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生理.pdf
《考研生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生理.pdf(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研生理绪论1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2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之为兴奋。3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有应激性,为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有兴奋性。.4反馈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断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称为反馈控制系统。5负反馈:如在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这样的反馈称为负反馈。在人体正常体温、血压、心率和某些激素水
2、平等指标的维持过程中,负反馈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6正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活动,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概念1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肌小节。肌肉安静时肌小节的长度约为2.02.2微米。2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夸膜电位、膜电位)3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4收缩藕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一收缩藕联。5阈刺激: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强
3、度称为阈刺激。6肌肉收缩时,长度缩度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又称为等张收缩。7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收缩。8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所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9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员,也可称运动单位募集。二.判断,选择1、肌细胞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2、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成。粗肌丝主要有肌球蛋白(肌凝蛋白)组成。许多肌球蛋白的杆状部分集束构成粗肌丝的主干,其头向外突出,形成横桥。横桥部具有A T P (三磷酸腺甘)酶活性,可分解A T P而获得能量,用于横桥运动。细肌丝又要
4、有肌动蛋白,(又肌纤蛋白)、原肌球蛋白(又称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又称原宁蛋白)组成。3、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K+由细胞内向外流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把静息电位称 为K+平衡电位。、由于动作主要是N a+由外向内流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静息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4、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粘滞性。5、阈刺激可以作为评定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刺激小表示组织的兴奋性高,阈刺激大示组织的兴奋性低。6、等动练习是提高肌肉练习的有效手段。7、肌肉做持续最大收缩时运动单位的动员达到最大水平,肌肉力量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运动单位的动员基本保持不变。肌肉用5 0%最大力量持续收缩时肌力与运动
5、单位动员的关系随着收缩时间的延长参与工作的运动单位会发生疲劳,要保持力量不变就需要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因而运动单位的动员会逐渐增加。8、肌纤维类型的划分:根据收缩速度,可分为快肌纤维、慢肌纤维。根据收缩及代谢类型,可分为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和慢缩氧化型。根据收缩特性及色泽,也可为快缩白、慢缩红和慢缩红三种类型。一 不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快肌纤维的直径较慢肌纤维大,含有较多的收缩蛋白。快肌纤维的肌浆网也较慢肌纤维发达。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较快肌纤维丰富。二 生理学特征。1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2慢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
6、显大于慢肌运动单位。3肌纤维类型与疲劳和慢肌纤维相比,快肌纤维在收缩时能产生较大的力量,但容易疲劳。慢肌纤维抵抗疲劳的能力比快肌纤维强的多。三 代谢特征。慢肌纤维中作为氧化反应场所的线粒体大而多,线粒体蛋白的含量也较快肌纤维多;快肌纤维中线粒体的体积小,而且数量少,线粒体蛋白含量也少。快肌纤维的无氧代谢能力较慢肌纤维高。9、在运动中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参与工作的程度依运动强度而定。在以较低的强度运动时,慢肌纤维首先被动员;而在运动强度较大时,快肌纤维首先被动员。研究发现,运动员的肌纤维组成具有项目特点。参加时间短、强度大的项目的运动员,其骨骼肌中的快肌纤维百分比较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高。而从
7、事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慢肌纤维百分比却高于非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既需要耐力有需要速度项目的运动员,其肌肉中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百分比相当。第二章血液一、概念1、细胞比容或压积:在血细胞中主要是红细胞,它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红细胞比容或压积。男子约为4 0%5 0%,女子3 7%4 8%2、环境:血液和组织液都是细胞外液。他们的化学组成和理化特性,如酸碱度、渗透压以及温度的变化,都将不同程度的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因此,为了区别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3、碱储备:血液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 0 0 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4、运动性贫血
8、、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里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量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底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又叫假性贫血。二、选择,判断1、血液是一种粘滞的液体,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2、内环境被称为细胞外液。3、血液渗透压由两部分组成,由晶体物质所产生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重要为晶体渗透压,胶体物质所产生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近似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0.9%N a c l (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4、红细胞在高渗的N a c l 溶液中,由于高渗溶液吸水力强,红细胞失水发生皱缩,功能丧失。在低渗的N
