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等差、等比.pdf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等差、等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等差、等比.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2.1散 列 的 杨 含 简 单 表 示 注授课类型:新授课(第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I .课题导入三角形数:1,3,6,1 0,-正方形数:1,4
2、,9,16,2 5,H.讲授新课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注意: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 项(或首项),第 2 项,第 n 项,.例如,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中,“4”是这个数列的第1 项(或首项),“9”是这个数列中的第6项.3.数列的一般形式:卬,4,的,,明,或简记为%,其中凡是数列的第n 项结合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及项的定义.中,这是一个数
3、列,它的首项是“1”,是这个数列3的 第“3”项,等等.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些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是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与项的定义,从而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上面的数列,第一项与这项的序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项1J _j_23451II序号12345这个数的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其对应关系n即:只要依次用1,2,3代替公式中的n,就可以求出该数列相应的各项结合上述其他例子,练习找其对应关系4.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的 第 n项%与 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注意:并不
4、是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如上述数列;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有时是不唯一的,如数列:1,0,1,0,1,0,它的通项公式可以是1 +(1).B,+1 an=-,也 可 以 是=1 cos-n I.2 2数列通项公式的作用:求数列中任意一项;检验某数是否是该数列中的一项.数列的通项公式具有双重身份,它表示了数列的第1项,又是这个数列中所有各项的一般表示.通项公式反映了一个数列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给了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便确定了,代入项数就可求出数列的每一项.5 .数列与函数的关系数列可以看成以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 )为定义域的函数4=/(),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
5、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反过来,对于函数尸/Y r),如 果f(i)(i=U 2、3、4)有意义,那 么 我 们 可 以 得 到 一 个 数 列f(2)、f 、f(4),f(n),6 .数列的分类:1)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分: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例如数列1,2,3,4,5,6。是有穷数列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例如数列1,2,3,4,5,6 是无穷数列2)根据数列项的大小分:递增数列:从第2 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常数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观察:课本P
6、3 3 的六组数列,哪些是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范例讲解课本P 3 4-3 5 例 1m.课堂练习课本P 3 6 练习 3、4、5 补充练习:根据下面数列的前几项的值,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_ 2 4 6 8 10(1)3,5,9,1 7,3 3,Y百 M与的(3)0,1,0,1,0,1,;(4)1,3,3,5,5,7,7,9,9,(5)2,6,1 2,2 0,3 0,4 2,解:an=2n+1;2n(2 一 1)(2”+1)l+(-Da=-02(4)将数列变形为 1+0,2+1,3+0,4+1,5+0,6+1,7+0,8+1,an=n+1 +(-1)2(5)将数列变形为
7、 1X2,一2X3,3X4,-4 X 5,5X6,二 a=(-l)n+ln(n+l)IV.课时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数列及有关定义,会根据通项公式求其任意一项,并会根据数列的前n 项求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V.课后作业课本P38习题2.1A组的第1题板书设计授后记课题:2.1 散 列 的 槌 舍 与 简 单 表 示 法授课类型:新授课(第 2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明确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异同;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理解数列的前n 项和与a“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列知识的感受及理解运用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8、,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教 学重点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教学难点理解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教学过程I.课题导入 复习引入数列及有关定义II.讲授新课数列的表示方法1、通项公式法如 果 数 列 乐 的 第 n 项 与 序 号 之 间 的 关 系 可 以 用 一 个 公 式 来 表 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 的 通 项 公 式。如数列.的通项公式为犷);LLI的通项公式为3 犷.1 4.“为;.(e IA*)2 3 4 的通项公式为 2、图象法启发学生仿照函数图象的画法画数列的图形.具体方法是以项数丫为横坐标,相应的项外为纵坐标,11 I 1 .即以1,)为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9、做出点(以前面提到的数列 5 7 为例,做出一个数列的图象),所得的数列的图形是一群孤立的点,因为横坐标为正整数,所以这些点都在;一轴的右侧,而点的个数取决于数列的项数.从图象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数列的项随项数由小到大变化而变化的趋势.3、递推公式法知识都来源于实践,最后还要应用于生活.用其来解决些实际问题.观察钢管堆放示意图,模型一:自上而下:第 1 层钢管数为4;即:第 2 层钢管数为5;即:第 3 层钢管数为6;即:第 4层钢管数为7;即:第 5 层钢管数为8;即:第 6 层钢管数为9;即:寻其规律,建立数学模型.94=1+32 65=2+33 6=3+34 7=4+35 8 =5+36 4
10、 9=6+3第 7层钢管数为10;即:7-1 0=7+3若用 表示钢管数,n 表示层数,则可得出每一层的钢管数为一数列,且%=+3(l W n W 7)运用每一层的钢筋数与其层数之间的对应规律建立了数列模型,运用这一关系,会很快捷地求出每一层的钢管数.这会给我们的统计与计算带来很多方便。让同学们继续看此图片,是否还有其他规律可循?(启发学生寻找规律)模型二:上下层之间的关系自上而下每一层的钢管数都比上一层钢管数多1。即。1=4;/=5 =4 +1=/+1;%=6 =5 +1 =%+1依此类推:an-an_x 4-1 (2 W n W 7)对于上述所求关系,若知其第1 项,即可求出其他项,看来,
11、这一关系也较为重要。定义: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 应 的 第 1 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知”(或 前 n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如下数字排列的一个数列:3,5,8,13,21,3 4,5 5,8 9递推公式为:a=3,a2=5,an=an_t+an_z(3 n 2)a,-a_|=(。+。)-。(-1)+1)是否成立?据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3)2 a”=6一+%“(%0)是否成立?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结论:(性质)在等差数列中,若m+n=p+q,则,am+an=ap+即 m+n=p+q=?am+an
12、=ap+aq(m,n,p,q GN)但通常由+an=ap+aq 推不出 m+n=p+q ,am+an=ain+ll探究: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m.课堂练习1.在等差数列%中,已知牝=10,%2=31,求首项为与公差d2 .在等差数列%中,若 牝=6%=1 5求为4IV.课时小结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A =2 =a,4,。,成等差数列22 .在等差数列中,m+n=p+q =am+an=ap+aq(m,n,p,q G N )V.课后作业课本P 4 6 第 4、5 题板书设计授后记课题:3.3等 差 散 列 的 前n顼/。授课类型:新授课(第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
13、式及其获取思路;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前 n项和有关的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教 学重点等差数列n 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及应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 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教学过程I.课题导入“小故事”: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高斯十岁时,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目,老师说:“现在给大家出道题目:1+2+100=?”
