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联考体育综合真题2006年(共12页).doc
《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联考体育综合真题2006年(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联考体育综合真题2006年(共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06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体育硕士体育综合试卷第一部分 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屈膝纵跳起时,股四头肌( )。 A只做等张收缩 B只做等动收缩 C先做离心收缩(肌肉收缩时被拉长)再做等张收缩 D先做等张收缩再做离心收缩 2心电图反映心肌( )。 A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 B机械收缩过程 C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D兴奋的恢复过程 3ATP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 ),并释放出能量。 AAMP和无机磷酸 BADP和有机磷酸 CAMP和有机磷酸 DADP和无机磷酸 4在幼儿期甲状腺激素缺乏可导致( )。 A侏儒症 B佝偻病 C呆小症 D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5运
2、动时,机体工作能力只能逐步提高,这是因为( )造成的。 A人体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物理惰性 B人体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器官功能惰性 C人体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 D人体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物理惰性和生理惰性 6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递增运动强度运动时,由( )临界点。 AATP-CP供能向无氧代谢供能过渡的 B有氧代谢供能向ATP-CP供能过渡的 C有氧代谢供能向大量无氧代谢供能过渡的 D无氧代谢供能向有氧代谢供能过渡的 7进行等长练习能有效地发展( )。 A最大静力性力量和静力耐力 B速度耐力 C爆发力 D相对肌力 8青少年在青春发育期表现出动脉血压暂时性升高的现象称为( )。 A原发高血压 B
3、心源性高血压 C青春期高血压 D肾源性高血压 9反映心肺功能最重要的综合指标是( )。 A最大吸氧量 B最大心率 C时间肺活量 D氧脉搏 10在中长跑运动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 )。 A蛋白质 B脂肪 CATP-CP D糖元 11我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是( )年编辑出版的。 A1954 B1960 C1956 D1950 12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 )、态度、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A体育意识 B运动技能 C体育兴趣 D体育方法 13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中,最具灵活性、最活跃的要素是( )。 A领域目标 B水平目标 C单元教学目标 D课时教学目标 14动作技能的形成、
4、提高的过程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及动作的( )等三个阶段。 A由不巩固到巩固的发展阶段 B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C自动化阶段 D熟练化阶段 15下列属于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 A视听引导法 B领会教学法 C发现法 D情景教学法 16( )不属于课余体育的组织形式。 A作息制度中规定的体育活动 B全校性课余体育活动 C校外体育活动 D余暇体育活动 17( )是在原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A体育节 B早操 C大课间体育活动 D体育锻炼课 18无论大中小学,( )都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A课余体育 B运动训练 C体育竞赛 D体育教学 1
5、9单元教学计划的特点是模式多样性和( )。 A相互的衔接性 B计划性 C目标性 D学理性 20制定学校体育目标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学校体育的目标能否通过学校体育自身的价值和作用来实现 B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C学校的场地设施、环境等因素 D社会发展的需要 21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三个层次是( )。 A一般训练理论,周期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 B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 C一般训练理论,系统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 D周期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 2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有( )。 A生物学因素、个性心理因素、社会学因素 B社会学因
6、素、美学因素、生理学因素 C个性心理因素、生物学因素、美学因素 D美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学因素 23最有利于提高有氧代谢供能能力的方法是( )。 A间歇性循环训练方法 B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 C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法 D长时间持续训练方法 24下列不属于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是( )。 A运动技能的复杂性 B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 C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 D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25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是指( )。 A将不同简单结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B将几种单一结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C将不同的复杂结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D将几种复杂结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26运动员智力训练
