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真题地理(浙江卷) 试题及答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高考真题地理(浙江卷) 试题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真题地理(浙江卷) 试题及答案.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浙江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试题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近年来,全球冰川消融日益严重。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并拍摄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四幅照片,属于此次拍摄的是()2 .在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的过程中,可 以(A.利用G P S 模拟冰川移动C.运用G I S 测定冰面温度B.利用R S 监测冰川面积变化D.运用V R 获取冰川厚度信息【答案】1.B2.B【解析】【1题详解】据材料,图中拍摄是冰
2、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观察4幅图片可知,是新月形沙丘地貌,是宽广的谷地,谷中可见大小不一的石块,可推断为冰川槽谷,是石林地貌是雅丹地貌。B正确,A C D 错误。故选 B o【2 题详解】模拟冰川移动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G P S 不具备这个功能,A错误;R S 可通过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和识别,因此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冰川监测可分析出冰川面积变化,B正确;冰面温度受大气成分和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可通过红外线测定,G I S 不能实现对冰面温度的测定,C错误;V R 即虚1拟现实技术,是运用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不能获取冰川厚度信息,D 错误。故选B。【点睛】
3、“3S”技术手段的选取“点”与“面”判断GPS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 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PS”,如果 是“面”则选用RS或 GIS。(2)“想”与“看”区分RS、GIS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 不 用“想”的选用RS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A.均是暖流C.是寒流,是暖流4.受图示洋流影响()A.甲海域存在大型渔场C.丙沿岸冬季降温明显B.均是寒流D
4、.是暖流,是寒流B.乙群岛出现荒漠景观D.丁海域地热资源丰富【答案】3.D4.B【解析】【3 题详解】根据经纬网和海陆位置信息可知,该海域为北大西洋东部,洋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为暖流,洋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为寒流,D 正确,ABC错误。故选D。【4 题详解】读图可知,甲海域不是寒暖流交汇处,也不存在大规模上升流,因此不存在大型渔场,A 错误;乙群岛沿岸2有寒流经过,对沿岸气候有降温降湿的作用,因此会出现荒漠景观,B正确;丙地沿岸有暖流经过,有增温作用,冬季降温不会明显,C错误;地热资源一般分布在板块交界处,丁海域位于板块内部,地热资源不丰富,D 错误。故选B。【点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1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快了污染物的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2 .对航海的影响:顺水,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节约时间。但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给船只出行带来威胁。3 .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对陆地有增加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寒流对陆地有降低温度和湿度的影响。4 .大型渔场的形成: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为鱼类提供饵料,有利于鱼类大量繁殖;同时两种洋流交汇,形 成“鱼障”,也使得鱼群在此集中,进而形成较大的渔场。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400”)c o CZZ 3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B.D.图中甲处(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受断层影响下陷形
6、成谷地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答案】5.B 6.A【解析】【5题详解】据所学可知,化石是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结合示意图,为沉积物不是岩石,因此不可能形成化石,A错误;是砂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可能找到化石,B正确;为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不会有化石,C错误;是花岗岩,地下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冷却凝固形成,不会有化石,D错误。故选B。【6题详解】3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是岩石受到挤压变形成为向斜构造,A 正确;甲处南部有断层,甲位于断层上升区域形成阶地,B 错误;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外力沉积作用形
7、成,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C 错误:甲处先受到外力沉积作用,后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类型是沉积岩,不是变质岩,D 错误。故选A。【点睛】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生物死亡之后的遗体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后来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 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由于遗体是被沉积物掩埋,所以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下面
8、小题。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8.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工资水平空间距离土地价格环境质量A.(T)B.C.D.【答案】7B8.A【解析】【7 题详解】根据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来源分布图可知,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另外还有河南、江西省也属于中部地区,因此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中部地区,B 正确;东部地区仅有江苏省有流入,但占比较低,A 错误;西部地区有四川省流入,且人口占比较低,C 错误;图中没有显示东北地区有人口流入,D 错误。故选B。【8 题详解】4甲省是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
9、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正确;江西省临近长三角地区,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正确;当前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和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错误。综合起来,A 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陕西
10、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下图为某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完成下面小题。S 3 W-ns9.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该人工湿地系统可以()A.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B.减少土地占用面积C.不受季节变化影响 D.加快污水处理速度10.在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中,较为合理的途径是()A.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 B.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C.增加水域面积,扩大养殖规模 D.河道整治清游,清除全部河滩【答案】9.A10.B【解析】【9 题详解】据材料可知,该人工湿地