14、过了两分钟,正当大家在:1+2=3;3+3=6;4+6=10算得不亦乐乎时,高斯站起来回答说:“1+2+3+100=5 05 0。教师问:“你是如何算出答案的?高斯回答说:因 为 1+100=101;2+99=101;-50+51=101,所以101X 50=5050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作为数学王子的高斯从小就善于观察,敢于思考,所以他能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发现和寻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2)该故事还告诉我们求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这就是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倒序相加”法。II.讲授新课1.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1:s.=a+%)2证明:S=+。3+1 +=an+an-+an-
15、2 1-F+:2Sn=(%+)+(%+*_ )+(%+。-2)+.,+(%+%)4 +an=a2+a _ =a3+af l_2.,2Sn=(%+a )由此得:Sn=从而我们可以验证高斯十岁时计算上述问题的正确性.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2:S“二叫+2用上述公式要求S“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卬,勺但%=4+(l)d 代入公式1 即得:S.=叼+磅;D”此公式要求S“必须已知三个条件:n,ad(有时比较有用)范例讲解课本P49-50的例1、例 2、例 3由例3 得与%之间的关系:由的定义可知,当 n=l时,S 二 4;当 nN 2 时,*二瓜(2 2)m.课堂练习课本P52练 习 1、2、3、4I
16、 V.课时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1:s“=十%)22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2:S“=na+迎”V.课后作业课本P 52-53 习题 A组 2、3 题板书设计授后记课题:2.3等 差 敌 列 的 的 D 项彳。授课类型:新授课(第 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项和公式;了解等差数列的一些性质,并会用它们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的公式研究*的最值:过程与方法:经历公式应用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
17、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教 学重点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教 学难点灵活应用求和公式解决问题教学过程I.课题导入首先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所学主要内容:1 .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1:s“=(%+%)22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2:5=+(一1 2n.讲授新课探究:课本P 51 的探究活动结论: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的前n 项 和 为=p/+q +广,其中P、q、r为常数,且 p wO,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由 Sn=pn2+4 +,得 S =q=p +q+r当 2 2 时 _ 5 _ =(p 2 +g+r)_ p(_ i)2 +式几_ )+=
18、2_(.+夕)d=an-an_=2pn-(p+q)-2 p(-1)一 (p+q)=2 p对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2:S=na+HI可化成式子:2Sn=ln2+(a1-)n,当d W O,是一个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式范例讲解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课本P 51的例4解略小结:对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有两种方法:(1)利 用%:当%0,d 0,前n项和有最大值.可由%2 0,且%+10,求得n的值.当%0,前n项和有最小值.可由a“W 0,且+10,求得n的值.利 用S.:由S n =gi?+(a 1g)n利用二次函数配方法求得最值时n的值m.课堂练习1.一个等差数列前4项的和是2 4,前5项的和与前
19、2项的和的差是2 7,求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 .差数列%中,a4=-15,公差d=3,求数列4“的前n项和5“的最小值。IV.课时小结1.前n项和为S“=p?+q”+r ,其中p、q、r为常数,且p k 0,一定是等差数列,该数列的首项是%=p+q+r公差是d=2 p通项公式是4S =q=p+q+厂,当 =1 时W 2 p (p+q),当2 2时2 .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有两种方法:(1)当a“0,d 0,前n项和有最大值.可由a.2 0,且 明 产。,求 得n的值。当 0,前n项和有最小值.可由%W 0,且a“+1N 0,求得n的值。(2)由S”利用二次函数配方法求得最值时n的值V.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列 概念 简单 表示 等差 等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