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pdf(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诗三首人教版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2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
2、握意象,进入意境。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人教版高中语文3人教版高中语文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
3、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
4、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4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
5、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人教版高中语文5人教版高中语文2学
6、习鉴赏短歌行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7、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6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
8、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 1、3 两问。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 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 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二、整体感知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人教版高中语文7人教版高中语文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9、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直到 29 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 岁时,他的思
10、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8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共5 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 42 岁。课文是第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
11、成过程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补充注释(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3)方:傍。(4)罗:排列。(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人教版高中语文9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诗歌开篇两句写
12、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接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 13 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
13、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10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4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
14、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人教版高中语文11人教版高中语文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
15、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总结、扩展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学生
16、们能循着这步骤,鉴赏 归园田居的其他四首诗及其他古诗背诵篇章中的诗歌,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布置作业1很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12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2鉴赏归园田居其二,体会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附:板书设计爱田园个性、思想陶渊明归园田居 田园美虚淡、静穆 超俗不羁的品质平和、淳朴 闲适愉悦的心境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教学重、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人教版高中语文13
17、人教版高中语文一、一、导入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二、二、文学常识介绍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 19 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 12 首,
18、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三、三、诗歌鉴赏品味诗歌鉴赏品味、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14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
19、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诗歌描写诗歌描写“多芳草”“多芳草”的的“兰泽”“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用?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
20、到“所思在远道”“所思在远道”的吗?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人教版高中语文15人教版高中语文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五、六句的“还顾”、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用?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
21、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会到什么?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四、四、问题探究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
22、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16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
23、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人教版高中语文17人教版高中语文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
24、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短歌行教学设计与评析短歌行教学设计与评析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 2 第
25、二单元第 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18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所以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必修 二诗三首涉江采 芙蓉 短歌行 园田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