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第二学期教导处工作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学年第二学期教导处工作总结.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学年第二学期教导处工作总结一、指导思想为贯彻落实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的指导意见、X X 市教育事业改和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学期紧紧围绕“教育质量提升”为主线,依托学校强校工程“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自主发展”三大项目,聚焦课程、教师、学生三大核心要素,着力推进我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二、现状分析1.本学年随着高考资格生逐渐减少,外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逐年增加,六年级学生数骤增,七、八年级学生流动性大,回老家就读比例增大,生源情况复杂,本学期全校学生总数 330 人左右。同时,学生学
2、业基础差异较大,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单亲家庭比例较高,家庭教育不尽如人意,学习环境较为薄弱。2.我校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人数较以往有所增加,但高级教师比例不足,因此如何更有效发展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迫切问题。3.今年我校中考水平较去年有退步,尽管学校在近两年调整了该年级的教师队伍,让多位专业能力强、敬业精神强的教师充实到该年级,确保了毕业班Z分值的稳定。但本届九年级学生总体水平明显比上届还差,特别是学困生比例明显较前几年多,因此确保零志愿达线、提高合格率、保证普高上线率是九年级重要任务。三、主要工作:1、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任务,依据学校教育哲学对全部课程进行设计、实施、评价
3、进行整体谋划,编制学校课程规划方案,扎实推进课程计划,认真落实课程实施。注重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完善课程框架,进行学科内、学科间、跨学科领域经典案例的行动研究。2、加强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优化教学组织。探索中考新政背景下的教学改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学习体验的多元。有效开展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研究课、区(校)级研讨课,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化学习、合作学习等综合化学习方式。3、加强教学常规,侧重夯实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和个性辅导三大环节,开展课堂调研和作业检查,跟踪校本作业的使用情况,修改和完善校本作业,提高校本作业的质量,切实提
4、高各年级教育教学质量。4、基于数据和信息化平台的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以及分析应用,动态掌握建立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发展情况,持续、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性、学习状态和成长特点,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以更加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毕业班教学质量及时跟进;关注分层教学,提优补差;关注教师心态、教学方法和团队建设。大数据分析和跟踪年级学困生,确保学困生稳步上升,对学生科学评价。5、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师研修质量。开展教研组主题教研,各教研组有所侧重,围绕中考新政和学科核心素养,突出特色重点项目。四、具体工作:1、聚焦课程,品质引领内涵提升(1)编制学校课程规划方案。组建课程规划方案编制
5、团队,明确各自分工及具体任务。聘请专家就学校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方案编制进行理论指导。梳理课程、校本课程课程结构、设置与课时安排。在专家的指导下,确定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进行综合课程框架的研究,设计XX中学学生评价方案,不断修订直至完成学校课程规划方案的编制。(2)推进综合课程建设,丰富方圆综合课程体系。首先,学科内综合课程以单元/模块课程作为切入点,按“横向一年段”和“纵向一主题”两个维度进行开发,设计中注重单元的一体化设计,从课堂学习到课后练习,再到学科实践,以及各年级主题的统整。本学期我们拟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科、艺体五个单元项目实施。其次,跨学科综合课程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长
6、需要为出发点,开发兴趣取向和能力取向的课程。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结合新中考设置的了生命科学和地理的跨学科案例分析题,探索地理、生命科学两门学科在跨学科案例分析的教学和考试研究,通过对真实情境的驱动性问题设计,使学生更加深层理解学习内容,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本学期,已召开2次六校跨学科联合教研活动,邀请专家指导,兄弟学校互相探讨,集思广益,极大地促进跨学科案例分析的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二是人文社科主题探究,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课程实施。通过讲座、探究活动等形式,学生参与主题探究课程,体验过程。三是工程设计和S T E A M 的普及课程,围绕环保主题,利用劳技、拓展、探究课和科技节,以小组为单
