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复习.pdf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复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复习.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复习大纲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元素组成:主要有C、H、要N、S。有些蛋白质还有少量的P或Fe、Cu、Zn等。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为16%o每克样品含氮克数X6.25X100=100g样品中的蛋臼质含量(吸)。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300余种,参与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一般有20种,通常是L-a-氨基酸(除甘氨酸外)。20种氨基酸根据其侧链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可分为5类:1、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缀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甲硫氨酸。2、极性中性氨基酸:丝氨酸、半胱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苏氨酸。3、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4、酸性氨基酸:
2、天冬氨酸、谷氨酸。5、碱性氨基酸:精氨酸、赖氨酸、组氨酸。(详见教材P9-10)氨基酸共同或特异的理化性质:1、两性解离:溶液中,PIKPI时,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pHpI时,氨基酸解离成阴离子。2、含有共加双键的氨基酸具有紫外线吸收性质。3、氨基酸与荀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化合物。由220个氨基酸相连而成的肽称为寡肱,而更多的氨基酸相连而成的肽称为叁肱。肽链中的氨基酸分子因脱水缩合而基因不全,被称为氨基酸残基。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数通常在50以上,50个氨基酸残基以下则仍称为多肽。生物活性肽:谷胱甘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组成的三肽)、多肽类激素及神经肽体。将蛋白质复杂的分子结构分成4个层次
3、,即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后三者统称为高级结构或空间构象。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四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排序时,以氨基末端为1号,依次向竣基末端排列。主:要化学键为肽键,二硫键的位置也属于一级结构的范畴。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主:要包括:a-螺旋、B-折叠、B-转角、无规卷曲(欧姆环)。参与肽键的6 个原子Cu 1、C、0、N、H、Ca2位于同一平面。a-螺旋是常见的蛋白质二级结构。螺旋走向是右手螺旋。氨基酸侧链伸向
4、螺旋外侧。每3.6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圈,螺距为0.54nm。氢键的方向与螺旋长轴基本平行。B-折叠使多肽链形成片层结构,呈折纸状。B-转角和欧姆环存在于球状蛋白质中。B-转角发生于肽键进行180回折时的转角上。B-转角通常由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第二个残基常为膈氨酸。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稳定因素是氢键。蛋白质三级结构是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形成和稳定主要靠次级键,如疏水键,盐键,氢键和范德华力等。分子量薮大的蛋白质常可折叠成多个结构较为紧密且稳定的区域,并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
5、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在四级结构中,各亚基间的结合力主要是氢键和离子键。根据蛋白质组成成分可分成单纯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根据蛋白质形状分为纤维状蛋白质(往往是结构蛋白)和球状蛋白质(往往是功能蛋白)。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物质运输;催化功能;信息交流;免疫功能;氧化供能;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维持正常的血浆渗透压。一级结构是空间构象的基础。一级结构相似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高结构与功能。氨基酸序列与生物进化信息有关。重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可引起疾病。蛋白质的功能依籁特定空间结构。1、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2、蛋白质具有胶体性质(蛋
