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中语文九年级复习电子版教案五篇.pdf
《2021年初中语文九年级复习电子版教案五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初中语文九年级复习电子版教案五篇.pdf(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1 年初中语文九年级复习电子版教案五篇年初中语文九年级复习电子版教案五篇小学九年级语文教案小学九年级语文教案 1 1隆中对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明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2.理解时年 27 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教学难点:1.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理解。2.关于历史人名及故事。3.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明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
2、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二.课文朗读。(范读,齐读,指名读相关段落)三.作家与作品。1.文章出处。(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所著三国志共 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2.介绍关于三国志:三国志是历史散文。记载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三国志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划,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物征,文学价值很高。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
3、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3.文中当时的人物介绍:曹操:汉室丞相,挟天子而令诸侯(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基本统一黄河流域;207 年北征乌桓,取得胜利,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牢固地占有长江下游南部地区。)刘备:出身于贩屦织席之辈(相继投靠陶谦、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199 年起兵攻打曹操失败,依附袁绍;次年因袁绍全军覆没,逃往荆州依附刘表,受排挤被送到新野小县屯兵虽号称“帝室之胄”而二十余年流亡各地。)4.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官府徭役繁重、刑罚极其苛刻,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中。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
4、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5.解题公元 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分析。“对”:回答,应对。四.再读课文,弄准字音。陇亩(lng)倾颓(tu)猖蹶(chng ju)存恤(x)夷越(y)胄(zhu)殆(di)沔(min)诣(y)五.利用课文注释或教材全解
5、弄清课文大意。六.自学效果抽查。七.再次朗读体会。八.作业。将自学或抽查中重点的字词解释在作业本上。第二课时一.朗读激趣。学生自选你最喜欢的一段当堂朗读。二.抽查消化情况。昨天作业本上字词的抽查。三.文章脉络。1.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 一论曹操不可争锋 未出茅庐而2.徐庶推荐诸葛亮 二论孙权为援不图 知天下天分3.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三论荆益天因此资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孔明之重要性)四论策略修明内政,联吴抗曹四.逐段深研。第一段:简介诸葛亮的身份以及他远大的抱负。1.为什么交待这个?与陈涉世家联系: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待身份,符合传记的写法。为下文作铺垫。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6、”说明他什么?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1.徐庶为什么说诸葛亮只可“就见”“不可屈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3)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第三段:写刘备三顾茅庐问策。1.“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隆中的对策才是要点,这样安排详略得当。(1.小说 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从很多细节上进行文学加工,如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
7、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2.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以衬托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3.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的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第四段:写隆中对策。新课 标第一 网一论曹操 军事优势拥百万之众 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二论孙权 地位巩固已历三世 地理优势国险 政治优势民附,贤能为之用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论荆益(荆州)地理优势用武之国 交通便利(易攻难守)政治形势 其主不能守(既不会用兵,又不会用人)结论可争,但作为根据地不保险。(益州)地势险要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政治形势暗弱(民殷国
8、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结论可图,作为根据地。第五段:侧写羽、飞,体现对其器重与信任。五.作业。完成课后作业 2 题第三课时一.深入探讨。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明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蓝图:“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对诸葛亮的这番话,刘备是什么态度?从这番话看,应怎样评价诸葛亮?刘备是持肯定、赞同的观点。诸葛亮是个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3.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9、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诸葛亮: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5.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二.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利用。正面:诸葛亮隐居及答问过程 体现:不凡抱负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侧面:徐庶的推荐、关与张的不悦、刘备的回答 体现: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三.拓展练兵。1.通假字:欲伸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10、。自董卓已来:已,通“以”。2.词类活用:名作动: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名词作动词。壶,用壶盛。信义著于四海:信,讲信用。名作状。: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西和诸戎:西,向西。3.一词多义:信: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因:因屏人曰于是 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因此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 罔不因势象形就着,根据遂: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 然操遂能克绍终于、最终遂迷,不复得路。终于、竟然诚:此诚不可与争锋。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诚如是如果已: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已历三世已经谓:谓为信然认为 谓先主曰对说然:谓为信然这样 然
11、志犹未已然而,但用:遂用猖蹶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国 利用4.句式: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此用武之国。省略句:君与俱来。倒装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递进复句: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被动句:贤能为之用。5.古今异义顾 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今义,照顾。凡 古义,总共。凡三往。今义,平常的。孤 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立。殆 古义,大概。此殆天因此资将军 今义,危险。(百战不殆)日 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太阳或日子四.出自本文的成语。度德量力 箪食壶浆 挟天子而令诸侯五.用法迁移。将下列字组成语并要求用法一样:躬:亲自。(事必躬亲:不管什
12、么事情都一定要亲自去做。)身:身临其境、身体力行、身先士卒、身经百战度:审时度势、以己度人六.视野扩展。收集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成语或名句。(每生至少收集 3 条)小学九年级语文教案小学九年级语文教案 2 2香菱学诗教学目标: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2.体会文章关于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教学重点: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教学方法: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
13、为突破口,把握全篇;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2.走进主人公香菱。二.探究以下问题: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 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 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 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很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
14、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关于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身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
15、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沤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
16、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因此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很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但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身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明确提出了尊重女性、提升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
17、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升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第二课时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香菱学诗 黛玉教诗香菱求教 理论讲解香菱谈诗 欣赏指导香菱做诗 创作扶持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 纳作品的主要内容。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 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 要紧,意趣要真、
18、新、深。2.用自身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律诗、词句、立意)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 活动的要点。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自身的理解和独特体验。三.从文章中,我们不但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 的其他领域,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你得到 哪些启示。(一)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 读起来,颇受教益。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钦住进大观园 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 诗”,她“天一亮就忙忙
19、碌碌梳了头,去找黛 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 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二)红楼梦写香菱学诗,进步相当快,这是小说,适应读者的趣味和耐心,不好拖拖拉拉;移到现实,至少就常人来说,就不能这样快。原因之首先是,提升要以由读和思来的逐渐积累为资本,这时间越长越好。原因之第二是,写也是一种技艺,适用熟能生巧的原则,要多写才能得进益,多就不能时间短。四.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副标题,写一
20、篇随笔。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知著”等可作为参考题目。小学九年级语文教案小学九年级语文教案 3 3陈涉世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了解课文,疏通文意。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过程与方法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2.把握本文利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学重点: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2.初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初 语文 九年级 复习 电子版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