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的解法与技巧.pdf
《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的解法与技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的解法与技巧.pdf(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科普阅读题的解法和技巧 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于2018年开始实施,强调中考改革淡化文理分科,多种学科知识融合考察,尊重学生兴趣特长,扩大试题选材范围。为了逐步向新中考方案过渡,北京自2015年起调整中考化学试卷题型,科普阅读理解题应运而生。科普阅读理解在整张试卷中,难度较低,主要考察了学生阅读文献及资料的能力,这完全契合了科研探究的思维,是中考改革的一种尝试,也代表着一种更注重科研探究的改革趋势。随之山西、山东、四川、云南等省市也相继出现了科普阅读题,可以说,它是一个中考化学命题的新趋向,所以我们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探索。专题归纳一、出题对象这类试题常常是对初中生而言既熟
2、悉又陌生的科普知识,这些知识老师上课或许偶有提到,但是不属于考试范围,但是通过阅读科普短文能够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化学科普阅读理解文章多为说明文体,兼具作者角度的评论或个人意见,其取材广泛,内容一般为生活应用、教材延伸、科技前沿等。二.命题形式该类试题呈现方式多样,不同文章各有不同,且多由两种及以上的呈现方式组合而成,其具体呈现方式一般由文本主题决定。譬如,单纯文字描述的科普文章,其抽象程度相对高,科学概念表现形式单一:配合图片的科普文章,更加形象化,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图表则是抽象文字的具体形象转化或补充,对于数据的阅读分析彰显理科特色,一定程度
3、上使得阅读理解深化。三.考查内容由于题目不能超纲,所以对于知识的考查将局限于阅读文本和课内知识相结合。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的这类题目都很好的结合了这两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查物质的物理性质首先,需要运用课内的知识,什么属于物理性质?其次,在文章中检索出对应的性质。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熔点、沸点、颜色、状态、气味、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接着我们在文中寻找对应的内容,不难发现第二段的第一句话就是对物理性质的描述。2.考查物质性质不同的原因本题基本属于课内知识的考查,因为不同物质的分子不同,因而其性质有差别。3.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种题目所涉及的方程式一定是教材中没有出现,而文章中出现
4、了的。文章不会直接把反应方程式写出来让你直接抄写,它只会告诉你反应物和生成物,因此,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尤其的是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成为本题最大的难点。学生应当熟练的掌握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技巧。4.考查学生的能力这类题目通过阅读科普短文,可以获得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顺利解题。此题型“起点高,落点低”,主要考察:访问和检索文本内容能力、整合和解释文本信息能力、评价和设计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解释数据和证据能力、反思和提出见解能力和课本核心知识运用能力等。四.答题技巧1.对于这类文本阅读题,答题的技巧落脚于“抄”。这个“抄”不是抄别人的试卷,而是抄文
5、本中的原话。因为题目中有关物质的物理性质等一般都是本中的原话。但在抄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题目的前提条件,如:“通常状况下”、“标准状况下”、一标准大气压力”等等,所以一定要写清前提条件!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确保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3.整合信息的题往往需要联系到生活中去,例如样题中出现了氟利昂,我们一定要知道这是一种冰箱空调中常用的制冷剂,并且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氟冰箱。这意味着氟利昂是可以被替代等等。4.联系环境问题,化学教材中多次提到保护环境的问题,中考亦会着重考察此点。常见的方法:(1)对汽车添加尾气处理装置;(2)开发并使用更多的清洁能源;(3)将煤
6、炭清洗后再燃烧。在早期的化学学习中,同学们因为化学知识储量不是很丰富,认识的物质的化学式并不是很多,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也不是很多,所知道的化学反应原理也不一定够透彻,但是为了增加题目的难度以及趣味性,我们常出一些科普阅读拔高题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做此类题型时往往不得要领,总是斟字酌句,这样往往会浪费一些时间。做这类题时一定要看到题干中的要点,所谓的要点一定与你所学的某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关或者与某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大致类似,有的时候我们做这类题时,可以根据后面的问题去读题干.例如关于氧气这个模块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臭氧的化学式是0 3,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臭氧不