6、白质胶体稳定的因素:颗粒表面电荷、水化膜)。蛋白质的理化性质3、蛋白质具有变性与复性的性质(造成蛋白质变性的常见因素有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生物碱试剂等)。4、蛋白质在紫外光谱区有特征性光吸收(在280nm波长处有特征性吸收峰)。5、应用蛋白质呈色反应可测定溶液中蛋白质含量(荀三酮反应、双缩版反应)。核酸是以核甘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分类:1、脱氧核糖核酸:即 D N 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携带遗传信息,并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2、核糖核酸:即 R N A,存在于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是 D N A 转录的产物,参与遗传信息的复
7、制与表达,某些病毒R N A 也可以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酸化组及级构核的学成一结核酸的结构与功能DN A空结与能的间机功核昔酸是构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子组成:磷酸、碱基(喋吟:A、G和嗓咤:T、C、U)、戊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核碱基是含氮的杂环化合物,A、T、C、G是构成D N A 的碱基,A、U、C、G是构成R N A 的碱基。脱氧核糖的化学稳定性优于核糖。核昔是碱基与核糖缩合反应的产物,核糖的C T,原子和喋吟的N-9 原子或II密咤的N T原子通过缩合反应形成B-N-糖昔键。碱基与脱氧核糖形成脱氧核普。核背或脱氧核昔C-5,原子上的羟基可以与磷酸反应,脱水形成一个磷脂键,生成核背D N
8、 A 磕 氧 核 糖 核 甘 酸 通 过 3 ,5 -磷酸二酯键聚合形成的线性大分子。一个脱氧核昔酸 3 的羟基与另一个核个酸5、的 a-磷酸基团缩合形成磷酸二酯键。多聚脱氧核甘酸链只能从它的3、端得以延长,由此,D N A 链有了 5、一3、的方向性。R N A 也是具有3,5、磷酸二酯键的线性大分子。R N A 也具有方向性。核酸中的核苜酸排列顺序称为核酸的一级结构。也就是核酸的碱基序列。核酸分子的大小通常用核甘酸数目或碱基对数目表示。长度短于5 0 个核甘酸的核酸为的片段为寡核甘酸。D N A 分子的各个原子在二维空间里具有了确定的相对位置关系,称为D N A 的空间结构。D N A 的
9、空间结构可分为二级结构和高级结构。D N A 的二级结构是双螺旋结构.*D N A 双螺旋结构的模型要点:1、D N A 是反向平行、布手螺旋的双的结构。2、D N A 双链之间形成了成补碱基对(A、T形成两对氢键,C、G形成三.对氢键,碱基对平面平双螺旋结构的螺旋轴近乎垂直)。3、D N A 双链的亲水性水架位于双螺旋结构的外侧,疏水性碱基对位于内侧。D N A 双螺旋结构表面产牛一个大沟与一个小沟。4、疏水作用力用氢键共同维持D N A 双螺旋结构的稳定。D N A 的高级结构是超螺旋结构。即 D N A 双螺旋链再盘绕形成超螺旋结构,分为正超螺旋、负超螺旋。绝大多数原核生物的D N A
10、是环状双螺旋分子。真核生物的D N A 被逐级有序地组装成高级结构。染色质基本组成单位是核小体,它由一段双链D N A 和 4种碱性的组蛋白共同构成。功能:D N 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般而言,R N A 是 D N A 的转录产物。R N A 分为:编码R N A(m R N A)和非编码R N A (又分为:组成性非编码R N A【t R N A、r R N A、sn R N A、sn o R N A、s c R N A】、调控性非编码R N A)。R N A与蛋白质共同负责基因的表达和表达过程的调控。R N A比 D N A小得多。R N A的种类、丰度、空间结构要比D N A复杂得多
11、。m R N A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模板。寿命最短,大小不一。不均一核R N A(hn R N A)含有内含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理化性质子与外显子,外显子是氨基酸的编码序列,内含子是非编码序列,hn R N A经过剪切、加帽、加尾等成为成熟的m R N A。真核生物m R N A的 5 -端有帽结构,m R N A的 5 -帽结构可以与帽结合蛋白形成复合体。真核牛物与某因原核牛物m R A的 3 -端有多聚腺行酸尾(即:多聚A 尾)的结构。帽结构与多聚A 尾的功能:m R N A核内同胞质的转位、维持m R N A的稳定性、翻译起始的调控。m R N A的核件酸序列决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12、。t R N A是蛋白质合成中的氨基酸载体。分子量最小。已知的t R N A由 7 4 9 5 个核甘酸组成,具有稳定的空间结构。t R N A中含有多种稀有碱基。t R A具有茎环结构,它的二级结构呈三叶草形状,有 D H U 环、T3C环、氨基酸臂、反密码子环、附加叉等结构。I R N A的空间结构呈倒“L”形。I R N A的 3 一 端连接着氨基酸,所 有 I R N A的3、端都是以C C A结束。t R N A的反密码子识别m R N A的密码子。r R N A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R N A,r R N A与核糖体蛋白共同组成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核糖体有三个重要部位:A 位、
13、P 位、E 位。1、核酸为多元酸,具有较强的酸性。2、D N A和 R N A都是线性高分子,它们的溶液黏滞度极大。粘度:D N A R N A 溶液中的核酸分子在引力场中可以沉淀。3、核酸具有强烈的紫外吸收。中性条件,核酸在2 6 0 n m 处有最大吸收值。应用:D N A或 R N A的定量;确定样品中核酸的纯度。4、D N A变性是双链解离为单链的过程,本质是双链间氢键的断裂。引起D N A变性的因素有:加热、酸碱、有机溶剂、酰胺、尿素等。解链温度T m.5、变性的核酸可以复性或形成杂交双链。D N A变性后,黏度变小,吸光度增加。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酶促反应动力学酶与酶促反应酶的调节酶
