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专接本).pdf
《货币银行学(专接本).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专接本).pdf(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一 章 引 言一、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问题1古老的货币问题2 信用和利息问题3 金融机构体系4 证券市场5 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6外汇和汇率二、货币的作用 五大货币收支体系 以个人或家庭为中心的货币收支 以企业等经营单位为中心的货币收支 以机关、团体为中心的货币收支 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心的货币收支 对外的货币收支 货币流通(名词解释):不断离开出发点连续不断、水不静止的运动过程称为货币流通。学习货币银行学的内容和意义我们这门课叫 货币银行学,也可以叫 金融学,研究的就是金融问题,不管你是什么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和金融有接触,因为现代经济本来就是商品和货币的结合。当然学习具体知识并不
2、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要学习一种思路,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得来是靠理解具体知识的基础上体会出来的。这门课的内容从大的的方面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货币问题,一部分为融资问题,这都是围绕金融这一概念展开的。金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资金的融通,或货币资金的流动。第二章先介绍货币的起源,从第三章到第八章介绍有关融资的一系列问题,第九章开始又在宏观层面上介绍货币问题,这是又很强政策含义的一部分,宏观货币政策的失误有可能使很大部分的劳动成果化为乌有,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这也是这门课的难点所在。(判断)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教学目的:明确货币的概念及围绕货币的一些概念性问题。教
3、学内容:货币的起源利形态,货币的定义,货币职能,货币制度。教学重点:马克思的货币起源理论;货币的定义;货币的四大职能;货币制度的内容。第一节货币的起源货币起源的不同说法:有人认为货币是发明或协议的产物,是人人同意的结果,人类祖先为了交易的方便协议使用货币。有人说是圣贤规定的,如中国的传说中,伏羲收集天下的铜铸成货币,黄帝把金铸成货币等。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一、货币产生的基础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为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自从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货币的萌芽,货币产生的基础也就是商品产生的前提。商品是为交
4、换生产的劳动产品,在什么条件下劳动产品才能为交换而生产呢?有两个前提条件:社会分工。该条件下人们的劳动产品都不一样,所以需要交换。私有制。该条件下劳动产品归劳动者个人所有,才可能用于交换。这也是货币产生的两个基础。二、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 头 牛=两把石斧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一种商品(牛)的价值偶然通过另外一种商品(石斧)表现出来2、扩大的价值形式一头牛=两把石斧 一袋小麦 两捆羊毛 其他一定量的商品-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它所能交换的其他许多商品ho3、一般价值形式两把石斧 一袋小麦 两捆羊毛 其他一定量的商品=一头牛所有的商品都用一种商品表现其价值4、货币价值
5、形式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说明商品生产关系的日益确立,但那时的一般等价物是不固定的,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都不一样,一般等价物的不唯一阻碍了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商品交换的发展需要一般等价物的统一,当一般等价物最后固定在贵金属金银上时,就出现了货币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为商品流通。此阶段可写成 商品A=货币=商品B。第二节形形色色的货币、按货币的形态分类: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商品货币:货币价值=币材价值二、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的关系 代用货币:币材价值降低了信用货币:币材价值为0实物货币:历史上有贝、玉、弓、箭、马、牛、羊、布、帛、烟、酒、茶
6、、小船等。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是一般等价物而非真正的货币。有缺点:体积大,价值小,不易分割、携带、运输、保管。金属货币:历史上金、银、铜、铁都曾充当过金属货币。中国最早的货币金属是铜和金。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有三种形制:刀形、布形和铜贝形。一般而言,作为币材的商品应该具备四个条件:价值比较高、易分割、易保存、便携带。纸币:是指以纸张作为币材.,由政府发行的依靠国家政治权利强制流通的纸制货币符号。纸币可以分为:可兑现纸币、不可兑现纸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在四川成都地区出现的“交子欧洲的纸币源于十七世纪的银行券。存款货币:活期存款的存户可以随时开出支票