7、位,合作开展科学实验,完成学习作品的制作与展示。第三,超学科综合课程源于真实情境中的社会热点问题,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类课程。我校在实施过程中,立足X X 文化,扎根X X 社区,针对学生来源的特点,重视了学生成长与社区生活的深度融合,结合教育局“爱赏X X”活动,学 校“悠悠X X 情”实践活动课程,把社会治理建设、社会治理变革,社会最小细胞的组织力,行动力之间关联起来,形成社会科学和社会治理的项目。从“悠悠X X 情”、“教化X X 城”“百年X X 滩”、“伟大梦”四大方向规划,让学生在触手可及的学习环境和开放的社会资源中,通过亲身参与,培养兴趣,发展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形成
8、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2、一体化探索单元课程,项目驱动多元课例开发基于课程整合整体框架,以单元/模块课程作为切入点,将学科课程分解为多个单元或模块课程,在此基础上展开整合学科知识技能与学生已有经验,对试点学科各单元或模块逐一进行开发。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单元课程项目实施的行动路径,即 从“单元/模块纲要”设计,到基础型课程单元/模块资源包(包括单元课程纲要、系列教案、课堂教学实录、微课视频以及学科特色化资源等),再到学科实践活动的一体化设计。本学期我们拟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科、艺体
9、五个单元项目实施。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框架下,尝试以单元学习的形式进行微项目化学习,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1 5-2 0 分钟长时段的探索性项目任务,或在课外用类似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对某模块或单元主题进行小探索。活动项目设计,“打造梦想家园”项目,立足学校“方圆”教育理念,结合了我校随迁子女比例高、家庭居住和学习环境不佳的特点,以及X X 陆巷别墅社区在“蔷薇巷”项目的推动下建设“新农村”的理念。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果你是该社区的一名居民,你如何进一步美化你的社区?如何发动社区居民美化环境,打造梦想的宜居家园呢?如何集思广益,达成共识?”融合了语文、数学、美术、道
10、法核心知识,开展探究性和社会性实践。课题组期望可以将这个项目发展为长项目,也希望学生能通过项目化学习,提升发现问题、界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将这种能力反哺到学习上,提升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3、加强教学管理,提效课堂推动教学转型认真组织围绕单元教学主题的各类诊断课和研讨课,深化课堂教学改。需完善已形成的从听课记录表、评课汇总表到教师课堂诊断分析报告的一套 X X 中学课堂教学调研工具,引导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环节更加注重学情分析和研究,从有利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开展学法指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在本学期开展镇级、校级骨干教师及学科新星优秀展示课,采用3
11、 0 分钟 授 课 1 0 分钟专项点评,共同提升教师教学学科素养。同时,加强聚焦教学五环节,注重对教学过程的监控,落实课堂教学专项调研和教学资料专项检查,并在六年级进行教学调研,及时总结反馈问题,加强教师教学规范指导。在本学期的市级强校工程中期评估中,相比初态评估,我校此次优课比例大幅提升至3 9%,良课在5 7%,中课率大大减少。在本学期X X区第十三届“教学新秀”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中屡获佳绩,朱帆帆老师获初中道法与法治学科一等奖;朱尧尧老师获初中语文学科二等奖;靳洋洋老师获初中化学学科二等奖。侧重校本作业完善,目前各年级数英理化的校本作业全部使 用(语文是统编教材,正在编写过程中),在
12、教研组长统筹和备课组长的主要承担下,相关老师都参与了繁重的编写和修改任务。经过一学期的使用后,老师们在使用过程中确实发现校本作业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选题不够新、题目难度层次不够鲜明、部分题目与配套的练习册有重复、还有些在排版和打印时的一些错误等等。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集体研讨,各抒己见,针对校本作业出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修改意见,不仅提高校本作业的质量,更是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4、加强教育信息技术融合,关注过程评价严控教学质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除了用好质量分析数据,还需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完善,有效监测学生的学业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在九年级初步尝试引入校本检测
13、题库建设、测评系统,在化学和英语学科试点应用,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评估和巩固消化。通过大数据跟踪和汇总,让教师详细分析学困生现状,反思教学瓶颈,提升学业质量的转变。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完善对教师的考核制度,更注重学业成绩的增量和日常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根据一模、二模成绩,引导学生预估中考成绩,薄弱学科细节落实,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提升体系保障。学校树立“全校一盘棋”思想,建立毕业生“一生一策”档案,精准施教,进行个性化、分层指导。开学初,正值中考新政旧策交替之际,通过召开八九年级联合教学质量分析会,九年级教师的各学科精准分析,同时也有效引导即将毕业年级的工作重点方向。定期分别召开各毕业班
