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北京市2017-2021年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pdf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北京市2017-2021年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北京市2017-2021年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pdf(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05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五年中考真题11-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韭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2、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乃始就学一蹴而就瓯事论事功成名旗B.结友而别别来无恙久别重逢依依惜别C.无以蒙远勤劳皇富闲情逸窜学以到用D.意与日去去国怀乡相去甚远去粗取精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翻译:只是应当广泛地阅读,了解一些历史事件。理解:孙权认为吕蒙阅读面窄,建议他在学习经学之外,还要学点历史。【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翻译:兄长怎么这么晚才知道这件事呢!理解:鲁肃很晚才知道吕蒙有管理才干,吕蒙对此感到很失望。【丙】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
3、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理解:“才”“学”“志”关系紧密,“才”要依靠学习来增长,而学习的效果则与“志”有关。10.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材料一】初,遇 善 治 老子。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 云“必当先读百遍”0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取 材 于 三国志 魏 志 王肃传裴松之注)【材料二】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 十一二。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取材于秦观 精骑集序
4、)注:遇 指董遇,东汉学者。惩艾 惩治,惩戒。囊时 从前。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障碍,如吕蒙所提“,跟随董遇学习的人所说“”,都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这需要人们立志勤学来解决。而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警惕“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秦 观“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十一二”的经历,则进一步 提 醒 人 们 。【答案】8.B9.丙10.军中多务苦渴无日 趁青春年少抓紧时间学习【解析】【8题详解】考查对多义词的辨析。A.从事/成功/根据/完成;B.都 是“分别”的意思;C.达到/达到,实现/情趣/达到,实现;D.逝去/离开/距离/除去,除掉;故选B。【9题详解】甲句错误,正确翻译是:只是应当粗
5、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重点词语,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指历史。甲句理解有误,孙权认为吕蒙因“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乙句错误,正确翻译是:长兄知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重点词语,见事,知晓事情。乙句理解有误,“土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故选丙。【10题详解】考查学生的分析
6、比较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提示从文中分析语句作答。第一空,根 据“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障碍”的提示,从 孙权劝学中寻找句子,孙权作为吴国之主,他鼓励吕蒙要多学习,而吕蒙却以“军中多务”找借口推托。第二空,由题干中“跟随堇遇学习的人 都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不难找到材料一中的语句“苦渴无日”,即是答案;第三空,秦观在这篇短文中叙述了他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至后来常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情况。他后悔自己以前的行为,意在告诫提醒人们:要珍惜青春岁月多读书,勤奋学习,以免老大徒伤悲。【点睛】参考译文【一】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
7、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土别三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长兄知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二】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
8、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乂怎么来得及?【材料一】当初,董 遇 对 老子很有研究,有读书人想向他求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一定应当先读很多遍书”。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中空闲下来的时间;夜晚,不必下地劳动,这是一天中空闲下
9、来的时间;雨天,不方便出门干活,也是空闲下来的时间。”【材料二】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用发愤读书的态度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行为;但聪明智慧已经衰竭,几乎比不上早先的十分之一二。因此,我虽然勤奋下苦功读书,却常常因为善忘而荒废了学业12-202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阅 读 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曹刿论战 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
10、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曹刿请卑如多识广如义勇为各抒己见B.小停未孚言而有停杳无音停值手拈来C.公与之乘乘风破浪蓼虚而入乘兴而来D.遂逐齐师出师未捷百万雄师仁
11、义之师10.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 凭 借(这个条件)打一仗。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具备了迎战的条件。【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理解: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认为可以追击敌人了。11.“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