7、在市场上转移或流通,充当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发挥货币的作用。因为支票可以订成书本形状,又称书本货币。又因为存款货币以在银行的活期存款为基础,根据支票的授受,将存户的债权加以转移,故亦称为银行货币。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也是货币,只不过是不能流动的货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存款货币的量几倍于现金的量。电子货币:1960年代以来电脑广泛应用于银行领域特别是ATM、POS机的应用使货币进入了电子货币时代,以信用卡为代表的电子货币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商品货币:指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相等的货币,即面值等于其币材价值的货币,早期的实物货币如牛、羊、布、帛等,以及金属货币。代用货币:又称代表实质货币,它通常为政
8、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其代表者为金属货币,纸币虽然在市场上流通,但其背后有充足的金属货币或金银条块作保证,纸币的持有着有权随时向政府或银行将其兑换成金属货币或金银条块。优点:发行成本低;易于携带和运输;把稀有金属节省下来移作他用。信用货币:是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的货币形态,是金属货币崩溃的直接后果。信用货币不仅本身价值低于其货币价值,而且也和代用货币不同,它不再代表任何贵重金属。信用货币包括:辅币、不可兑现的纸币、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等。第三 节 货币的职能勿值人发:(名词解释)价值尺度职能指货币作为尺度用于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货币是一种尺度,一种单位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都可用货币来表示。这就
9、是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一般包含两个因素:价值、供求。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价格高,货币购买力低。价格低,货币购买力。流通手段:(名词解释)当货币在商品交易中起媒介作用时是流通手段。即货币充当交换媒介。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有两个特点:1、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或想象中的货币。这就提出了货币需求的问题。这里仅介绍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其他的理论在货币需求一章再详细介绍。2、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可以是足值的也可以是不足值的。因此,代表货币符号的纸币可以充当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商品要求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出来,需要一个共同的一般的尺度
10、,用该尺度表现并交换,商品需要等价交换,所以需要一个被社会公众所公认的交换媒介,这两个最基本的要求由一种商品表现出来时就是货币货币贮藏:(名词解释)暂时退出流通处于静止状态的货币发挥贮藏手段职能。金属货币价值贮藏的蓄水池作用。流通中金银的数量超过需要量时,金属货币可买到的价值会低于其本身价值,用货币买商品有损失,不买,把货币臧起来,流通中货币量下降,币值上升。当流通中货币量小于需要量时,货币买到的价值大于本身价值,都买,把藏起来的货币投入流通,货币量上升,币值下降。所以金属货币流通时期无通涨。人们之所以愿意贮藏货币,因为货币是一般财富的代表,拥有货币就拥有财富,问题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纸币是否
11、可以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应该说在币值稳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的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贮藏更多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支付手段:(名词解释)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转移,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的异同。支付手段发挥作用的场所。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同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一样也必须是处于流通中现实的货币,所谓流通中的货币指的是这两者的总和。而整个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实际上包括对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货币贮藏的需求世界货币:货币跨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特点:一般只能以贵金属条块的形态出现,不能采用在国内流通的铸币形态。一些经济实力较强,在国际贸易
12、中占优势的国家的货币,如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选择)货币最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货币作重要的职能:支付手段。货币在会计核算中发挥的职能:价值尺度。货币在信用中发挥的职能:支付手段。货币在预付货款中发挥的职能:支付手段。货币在购买商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两清)中发挥的职能:流通手段。第 四 节 货 币 的 定 义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反映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当i般等价物固定到金银上时就产生了货币,因而“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的本质只能说是一般等价物,不能说是商品,因为: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2、货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
