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题库.pdf
《黄帝内经题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帝内经题库.pdf(7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题库】黄帝内经(2)黄帝内经题库小计阅读提示二 单选题1、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所 述 阴 阳 之 性 是()A、阳生阴长 B、阳杀阴藏 C、阴静阳躁D、阳化气,阴成形 E、水为阴,火为阳C)2、素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认为药食中气厚者为()A、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 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 E、以上均不是B)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 是()A、通 B、泄泄 E、发散B)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于()A、寒伤形 B、热伤气伤形 E、寒伤气D)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于()A、寒伤形 B、热伤气伤形 E、寒伤气C)6、素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本”是 指()A、病因 B、病机性 E、阴
2、阳中认为药食中味厚者的功C、发热 D、发中“先痛而后肿者”是由C、形伤气 D、气中“先肿而后痛者”是由C、形伤气 D、气中“治 病 必 求 于 本”的C、正气 D、病E)7、素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清 气 在 下,则生殖泄”的 机 理 是()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脾阳衰不能运化水谷 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E、以上均不是(B)8、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浊 气 在 上,则生 胀”的 机 理 是()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浊 阴 滞 于 上 而 不 能 降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E、以上均不是(C)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
3、归形形归Z=r其中,是指)A、水谷之精气 B、天地之精气 C、真元之气 D、药食之气 E、正气(C)10、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药物的 性 能 是()A、固表发汗 B、发散属阳 C、宣通肺气 D、补虚 E、涌泄属阴(B)1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 B、殖泄咳嗽 E、濡泄C 疙疟 D、c)1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冬伤于寒,到春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 B、殖泄 C、疹疟 D、咳嗽 E、濡泄(A)1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秋伤于到冬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 B、殖泄咳嗽 E、濡泄D)C、夜疟 D、1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春伤于风到夏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
4、 B、殖泄咳嗽 E、濡泄C、夜疟 D、B)15、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清 阳 出 上 窍”,“清阳”是 指()A、糟粕 B、使 上 窍 发 挥 各 种 功 能 的 精 微 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 E、营血B)16、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清 阳 发 膜 理”,“清阳”是 指()A、糟粕 B、使 上 窍 发 挥 各 种 功 能 的 精 微 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 E、卫气E)17、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清 阳 实 四 肢”,“清阳”是 指()A、糟粕 B、使 上 窍 发 挥 各 种 功 能 的 精 微 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 E、营
5、血C)18、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浊 阴 出 下 窍”,“浊阴”是 指()A、二便等污秽之物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 E、营血A)19、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浊 阴 走 五 脏”,“浊阴”是 指()A、二便等污秽之物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D、精血津液 E、卫气D)2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 出“阴阳的征兆”是()A、上下 B、左右 C、水火 D、血气 E、男女C)2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腹 满,死”的机理是()A、阴 阳 离 决 B、脾 气 内 绝 C、邪气壅盛 D、阴阳竭绝 E、正气亡失B)2 2
6、、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谷 气 通 于()A、肝 B、心 C、脾 D、肺 E、肾(C)2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经文中之,是指)A、阴 阳 五 行律 D、呼吸精气E)B、脏 腑 气 血 C、养生规E、七损八益24、素 问阴 阳 离 合 论 曰:“阴 阳 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这句经文说明 了()A、阴阳的统一性 B、阴阳的对立性 C、阴阳的运动性D、阴阳的可分性 E、阴阳的物质性D)25、素 问阴 阳 离 合 论 曰:“阴 阳 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 数,然 其 要 一 也。”这 段 经 文 中“一”是指()
7、A、一致 B、离合 C、一阴一阳 D、一元 E、气C)2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 出“伤 气”的病因是()A、寒暑 B、喜怒 C、湿邪 D、燥邪 E、劳作(B)2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 出“伤 形”的病因是As寒暑B、喜怒C、悲D、恐E、劳作(A)三、多选题1、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浊 阴”的走向是)出 上 窍 走 五 脏 发 媵 理归六腑 出下窍()2、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中“清 阳”的走向是)出 上 窍 走 五 脏 发 媵 理归 六 腑 实四肢()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不知七损八益,则年五 十 出 现()阴 气 自 半 起 居 衰 体 重九 窍 不 利 耳目不聪明()
8、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阳 胜 则 出 现()身 热 寒 厥 齿 干 媵理闭 喘粗 为 之 俯 仰()5、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阳的特性()静 躁 化 气 成形 生 清()6、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阴的特性()静 躁 化 气 成形 生 浊()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的范畴里包括下例哪 些 内 容()生 杀 之 本 始 天 地 之 道 变 化 之 父 母 万 物 之 纲 纪 神 明 之 府()8、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用针者”,应做到()从 阴 引 阳 从 阳 引 阴 以 右 治左 以 左 治 右 以 我 知 彼()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
