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阅读“送别诗”.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阅读“送别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阅读“送别诗”.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送别诗”一、辛 弃 疾 满 江 红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满 江 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鞍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 1 8 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绣衣:官服。相如:指 司 马 相 如 所 作 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铜鞍陌:代指襄阳。1 .清 人 陈 廷 焯 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
2、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阐释。2 .辛词善于用典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 一 项 是()A.“东 北 看 惊 诸 葛 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B.“赤壁矶头千古浪”用苏轼游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蜀道登天”化 用 李 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1).“儿女泪,君休滴”化 用 王 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宦游漂泊的凄苦。3.写 出 词 人“不堪离别”的原因。【答案】1.豪 放 如“龙吟虎啸”,“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伟: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
3、铜鞋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和缓细腻,如“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和缓情深。【解析】首先要理解评价之语的意思,明确分析的方向。“龙吟虎啸”是豪放的风格,“和缓”是婉约的特点。然后到诗歌中找到能体现这二者特点的内容。如 上 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着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 得 都 怕(惊)读 诸 葛 亮 的 出师表 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这里着一“更”字,
4、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 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可以说这两句展现了豪放的风格,气势雄伟。如 下 阕“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提陌上三更月”三 句 是 用“要新诗准备”贯 串“庐山色”、“赤壁浪”、“铜堤月”,抓住山色、浪头、月光,展现宏阔的意境。如 上 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自叹多病,承受不住离别,情感低回宛转;如 下 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 以 作 者 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是彼此双方的互勉,景象清丽,情意深重。2.A【解析】B.“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5、”错误,应该是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面对人生困境要有乐观旷达的心态。C.“望其早归”错误,“蜀道登天”是点明蜀道艰险与行客身份,表达对友人前行的担忧。D.“表达宦游漂泊的凄苦”错误,由“休”可知,是劝勉友人不必伤别。3.金人入侵,自己却壮年闲置之不堪;朋友远离,为友担忧之不堪;庐山丰姿,赤壁激浪,襄阳明月大好河山无人守护,任人践踏,自己无能为力之不堪;中年多病之不堪。【解析】结合注释和上阕三四句来看,这“病”可能有身体的原因,更多是时局和自身境遇的原因,此时作者正当中年,而一放就是三年,又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内忧外患,不能不“病”。所 以 他 才 用“还自
6、叹”三字领起下面两种难堪:已是自己闲置生愁,怎当堪用的同志又遭远调,离开了中央,这一来抗战派淘汰将尽矣。所以这种离别,不止友情,更关系国家的命运,才是最大的痛楚。这里是为今人入侵而自己却无法施展抱负而“不堪离别”。结 合“蜀道登天”可知,友人前行之危险重重,这是为友人远离,为友人而担忧,因 而“不堪离别”。结合下片对友人前往之地的描述来看,“庐山色”、“赤壁浪”、“铜堤月”,这一带是没有被敌人占领的,如此美景,宜爱宜惜。爱,就要珍重它;惜,就要保护它。特别作为北方的游子,当提到这些南方的美景时,不能不想到自己的故乡却在金人的铁蹄之下,任人践踏,而身为子民的自己却无能为力,因 而 升 起“不堪”
7、之感。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注释】满江红:词牌名;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 出师表上蜀汉后主。西南:川蜀地处西南。檄(xi席):檄文,即告示。相如檄:司 马 相 如 有 喻巴蜀檄。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如 椽(c h u d n 传)笔:如 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