11、系统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和处理,相对污水处理厂,不需要建设厂房设施和使用药物,污水处理成本较低,A 正确;图中人工湿地系统需要大量的土地,并没有减少土地占用面积,B 错误;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植物生长有明显的季节性,其污水处理能力也有季节差异,C 错误;据材料可知,人工湿地系统靠微生物、植物自然净化,速度较慢,D 错误。故选A。【10题详解】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常因缺少自然天敌而迅速繁殖,抢夺其他生物生长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5衡或其他物种灭绝,A错误;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可促进湿地生态环境保护,B正确;扩大养殖规模,可能导致水污染加剧,C错误;清除全部河滩,河床
12、裸露,侵蚀加剧,进而破坏生态环境,D错误。故选B。【点睛】污水处理厂是将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进行处理净化的场所。废水处理的一般目标是去除悬浮物和改善耗氧性(即稳定有机物),有时还进行消毒和进一步的处理。工业废水的处理侧重于油类、悬浮物、重金属和妨碍城市污水厂运行的或高残留的有机物的去除或转化,以及p H 值的调整。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1 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A.欧亚板块张裂C.太平洋板块张裂1 2.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海岭裂谷山脉岛弧A.B.B.美洲板块抬升D.太平洋板块俯冲C.D.【答案】1 1.D 1 2.C【解析】【1 1 题详解】据图可知,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
13、太平洋板块,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故 D正确:美洲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B 错误;海沟区域不临欧亚板块,且欧亚板块属大陆板块,张裂应形成裂谷,A错误;太平洋板块张裂在海底形成海岭,C错误。故选D。【1 2 题详解】据所学可知,生长边界受张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岭,在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二者不与海沟相伴,错误;6据上题分析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正确。综合起来,AB
14、D错误,C 正确,故选C。【点睛】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六大板块构成,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两个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发生,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将养殖场废弃物和农田秸秆等处理生成甲烷,并通过内燃发电机组进行发电,是生物质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方式,既可发电还为农田提供优质肥料。下图为该项目实施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A.原料B.交通C.市场D.劳动力1 4.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施用于农田,会()A.减少土壤有机碳含量B.减弱土壤通气性C.改变土壤养分循环状况D.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答案】13.A14.C【解析】【13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
15、可知,该项目主要依靠养殖场废弃物以及农田桔秆等为原料,产出电力和肥料等,原料的运输成本更高,所以其布局应该靠近原料产地,A 选项正确;交通、市场、劳动力对其布局影响较小,BCD选项错误,所以选A。【14题详解】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是农田的优质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透气性,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C 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所以选C。【点睛】产业区位决策一般性的关键因素包括交通运输、劳动力、原材料、市场、产业用地、公用设施、7政府的态度、税制结构、气候和社会团体。此外,国际区位因素包括国家的政治局势、全球竞争和生存、政府监管和经济因素等
16、。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IV R15.图示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16.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A.纬度洋流 B.地形洋流C.纬度大气环流 D.地形大气环流【答案】15.C16.D【解析】【15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自然带是由于纬度差异导致的热量条件差异主导的地域分域规律,体现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 选项正确,没有体现垂直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ABD选项错误。所以选C。【16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为欧洲西部,地
17、形以平原为主,地势相对平坦。根据图示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受西风带控制,由于该地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内陆,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大气环流,D 选项正确;深入内陆的分布区距离海洋较远,受洋流影响较小,AB选项错误;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植被的类型,不会导致同一植被如落叶阔叶林深入内陆,C 选项错误,所以选D。【点睛】纬度地带性是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沿纬度方向变化和更替,具有沿纬线呈带状分布的特征。它主要表现为气候、土壤、生物及其环境从赤道向极地的有规律变化。我国某都市西南轨道交通市郊线(从街 道1到街道7)周边用地开发
18、较晚,目前主要以居住用地和部分8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下图为该轨道交通运行初期和运行五年后沿线街道入口规模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7.该轨道交通市郊线辐射的街道中()A.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B.边缘区沿线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增大C.边缘区各街道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D.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扩大1 8.该轨道交通市郊线开通对边缘区整体的影响是()A.就业空间集中现象减弱B.行政服务功能变化显著C.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增强D.居住用地空间更加集中【答案】17.08.A【解析】【17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运行五年后核心区人口规模远大于运行初期人口规模,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19、A 选项错误;运行五年后边缘区沿线人口分布差异小于运行初期,B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边缘区以居住用地、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随着市郊线的建成,市郊线沿线地区交通通达度提高,边缘区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C 选项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减小,D 选项错误。所以选C。【18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市郊线运行五年后,边缘区市郊线沿线地区人口规模空间差异减小,就业的空间集中现象减弱,A 选项正确;没有体现行政服务功能的相关信息,B 选项错误;边缘区市郊线沿线地区人口规模空间差异减小,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减弱,C 现象错误;边缘区人口的空间部分差异减小,导致居住地空间分布更
20、加分散,D 选项错误,所以选A。【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密集地区。尽管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口的分布或多或少打上自然因素的烙印,但是,自然界只是为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提供了可能性,社会生产方式才是实9现这种可能性的决定性因素。我国某中学生在学校附近通过天文观测,绘制出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夹角a的年变化曲线,下图为该曲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 9.符 合“昼变短,夜比昼长”条件的时段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考真题地理浙江卷 试题及答案 2022 年高 考真题 地理 浙江 试题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