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四册教案.pdf
《科学第四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第四册教案.pdf(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科学第四册教案(20102011第二学期)四年级任士军第1课(2课时)空 气 的 组 成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了解氮气的性质与用途。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整理、加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初步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严谨塌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二、教学准备1、蜡烛、火柴、玻璃杯、小木板、废物盒、彩笔等等。2、空气成分的投影片、图片或光盘资料三、案例教学过程1、教学引入(1)观察实验:教师演示或分小组实验,提问:“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2)教师谈话: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
2、关于空气的情况。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继续研究空气。请大家讨论两个问题:“你认为空气里面有什么?”“你的根据是什么?”(3)讨论活动:大家对空气有许多新的想法。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新问题“空气是一种单一的气体,还是由多种气体混合成的?”(教师记下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判断和相应的人数。)2、小组活动指导(1)提问题:关于空气,我们提出了一些新问题,例 如“空气里面有什么?”“空气是否是一种单纯的气体?”“空气是由儿种气体组成的?”等等。(2)各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例如: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气体,空气是有几种气体组成的。(3)小组活动。根据问题,小组提出自己的假设。每个小组(或每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纸
3、。学生将自己的问题、自己假设、自己的想法等记录在这张记录纸上。(4)小组交流,汇报各小组的假设。(5)组织实验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提出新问题:学生对实验的分析中,可能还会提出新的问题或新的猜想。“杯中剩下的气体还能支持燃烧吗?”等。观察实验:将玻璃杯放好,点燃火柴并放入玻璃杯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记录现象:将发生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记录纸上。讨论:这个实验使我们知道了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讨论方式:学生先在自己的小组里进行讨论;然后是全班同学集体讨论。讨论时,要特别注意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组织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依据:学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教师要引导学
4、生重证据,要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经过小组同学讨论后,将大家认同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如果有什么分歧,也可以记录下来。小组的同学可以共同商量如何解决分歧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匕 全班根据各组的汇报达成共识,将全体的和自己的结论记录下来。(6)进行涂画活动并阅读资料。用不同的颜色将空气成分比例涂画出来。阅读课本提供的小资料。3、教学评价(1)经过着一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所机空气成分的资料,自己设计和制作一个“科技园地”宣传小报。(3)你还有一些什么问题或还想知道什么?4,教学札记第2课(1课时)氧 气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知道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有能支持燃烧的性质;并
5、了解氧气的用途。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3、初步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严谨塌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4、感受氧气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二、教学准备1、演示实验材料:支 架(带多用夹)、酒精灯、大试管、胶塞、棉絮、细玻璃管、胶管、高锦酸钾、火柴、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红色的水。也可以从医院购买一些医用氧气。2、分组实验材料:氧 气(每组两瓶,课前制好,用玻璃片将片将瓶口盖严,实验前再发给学生)、酒精灯、火柴、镣子、细 铁 丝(可以从废旧铁窗上拆卜 一,将表面的漆或锈用砂纸磨去)、木炭。3、氧气的用途的挂图过投影片。三、案例教学过
6、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1、回忆上我们上节课研究了空气。空气是由哪些气体混节 课 所 学 的激 发 研合而成的?空气的组成的内容。究情趣。细 心 观察气体。2、准备2、活动:引 导 学教师为每个实验小组提供了一瓶气体。(猜一猜一猜:杯中生 积 极 思猜它是那种气体?)有什么?考问题。指 导 学生 以 观 察1、认识氧气分组讨论:初 步 认实 验 的 方提问:在我们的桌上已经放好了两个集气瓶,认 识 氧气是识 氧 气 的法 研 究 氧其中一瓶是氧气。另一瓶是空气。你知道哪瓶一 种 什 么 样性质。气的性质是空气哪瓶是氧气吗?你的根据是什么?2、做氧气支持燃烧的观察实验(1)