8、指大手笔。休:不要。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 谓“吾能说”。要:请。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 作 念 奴 娇 赤壁怀古词 和 赤壁赋凭吊之。铜 鞋(di):铜鞋在今湖北襄阳。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把子时作为三更,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正:正值,正当时。相忆:相思;想念。【译文】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希望 借 着 这 首 喻巴蜀檄让金人闻风心惊。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君莫要流泪伤心,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
9、楚这一路的风光吧?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赏析】南宋淳熙十一年(1 1 84 年),稼 轩 以“凭陵上司,缔结同类”的罪名,罢居上饶已经将近三年了。所以词中处处把李之入任,与己之罢闲,双双对照写来,一喜一忧,缠绵俳恻,寄意遥深,感人心肺。起两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点出李之入蜀与己之送行,双双入题,显得情亲意挚,依依难舍。“登天”虽借用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却暗含此行之艰难;虽是王命,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所以他这阕词写的极其沉郁,这开头无异已定下了全词
10、的基调。“一杯”,何其简慢;看似淡语,然而却是至情的无间;流露出君子之交,一杯薄酒足矣。没有华筵歌妓,也没有清客的捧场;只有两个知心的朋友一杯相对,则这“一杯”二字,不仅写出了友情之深,亦且写尽了世态之薄。笔墨之力量如此,则 这“一杯”也就不少了。“绣衣”,是 对“提刑”的美称。汉武帝时,派使者衣绣衣巡视天下,操有生杀之大权,称为绣衣直指。李正之提点刑狱公事,也负有司法和监察的任务,所以稼轩也借以称他 为“绣衣使者”。三、四句:“还 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点出“中年”,是时稼轩45岁,正 是“不惑之年”,大有作为的时候。然 而“多病”,这一“病”字,包含就多了,更何况“多病”。稼轩正当中
11、年,而一放就是三年。又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内忧外患,不 能 不“病”。所 以 他 才 用“还自叹”三字领起下面两种难堪:已是自己闲置生愁,怎当堪用的同志又遭远调,离开了中央,这一来抗战派淘汰将尽矣。所以这种离别,不止友情,更关系国家的命运,才是最大的痛楚。五、六两句,按词律要求,是要用律句的对仗格式。他巧妙地安上了诸葛亮的 出师表和 司 马 相 如 的 喻巴蜀檄,都是关于蜀的故事。切题已难,而寓意得妙更难。他却举重若轻,正是有一肚子的学问。“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着一“惊”字
12、,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怕(惊)读 诸 葛 亮 的 出师表 了。然 而 却 反 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据 史 记 司马相如传载:“唐蒙使路通夜郎西薮中,发巴蜀吏卒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这里着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 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字非常生动而有力。七、八两句,”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正是双方的小结。自己废置无聊,而李又任非其所。而“把功名收拾付君侯”的,是因
13、为他毕竟还是有土有责的,和稼轩自己只能耕种以自适的“稼轩居士”不同,终究还是可以期望以“功名”的。然而稼轩之所以期望于李的功名,不是铁马金戈,不是临刑的鬼头刀,而是如椽之笔!因为李正之是提刑,他那红笔一勾,是要人命的,虽不能法外开恩,也要慎之又慎。所 谓“况钟之笔,三起三落”。在这六年前,稼轩也 曾 有 过“按察之权”,而他当时却向皇帝上过 论盗贼札子,他就曾非常精辟地说过剿贼 之害。他说:“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扫荡,譬之木焉,日刻月削,不损则折,臣不胜忧国之心,实有私忧过计者。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恃其有平盗之兵也。”用笔,即 亦“无恃其有平盗之兵
14、”。能如此,那于国于民也就算是功名了。言来令人欲泪。过拍起首四句:“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儿女泪”是 用 王 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末二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之意。“能”,这里读去声,宁可的意思。这里是说:与其有作儿女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吧?以此换头,过度到下阕,一荡上阕愁闷的情绪。用“要新诗准备”贯串“庐山色”、“赤壁浪”、“铜堤月”。不过这看似闲情逸趣,何等潇洒。其实这正是上阕的“表”与“檄”的内含。下阕怜南,也正是上阕的思北。“荆楚路”这一带是没有被敌人占领的,如此美景,宜爱宜惜。爱,就要珍重它;惜,就要保护它。特别作为北方的游子,当