9、a c l 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胞内较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红细胞解体,产生溶血。5、正常人血浆的P H 值约为7.3 5 7.4 5。平均值为7.4。6、血液中主要的缓冲对是N a H c o 3/N a I l c o 3 比值为2 0:1 时缓冲效果最好。-7、正常成年男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为4 5 0 5 5 0 万个,女子约为3 8 0 4 6 0万个。8、正常人安静时血液中白细胞数约为每立方毫米4 0 0 0 1 0 0 0 0 个。9、运动引起的白细胞增多称为肌动白细胞增多,分为三个时相,淋巴增多时相,中性粒时相和中毒时相。淋巴细胞增多时相在肌肉始动工作时,短时间轻微
10、体力活动后及赛前状态都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时相是有训练的运动员在进行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或大强度运动后出现的。中毒时相是没有训练的人在进行长时间的、大强度的力竭运动时,引起造血器官机能下降的不良反应。10、血红蛋白的含量,正常人,男 子12 16克,女 子11 15克。运动不能超过17克。对运动员血红蛋白的评定可以帮助判断有氧工作能力(受遗传影响),可用于选材。选材标准波动小、血红蛋白值高。11、一次性运动可以引起红细胞数量的增加。三、简 述(一般了解)血液的功能一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血液能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等的相对稳定。二 运输作用血液
11、不短地将从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又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和尿素等运输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三 调节作用血液是神经-体液调节的媒介,通过皮肤的血管舒缩活动,血液在调节体温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四防御和保护作用白细胞对于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都有吞噬分解作用,称为细胞防御。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止血作用。第三章循环机能一、概念1自动节律性:是指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地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心肌自律性起源于心肌的自律细胞,自律细胞存在于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内。2窦性心率:在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中以窦房结的自律细胞自律性最高,为正
12、常心脏活动的起搏点,从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窦性心率。3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4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正常人安静时,心率约为60 100次之间。5心输出量:一般是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通常所说的心输出量是每分输出量。6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7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开/分每平方米)8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3.03.5L/min m29心力贮备:心输出两随机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原功能贮备,或心力贮备.10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血压形成的条件是心
13、血管内有血液充盈。11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可引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12减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静动脉和主动脉弓的传入冲动分别经窦神经和神经进入延髓后,一方面使心迷走中枢活动加强,另一方面,使心交感中枢和交感血管壁中枢活动减弱。这种中枢通过改变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兴奋性来调节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其总的效果是使心脏活动不致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底水平上。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为减压反射。二、选择,判断1、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
14、自动节律性:窦性心率的正常范围在60 100次之间。超 过100次称为窦性心率过速,慢 于6 0次称为窦性心率过缓。(二)传导性: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和与普通心肌细胞相连的浦肯野氏纤维。兴奋在房室交接处传导的速度较慢。传导延搁时间较长,这就使心房收缩后,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起心室的收缩,因此,心房收缩可进一步将血液挤入心室,使心室在收缩前有充分的血液充盈,有利于心室的射血。心房内和心室内兴奋传导的速度较快,这就使兴奋几乎同时传到所有的心房肌和心室肌,从而使心房肌或心室肌产生同步收缩。(三)传导性: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心肌的兴奋性(同骨骼肌一样)都要
15、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但和骨骼肌细胞相比,心肌细胞兴奋性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正是这种特点是心脏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四)收缩性:心肌收缩的特点,1由于心肌细胞的肌质网终池很不发达,所以,对细胞外液的Ca+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2、“全或无”同步收缩。心房和心室内的特殊传导系统传导速度快,心肌细胞间闰盘处的电阻有低,从而引起心房肌或心室肌同时收缩。3、不发生强直收缩。和骨骼肌细胞相比,心肌细胞兴奋性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正是这种特点是心脏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2、每个人的心率增加都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叫最大心率。最 大 心 率(次/分)220-年龄3、主
16、动脉和大动脉管壁较厚,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所以从功能上说,主动脉和大动脉可称为弹性贮器血管.4、毛细血管壁仅由一层扁平内皮细胞构成,其外层又有一薄层基膜,故通透性很大,成为血管内血液与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因此毛细血管又称为交换血管。5、正常人安静时,收缩压为1 0 0 1 2 0 m m h g,舒张压为60 80 m m h g.脉压为3 0 4 0 m m h g,安静时舒张压高于95m m h g,即可认为是高血压。舒张压低于50 m m h g,收缩压低于90 m m h g 则认为是低血压。6、运动时,每搏输出量增加,故收缩压也升高。7、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中的心