14、级一模、二模学情分析会和学科质量分析会,进行精准调研诊断,有效策略分析,以质量分析促教学观念的转变,促教学现状的改进,为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指明方向。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校将预习、复习、作业作为学习习惯养成重点,以“分年级、呈梯度”为原则,让每个学生得以提升。利用钉钉线上和课后线下混合的模式,进行学生作业的个别指导、分层辅导、周周练,提高作业有效性。广泛征求意见及制定各教研组作业检查标准,教研组统标准并严格按照执行;中层领导及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统在每学期期中、期末检测学生校本作业,通过一手材料查看,精准分析学生学情及教学效果,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教研组长,优秀作业展示及奖励,不合格作业批
15、评及改进,更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成立作业调研检查小组,对学校学科教师全覆盖,深入教学一线,找出问题症结,共同探讨,改善教法,提高教学效率。5、聚焦教师发展,构建教师校本研修课程体系,提升教研品质立足不同梯队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完成教师调研。在此基础上完善校本研修课程内容和形式,构建教师校本研修课程框架及积分制方案。以校本研修课程框架为纲,以积分赋予为据,推进校本研修课程多层次、高质量开展。通过扎实培训提优,学校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素养争上新台阶。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养成,助力教育品质提升。学校重视区镇级、校级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已组织安排其参与单元教学优秀课展示和“一师一优课”比赛、课题案例撰写等项目,着
16、力对学校教师学科素养,信息化技术能力、综合拓展能力等方面进行示范引领,全方位为全体教师搭建相互学习和能力展示的平台。加强教研组建设,探索主题式研修,以课程意识来推进教研组建设,以科研带教研,从而提升校本研修的层次与质量。继续以项目研修为推手,英语组的第二学期“作文导练教学设计”、数学组的“基于问题链设计的电子教案集”、地理生物“跨学科案例设计”等继续补充和完善,在实践应用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专家带教强化专业引领,分别为语文、数学、化学学科聘请专家教研员带教,加速教师专业成长。本学期,为适应“新时代 新中考”形势,加强教师队伍和教研组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6月4日,我校举行了以“精研深耕
17、唤醒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论坛,全体教师参加活动,各教研组长和教导处分别进行了教研组主题分享和六年级教学调研总结。6、推动体卫科艺特色发现,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1)开展丰富的体育课程,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等专项运动技能,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推进学
18、校体育评价改。学校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要求学生每天体锻打卡,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及时向家长反馈。2 0 2 1 届九年级学生中考体测超了区均分0.7 2 分,非常不容易。(2)开展多样化的美育课程,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丰富艺术实践活动。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利用六一文化艺术节及迎新综合课程展示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广泛开展班级、年级等聚集展示交流活动。推进艺术课程评价改。学校把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
19、纳入艺术素质测评要求,将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3)重视健康保健工作,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高度重视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按照学校疫情防控预案,落实日常防控措施,定期进行消毒、开窗通风,并做好记录。根据因病缺课网络直报制度,做好每日的晨检上报工作,一旦发现有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及时报告疾控中心和教育局,并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相应的防控工作。(4)积极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科技素养。重视学校科技师资队伍建设。由科技辅导员为核心形成科技小组,策划组织学校科技工作的开展。教师参与区级的专项科技培训,适时补充科技新知识、新动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辅导能力。广泛开展科普活动。结合学校科技节活动,立足学校,开展全体学生参与的科普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施展,逐步形成“点面结合,人人参与”的特点。利用科普教育基地和校外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精心选择科技创新项目,组织学生认真参与,教师赛前辅导,力争取得好成绩。总之,项目驱动多元并举,合力推进品质发展之路。随着强校三大项目的丰富与完善,学校内涵建设的逐步丰盈,力争使学校教学质量和满意度稳步提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