14、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酶的不同形式: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多功能酶。酶按其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结合酶(其蛋白质部分为酶蛋白,非蛋白质部分为辅因子。辅因子多为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和金属离子,金属离子最常见,约2/3的酶含有金属离子。酶蛋白主要决定酶促反应的特异性及其催化机制,辅因子主要决定酶促反应的类型,二者结合称为全酶。)辅因子分类(按其与酶蛋白结合的紧密程度):1、辅酶:结合疏松,可用透析或超滤除去。2、辅基:结合紧密,不可用透析或超滤除去。酶的活性中心是酶分子执行其催化功能的部位。辅酶和辅基往往是酶活性中心的组成的作理酶工原成分。酶活性中心
15、内的必需基团有:结合基团(结合底物内催化基团(催化底物转变成产物)之分。酶促反应的特点:1、酶对底物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酶的催化不需要较高的温度)。2、酷对底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酶的特异性可分为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3、)具有可调节性。4、酶具性不稳定性。前通过促进底物形成过渡态而提高反应速率。B比一般催化剂更有效地降低反应活化能。醐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诱导契合作用、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表面效应)O酶的催化机制呈多元催化作用(一般酸碱催化作用、共价催化作用、亲核催化作用)。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1、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对反应速
16、率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关系。米氏方程式中: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是mol/L;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Km值的大小并非固定固变,它与酶的结构、底物结构、反应环境的电I、温度和离子强度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各种酶的Km值是不同的;Km在一定条件下可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Km越大,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越小);Vmax是酶被底物完全饱和时的反应速率,即Vmax=k3Ej。2、当底物浓度远大于酶浓度时,随着酶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速率增大,二者呈正比关系。3、油蔗赢促反应速率具有双重影响。酶的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它与反应进行的时间有关。酶在低温下活性降低,随着温
17、度的回升,酶活性逐渐恢复。4、酶的最适pH也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它受底物浓度、缓冲液种类与浓度、酶纯度等因素影响。5、抑制剂可降低酶促反应速率。根据抑制剂和酶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酶的抑制作用分为:不可逆性抑制、可逆性抑制。不可逆性抑制剂与酶共价结合,可逆性抑制剂与酶非共价结合。可逆性抑制作用分类:(1)竞争性抑制:竞争酶的活性中心,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与酶的相对亲和力及底物浓度,Vmax不变,表观Km增大。(2)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制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V11ax降低,表观Km不变。(3)反竞争性抑制:抑制剂制与酶-底物复合物结物,抑制程度程决于抑制剂的浓度
18、及底物浓度,Vmax降低,表观Km降低。6、激活剂分为:必需激活剂、非必需激活剂调节对象是关键酶。酶活性的调节是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快速调节。1、别构效应剂通过改变酶的构象而调节酶活性活U构调节改变酶的三、四级结构,别构效应剂分为:别构激活剂、别构抑制剂)。2、酶的化学修饰调节通过某些化学基团与酶的共价可逆结合实现(化望修饰改变酶的一级结构,最常见的化学修饰是磷酸化和去磷酸化)。3、酶原需通过激活过程才能转变为有活性的酶(酶原激活实际上是酶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理)。酶含量的调节是对酶促反应速率的缓慢调节。酶蛋白合成可被诱导或阻遏。酶降解与一般蛋白质的降解途径相同。组织蛋白的降解途径:1、组织蛋白
