的空间里即将出现什么行动的预兆。接着,那棵大树,在长久的岁月和积雪的重压之下,演出了生命悲剧中的最后一场戏。梅森听见了大树快倒下来的折裂声,正打算跳开,不料他还没有完全站直,树干就已经砸到了他的肩膀。突然的危险,迅速的死亡马尔穆特 基德已经见得太多了!松树的针叶还在抖动,他就发
13、出命令,投入行动中。那个印第安女人,既没有昏倒,也没有无益地高声啼哭。她一听到基德的命令,立刻把全身压在一根仓促做成的杠杆一端,来减轻树的压力,一面注意听她丈夫的呻吟,马尔穆特基德于是用斧头砍树。最后,基德总算把这个不久以前还是个人的可怜东西,放在雪里了。第二天早晨,受伤的人清醒过来了,马尔穆特 基德俯身过去,倾听着他那悄悄的细语。“你还记得我们在塔纳纳见面的情形吗?你还记得那一回,她冒着像冰雹一样打在水面上的枪林弹雨,穿过麋鹿角急流,把你同我从岩石上拉下来的情形吗?“你还记得当初在努克路凯脱挨饿的事吗?“基德,我算是完啦,最多也拖不了两三天啦。你一定得继续往前走!你必须继续往前走!记着,这是
14、我的老婆,我的孩子唉,天啊!我只希望他是个男孩子!你不能再守在我旁边了-我是个快死的人,我请求你,赶紧上路吧。”“让我等三天吧,”马尔穆特 基德恳求着,“你也许会好起来,可能会出现想不到的事。”“不行。”“只等三天。”“你必须赶紧走。”“两天。”“基德,你别再说了。”“那么一天。”“不行,不行!我一定要你 ”“只等一天。靠着这些干粮,我们会对付过去的,说不定我还会打到一只麋鹿哩。”“不行 好吧,就是一天,一分钟也不能超过。还有,基德,别 别让我孤零零地在这儿等死。只要一枪,扣一下扳机就行。你懂得的。”马尔穆特 基德穿上皮外套,套上雪鞋,把来复枪夹在腋下,让那个女人去轻轻哭她的男人,就走到树林里
15、去了。在北极一带的这种不幸的事,他不是没有遇见过,可是从来没有面对这样的难题。说得抽象一点,这只是一个很清楚的选择题三条可能活下去的生命对一个注定要死的人。可是现在,他拿不定主意了。五年来,他们肩并肩,在河上,路上,帐幕里,矿山里,一块儿面对着旷野、洪水同饥荒所造成的死亡的威胁,结成了患难之交。可是现在,这种友谊要由他亲手割断了。虽然他只祈求找到一只糜鹿,只要一只就够了,可是,所有的野兽似乎都离开了这一带。到了天黑的时候,这个累得筋疲力尽的男人,只好两手空空,心情沉重地朝帐幕慢慢走去。可是,狗的狂吠和露丝的尖利喊叫使他加快了脚步。他一冲进宿营地就看见露丝正在一群狂吠的狗当中抡舞着斧头。那群狗破
16、坏了主人们的铁的纪律,正在一拥而上地抢夺干粮。他立刻倒提着步枪,参加了这场战斗。于是,这出自然淘汰的老戏,就像在原始时代那样残酷地演起来了。人和兽,为了争夺主权,展开了一场惨烈的决战。接着,那群打败了的狗就爬到火堆旁边,舐着自己的伤口,不时地对着星星,哀嗥着诉说它们的苦难。早晨又出了新的乱子。那群狗互相撕咬起来。奄奄一息的老狗卡门,已经给众狗扑倒了。用鞭子抽它们,它们也不理。尽管它们给打得畏畏缩缩地惨叫,它们还是要把那条狗的骨头、皮、毛和一切都吃得干干净净才肯散开。基德利用附近的松树,很快地干着活。露丝瞧着他搭棚,这是猎人有时为储存兽肉,免得让狼和狗吃掉而搭的那种棚子。他先后把两袜小松树的树梢
17、面对面地弯下未,差不多碰到地面,再用鹿皮带把它们捆紧。线后,他把梅森身上的皮得子裹好捆紧,把绳子的两头拥在弯倒的松树上。这样,只要用猎刀欣一个,就会让松树松开,把他的身体弹到半空中去。露丝顺从地接受了她丈夫的道嘱。她痛哭了一场,吻别了她的丈夫,基德领着她走到第一乘雪桃跟前,帮她类上雪粒。她育目地,本施地握着雪棍舵杆和狗鞭,吆唱一声,就赶狗上路了。于是基德回到已经昏速过去的梅森身边,薄在火堆旁边,等待着,祷告着,希望他的伙伴早点断气。一个人独自待在寂静的雪野里,怀着痛苦的心事,可不是件好受的事。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可是梅靠仍旧没有死。到了正午,太阳在南方地平线下,连边也不露,只把一片火红的光照在
18、天空里,表示了一下意思,就很快地收敛了。马尔穆特基德惊醒了,拖着脚步走到他的伙伴旁边。他向周围扫了一眼。寂静的雪野好像在嘲笑他,他不禁毛发慷然。尖利的枪声一响,梅森就给弹到他的空中坟墓里去了;随后马尔穆特 基德鞭打得那些狗疯狂地奔腾起来,在雪野上飞驰而去。(节 选 自 杰克伦敦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万紫雨宁译,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塑造了三个人物,根据情节可以推知梅森和基德是历经患难的朋友,情深义重,而梅森和露丝是夫妻。B.小说中,基德凭着多年的雪野生活经验,察觉到大树倒塌的可能,预感到危险的到来,反应敏捷,及时逃生。C.小说中,狗与人展开惨烈的
19、决战,是为了争夺粮食的主权,人胜利了,狗只好哀嗥,写出了严峻的饥饿处境。D.小说写卡门被其它的狗吃掉了,可以推知卡门是一条身体赢弱的狗,残酷的生存法则赤裸裸地把它葬送了。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笔力刚健,语言冼炼生动,环境描写恰到好处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着墨不多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B.小说结构紧密而情节动人,在短小的篇幅中,写了梅森遇难、群狗夺食和空葬梅森等情节,曲折起伏,扣人心弦。C.小说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刻画人物,爱憎分明,通过激烈的冲突展示人性的挣扎与灵魂抗争,惊心动魄,引人深思。D.露丝是文中出现的唯一的女性角色,对于露丝,作者并没有描写
20、她的语言,而是以人物的行动传达出她的所有情感。8.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6 分)这只是一个很清楚的选择题三条可能活下去的生命对一个注定要死的人。9.杰克伦敦创作了大量描写十九世纪末淘金人生活的文学作品,本文即为其中一篇。他的创作常常将笔下人物置于极端的环境之中,以此展露丰富的意蕴。请据此简要分析鉴赏本小说。(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苏子为赵令丛,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虎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
21、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千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芯牛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
22、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可少,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本,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节选自 战国策魏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
23、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B.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C.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D.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B.苍头,仆役以青巾作头饰,故称“苍头”,也指以青头巾裹头的兵卒。文中指后者。C.河外,春秋至战国,“河外”意义多有不同,可
