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曲34首要点解析.pdf
《初中古诗词曲34首要点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古诗词曲34首要点解析.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古诗词曲34首要点解析1.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荐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谷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荐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诗的 第 一章(第一节),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接着就进入了正题,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2、第二 章(第二节),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还 是 以“兴”写起,长短不齐的落菜,就应当想尽办法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择,“窈窕淑女”,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追求不到,小伙子非常忧虑,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己的人,写得非常传神。第三 章(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乂能够
3、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采之、笔之、友之、乐之。艺术特色: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托深远,能产生言之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另外还采用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写法有赋、比、兴的区别。“风、雅、颂、赋、比、兴”被 称 为 诗经的“六义”。2.紫 葭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4、。蕤葭萋萋,白露未日希,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土氐。兼葭采采,白露末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涣。溯泡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兼葭是 诗经中 表 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这 首 诗 和 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乂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兼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
5、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演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乂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 关雎相比,兼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兼葭比 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兼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 然 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 正 是“托象以明义”,具 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
6、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 种 爱 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兼葭、白露、道阻水中,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着。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含蓄美、意境美、回环美、音乐美。3.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 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 说“星汉之行”;不 但 说“星汉灿烂”,也 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
8、风半夜鸣蝉”应 理 解 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登山观海所见。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一 个“何”字,一个 叠 词“澹澹”,表达了惊讶、赞美的感情。脚下山岛耸立海心,又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从生,百草
9、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把大海点染得生机勃发。次 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 两 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开阔、宏大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
10、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诗言志”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4.饮 酒 陶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是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
11、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H,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首,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 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1 4句为第一层,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
12、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5 1 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具体描写自己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境或心态。承 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不经意,即“悠然”,就好像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在这样的心态中,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么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
13、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因而作者只好“忘言”了。当 然“忘言”并非无言,一切已经尽在不言中了。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键在“心远”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全诗语言平淡,不加雕饰,似乎无意为诗,毫不费力,而诗情自然流出,韵味隽永。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意,乂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写诗人悠闲自得的一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既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
14、,为 何”而无车马喧”呢?这 里 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 成
15、“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 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 缺 乏“悠然”之情味了。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 书湖阴先生壁“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网送青来”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
16、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相 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这两句
17、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儿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9)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这是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其实诗人的真正意思是说: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8、”怎么理解?在结构上的作用。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乂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1 1)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一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5.送杜少
19、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表现了诗人的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它 和 一 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谊,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诗中不作寻常的伤别语。特别是诗的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首联即事写景,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杜少府“之任”的处所,其中已
20、隐含惜别的意思,气象雄浑开阔,为全诗奠定了乐观开朗的基调。“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望:从长安城实际上望不见“五津”,这里写的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之中望到五津。颔联在点出“离 别 二 字 后,忽然又转到“宦游”上来。意思是,都 是“宦游”
21、之人,别中送别尤其可悲。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 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颈联写不必伤别的理由。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则虽各处天涯,亦如同比邻一般。两句话道出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这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说理以言情,作者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的朋友声息相通,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在近邻一样。这是进一步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尾联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再次劝慰友人,不必伤别,不要学儿女之态,更显得情深意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
22、别 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俳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首诗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
23、,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俳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6.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王湾,唐代诗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 人 在 船
24、 匕“客路”即驿道,这是诗人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 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 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 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 平”句,又 是 为 颈 联 中“江 春”句作铺垫。颈 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 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H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 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尾 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
25、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阔”是“潮 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 悬”愈见精彩。悬 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 人 不 用“风 顺”而 用“风 正”,是 因 为 光“风 顺”还 不 足 以 保 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 才 能“悬”,而“正”字 兼 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名句赏析。“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古诗 词曲 34 首要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