13、。货币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带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是剥削阶级剥削被剥削阶级的工具,在非阶级社会则不再有剥削性质。这一定义是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非常深刻,但现在也有问题,因为现在的货币已经与一般等价物商品完全没有了关系,因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主要为金属货币流通,他并不能想象到社会如此的发展。其他观点:列宁认为货币是社会计算的工具。西方经济学中斯密认为货币是“选票”。马克思从货币只能角度给货币定义为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有人从法律角度把货币定义为法律规定的具有无限制偿付能力的事物。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货币,货币是财富,而且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从货币的层次下定义 IM F 把货币定义为:货币
14、:现金+活期存款准货币: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中国将货币划分为:M 0=现金M1=MO+活期存款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第五节货币制度一、(简答)货币制度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1、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及相应的章则条例规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2、构成要素:币材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无限法偿去对不同种类货币支付能力的规定等等。币材的确定:国家规定哪种金属作货币材料一般不是主观确定的,通常是对已经形成的客观事实从法律上加以规定。不同的币材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制度,如:以银作为币材叫银本位,以金作为币材叫
15、金本位,今银并用充当币材叫金银复本位等。现在各国实行的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法令中都没有任何商品充当币材的规定,有不兑现本位之说。货币单位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 值”货币单位的名称:按照国际惯例,一国的货币名称就是其货币单位名称,几个国家共用一个名称的就在其前面加上国名。中国的人民币是个特例 货币单位的“值”:在铸币流通时期,是指货币的重量和成色;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而尚未与黄金脱离直接联系时,则是确定本国货币的含金量,或确定本国货币与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货币如美元的固定比价;当黄金在世界范围非货币化之后,则是如何确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金属货币的铸造和发行:自由
16、铸造:是指公民有权把法令确定的货币金属送到国家的造币厂铸成铸币。自由铸造的意义:在于可以使铸币价值与其所包含的金属价值保持一致 在金属货币时期,本位币是用法定的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无限 法 偿(名词解释):即法律规定的某种货币的无限制偿付能力,国家保护取得该种能力的货币无论次支付的数额如何大,也不论是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有限法偿:法律赋予这种货币有限的偿付能力,即每一次可以使用辅币支付的最高限额,超过限额对方可拒绝接受二、货币制度的类型 银本位平行本位金属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 双本位货 跛形本位币 金币本位制 金本位 金块本位度
17、 金汇兑本位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银本位: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制度主要是印度、墨西哥、日本等国。内容:以白银为币材。规定一-定成色的白银为货币单位的价值标准。银币可自由兑换、自由铸造。作为货币代表物的其他货币,可以自由平价兑换银币。白银可自由输出入。(保证世界银价平衡)银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银本位的缺点:白银价值低而体积大,不能适应大宗商品交易的实现。白银价格不稳定。我国于1910年清政府宣布实行银本位,到1935年法币改革就废除金银复本位: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典型的货币制度,存在于16-1 8世纪的欧洲内容:黄金和白银两种金属同时被确定为币材。金银两种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毁。金银两种本
18、位币均可以自由兑换,都有无限法偿的能力。黄金和白银都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金银复本位的三种类型:平行本位制、双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金 本 位:以黄金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1816-1936)1金币本位:是典型的金本位,以金币为本位币,推行以金币流通为主的种货币制度。其内容为: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毁。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黄金可自由输出入国境。2金块本位制:指没有金币的铸造和流通,而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3金汇兑本位制:指国家规定金币为本位币,但在本国市场上没有金币流通,纸币也不能兑换黄金,职能在政府规定的汇率下自由兑换成另外一个采用金币或金块本位的