7、有( )。 A观察力、记忆力、表象训练 B记忆力、表象、思维想象力训练 C表象、思维想象力、观察力训练 D思维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训练 27优秀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训练负荷始终保持在高水平区间起伏的是( )。 A基础训练阶段 B专项提高阶段 C最佳竞技阶段 D竞技保持阶段 28提高乳酸供能的主要训练方法是( )。 A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 B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 C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 D重复性循环训练方法 29只有优秀运动员才可以应用的负荷增加的方式是( )。 A直线式 B跳跃式 C阶梯式 D波浪式 30不属于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因素的是( )。 A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 B竞赛规则 C评定手
8、段 D裁判员的道德、业务水平 二、判断题 31负反馈是体内常见的维持机能活动稳定状态的调控过程。 3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是钠离子内流的平衡电位。 33肌肉收缩过程是主动的,要消耗能量,肌肉舒张过程是被动的,不消耗能量。 34氧气主要通过血浆蛋白质运输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 35血红蛋白值越高,则血液运输养料和代谢产物的能力越强。 36延髓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 37长期耐力性训练导致心率减慢,其机制是由于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强。 38通过高原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肌肉最大收缩力量,提高运动成绩。 39间歇训练法是发展无氧耐力的重要训练方法。 40运动消耗肌糖原,通过血糖补充肌肉运动所需能量,通过
9、肝糖原分解维持血糖稳定。 4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学校体育发展呈现出教学内容以体操为主、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推行体育选拔制度、课外运动竞赛深受重视等新特点。 42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制定学校体育目标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43学年体育教学目标是最能概括体育教学最本质功能的教学目标。 44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体育学习集体形式与变化规律、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和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 45保护与帮助法是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46制定体育教学计划时要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南。 47体育锻炼课是我国中小学最普
10、遍、最有保障的一种课余体育活动形式。 48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 49课间操主要是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的目的。 50“劳卫制”的全称是“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 51训练过程是运动员按照训练计划主动进行承受负荷的过程,运动员训练中的主观能动性是训练质量的保证。 52项群训练理论是以研究项目本质相关度较高的项目群组共性规律的理论。 53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技能、体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亦被称为运动能力。 54有效控制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
11、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55运动训练方法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56战术结构主要是由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六个要素构成的。 57一个完整的起始状态诊断,应该包含训练水平诊断、竞技能力诊断及训练负荷诊断。 58制定运动训练计划是以运动训练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 59训练课基本部分的结构和持续时间不应依项目不同而改变。 60考虑循环练习的顺序时,有时应以练习“站”为单位,但不应以练习“段”为单位。第二部分 主观题 运动生理学 一、论述题 试述最大吸氧量的生理机制及其
12、影响因素。 二、案例题 一万米比赛初期,运动员常出现呼吸急促困难、头晕胸闷、感觉难受、跑速下降等现象,继续坚持运动后上述现象逐渐消失,运动员感觉轻松,运动恢复正常。 试分析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 学校体育学 一、论述题 试述以探究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的特点和运用要求。 二、案例题 美国的几个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不同方式的投篮技巧训练。第一组学生在20天内每天练习实际投篮,把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记录下来。第二组学生也记录下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但在此期间不做任何练习。第三组学生也记录下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然后在20天内每天进行实际练习,并花20分钟做想象中的投篮
13、;如果投篮不中时,他们便在想象中做出相应的纠正。实验结果表明:第二组没有丝毫长进;第一组进球增加了24%;第三组进球增加了26%。 请结合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来解释和说叨三组学生投篮练习背后的理论依据。 运动训练学 一、论述题 试述运动员在比赛前和比赛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以及克服情绪激动现象的方法。 二、案例题 许多教练员经常运用沙盘对运动员进行战术训练。这些教练员是运用什么训练方法对运动员进行战术训练?这种训练方法的定义、分类和应用程序是什么? 2006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体育硕士体育综合试卷答案及解析第一部分 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 本题涉及骨骼肌的收缩形式,主要考查
14、考生对几种骨骼肌收缩形式的掌握程度。肌肉在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又称向心收缩);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速度,且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收缩称为等动收缩。屈膝纵跳时,股四头肌先被拉长,做离心收缩,然后再做等张收缩。 2A 解析 在正常人体内,由窦房结发出的兴奋按一定的途径和过程,依次传向心房和心室,从而引起整个心脏的兴奋。因此,心脏各部分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电变化的方向、途径、次序和时间都有一定的规律。这种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导电组织和体液反映到体表,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