17、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中的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的作用: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它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量加强。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它对心脏有抑制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量减弱。8、延髓的心血管中枢是调节控制心血管活动的其本中枢三、论述1 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1心率和每搏输出量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可使每分输出量增加。但是心率过快时,每个心动周期缩短,特别是舒张期缩短时更加明显,因此,心室没有足够的充盈时间,以至使每搏输出量减少。心率加快了,但由于每搏输出量显著减少,每分输出量仍然减少了,故一般体力较差者,当心率超过1 4
18、 0 T 50 次/分时,每分输出量减少。反之,如果心率过缓(低 于 4 0 次/分),虽然舒张期延长了,心脏能获得足够的血液充盈,是每搏输出量有所增加,但因心率过低,每分输出两同样会减少。运动员、特别是耐力项目运动员,虽然心率较低,但由于心肌发达,收缩力强,每搏输出量高,从而能保证正常的心输出量。2心肌收缩力心肌纤维收缩力与心肌纤维的收缩前的“初长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心室舒张时充盈量越多,则心肌纤维的被拉长的程度越大,心室收缩力也越强,从而使每搏输出量增多:反之,则心室舒张时容积小,每搏输出量少。3静脉回流量心脏输出的血量来自静脉回流,静脉回流量的增加是心输出量持续增加的前提。2动脉血压
19、的影响因素?1心脏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反之,当每搏输出量减少时。则收缩压减低,脉压减小。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运动中,每搏输出量增加,故收缩压也升高。2心率如果心率加快,而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都没有变化时,由于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液也就减少;所以心舒期末,贮存于大动脉中的血液就多,舒张期血压也就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则舒张压减低,脉压增大。3外 周 阻 力(自己总结)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4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
20、用(自己总结)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也就是有减小脉压的作用。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足够地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3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窦性心动徐缓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低至40-6 0 次/分,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这是由于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的结果窦性心动徐缓是可逆的,即使安静已降到40 次/分的优秀运动员,停止训练多年后,有些人的心率也可恢复接近正常值。一般认为运动员的窦性心动徐缓是经过长期训练后心功能改
21、善的良好反应,故可将窦性心动徐缓作为训练程度的参考指标。二 运动性心脏增大运动训练可使心脏增大。病理性增大的心脏扩张、松弛,收缩时射血能力弱,心力贮备低,心肌纤维A T P 酶活性下降,不能承受哪怕是轻微的体力负荷。而运动性增大的心脏,外型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其重量一般不超过5 0 0 克。因此,运动性心脏增大是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应。以静力及力量性运动为主的投掷、摔跤和举重运动员心脏的增大是以心肌增厚为主;而游泳和长跑等耐力性运动员的心脏增大却以心室腔增大为主。三 心 血 管 机 能 改 善 1 从事最大运动时,一般人和运动员的心率都可达到同样的高度,但运动员的每搏输出量可增加,
22、运动员每搏输出量的增加是心脏对运动训练的适应。2 经过训练新心肌的细微结构回发生改变,心肌纤维A T P 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C a 2+的贮存、释放和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 T P 再合成速度增加,冠脉供血良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3也可使调节机能得到改善。有训练者在进行定量动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第四章.呼吸机能1、概念1 呼吸:人体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都是,通过氧化体内的营养物质获得。为此,人体必须从外界不断的摄入氧气,同时不断的将体内的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这种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2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其特点是:吸气时,
23、依靠膈肌和肋间外肌的收缩使胸廓扩大,完成吸气过程,呼气时,依靠膈肌和肋间外肌的舒张使胸廓恢复,完成呼气过程。3气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潮气量。4补吸气量:平静吸气后,再做最大吸气时,增补吸入的气量,称为补吸气量。正常成年人 15 0 0-2 0 0 0 m l5深吸气量: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6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肺活量为潮气量,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或为深吸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男 3 5 0 0 m l,女 2 5 0 0 m l。7肺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一般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故也称每分通气量。每分通气量=呼吸深度
24、*呼吸频率。安静时成年人的每分通气量为6 8 L,8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实际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9解剖无效腔:每次吸入的新鲜气体,有一小部分将留在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腔内,由于这部分的管腔因其解剖特征没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其管腔内的气体就气体交换来说是无效的,故这部分管腔称为解剖无效腔。10 生理无效腔:未能发生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之和称为生理无效腔。11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时间肺活量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动态指标。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
25、性是否降低、气道是否狭窄、呼吸阻力是否增加等情况。1 2 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称为最大通气量。是衡量通气功能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评价受试者的通气储备能力。1 3 Hb 的氧容量:每 1 0 0 毫升血浆中Hb 与氧气结合的最大量。1 4Hb 的氧含量:每 1 0 0 毫升血浆中Hb 与氧气结合的量。1 5Hb 的氧饱和度:H b 的氯含量所占U b 的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H b 的氧饱和度1 6氧离曲线:又 称 1 1 b 解离曲线是表示P o 2 与 Hb 结合氧气量关系或P 0 2 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1 7 氧利用率:每 1 0 0 毫升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生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