24、分别指黄河之南、西,与河内相对。D.东藩的“藩”与 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的 藩 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晓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际上也是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B.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众多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那些谗臣的邪说。C.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D.面对苏秦和张仪的游说,魏王左右摇摆,从中既可见苏秦和张仪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25、译成现代汉语。(8 分,每小题4 分)(1)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4分)(2)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4分)14.苏秦和张仪分别前往游说魏王,二者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读书陆游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读书辛弃疾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注】课:阅读。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陆诗思路清晰,前两句概括写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
26、情景。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这与作者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C.辛诗三、四句写即使读到书中古人写的有趣的情节,诗人也只能捶胸顿足。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16.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赤壁赋中运用比喻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2)世上没有天生的“君子”,荀子在 劝学中通过比喻分析,总结出普通人成为君子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二是a,_ O(3)鸟是古典诗文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借
27、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其他的还有很多,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新疆棉区有 的自然条件,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棉花种植属灌溉棉;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棉量约占我国棉产量的5 0%。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新疆棉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根据国家统计苞数据显示,2 0 2。.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史害发生概率较低”.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加强。以前,每年九、十月间,新疆就形成了百万“采棉大军”赴疆采棉的壮观
28、景况。现在,随着新疆棉花生产实现高度机械化,就不再需要大量的“采棉工”了。所谓“强迫劳动”的说法纯属 ,洁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那些污蔑的谎言终将 。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它以超强的柔软温暖了我们的衣衫.它以纯白的棉浪绽放了农民的笑脸.它以无垠的辽阔打开了中国向西的门户。新疆棉,亚克西!新疆棉,中国心!1 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一场诗意的
29、冬雨开启一段秋收冬藏的旅程。“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时,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人们更鲜衣以相揖,喜庆热闹,谓 之“贺冬”。立冬之后,由北到南,气温梯度明显加大。此时,南方还时常有“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的日子,而北方已进入“以风鸣冬”的寒冷时节。“立冬补冬,补嘴空”,立冬这天,人们不稼不,啬,杀鸡宰鸭,剁馅包饺子,乐享人间美味。例如,无锡人立冬时要吃团子,立冬的团子是用新上市的秋粮做成,包上豆沙、萝卜、猪油、酱油等制成的馅,很是美味;在潮汕,立冬有吃甘蔗、炒香饭的习俗,用莲子、蘑菇、板栗、虾仁等做成的杳饭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而在北方,则 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
30、法。秋冬交替,雨量渐少。:有雨、雪、雨夹雪、霰、冰粒等。当有强冷空气影响时,江南地区也会下雪。立冬的到来,提醒我们 。但此时,秋天还在展示着它的最后一抹绚烂,用枫丹与菊黄,来完成这次季节的交接。2 1.以下选项中划线部分的引用与文段中划波浪线处引用的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A.“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互帮互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的携手同行,不断给各国人民带来温暖与力量。(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B.紫鹃笑道:“倒不是白嚼蛆,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
31、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红楼梦第五十七回)C.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改造我们的学习)D.“修辞立其诚”,是 易传 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修辞立其诚)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 0 个字。(6 分)2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 0 分)材料一詹天佑从小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伙伴一起用泥土仿作各种机器模型。后来他考入耶鲁大学专攻铁路工程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国后,他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材料二钱伟长自幼喜读经史,文史成绩优异。“九一八”事变后,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就读的他决定弃文从理,“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转学物理。随后,他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完成了志向与兴趣的完美结合,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 兴趣与志趣”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