7、木炭燃烧的实验谈话:点燃酒精灯,用镶子夹住一块木炭在的气体。分组实验。酒精灯上烧红。先把木炭放入空气瓶里,观察观 察 发 生培 养 观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取一瓶氧气,把瓶口的的现象。察 实 验 能玻璃片移开一个缝,用镜子夹住烧红的木炭慢记 录 观 察力、记录实慢伸进瓶内。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2)铁丝燃烧的实验到 的 实 验 情况。验 现 象 的能力。参照上述方法进行铁丝在空中和氧气中燃汇 报 实 验培 养 分 析烧的实验。结果。问 题 的 能讨论: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小 组 进 行讨论。力。指 导 学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愿组合也可以)学 生 可 以生 以 搜 集资 料 的 方法,
8、了解氧气的用途收集有关氧气的用途的资料。翻阅教材;可以从图书馆查阅:也可以去问有关的教师:还可以上 网 查 阅 相关的资料。如果 有 条 件 的话,最好的办法 是 自 己 亲培 养 学生 自 己 或小 组 合 作搜 集 资 料的能力。四、教学札记自录制一部分 有 关 氧 气的 应 用 的 录象片段。阅读资料阅读资料后,进行资料的整理。将 自 己 搜集 的 资 料 进行整理。培 养 学生 自 己 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交流资料。向 同 学 们展 示 自 己 整理的资料,并请 他 们 进 行评价。培 养 学生 与 人 交往 的 能力,交流信 息 的 能力。第3课(1课时)二 氧 化 碳一、教学目标
9、1、使学生知道二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空气污染的原因与危害,以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2、初步学会做说明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学习一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4、使学生体会到二氧化碳的性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二、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平底烧瓶(或大广口瓶)、带玻璃管和胶管的胶塞、食用碱粉末(既碳酸纳)、醋(盛在瓶内)、集气瓶、玻璃片、大烧杯、蜡 烛(一高一矮)、火柴、清石灰水(将石灰粉末加水、搅拌、沉淀,取上层澄清的溶液,放进瓶里,盖严,贴上标签)。2、适量的碱和醋(供制取二氧化碳
10、实验用)。3、自制泡沫灭火器(详见参考资料)。4、泡沫灭火器的构造及用法的挂图或投影片。三、案例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导入新课1、提问(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氧气的知识。氧气有什么性质?(2)空气中除了氧气以外,还有什么气体?2、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复习过去学过的知识并回答新的问题。培 养 学生 提 出 问题的能力。学 习 新课1、指导学 生 制 取二氧化碳1、介绍二氧化碳的制取怎样得到二氧化碳呢?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少,要把它从空气中分离粗来很困难。人们在实验中发现,把某些酸和碱放在一起,它们会发生反应,放出二氧化碳。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制取
11、二氧化碳。2、师生小结总结学生实验操作的情况。学生分组制取二氧化碳。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在瓶子里放一些碱的粉末,往瓶里到一些醋,可以看到醋与碱发生反应,冒出气泡,这就是二氧化碳。立即用带导管的塞子把瓶口盖严,将导管的另一端伸入集气瓶底,一会儿就能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如果看到瓶内不冒泡了,可以把瓶子摇一摇;摇也不冒泡了,就需要再加些碱或醋(一般是开始多放些碱,醋可以陆续加入)。每组收集两瓶,瓶口用玻璃片盖严。(教师巡视指导)培 养 学生 动 手 操作的能力;增 强 学 生的 观 察 能力。2、指导学 生 研 究二 氧 化 碳的性质1、观察二氧化碳是无色、无臭的气体。讲述:我们先来观察一下,瓶内的
12、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分组观察二氧化碳。汇报观察结果。:记录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课本中。小结:二氧化碳是无、无臭的气体。2、引导学生发现二氧化碳具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3、了解二 氧 化 碳的 其 他 性质指导学生实验。组织讨论: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内,燃烧的蜡烛熄灭了,这说明什么?3、引导学生发现二氧化碳具有比空气重的性质。提问:倒 二 氧 化 碳 前,烧杯内出蜡烛外,还有什么物体?杯内有空气占据空间,而又能把二氧化碳倒进去,并且把空气挤走。这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你是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矮 的 蜡 烛 先 灭,高的蜡烛后灭,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4、师生小结: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有两个性质:
13、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比空气重。5、观察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讲述: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每组都有一瓶澄清的石灰水,把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进装有空气和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内,摇一摇,观察有什么现象?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学生做说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比空气中的实验。(在烧杯里放两根点燃的蜡烛,一高一矮,将一瓶二氧化碳,像倒水一样沿烧杯内壁慢慢往烧杯里倒,注不要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讨论发言:-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一二氧化碳是自上而下慢慢充满烧杯的。烧杯里有空气。二氧化碳只有比空气重,才能像往杯内倒水一样(演示一下)自下而上把空气排走,充满杯子;如果比空气轻