15、个心动周期中都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为心电图。因此,心电图反映心脏的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而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3,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ATP分解的基本知识。ATP是人体肌肉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人体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基本由ATP供给。ATP最终来源于糖、脂肪、蛋白质的氧化分解。ATP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 ADP(二磷酸腺苷)和无机磷酸,并释放出能量。 4C 解析 甲状腺激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脑和长骨的生长发育。甲状腺素除本身对长骨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外,还促进腺垂体分泌生长素,间
16、接地促进长骨生长发育。在幼儿期甲状腺激素缺乏,将由于脑与长骨生长的发育障碍而出现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等现象,称为呆小症。 5D 解析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体的机体工作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步提高的。这个机能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称为进入工作状态。人体在运动时既受物理惰性影响,同时也受生理惰性影响。生理惰性与植物性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和机能特征有关。其中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是导致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原因。 6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无氧阈的概念。人体在从事渐增负荷时,机体能量的供应是从有氧代谢供能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连续过程。随着运动强度增加,有氧代谢产生
17、的能量满足不了机体需要时,糖酵解供能的比例增大,而使血乳酸浓度明显增加,从而出现无氧阈。无氧阈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7A 解析 等长练习时,肌肉收缩长度不变做等长收缩,因此,等长练习能有效发展最大静力性力量和静力耐力。 8C 解析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其正常血压已接近成年人。如在安静状态时,血压高于140/90毫米汞柱,就可以诊断为血压高,称为青春期高血压。引起青春期高血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青春期身体各器官系统迅速发育,心脏也随着发育,心收缩力大大提高,但此时血管发育却往往落后于心脏,导致血压增高。另外,青春发育期内分泌腺发育增强,激素分泌增多
18、,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植物性神经调节功能不平衡,也会产生血压增高现象。同时,青少年在诸如迎考复习等特定环境下,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失去正常调节,引起小动脉紧张性增强,外周循环阻力增加亦使血压增高。青春期高血压一般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暂时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内分泌机能逐步稳定,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调节的逐步完善和血管进一步的生长发育,这种现象会自然消失。 9A 解析 最大摄氧量是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脏功能和肌肉氧利用率达到本人极限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最大摄氧量也称为最大吸氧量或最大耗氧量。它反映了机体吸收氧、运输氧和利用氧
19、的能力,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最大摄氧量作为一个综合指标,被认为是反映心脏功能的最重要的综合指标。 10D 解析 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及长时间运动中供能的主要方式。ATP-CP维持运动的时间仅为6秒8秒;无论人体在安静或运动状态,蛋白质均不是能量的主要来源;脂肪通常在长时间运动中,当肌糖原大量消耗或接近耗竭且氧供应充足时才大量动用。 11C 解析 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育大纲。 12C 解析 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3D 解析 单元教学目标、水平目标、领域目标等都必须落实到每节课
20、的教学目标,在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水平目标乃至领域目标等。并且,课时教学目标受季节、天气、环境、学生的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影响,因此,课时教学目标相对灵活,需要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有所调整,但整体的教学目标不会改变。 14B 解析 动作技能的形成、提高的过程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一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一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等三个阶段。 15C 解析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活动,首先要依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把教材中的某一知识或问题确定为学生进行探究的课题。当课题确定后,是把一个单独课题作为一个发现过程,还是把一个单独课题分解为几个问题,
21、构成相应的几个发现过程?每个过程的知识容量是多少?这都需要教师依据教材结构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认证进行安排。 16D 解析 作息制度中规定的体育活动,包括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形式和内容;全校性课余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当然属于课余体育活动;而余暇体育活动是指社会职业人群在闲暇时的体育活动,并非是指学校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 17C 解析 A和B显然不对;D显然是课,而非课间操;C是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有组织的健身方式,时间相对较长,因为,课间的间隔时间分为大课间(相对长)和小课间(相对短)。 18D 解析 体育教学具有特定的目的、功能和组织形式,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主要形式,而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和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在职 攻读 硕士专业学位 联考 体育 综合 2006 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