7、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0 2,并放出大量的热,臭氧的氧化能力比氧气(02)强得多。若将02通过臭氧发生器,在无声放电条件下,从臭氧发生器出来的02中含有3%的臭氧在地面附近的大气层中含量极少,在离地面25 km处有一个厚度极薄的臭氧层。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它是一切生命的保护层。超音速收音机排出的废气中的一氧化碳(C 0)、二氧化碳(CO2)、一氧 化 氮(N 0)等气体、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叙里昂 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1
8、)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03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木条复燃 的现象。(2)写出在臭氧发生器中,0?转变为03的文字表达式氧气 臭 氧 无声放由E 成臭氧的过程发生鎏 般 十真“物理”或“化学”)。(3)应 采 取 使用无氟冰箱、空 调 等 的方法保护臭氧层。【解析】臭氧显然我们没学过,做这道题时首先可以大致扫一遍题干,然后迅速看一下问题,第一问我们需要知道的题干中的要点是臭氧的氧化性比氧气要强,而我们知道正是因为氧气的氧化性才使其支持燃烧,因此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臭氧集气瓶中会使木条复燃;关于第二问文字表达式我们需要知道反应物、反应条件以及产物,这样我们轻松写出,通过阅读我们知道反应物为氧气,反
9、应条件无声放电,产物则为臭氧,而我们通过阅读知道臭氧不同于氧气,产生了新物质,为化学变化;通过阅读我们知道氟利昂可以破坏臭氧层,因此保护臭氧的方法是尽量降低对含氟量的使用,我们通过生活常识知道空调冰箱的制冷剂为氟利昂,因此具体做法可以使用无氟冰箱、空调等。通过做这样一道题,我相信学生对此类问题一定掌握了一定的技巧,首先做这类题不能受困于一个两个的字眼,要放眼于所问的问题,然后再回到题干中找出相关的知识要点,这些知识要点并不都是陌生的,他们都与你所学过的知识有关,因此做题之前不一定对书本上的知识要能倒背如流、烂熟于心,关键是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季 归 类 突 破题 型1生活应用类阅读题【方法点拨
10、】命题人选择生活应用的命题文本,是因为化学学科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又与教材各个章节关系密切,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尤其是在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的九年级阶段,选取平时耳濡目染的生活素材,有助于降低文章阅读难度,从而在问题环节时避免单纯地考察知识的识记。例1(2019北京)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土豆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含淀粉、蛋白质、维 生 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是餐桌上的美味食材。100g)表1鲜土豆中养含蛋白质/g脂肪/g淀粉/g钙/mg磷/mg 维 生 素C/mg主要营物质的量(每1.5-2.30.4-0.9417.5-28.011-6015-68 20-40土豆切开后发生褐变,用水
11、浸泡能防止褐变,但会引起营养物质流失。用土豆片进行实验,测得其食用品质、淀粉含量和 维 生 素C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如图:食用品质项目图1 Omin lOmin3 Omin 60min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就算是把变绿、发芽的部位削掉,也不宜食用。除食用外,土豆还可以作为原料广泛用于医药、化工、纺织、造纸等工业中。-一(原文作者宋国安、杨铭铎等,有删改)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表1中的“钙”指的是(填“元素”或 原子)。(2)由图1可知:6 0 mi n内,(填序号,下同)A.浸泡3 O mi n比l O mi n脆性分值高B.浸 泡l O mi
12、 n,硬度、咬碎感均无明显变化C.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粘结性、弹性分值均降低(3)由图2可知:土豆片的淀粉含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是 o(4)变绿、发芽的土豆不宜食用,其原因是。(5)下 列 说 法 正 确 的 是。A.土豆是四大粮食作物之一 B.土豆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C.用水泡可防止土豆片褐变D.土豆开发应用的前景广阔【答案】(1)元素;(2)A B C;(3)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研究范围内,土豆片的淀粉含量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4)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5)A C D。【解析】(1)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表1 中的“钙”指的是元素;(2)A.