14、,就倒不进去,就像不能把空倒进装满水的杯子一样。一是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二是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课本中。(装空气的瓶子里的石灰水依然澄清,装二氧化碳的瓶子里的石灰水变混浊。)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培 养 对比 实 验 能力。培 养 细致 的 观 察能力。培 养 分析 问 题 的能力。培 养 分析 和 推 理的能力。四、教学札记6、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提问:通过以上的观察实验,我们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空气中虽然也有二氧化碳,但含量太少,在短时间内不会使石灰水边浑。)这是二氧化碳的特性,可以根据这个性质鉴别二氧化碳。小
15、组汇报。大家讨论。4、探讨二 氧 化 碳的 正 负 面影响1、谈话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你推想二氧化碳有什么用图?2、讨论(1)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二氧化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二氧化碳灭火器是怎样灭火的?3、活动组织学生模拟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的活动。4、小结:根据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乐意用它来灭火,泡沫灭火器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资料:1、观察图片或教材插图。2、阅读资料学生做灭火实验。(出示泡沫灭火器的构造、用法图)在泡沫灭火器内,分别装着酸性和碱性的液体,但不混在一起;灭火时,将泡沫火火器倒过来,这两种液体就会混合,发生剧烈的反应,产生大
16、量的二氧化碳几泡沫从喷嘴喷出,覆盖在火焰上,使火熄灭。第 4 课(2 课时)燃烧与灭火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了解灭火的一些常用方法。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的能力。3、具有安全用火的意识和行为。二、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铁片、试管夹、灭火学具、火柴、蜡烛、旧铁桶等。2、有关灭火方法的挂图、光盘、录象资料等。三、案例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导入新课1、提问复习过去学培养学生提引出问题(I)氧气有什么性质?过的知识并回出问题的能力。(2)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答新的问题。2、谈话学生发言。在前两
17、节课里,我们反复地谈到燃烧。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燃烧是怎么回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燃烧和灭火”这个问题。回答问题。学习新课1、认识燃烧和易燃物小组看图。激发学生对(1)提出问题:你见过哪些燃烧现交流和讨论。燃烧的研究兴象?趣。(2)组织讨论和记录学生进行讨指导学生认论。识燃烧现象。哪些物体容易燃烧?哪些物体不容学生填写记使学生认识易燃烧?并分别记录下来。录。易燃物。2、燃烧的条件学生思考与(1)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燃烧需学生讨论问判断燃烧需要要哪些条件?题。的条件。(2)推测:根据问题进行推测,三选择推测答个推测答案,你同意哪一条就在那一条的()里 面“J二案。(3)谈话:取一根火柴,不
18、用火点认识燃烧需燃,也不摩擦,把它放在铁盘上,它能要一定的条件,不能马上燃烧,为什么?既综合认识燃(4)实验:取一根火柴,把它放在学生边做实烧的三个条件。铁盘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会发生什验,边记录实验么现象?现象和结果。(5)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进行小结。汇报实验结果。3、燃烧的利与弊学生讨论:指导学生认谈话:我们要研究燃烧的条件,是为燃烧对我们识燃烧给我们了更好地掌握燃烧的规律,因为燃烧与有什么好处?带来幸福,也给人有密切的关系。燃烧给我们带 来II那 些 灾害?我们带来灾害。4、安全用火我们应该怎增强学生安(1)讲述:引起火灾的原因很多,样预防火灾?全用火和自我其中有很多是由于麻痹和不慎
19、引起的,学生讨论:保护的意识还有的是由于小朋友玩火引起的,所1、我 们 怎 样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防火。预 防 火四、教学札记(2)各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的情况。(3)教师小结:预防火灾,人人有责。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玩火;在城市内,禁止燃放鞭炮;在农村,不要在草堆和其他易燃物附近燃放鞭炮。遇到火灾,我们要给1 1 9 打电话,或者呼喊大人救火。灾?2、我 们 遇 到火 灾 怎 么办?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汇报交流,例如演小品、模拟火场逃生等。第 5课(2 课时)地 球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表等概貌。2、通过对地球及一些自然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概括能
