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教案9篇.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忆江南》教案9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忆江南》教案9篇.pdf(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忆江南教案忆江南教案 9 9 篇篇忆江南教案忆江南教案 篇篇 1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诵读、背诵忆江南。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3、能对这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辨诗词一、导入新课,初辨诗词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板书课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3、读读这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二、了解作者,理解题意二、了解作者,理解题意1、介绍作者: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
2、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2、简介时代背景。3、解题:“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三、一读再读,读懂课文1、自读忆江南: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
3、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2、互动学习:全班交流活动。(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插图仔细体会诗中意境;再读想象更广阔的画面,而后语言描述。)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背诵并抄写忆江南。忆江南教案忆江南教案 篇篇 2 2教案教案示例重难点分析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创作背景的介绍。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明确目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写作背景介绍,“歌”的介绍。2描写,叙事、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3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二)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抒情言志之作,杜甫身处漏雨茅
4、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三)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情况(1)字词怒号(ho)三重(chng)茅 挂罥(jun)布衾(qn)大庇(b)突兀(w)(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2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2)找出例句分析诗中所用的表达方式。(3)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检查自读情况:(1)解释下列字词:秋高(秋深)三重茅(几层茅草)洒(散落)冒(挂)忍能(这样)俄顷(一会儿)漠漠(灰蒙蒙的)向昏黑(渐近,将近)衾(被子)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何由
5、彻(彻晓,到天亮)寒士(贫寒)突兀(高耸的样子)见(同“现”)(2)诗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明确)诗中采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如第一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把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狂风肆虐的景象。“茅飞渡江酒江郊下者飘转沉塘拗。”描绘了茅屋为秋风摧残的惨态,再如第3 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风漠漠向昏黑。”写出了接近傍晚时的凄凉。叙事,如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杖自叹息。”一个“自”字,总收一二两段,写出了诗人在茅草被抢之后的孤独、悲苦。再如第三段“布衾多年冷似铁,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了国家的安危。抒情,如第四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
6、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明确诗歌篇末点题,“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乃是画龙点睛之笔,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5学生再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6小组推荐一名成员参加感情朗诵诗歌竞赛。7集体背诵诗歌。(四)总结、扩展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在雨夜屋漏、长夜难眠之际,诗人心忧天下,想到的是普天下的受苦人,而宁可舍弃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作者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而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襟更令人肃然起敬。全诗语言浅显,却有极
7、强的震撼力。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曾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请同学们课后找资料阅读,更好地感受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五)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诗歌。第二课时()明确目标学习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l写作背景介绍。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爱国的忧思。(二)整体感知这两首都是抒情言志之作,李贺怀才不遇,犹思弃文习武,为国立功;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思为国戍边,梦赴战场。(三)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情况(1)字词 戍(sh)阑(ln)(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2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8、。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诗歌,要求:(1)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2)能够比较两首诗。4检查自读情况(1)解释下列字词:吴钩(刀名,刃稍弯。)关山五十州(泛指当时藩镇割据地区。)凌烟阁(楼阁名,在唐朝首都长安,这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所建的殿阁。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643 年,在阁上画了24 位开国功臣的像。)若个(哪个)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指很高的爵位。)不自哀(即不为自己悲哀。)戍(守卫。戍轮台。戍守边疆。轮台,轮古地名,在今_轮台东南。汉武帝时曾派兵在这里屯田驻守。这里借指我国北方边疆。)夜阑(深夜。阑,尽,指夜深。)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冰河(泛指北方冰冻的河流。这里指寒冷的北国
9、战场。)入梦(指进入梦境,梦见。)(2)指名赏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明确句: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句:夜深了,躺在床上听到风吹雨打的声音,我不由得梦见自己骑着身被铁甲的战马,奔向冰天雪地的战场。这两句诗记梦,写因关心国事而形成的戎马征战的梦幻,从而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由杀敌,一腔御侮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
10、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3)比较:南园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相同点:都饱含着爱国忧思。李贺愿意弃文就武,为国效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通过僵卧孤村,夜听风雨及梦思为国征战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不同点:两诗在格调上有所不同:李诗辞愈显豁,情怀激越。而陆诗则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为国成轮台”的壮志巧妙地融合起来,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更完满的表现。5学生自由朗读直至能背诵诗歌。6指名背诵后集体背诵。(四)总结、扩展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忧思,课后阅读南园的另十二首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另一首更好地体会,学习诗人的
11、爱国主义精神。(五)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诗歌。第三课时()明确目标学习已亥杂诗和忆江南1写作背景介绍。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二)整体感知己亥杂诗是抒情言志作,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思为国效力。温庭筠的小词,绮丽清新,描摹出江南女儿的相思之情。(三)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情况字词 吟鞭(yn)脉脉(m)2学习已亥杂诗(l)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诗歌,要求: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古代诗人咏叹落花的作品很多,其中也不乏俊爽昂扬者。但像龚自珍这样歌颂和肯定落花的名作尚不多见。“落红