13、由 图 1 中的信息可知,浸泡3 0 m i n 比 l O m i n 脆性分值高,故 A正确;B.由图1 中的信息可知,浸 泡 l O m i n,硬度、咬碎感均无明显变化,故 B正确;C.由图1 中的信息可知,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粘结性、弹性分值均降低,故 C正确;(3)由图2 提供的信息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研究范围内,土豆片的淀粉含量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4)由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5)A.由题干“土豆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可知,A正确;B.由表1 提供的信息可知,淀粉的含量最高,故 B错误;
14、C.由题干“土豆切开后发生褐变,用水浸泡能防止褐变,但会引起营养物质流失。”可知,C正确;D.由题干“除食用外,土豆还可以作为原料广泛用于医药、化工、纺织、造纸等工业中。”可知D正确。例2 (20 20 东城区一模)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复印机、激光打印机在办公中使用很普遍。人们在使用复印机、激光打印机时,总能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这种刺鼻的气体是什么呢?会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复印机、激光打印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产生高压静电,并通过静电来吸附碳粉。高压静电则会使周围空气中的氧分子转变为原子态氧,原子态氧又与周围的氧分子结合形成臭氧(0 3)。这种刺鼻的气体就是臭氧。臭氧在常温常压下为淡蓝色气体。臭氧
15、本身并不是空气“污染物”,少量臭氧甚至还具有消毒及灭菌的作用。空气中含微量的臭氧能够净化空气,这也是为何我们会觉得雨后的空气更清新的原因之一。此外,臭氧也是重要的高空卫士,因为臭氧层的存在,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人类和地球上的生物不被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常温常压下,臭氧的密度是空气的1.6 6 倍,容易在办公室的下层空间聚集。浓度较高时.,臭氧会刺激人的呼吸道,造成咽喉肿痛、胸闷咳嗽等。长期接触高浓度的臭氧还可能造成人的神经中毒。臭氧还会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致使人的皮肤起皱、出现黑斑。不同品牌的复印机、激光打印机工作每小时臭氧散发率如图。平均每小时臭氧散发率,复印机为3.3 m g/h,激光打印
16、机为0.8 m g/h。不同品牌复印机 不同品牌激光打印机我国颁布的 大气环境标准中,规定了臭氧最高容许浓度标准:I级标准为0.12 m g/n?;I I级标准为0.16 m g/m 3;I H级标准为0.2 m g/m 3.实际上,只有在打印社及复印店这类打印机、复印机数量较多的场所,才会产生超高浓度的臭氧。复印机、激光打印机要尽可能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以降低室内空间的臭氧浓度,减少对人体的危害。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臭氧的物理性质是(写出一条)。(2)人们感觉雨后空气格外清新的原因可能是 o(3)写出氧气转化为臭氧的化学方程式。(4)分析如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写出一条)。(5)下
17、 列 说 法 正 确 的 是 (填字母序号)。A.臭氧会在办公室上层空间聚集B.高空中的臭氧层能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危害C.臭氧在少量时能用于消毒,在浓度较高时会使人致病D.应尽量将激光打印机、复印机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使用【答案】(1)常温常压下,为淡蓝色气体(或有刺鼻的气味;或常温常压下密度是空气的1.6 6倍);(2)高压静电空气中含微量的臭氧能够净化空气;(3)3 02;2 O3;(4)复印机平均每小时臭氧散发率高于激光打印机平均每小时臭氧散发率(或使用不同品牌的复印机每小时臭氧散发率不同);(5)B C D,【解析】(1)臭氧常温常压下,为淡蓝色气体(或有刺鼻的气味;或常温常压下密
18、度是空气的L 6 6倍)都属于物理性质;(2)臭氧本身并不是空气“污染物”,少量臭氧甚至还具有消毒及灭菌的作用。空气中含微量的臭氧能够净化空气,所以我们会觉得雨后的空气更清新的原因;高压静电(3)反应物是氧气,生成物是臭氧,所以方程式是:3 02 2 03;(4)由图中信息可知复印机平均每小时臭氧散发率高于激光打印机平均每小时臭氧散发率;(5)A、臭氧的密度是空气的1.6 6倍,所以臭氧会聚集在底部,不会在办公室上层空间聚集,故A错;B、臭氧层的存在,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人类和地球上的生物不被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故B正确;C、少量臭氧具有消毒及灭菌的作用,浓度较高时,臭氧会刺激人的呼吸道,造成
19、咽喉肿痛、胸闷咳嗽等,故C正确;D、复印机、激光打印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产生高压静电,并通过静电来吸附碳粉。高压静电则会使周围空气中的氧分子转变为原子态氧,原子态氧又与周围的氧分子结合形成臭氧(03),浓度较高时,臭氧会刺激人的呼吸道,造成咽喉肿痛、胸闷咳嗽,所以应尽量将激光打印机、复印机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使用,故D正确。题型2教材延伸类阅读题【方法点拨】教材延伸文本基于拓展阅读和知识基础设问,既有思路的发散,又体现主题紧扣教材,不至于使考生面对新情境无从下手。例3(2020朝阳区一模)阅读下面科普短文。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碳纳米材料,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1mm厚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