12、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材料一秦穆公兴兵袭郑,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 郑伯之命,犒 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久以存郑国。(取 材 于 淮南子氾论训)材料二时汉方事 匈奴,式 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久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日:“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日:“子何欲?”式日:“天子诛勾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取 材 于 汉 书 公孙弘卜式兄宽传)注:袭 偷袭。贾人 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矫 假托。犒 犒劳。宾 以客礼对待。却之 使秦军撤退。事 这里指抵抗。式卜式
13、。人名。输 交纳。边 边防。【答案】9.D10.【甲】1 1.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解析】【9 题详解】A.觐见/看见/看见/见解;B.信用/信用/消息/随便,放任;C.坐(车)/凭借,依仗/利用、趁/利用、趁;D.都 是“军队”的意思;故选D。【1 0 题详解】乙“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错误。原文是“惧有伏焉”,意思是“恐 怕(齐军)设伏”,并非齐军真的设了伏兵。【1 1 题详解】本题考查发散思维。首先要理解 位卑未敢忘忧国”
14、的含义,即答题时要紧扣两个要素,一是身份低微,二是不忘担忧国事。材料一中,“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写弦高本是普通商人,即位卑;“乃矫郑伯之命,犒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写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即未敢忘忧国。材料二中,“自小牧羊”写卜式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即位卑;“愿输家财半助边”“天子诛勾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写他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即未敢忘忧国。【点睛】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
15、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 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 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到了那一
16、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
17、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材料一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时,经过东周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恰往西去贩牛,在东周和郑国之间碰到了秦军,于是弦高假托郑国君的命令,用卜二头牛犒劳秦军、礼待秦军,使秦军以为郑国已知道这次偷袭计划而不敢贸然前进,只得撤退,从而保存了郑国。材料二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你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13-2
18、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 自 孟 子 告子下)1 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C.衡于虑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D.征于色声色俱厉
19、眉飞色舞喜形于色1 1.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1 2.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
20、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链接材料一】赵襄子攻瞿,胜老人、中人囹,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拎饭少,有忧色。左右日:“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日:“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日: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节 选 自 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链接材料二】(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久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节 选 自 贞观政要 君道
21、第一)注:赵襄子 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翟(出)春秋时期的国家。老人、中人 翟国的两座城池。技(t u d n)饭 捏成团的饭。虞 考虑,防范。从 同“纵”。罄(q i n g)用尽,消耗殆尽。干戈不戢(j i)战事终年不休。殒(y C i n)死亡。【答案】1 0.D1 1.B1 2.(1)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会灭亡。是生于忧患的体现。(2)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身首异处,被天下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解析】【1 0 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A
22、:被选拔/提出/举动、向上抬/行动。B:犯过错/经过/过错/超过。C:思虑/忧虑/考虑/思虑。D:都 是“脸色、神态”的意思。故选D。【1 1 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甲:“有做不完的事”表述有误,应 该 是“使他做事不顺”。故选乙。【1 2 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迁移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材料一中“襄子方食拉饭,有忧色”“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是忧患的体现。材料二中“恃其富强,不虞后患”最后落得失败的下场,是死于安乐的体现。据此作答。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
23、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
24、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材 料 赵 襄 子 派 新 推 穆 子 攻 打 翟 国,攻下了左人城、中人城。新稚穆子派使者回来报告襄子,襄子正在吃持成财的饭,听 以后,脸上现出忧愁的神色。身边的人说:“一下子攻下两座城,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事,现在您却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襄子说:“长江黄河涨水,不超过三天就会退落,疾风暴雨不能整天刮整天下。现在我们赵氏的品行,没有丰厚的蓄积,一下子攻下两座城,灭亡恐怕要让我赶上了!”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忧虑是昌盛的基础,喜悦是灭亡的起点。材料二:(隋炀帝)不过是依仗国家富强有恃无恐,而不考虑后
25、患。他驱使百姓顺从自己的奢欲,搜刮全天下的财物尽情挥霍,挑选全国的美女,往域外探寻珍宝。装饰宫苑,构筑楼台,徭役无穷无尽,战事终年不休。君臣间外表威严庄重,内心猜忌险恶。奸佞邪恶的进谗者受福不浅,忠诚正直的人却连性命都难保。君臣上下互相欺蒙,离心离德,百姓不堪忍受,国家从此分崩离析。于是一度曾统治四海的国君,竟死在匹夫之手,其子孙也被斩尽杀绝,被天下人所耻笑,这能不令人痛心吗?14-2018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阅 读 出师表(节选),完成下面小题。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阅读 答案 解析 北京市 2017 2021 年中 模拟 语文试题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