19、降解的溶酶体途径(非ATP依赖性蛋白降解途径)。2、组织蛋白降解的胞质途径(ATP依赖性泛素介导的蛋白降解途径)。酶的分类:根据的催化反应类型分为:1、氧化还原酶类:2、转移酶类:3、水解酶类:4、裂合醐类;5、异构酚类;6、连接酶类。糖的生理功能:1、糖在生命活动中的上要作用是提供碳源和能源。2、提供合成体内其他物质的原料。3、调节细胞信息传递。4、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单糖、寡糖、多糖、结合糖。糖的摄取与利用糖的消化:人类食物中的糖主要有植物淀粉、动物糖原以及麦芽糖、蔗糖、乳糖、葡萄糖等,其中以淀粉为主。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20、糖的吸收:糖类被消化成单糖后才能被小肠(上段)吸收。小肠黏膜细胞依赖特定载体摄入葡萄糖,是一个耗能的主动转运过程,同时伴有N a 的转运。细胞摄取葡萄糖:小肠肠腔一肠黏膜上皮细胞一门静脉一肝脏一体循环一组织细胞。在某些微生物和人体组织,糖的无氧氧化分为糖酵解和乳酸生成两阶段。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终产物乳酸的去路:肝脏中代谢:分解利用;乳酸循环(糖异生)糖酵解:葡萄糖经糖酹解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反应部位:胞浆。由十步反应组成,其中三步不可逆,主要涉及:己糖发生磷酸化、己糖裂解为丙糖、丙糖转变为丙酮酸。葡糖激酶的特点:对葡萄糖的亲和力很低;受激素调控。乳酸生成:由乳酸脱氢酶(L D H)催化
21、,丙酮酸被还原成乳酸。I:要取决于二种关键酶:己糖激酶(即葡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盘 磷酸果糖激酶T:对调节糖酵解速率最重要。别构激活剂:A M P;A D P;果糖-2,6-二鬻 磷酸。别构抑制剂:柠檬酸;A T P(高浓度)。鬻 丙酮酸激酶:别构激活剂:果糖-1,6-二磷酸;别构抑制剂:A T P,丙氨酸。胰高血喝 糖素通过激活蛋白激酶A而抑制丙酮酸激酶活性。2 己糖激酶:受到反馈抑制调节。葡糖-6-磷酸可反馈抑制己糖激酶,但肝葡萄糖激酶理 I 不受其抑制。长链脂肪酰C o A 可别构抑制肝葡萄糖激酶。无氧氧化的生理意义:1,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快速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2、
22、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糖代谢磷酸戊糖途径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反应部位:胞液及线粒体。糖的有氧氧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糖酵解。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化生成乙酰C o A。第三阶段:乙酰C o A 进入三入酸循环,并偶联进行氧化磷酸化。丙酮酸的氧化脱竣:由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该酶由丙酮酸脱疑酶(E1)、二氢硫辛三竣酸循环酰胺转乙酰酶(E2)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按一定比例组成。二竣酸循环(T C A)也称为柠檬酸循环,又称K r e b s 循环。反应部位:线粒体。T C A 循环由8步代谢反应组成。其本质:乙酰C o A 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竣基
23、的柠檬酸,反复的进行脱氢脱竣,又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特点:经过一次三竣酸循环,消耗一分子乙酰C o A,4次脱氢生成1 分子F A DH?和3分子NA DH,2次脱段牛成2分子C O”1 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牛.成1 分子G T P(或A T P)。共一成1 0 分子A T P。关键酶:柠檬酸合酸,a -酮戊二酸脱氢脱复合体,异柠檬酸脱氢酶。整个循环反应为不为逆反应。循环过程中的草酰乙酸主要来自丙酮酸的直接竣化,根本来源是葡萄糖。T C A 循环在3大营养物质代谢中具有重要生理意义:1、T C A 循环是3大营养素的最终代谢通路,是获取能量的主要阶段。2、T C A 循环是糖、脂肪
24、、氨基酸代谢相互联系、相互转变的枢纽。3、为其他物质合成提供小分子前体物质。有氧的节糖氧化调主要受能量供需平衡调节。三竣酸循环速率主要被两阶段关键酶所调节。丙酮酸脱乳酶复合体调节乙酰C o A 的生成速率:别构抑制剂:乙 酰 C o A;NA DH;A T P;别构激活剂:A M P;A DP;NA D(即 空载体激活,满载体抑制”)三竣酸循环的关键酶调节乙酰C o A 的氧化速率。不能生成A T P,但可以生成NA DP H 和磷酸核糖两种主要产物。反应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1、氧化阶段(生成NA DP H 和磷酸核糖,关键酶是葡糖6-磷酸脱氢酶,两次脱氢脱下的氢均由NA DP 接受生成NA
25、DP H +H );2、基团转移阶段(生成磷酸己糖和磷酸丙糖)。全部反应均在细胞质中进行,发生在肝脏。总反应式:3 X葡糖-6-磷酸+6 N A D P+-2X 果糖-6-磷酸+3-磷酸甘油醛+6 N A D P H+6 H+3C()2磷酸戊糖途径主要受N A D P H/N A D P 比值的调节,因此,磷酸戊糖途径的流量取决于N A D P H的需求。生理意义:1、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磷酸核糖。2、提供N A D P H 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反A D P H 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N A D P H 参与体内羟化反应;N A D P H 还用于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糖原的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