9、的临床表现中,阴 胜 则 出 现()汗 出 数 慷 而 寒 齿干 膜 理 闭 身 常 清()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 出 药 食 气 味 中“发散为阳”的 是()辛 甘 酸 苦 咸()1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 出 药 食 气 味 中“涌泄为阴”的 是()辛 甘 酸 苦 咸()12、根 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阴阳在诊法中运用的原文是()审 清 浊 而 知 部 分 视 喘 息,听音声而知所苦 观 权 衡 规 矩 按 尺 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观 太 过与不及之理()四、简答题1 简 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阴静阳躁”的含义及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阴静阳躁”说明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
10、动。阴阳是八纲辨证的内容之一,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如 望 诊,病 人 沉 默 寡 言 则 属 阴,躁扰多动则属阳,是 谓“阴静阳躁”。2、如 何 理 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体 现 了 内经什么学术特征?“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句经文以寒热互变为例,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阴阳相互转化规律。“重”的含义有二:第一,重,重 复、重叠。如冬日感寒为重寒,夏日感热为重热。第二,作“极”解。义同上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其 义 为:由于重复感寒(热),或 寒(热)过 极,物 极 必 反,寒可转化为热,热可转化为寒。如“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即是“重寒则热”的体现。3、试 述“清气在
11、下,则生殖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之机理?本句以阴阳为纲,论述了机体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病 理。殖泄,为完谷不化的泄泻。?胀指胸膈胀满。清气,属阳当升。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则成完谷不化的殖泄证。浊气,属阴当降,阴滞于上而不能 降,则 壅 塞 胸 膈,表 现 为 胸 膈 胀 满。因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常用此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 成 泄 泻;胃 气 不 降 而 反 上 升,浊阴之气积于胃院部,而使胃院胀满。掌握此特点,就能判断疾病发生的所在,并指导临床。4、试 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膜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12、中“清阳”、“浊阴”的含义?“清 阳 出 上 窍,浊 阴 出 下 窍”:上 窍,指耳目、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 觉、嗅 觉、味 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便污秽之物。“清阳发媵理,浊阴走五脏”: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清阳实四肢,浊 阴 归 六 腑 :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5、如何理解味、形、气、精、化的关系?药物饮食进入人体之后,其气与味分别转化为人体的形、精、气、化,药物饮食之气、味与形、精、气、化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可以归纳为下图:气(阳)气 归 精(精食气)精 精 归 化(化生精
13、)化(气化、化生)药物饮食 气(太 过)伤精 精化为味(阴)味 归 形(形食味)形(气生形)气(真气、元气)味(太过)伤形 形归气气 伤 于 味(太过)药食气味生化示意图6、如 何 理 解“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本句原意为属阴的季节,感受阴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为阳性病证。反之,属阳的季节,感受阳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生阴性病证。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道 理,说 明 了 阴 阳 之 间 的 相 互 转 化 关 系,例如指出“冬 伤 于 寒,春 必 温 病”即在属阴的季节又感受寒邪,寒为阴邪,若当时不病,则寒邪内伏,至春季阳生之时逢阳化热,若复感风邪,则风邪引动伏邪,则两阳相合而发为温病。7、如 何
14、理 解“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本 句 原 文 是 承 上 文“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而来。故“冬”,阴 时 也;“寒”,阴 邪 也。“冬伤于寒”,是 谓 重 阴;温 病,阳 证 也,是 即“重阴必阳”。冬 伤 于 寒,若 当 时 发 病,则表现为寒邪侵袭的伤寒病;若当时邪不即发,寒邪内伏,郁久化热,至春季阳气发生之时,感受春令风邪,风为阳邪,外感引动伏邪,两阳相合,发为温病。此 句 原 文 为 后 世“伏邪温病”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将温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类,并 发 展 成 为 后 世 的“伏气温病”学说。8、如 何 理 解“春伤于风,夏生殖泄”?春伤于风,风属木,木气通于肝胆,若当时发病即是外
15、感,若当时不病,邪气留连,伏藏于体内,至长夏脾土当令之时,木郁乘土,则发为殖泄。此为临床常见病证,症状表现是:腹 痛,殖泄,泻后痛减,证属木郁乘土,治以疏肝健脾。9、如 何 理 解“夏伤于暑,秋为疾疟”?疹疟,疟疾的总称。夏季伤于暑邪,立即发病的,则表现为暑证。若不立即发病,暑邪留连于体内,郁而化热,至秋季又外感秋凉之气,引动体内郁热,寒热交争,则发为疹疟。10、如 何 理 解“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秋,指夏末秋初的长夏季节。长夏湿气较盛,若此时伤于湿邪,当时立即发病,则病湿气淫脾的濡泻等证。若 当 时 不 病,湿 邪 蓄 积 于 体 内,秋凉之气亦内伏,郁而化热,至冬季又外感寒邪,外寒引动内
16、热,上乘于肺,发为咳嗽。11 如 何 理 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原 文 指 出“阴 在 内,阳 之 守 也;阳 在 外,阴之使也。”阴气居于内,为阳气的主持;阳气居于外,为阴气的役使。守,镇守于内。使,役使于外。言阴阳内外相合互用,不可相离也。阐明了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的阴阳双方依存互根、相互为用、消长转化的关系。在人体来说,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 是 阴 精 的 功 能 表 现,二 者 是 相 辅 相 承,不可分割的。这种观点对分析病机和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2、如 何 理 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七损八益”之理?七损八益,是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