15、提到这些南方的美景时,不能不有一些思乡的酸楚夹杂于胸中。总之,只因是一个分为两片的祖国横亘在胸中,所 谓“新诗”,当也是长歌之恸。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不仅见趣,亦且见志。多么委宛而深厚有致。最后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 以 他 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是彼此双方的互勉,仍以双双作结。这一段看似白描,似乎没有多少深意。其实如果联系历史背景,是仍然可以感到话外之音的。“正梅花万里雪深”,“梅花”是他们,又是传递消息的暗示。所 谓“折梅逢驿使,送与陇头人”。“万里雪深”是写彼此的间隔,也是彼此的处境。所以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但不论地理的或心理的,
16、造成可以间隔而寂寞的,终归是政治的原因。是投降派对于他们的打击。那么,在这样个废弃与远戍的道路上,他形象地即情即景,用“万里雪深”,彼此的一切,俱足以包之了。而要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的,那当然是人,所 以“须相忆”是彼此的。既是人,又是事。而这人事,正 是 他 们“志”的结集,所“须相忆”者,仍是祖国恢复之大业。因此,这是一场特殊的斗争,即抗战派在被迫流离失所时,仍在呼喊着团结。甚至可以说,通篇都是在告诫着不要忘了抗战的事业。这样分析是有心理依据的。在共同斗争中因失利而不得不分手的战友,临岐执手勉励莫相忘时,他们思想里起作用的第一要素应是斗争失利的耻辱与磨砺以须的豪情。战友在一起当然比
17、分散开好。他知道,投降派又何尝不知道。以是他们之间的“离别”就 成 为“不堪”的了。“不堪”二字,伤心之至:已不成军,不堪遣散。通篇都是对于抗战事业的悼念与惋惜。甚至连那一滴儿女泪,也要他收起,这样的心肠,要以江山为念,真正是情深意厚。二、刘 长 卿 送独孤判官赴岭送独孤判官赴岭刘长卿伏波初树羽,待尔静川鳞。岭海看飞鸟,天涯问远人。苍梧云里夕,青草嶂中春。遥想文身国,迎舟拜使臣。【注释】岭:岭南。伏波: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曾在岭南任职。川鳞:水中鳞介。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 D:P et er Z hangE du)1 .本诗尾联十分精妙,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
18、正 确 的 一 项 是()A.题目交代了友人即将赴岭南任职的背景,“送”字是诗眼,统领全篇。B.诗 人 借“伏波”典故赞美友人能力出众,能顺利推行政令,有所作为。C.诗人在崇山峻岭间看到飞鸟,联想到远行途中的友人,倍感孤独。D.友人此去山高路远,但途中正值春天,景色优美,暗含对友人的祝愿。【答案】1.用虚写方式,想象友人到达后岭南百姓到河边下拜迎接的场景,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更暗含对国家实力强大的赞美之情;用借代修辞手法,以“文身国”代指南方少数民族,表明友人推行文教,教化百姓,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结构上首尾呼应,用“迎”照 应“待”,突出当地百姓对独孤判官的期待,侧面表达其能力之强。【解析
19、】题 干 要 求“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的艺术特色”,首先 要 清 楚“艺术特色”的界定,也就是判断表达技巧。其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语言风格,结构技巧。判断该句可从以下方面判断:修辞手法:借代,文身即纹身,是在人的皮肤上刺绘出花纹或图形。有的少数民族,会把民族的图腾纹刺在人的身 o这 里 的“文身国”代指岭南民族。暗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祝愿,希望友人能够很好推行文教,教化百姓。表现手法:虚写。依“遥想文身国”中“遥想”可见,诗人想象友人前往岭南,当地的百姓纷纷出门,走到河岸下拜迎接朝廷使臣的情境,以此嘱托友人不要辜负当地百姓的期许。结构作用:首尾呼应。依 据 首 联 的“待尔静川鳞”
20、中的“待尔”等待你的到来。尾 联“迎舟拜使臣”中“迎舟”百姓迎舟使臣,回答了首联“待尔”的问题,突出了当地百姓对友人到来的期待。2.C【解析】C.“联想到远行途中的友人,倍感孤独”有误。依“天涯问远人”中“天涯”指岭南,是友人即将前往的地方。此句是诗人想象了友人在岭南之地问起我这个远人的情境,不是写友人的倍感孤独,而是以想象友人询问远人之事间接表达出我对友人的牵挂。三、王 维 送梓州李使君送梓州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樟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释】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
21、才,使蜀境大化。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A.首联从大处落笔,想象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互文见义,视听结合,起势不凡。B.颔联则从细处着墨,紧承首联,天然工巧,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C.颈联对仗工整,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含蓄地指出了治蜀并非易事。D.作为送别诗,不写离愁别绪,亦无泛泛客套之语,却有对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担忧。2.请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两方面赏析尾联。【答案】1.D【解析】D.“却有对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担忧”错,诗中并无担忧之情,有的只是对国家、民生、友人的关切之情。2.“文翁”治蜀,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尾联运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古诗词 阅读 送别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