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地理真题及参考答案+评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地理真题及参考答案+评析.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甲卷地理真题及参考答案目录2 0 2 2 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32 0 2 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地理真题.72 0 2 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地理真题参考答案13注:全国甲卷适用地区:云南、四川、广西、贵州、西藏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2022年高考地理命题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 务“双减”落实落地,促进学生素养提升。延续近些年的命题风格,保证较为稳定的题型结构,适当控制文字、图表信息量,合理配置各卷种不同难度水平的试题,给学生以熟悉感和获得感。一、深挖课程思政
2、元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展示时代新貌,激发民族自豪感试题围绕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大背景,选取依托自身特色优势资源、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所取得的斐然成绩为案例创设试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全国乙卷第46 题,展现拉萨市当雄县在脱贫攻坚中依托当地特色的畜种耗牛,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和现代化特点的产业扶贫之路,考查学生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理解以及对依托自然环境发展农业生产的认识。全国甲卷第43题,关注凤堰古梯田开放式“生态博物馆”,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创新发展之路。2.立足人地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选取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休戚相
3、关的区域发展、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作为试题素材,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视角关注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全国甲卷第36题,分析瑞士在本国自然资源与环境相对不利的条件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特色发展;全国乙卷第36题,探讨以色列通过海水淡化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全国甲卷第37题,关注澳大利亚历史上经历的一场严重沙尘暴事件;全国甲卷第44题,聚焦美国某湖泊多氯联苯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等,引导学生认识协调人地关系、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重要意义。3.渗 透“五育”融合,促进全面发展试题在深化德育、智育考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美育与劳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提升审美能力与劳动意识,努力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国家
4、栋梁之才。全国乙卷第4 3题,要求学生既理解观景台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又辩证分析观景台作为旅游景观对旅游者审美的影响,提升学生在旅游活动中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全国甲卷第6题,涉及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具有生态意义的农事活动,增强学生对农业生产劳动的了解,培育学生关注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二、引导回归教育本质,助 力 推 进“双减”落地1.深化基础性内涵,致力课程标准落实试题强调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基本方法与能力的灵活运用,引导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依据课程标准抓住学习重点,攻克学习难点,不断提升考试的信心。全国乙卷 第9题
5、,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的基本方法,判断风力、风向的变化,为结合高中所学的热力环流原理分析问题提供支撑,强调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才能行稳致远。2.突出多样化设问,着力创新意识培养试题通过多样化的设问方式,加强试题的开放性、辩证性,在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引导教学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破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固化的学习与复习备考模式。全国甲卷第3 7题(4)小题,通过开放性设问,鼓励学生自行提出明确合理的科学观点并开展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引导学生跳出死记硬背的窠臼,在尊重科学规划与核心价值观念
6、的基础上,激发思维活力。全国乙卷第3 7题,通过一系列具有进阶性、创造性的设问,要求学生综合内外力因素,对不同地点海岸线变化的方向和幅度进行描述、概括和比较,引导学生突破“气候变暖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思维定势,促进教学加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及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3.优化情境创设,服务现实问题解决地理试题广泛选取生产实践、学习探索中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考查学生联系实际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克服单纯通过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来解题的倾向。全国甲卷第13题,设计我国某制造业企业进行跨国产业转移的生产实践情境,考查学生对中国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发展历程中通过“走出去
7、”寻找优势区位的理解与认识。全国甲卷第78题,根据某区域百余年来海岸线变化创设学习探索情境,考查学生利用科学证据判断历史上海岸线变化的特点与原因。四.彰显学科素养立意,保障改革平稳过渡1.注重综合思维,培养尺度意识试题基于不同要素、不同尺度及发展演化过程,对区域地理环境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全面、系统、动态的分析,引导学生发展综合思维素养。全国乙卷 第36题,借助以色列开展海水淡化的案例,从地理位置、气候、资源、人口等多个要素,综合分析海水淡化厂的区位条件及产生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与人地关系的复杂性。全国乙卷第1 1题,着眼于更大尺度上的气压场特点,分析地理事
8、象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深化对尺度概念的认识,理解不同尺度对同一地区地理现象的综合、复杂且具有差异的影响。2.拓展区域认知,引领深度教学试题基于不同类型的区域,从区域特征、区域关联与区域发展的角度,对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区域地理事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的观念。全国甲卷第911题,以“杭盖草原”的地形特征为线索,要求分析山地、和缓丘陵、平坦河谷对形成优质草原的作用,将区域组合价值、水循环原理、生物与环境关系融为一体,展示区域认知的独特视角。全国乙卷第13 题,以我国4 个一线城市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为案
9、例,分析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人口变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3.强化地理实践力,提升科学素养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借助图表获取和处理复杂地理信息,设计和实施地理调查活动的能力。全国乙卷第78 题,给出黄河2 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关系图,考查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复杂地理信息的能力。全国甲卷第44题,利用美国某湖中多氯联苯污染物在鱼体内长期存留的案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野外资源、环境调查。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地理真题(适用地区:云南、四川、广西、贵州、西藏)一、选择题:本题共1 1 小题,每小题4 分,共 4 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10、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浙江S 集团是一家研发和生产空调控制元件和零部件的企业,其生产的零部件占全球智能空调配件市场6 0%以上的份额。至 2 0 1 7 年,S 集团除国内工厂外,还在美国、墨西哥、波兰等国家建有工厂。其国内工厂生产的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满足出口需求。2 0 1 8 年,在国内工厂产能饱和、订单不断增长的情况下,S 集团入驻越南某工业园,在买地自建厂房的同时,租用厂房开展生产。据此完成1 3 题。1 .影响S 集团在美国、墨西哥、波兰等国家建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技术 B.市场 C.原材料 D.劳动力2 .与国内建厂相比,S 集团选择在越南建厂,可 以()A.