17、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做法。运用房中养生术中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可以使人体精气充实,耳目聪明,身体轻巧强健;反之用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则使阴阳二气不能调 摄,耗损精气,过早衰老。因此,调摄阴阳二气必须懂得七损八益的道理,遵七损八益之理进行养生,是健康长寿的关键。1 3、为 什 么 针 刺 治 疗 要“从 阴 引 阳,从阳引阴”?在临床上如何运用?弓I,引经络之气,调 节 虚 实。阴,泛 指 内 脏、五脏、阴经、胸腹部、下 部 等;阳,指体表、六腑、阳经、背部、上部等。应 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原则,是因为人身的阴阳气血是内外上下交相贯通 的,
18、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一针刺原则,在临床上可应用于多种情况。比如,从阳引阴,可取背部的背俞穴,治疗五脏的病变;也可取阳经的穴位,治疗阴经的病变;也可取上部的穴位,治疗下部的疾病。14、试 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即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在诊治疾病时,一定要四诊合参,先辨疾病的阴阳属性。因为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是相对平衡的,疾病的发生,就是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即阴阳偏胜或偏衰,所以在诊治疾病时,无论是察色、按 脉,还是问诊、闻诊,必须先辨别其病的阴阳属性。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正确指导临床治疗。15、如 何
19、 理 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 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指 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此处 阴 胜 是 指 服 用 酸 苦 涌 泄 之 品 太 过 而 言,阴盛则伤阳,故导致阳病;阳胜是指服用辛甘发散之品太过而言,阳盛则耗阴,故导致阴病。指出药食气味阴阳太过,可以引起人体阴阳偏盛偏衰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后世医家对此句有所发挥,认为阴气偏胜,则见阳气亏虚之证;反之,阳气偏胜,则见阴精耗伤之证,并以此作为分析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机原则。16、结 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列表简述外内相应的五脏功能系统。神(阴阳莫测的变化)阳(天 上、
20、气、火)阴(地、下、血、水)木火金水天方位东南中西北气候风热湿燥寒地品类木火金水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五音角徵宫商羽人五脏肝心脾肺肾官窍目舌鼻耳五体筋脉肉皮毛骨五声呼笑STA哭呻五志怒喜思忧恐变动握曝啰咳卜 栗1 7 v如 何 理 解“阳予之正,阴为之主”?“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正,主 之 意,与下一“主”字互词。本句说明万物生长成形,依赖阴阳二气相互的作用,阳气主发生,阴气主成形。本句其意与“阳化气,阴成形”同。1 8、根 据 素 问阴 阳 离 合 论 试述阴阳的可分性?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 之 可 百,数 之 可 千,推 之 可 万,万 之 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
21、也。”又 曰:“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这说明阴阳的可分性,指出了自然界虽有千变万化,但其要仍在于一阴一阳,也就是说无论客观事物多么复杂,都不出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规律。运用这一原则来解释人体组织结构的生理病理,亦有重要的意义。19、如 何 理 解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本 句 提 出“动 而 不 已,则变作矣”的观点。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和固有属性,世界上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的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 不 息 是 自 然 界 的 根 本 规 律。“天 主 生 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格致余论)。中医学就是用运动变化的观
22、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这是中医学的基本学术思想。五、论述题1、素 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提 出“治病必求于本”,试论其道理及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明确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这一临床诊治原则。本,指阴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其道理是:(1)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2)从病因上看,外 感 六 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之不同,也有阴阳之异。(3)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5)从 治 疗 上
23、 看,药 物 的 升 降 气 味、用针的补泻、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2、结 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论述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作用?原文日:“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
24、定了基础。厚一一阴 中 之 阴(纯 阴)一一泄一大黄、芒硝味(阴)出下窍薄一一阴中之阳 一一通一泽泻、茯苓厚一 一 阳 中 之 阳(纯阳)一一发热一附子、干姜气(阳)出上窍薄一 一 阳中之阴-发泄一麻黄 桂枝3、结 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壮火、少火对人体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 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其 中“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而言,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意 为:药食气味纯厚而作用纯阳,服之则耗散人体的正气,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而作用平和,食之则能使人体正气壮盛。即具有纯阳作用的壮火之品能够损伤人体的正气
25、,具有平和作用的少火之品能够补益人体的正气。后 世 医 家 对“壮火”、“少火”有进一 步 发 挥,将“火”解 释 为 阳 气,壮火是过亢的阳气,即病理之火;少火是平和的阳气,即生理之火。这种壮火、少火的理论,不仅成为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后世主火的学术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4、结 合 素问阴 阳 应 象 大 论 原 文 试 论 风、热、燥、寒 湿五胜为病的特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指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本段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和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并把它们互相联系得出结论,这就是六淫致病的基本特点。它丰富了中医病机学的内容,突出了病因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帝内经 题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