20、力和想象能力。3、激发学生了解地球、探索地球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4、向学生进行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教育。二、教学准备1、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地球上的水、山脉、丘陵、平原、湖泊及动植物的图片。2、地球形状与大小的示意图(赤道周长、子午圈长等)。三、案例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谈话: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什么样的?你了解关于死囚的事情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地球的故事。(二)学习新课1、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提问:观察地球的彩色图片,从照片上我们能知道什么?(2)学生分小组讨论和交流。(你是怎样知道地球的形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有多大的?)(3)指导学生阅读资料。2、人类
21、是怎样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1)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呢?(2)请同学们看看自己手中的材料,也可以看一看我们课文提供的材料,小组进行讨论。(3)教师介绍一些关于人类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其他故事。3、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的概况(1)我们在讨论人类是怎样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时候,有的同学提出了地球上和地球内部都有什么样的问题,所以我们请同学们讨论“地球的表面有什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等问题。(2)请你们资源结成小组,选 择1 2个问题进行有重点的讨论。(3)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推荐出小组的代表向全班进行汇报。(4)教师播放一些有关地
22、表形态的录象片过展示一些有关地球内部的图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地球的情感。4、师生总结地球是一个球体。在地球表面有高山、平原、海洋、河流、湖泊等。在那里生活着人类和各种各样的生物。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是我们可爱的家园。5、教学札记第 6 课(1课时)昼夜交替一、教学目标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了解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2、初步学会演示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3、通过研究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发析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4、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二、教学准备1、每组两个小地球仪、两个电筒。2、村庄的白天
23、和黑夜的图片、太阳东升西落的图片。3、有关地球自转的光盘或网络资料。三、案例教学过程(-)教学引入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 地球课,了解了许多关于地球的事情。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地球上发生的自然现象。(二)学习新课1、观察白天和黑夜的特征教师谈话:(出示村庄的白天和黑夜的图片)(1)说一说:看到了这幅图片,你想到可什么?(2)提出问题:两幅图有什么区别?白天和黑夜交替的出现与什么有关系?地球上的白天或黑夜是怎么来的呢?2、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1)教师谈话:白天和黑夜交替的出现与什么有关系?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能不能说明昼夜形成的原因呢?请同学们设计个实验,来说明你的想法。(2)学生设计证明
24、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3)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模拟实验。(这是对比实验。用的是同样大的地球仪,地球仪受到同样多的光照。用灯光或蜡烛的光表示太阳,用地球仪表示地球。在两个地球仪上,分别贴上一个标记。一个地球仪不动,另一个地球仪在围绕轴转动)(4)分小组进行实验和观察。说实验要求。观察实验现象。小组填写观察结果。(5)学生汇报:在这个实验中,自己有什么发现。3、组织讨论组织学生要论关于昼夜交替的问题,引起学生分析和归纳概括关于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1)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出现,告诉了我们什么?(2)如果没有昼夜的交替,会发生什么现象呢?(3)为什么太阳东升西落会循环出现?4、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资
25、料(1)自学。(2)根据本课的学习,提出新的问题。5、教师小结经过同学们的认真研究,我们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了解了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的同学们认真地观察,仔细的做模拟实验,相互团结合作,体现了一种认真做科学的敬业精神,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四、教学札记第7课(1课时)四季变化(选讲课:见教师教学用书)第 8课(2 课时)爱护地球家园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地球是人类和生物的共有家园。2、激发学生爱护地球家园、保护地球家园的情感和责任感。3、养成爱护地球家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良好行为习惯。二、教学准备1、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的图片和人们破坏环境的图片资料。2、政府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第四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