12、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二句的构思,境界如何访谈谈你的理解。(4)检查自读情况:解释下列字词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落红(落花)指名赏析:明确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作者自幼居住北京,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北京做官,他从二十九岁起在北京任官职,和许多有革新思想的朋友交往。对他来说,北京可称第二故乡。如今壮志未酬,行将远离,不能不勾起无限的愁思。句:这句化用唐刘禹锡“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长安东门)外即天涯”诗意,说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东指:作者当日从北京外城东面的厂渠门出城。这首诗的前两句,用楚辞庄忌 哀时命“处卓卓而目远兮,志浩荡而伤怀
13、”的诗意,表现作者关心国事而又志不得伸的愁苦感情。蒋红二句说,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5)学生自山朗读直至能背诵。(6)指名背诵后集体的背诵。3学习忆江南(1)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词句的意思。你是怎样理解忆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的意蕴的?展开想像,写片段作文,描绘这首词所表现出的意境。(4)检查自读情况:解释下列字词:斜晖(夕阳的斜光。)脉脉(静默的样子。指含情之状。)悠悠(娴
14、静的样子)肠断(形容极为伤心。)白蘋洲(开满白色蘋花的水中小块陆地。古代诗词中常用以代指分别的地方。)指名赏析明确斜晖句的意思说:对着夕阳欲下,以含情而视,但终不见来船,只见一片江水悠悠。肠断句:因过尽千帆皆非所欲观者,所以遥看白蘋洲而为之极度伤心。“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使读者字视野陡然开阔,感受到寄情于景之时,有一种情思荡漾、空中传恨之感,形成绵远悠扬的风致。而结句的“肠断白蘋洲”,则又令人从“惟见分手处,白蘋满芳洲”的联想中,使感情落在实处,有一种“加重?“倍增”的效果。二句相连,可谓虚实并列。(5)学生自由朗读直至能背诵。(6)指名背诵后集体背诵。(四)总结、扩展己亥杂诗写作者辞官离京
15、,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在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忆江南主要描摹了江南好的相思之梦。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其余的已亥杂诗忆江南,比较它们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五)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诗歌。探究活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提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这两句话是说那些儿童的品行不好吗?为什么?解说:不是。这是一幅顽童戏谑的场景。作者据实写来,以此引出对“家贫如此”、“长夜沾湿”的描述,最终是要引出作者对天下寒士的关注。忆江南教案忆江南教案 篇篇 3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及新词,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6、,背诵古词,默写忆江南;2、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第一板块 赏歌导入新课播放忆江南1、简介江南。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但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 27 个字的忆江南。那么,这首 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简介
17、作者白居易第二板块 读出词中美景读通词句 感受节奏美1、初读诗词,说一说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2、介绍“词”与“词牌名”。3、再读诗词,读准字音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停顿。4、指名读。5、教师指导读“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品读词句 感受风景美1、“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忆景2、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1)“日出江花红胜火”说说自己的理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春来江水绿如蓝”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仿佛了什么)(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
18、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4)男女生合作读。3、如此景致,作者是听别人说的呢?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旧曾谙”4、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难怪诗人要由衷的赞叹“江南好”。读着“江南好”三个字,我们还会情不自禁想起哪些关于写江南的诗句来呢?道不完的江南美景,诵不完的江南诗词,但是白居易却只用了三个字道尽了江南好。5、学生齐读一、二句。第三板块 体悟景中深情忆人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出示资料:白居易任刺史满三年,就要离开杭州了。三年来,他带领百姓筑起了一道美丽的湖堤,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留下了 200 首杰出的诗篇,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好友。
19、离别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离开杭州之后,白居易又在苏州做过几年官,晚年居于洛阳。公元838 年,离开杭州整整 13 年的大诗人,已经 67 岁了,他在洛阳香山脚下,深情地遥望江南。他多想重回杭州啊!但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终未成行。他只能将一腔思念,托付于忆江南。直到去世,他魂牵梦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再也没有能够旧地重游。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3、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4、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5、学生齐背全词。第四板块 课外拓展赏词1诗人在用生花
20、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却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便又写下了另外两首。2课件出示: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古诗词忆江南反思:古诗词忆江南反思:春天的美景直观地带给人美好的遐想,那么怎样和学生一起品味春色呢?忆江南就是将春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诗,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美”。它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
21、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作者看到这一切,以诗歌的方式记载着历史。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通过点拨引导现在的学生做个有思想的人。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说“江南”、“旧曾谙”、“红胜火”等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由串讲诗意:千里江南,绿数红花互相掩映。有临水的江花,江中的水绿如蓝,。那许多红胜火的江花,再让学生找一找江南的春天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样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忆江南教案忆江南教案 篇篇 4 4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忆江南 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诗人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
22、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_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江南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词这种体裁,教师可以做简单介绍。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对作者描写的江南美景能够欣赏,对作者对江南景色的赞美之情可以理解,但都是粗浅的认识,透过短短 27 个字,理解江南景色的特点和作者的江南情怀,对学生确属不易。所以,教学中,分层次逐步推进深入的朗读欣赏就显得尤其重要。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
23、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2.能正确认识、理解生字新词,正确书写“谙”字。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看注释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教师准备熟读教材,熟读课标、制作多媒体课件。环境准备络教学环境、白板软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一)谈话导入。(二)简介诗人“白居易”。
24、(三)揭题(板书课题:忆江南)。(四)了解什么是词。1.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词和诗的不同。2.师相机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外一种文学体裁“词”,因为句子的长短不一,所以我们又叫它长短句。设计意图1.开头先以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介绍诗人,让学生对作者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直奔主题,这样既简洁又明快。2.对词和词牌名的简单介绍,体现了对中国诗词文化知识的渗透。二、初读感知,欣赏江南(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把课文读通顺)。2.指名朗读,评议后再读。(二)学习生字“谙”。要求:读准音,认清形,理解意思,并能正确书写。1.指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忆江南 江南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