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观潮》教学设计汇编15篇.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观潮》教学设计汇编15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观潮》教学设计汇编15篇.pdf(9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 0 2 2 观潮教学设计汇编1 5 篇 观潮教学设计汇编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 观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观潮教学设计1一、解读文本,感 知“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 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
2、,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 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理 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二、以学定教,探 究“天下
3、奇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 教 学 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
4、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三、建构过程,感 悟“天下奇观”。(一)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听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声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
5、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1、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潮来时的声音很大,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我引导学生思考。“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
6、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2、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提问:“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A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B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C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
7、“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三)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
8、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四、板书设计、直观形象,再 现“天下奇观”。观潮(天下奇观)潮来前江面很平静声音:闷雷滚动一越来越来一山崩地裂潮来时形状:一条白线一白色城墙一白色战马潮来后依旧风号浪吼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观潮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 .学习课
9、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雄伟壮观。2 .理解,积累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教学重点:理解,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了解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观看录像,感受壮观。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2、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3、词语认读二、小组合作学习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的3、4两段一一潮来时。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学习。学习提示:1、大声朗读2、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3、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们组内的同学听。4、
10、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三、小组成果分享1、作 者 是 按()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和大潮()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2.齐读课文,感受壮观。四、朗读指导,引导背诵1、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2、.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 音(越来越响),浪 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 之(骄傲)!五、课堂小结:钱塘奇观天下传,闷雷滚动出白线。潮头怒吼贯江面,山崩地裂城墙现。同学们,过几天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了,有机会去欣赏欣赏钱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吧。如果不能亲临现场,也可以观看电
11、视直播或上网观看。板 书:从远处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 水天相接 观潮教学设计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优美。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2、能力目标: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12、促进朗读。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学生汇报结果。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板书:1、观潮)二、创
13、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畅谈所见、所闻。2、出示句子: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是江面上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指名朗读。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3、继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指名说。出示句子: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4、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三:这时,江面上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指名说。那课文中又
14、是怎样来描写的呢?出示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师:自由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注意横贯的意思。学生自由读自己感悟。指名说感受。5、大潮在向我们慢慢地*近,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请仔细看录像。(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四。)指名说。师总结。出示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师:两丈多高该是多少呢?能不能拿身边的事物作一下比较。那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指名读。评议。出示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里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指导学生有感情
15、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6、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三、转变角色,拓展总结1、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难怪有那么多人来观看。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3、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地西沙群岛;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齐读全文。)四、作业可以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现场解说词或者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广告语,以
16、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观潮像闷雷一条白线长粗横贯白色城墙天下奇观千万匹白色战马 观潮教学设计4本课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1、学会1 3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17、。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3、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一、导入新课诗 仙 在 将进酒 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18、。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1、说说读懂了什么?理 解“天下奇观”。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
19、,哪些部分是略写。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1、默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补充读,齐读。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6、品味课文语言: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
20、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7、学法总结: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五、总结谈话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学生抒情。
21、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六、作业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3、背诵3、4自然段。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观潮远 潮 来 前 伟 壮 观(钱塘江潮)潮来时近潮过后有声有色 观潮教学设计5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教学难点:理
22、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 观潮。二、引导初读课文。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 读 边 想 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三、检查交流。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四、讲读课文。(一)读第一段。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
23、的?(二)讲读第二段。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3、指名读句子。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三)讲读第三段。1、学生自学。2、交流讨论。(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2)指导朗读。(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
24、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5)指导朗读。(四)讲读第四段。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2、交流讨论。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四、巩固生字新词。五、课堂练习1、
2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3、练习背诵第三段。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观潮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3 5 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这“天下奇观”。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难点: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观潮 2022 教学 设计 汇编 1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