20、层石墨烯。实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中,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之一是低温扩张法,把石墨粉、钠、液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特定装置中进行剥离,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至中性,再放入烘箱内烘干即得石墨烯。制得的石墨烯的比表面积越大,质量越好。科学家测定了烘干温度对制得的石墨烯的比表面积的影响如图1所示。55050505033221033333333&E、事电98.50 18 33 W10低钠岩盐 6580 2035 1833 W10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1 可知,人们获得钠元素的主要来源是 o(2)食盐中KaFe(CN)6的主要作用是抗结剂,K4Fe(CN)6是由 种元
21、素组成的。(3)由图2 可知,下 列 说 法 不 正 确 的 是 (填字母序号)。A.该省份人均每日摄入食盐的量超过了国家推荐的标准B.我国对食盐摄入量的推荐标准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国际标准C.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是年龄越大,人均每日摄入食盐越少D.在图示的每个年龄段中,农村居民的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都比城市居民多(4)低钠盐既保证了调味需求,还有利于防治高血压,原因是。(5)依据表I,你建议外卖小哥在炎热的夏天选用的盐是 o【答案】(1)食盐;(2)4:(3)C;(4)加入K O 代替部分氯化钠,KC1有咸味;且可达到减钠增钾的效果;(5)深井岩盐。【解析】(I)由图1
22、可知,人们获得钠元素的主要来源是食盐。(2)食盐中K Fe(CN)6的主要作用是抗结剂,K4Fe(CN)6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3)由图2 可知,A.该省份人均每日摄入食盐的量超过了国家推荐的标准,故正确;B.我国对食盐摄入量的推荐标准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国际标准,故正确;C.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是年龄越大,人均每II摄入食盐越少,故错误;D.在图示的每个年龄段中,农村居民的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都比城市居民多,故正确;故选:C;(4)低钠盐既保证了调味需求,还有利于防治高血压,原因是加入KC1代替部分氯化钠,KC1有咸味;且可达到减钠增钾的效果。(5)依据表1,你建议外卖小
23、哥在炎热的夏天汗液流失会带走大量钠离子,选用的盐是深井岩盐;4.(2020山西模拟)阅读 酸碱食物与健康回答问题:如果测定人体的血液,就会发现它永远是中性偏一点碱。可是人类每一天吃的食物以酸味为多,碱味食物却几乎没有,为什么人体环境反倒是偏碱的呢?柠檬等水果虽然有非常强的酸味,但是它们的酸味来自于柠檬酸。柠檬酸在人体内可以分化成为二氧化碳和水,此中的二氧化碳是酸性的,但它通过呼吸作用被送出体外,实际上并不会明显增加人体的酸度。同时,柠檬等水果富含钾、镁等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归属“成碱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可以让身体偏向碱性。所以,酸味极强的柠檬实际上却是一种典型的“碱性食物”。如果分析肉类在
24、人体内的代谢,就会发现它与柠檬的情况正好相反。肉类富含磷、硫等非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归属“成酸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形成酸根离子,从而让身体偏向酸性。所以,肉类都是“酸性食物”,尽管它们吃起来一点酸味也没有。总的来说,鱼、肉、蛋、海鲜、精米白面以及碳酸饮料都是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海藻、薯类、豆类以及茶叶都属于碱性食物。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均衡。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肾可以调节离子的排出比例,肺也可以调节二氧化碳的呼出量。此外,人体还有一个巨大的碱性元素备用库-那便是骨骼。如果成酸元素过多,难以靠缓冲机制来调整,身体就会从
25、骨骼中动用钙、镁等成碱元素来中和酸性元素,维持体液正常的酸碱度。然而,人体的调治机制虽然紧密而有用,却总有一个能力的限度。要是超出了人体调节的能力限度,就容易引起人体生理上的酸碱平衡失调。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问题是酸性食物摄取过多。长期如此,便会过多耗损骨骼中的钙仓储,导致钙的加速流失,容易发生_ _ _ _ _ _ _o 如果长期处于酸碱食物失调的状态,形 成“酸性体质”,还会令人类抵抗力降低,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1)柠檬的酸味来自于,它在人体内可以分化为 和。(2)短文中横线部分所缺的内容是 o(3)“维持自身的酸碱均衡”的措施活方法是。(4)下 列 说 法 合 理 的 是。柠 檬 是“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化学 科普 阅读 解法 技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