11、降低生产成本 B.增加产品产量C.提高产品质量 D.方便原料供应3 .推测入驻越南的S 集团在自建厂房的同时租用厂房的主要目的是()A.减少投资 B.提升企业形象C.支持园区建设 D.满足客户需求近年来,吉林、河南两省相继提出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和“秸秆变肉换奶”计划。一是重点推进秸秆饲料化进程(2 0 2 1 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 0 0 0万吨和6 5 5 0 万吨);二是稳妥推进具有良好经济与生态意义的“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梁、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据此完成4 6 题。4.导致吉林、河南两省年秸秆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年降水量
12、B.作物结构C.耕地质量 D.作物熟制5.在玉米产区推广“粮改饲”的经济意义是()A.提高秸秆产量C.调整农牧结构B.增加秸秆种类D.推动种植技术进步6.体现“粮改饲”生态意义的农事是()作物轮作 土壤深翻圈舍养殖 土地平整A.B.C.D.图1 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城1 89 0 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1,完成7 8 题。图17 .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A.强烈的地震B.剧烈的海啸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8.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甲水域有河流汇入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A.B.C.D.蒙古族
13、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9 1 1题。9.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A.提供水源 B.挡风保暖 C.食物丰富 D.围猎场所大1 0.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 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1 L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二、非选择题:第 3
14、 6、3 7 题为必做题,第 4 3、4 4 题为选做题,共 5 6 分。3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瑞士矿产资源贫乏,经济发达。年降水1 0 0 0 毫米以上,河湖众多,工业、金融业、旅游业为经济的三大支柱,工业以低原料消耗的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医药、钟表等为主,技术先进。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提供广泛、专业、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水电占3 0%以上。图4 示意瑞士的地形。O 城市一,一国界-w o o-等高线/mA4 8 1 0山峰及高程/mA 河流、湖泊比 例 尺0 65km图4(1)说明瑞士利用优势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6 分)(2)分析瑞
15、士主要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的原因。(8分)(3)指出瑞士发展金融业的自身优势因素。(4分)(4)简述瑞士经济发展特点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4 分)3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20 0 2年 4 1 0 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 0 月22 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图5 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 0 月2 3 日4 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996等压线/hPa-槽线沙漠图5(1)推测当年4 10 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6分)(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 月2 3 日
16、4 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 月 2 2 2 3 日风向、气温的变化。(6分)(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 分)4 3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 分)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的凤堰古梯田,是目前已发现的秦巴山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在总面积约8 0 0 公顷的古梯田保护区内,分布有自清乾隆年间以来修建的古建筑民居群落、古寨堡、古庙宇、古堰渠、古塘坝等文物遗存。2 0 19 年,凤堰古梯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古梯田为“展品”,以秀美的自然风光为“展厅”,凤堰古梯田被打
17、造成保护和展示原生态生活方式、促进村镇科学发展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提出该开放式“生态博物馆”开展旅游活动的旅游资源保护措施。4 4 .【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10 分)多氯联苯曾被广泛使用,进入环境后难以降解,被公认为环境污染的元凶之-o美 国 于 19 2 9 年最先使用,19 7 8 年禁用。时至今日,美国某湖虽然鱼类丰富,但由于存在多氯联苯污染,湖边仍立着“不建议食用鱼类”的警示牌。分析该湖鱼类体内多氯联苯的来源,列出应采集的样品种类及采样点的位置,并说明理由。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地理真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2,A 3.D 4.D 5.C 6.
18、A 7.C 8.A 9.B 1 0.B 1 1.C二、非选择题1 2.(1)降水丰富,河湖众多,地势起伏大,可发展电力工业;河湖众多,风景优美,经济发达,可发展旅游产业。(2)山地多,矿产资源、能源贫乏,客观上趋向发展占地少、耗费原料和燃料少的工业部门。(3)位于欧洲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且经济发达;作为中立国,政局稳定。(4)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完善的法律和监管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3 4.(1)表现: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尘暴提供
19、动力条件。(2)丙;丙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东侧,以偏西风为,且风力较大,沙尘主要吹向丙地。(3)风向变化: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变化:气温降低,温差变小。(4)观点: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言之有理即可)1 4.完善景区规划、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对古建筑等进行保护性修缮,尽可能保证新建设施与景区景观相融合。倡导绿色旅游,普及旅游文化环境保护教育,提高游客对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意识。制定景区相关环境保护条例与惩罚制度,评 定 该“生态博物馆”的环境容量,对人口数量的容纳程度,限制客流量。43.来源:工业直接排放、流域内地表和地下径流将污染物带入湖中,长期难以降解、以及食物链的富集。样品种类与位置:流域内土壤、注入湖泊的地表水、地下水、湖底淤泥、湖泊食物链中各级生物体内样本以及湖泊水、下游河水、入海口处等。原因:多氯联苯曾经广泛使用并污染,并且难以降解。除了直接污染湖水外,土壤中的污染物也有可能迁移带到湖中,经由食物链逐渐富集。也有可能随着湖泊出水口,将污染物排放至下游河流和海洋当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