19、国家的货币,再用外币在国外兑换黄金。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不能兑换黄金,货币发行不以黄金为保证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货币流通的调节构成了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个重要手段流通的货币不仅指现钞,银行存款也是通货。而且存款货币的量几倍于现金的量三、我国的货币制度1、货币名称是人民币,货币单位主币是元,辅币是角和分,1元=10角,1角=10分2、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并由法律赋予无限法偿能力3、不能兑换黄金,货币发行不以黄金为保证4、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5、是一种管理
20、货币制度6、货币流通的调节构成了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7、流通的货币不仅指现钞,银行存款也是通货。而且存款货币的量几倍于现金的量8、黄金外汇是国际储备资产,由中国人民银行掌管,统一调度,并定期公布9、1994年1月1日,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0、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通货思 考 题1、概念:货币、无限法偿、铸币、格雷欣法 则、银行券2、货币起源的两个基本条件?3、货币的职能?4、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5、不兑现货币制度的特点?6、货币的本质?7、若某年物价指数上升了 1 0%,问:1)该年末的货币购买力是年初的几倍?2)某人年末持有一年的现金10000
21、元,从货币购买力角度看相当于年初的多少?第三章信用第一节 信用与货币的联系一、信用的含义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的借贷行为。2、信用的特征偿还性是价值单方冏的转移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信用产生的前提条件理论上推应该是私有制。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信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存在。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以后,实物借贷被货币借贷取代三、金融范畴的形成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虽有密切联系却终归各自独立发展时.,这是两个范畴,而当两者不可分割的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则产生了一个由这两个原来独立的范畴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的范畴金融关系:A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为信用
22、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信用关系的发展促进了货币的发展第 二 节 高 利 贷(不考)第三节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一、信用关系无所不在1、资金盈余方和赤字方是无所不在的。如果我们把政府、企业、个人看作“单位”,任何一个单位不是收入大于支出的盈余单位,就是收入小于支出的赤字单位。2、这些单位的资金余缺只能通过信用方式进行调剂。盈余方为了取得利息,必然要把多余资金借出,赤字方必然已经借入。因此,信用关系是无所不在的。与之相对应,债权债务关系也是无所不在的,盈余方借出资金取得债权,赤字方借入资金承担债务。二、信用关系中的主体个人:指有任何货币收入的人,不管从事何职业。一般情况下,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是盈余单位,是资
23、金市场上的资金供给者。企 叱: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既是资金供给者又是资金需求者,一般情况下会是需求大于供给,借款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在一个不断扩张的过程中进行的。政 府:政府的货币收支主要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财政收支。政府一般是资金需求者,会有财政赤字。三、信用关系的媒介金融机构各经济单位的债权、债务关系有些是直接发生的,但多数是通过金融机构为媒介发生的,金融机构作为货币资金借贷的媒介,其收支差额有自身特征:1、金融机构有业务收入,也有业务支出,如果收入大于支出,就是盈余单位,债权人,否则是债务人,这与一般单位是一致的。2、金融机构聚集资金,形成债务,运用资金形成债权,可能债权
24、大于债务,也可能债权小于债务。这种债权、债务比较关系是其他单位不具备的。四、资金流量分析把国民经济划分为几个部门,从货币收支的盈余和赤字角度建立数量模型,并具以进行统计分析,为资金流量核算或称资金流量分析。我们如果把-国经济看作一个整体,就有:Y=C+1+X-M 成立,或 Y-C-I-X+MH)如果我们把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几个部门,在每一个部门内部这一关系式就不成立了,有的部门是盈余,有的是赤字。(65页)五个部门的最后资金差额不是0而是F,有的是正值,有的是负值,正的是盈余,负的是赤字,如果把五个F加起来,应该是零。第 四 节 现 代 信 用 形 式 、商业信用1、商业信用是企业单位之间由于
25、商品交易而相互提供的信用。典型的商业信用是赊销。2、商业信用的特点债权人、债务人都是生产经营者借贷行为与商品买卖行为结合在一起3、商业票据和票据流通4、商业信用的作用:有利于协调企业间的关系,保证生产流通的连续进行,润滑着整个生产流通过程。5、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在量上,由于商业信用仅存在与企业之间,他的规模受到产业资本总规模的限制。有严格的方向性。只能向需要自己产品的企业提供,即只能是上游企业提供给下游企业,或工业企业提供给商业企业,不能逆转。要求在期限、金额上取得一致。6、中国历史上商业信用可大致分为三类:口头信用、挂帐信用、票据信用。二、银行信用1、银行信用的特点:银行信用指以金融机构作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货币 银行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