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2材料要点归纳探究(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pdf
《考点02材料要点归纳探究(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02材料要点归纳探究(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pdf(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0 1 文中信息理解分析膜揪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题。材料一:此 前 三体的热销,说明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对其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中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在写作
2、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刘慈玳对文笔的优劣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刘慈砍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摘编自冰村 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材料二: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
3、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
4、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 便 是 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
5、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蕨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文学性重要吗?重要。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
6、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摘编自王峰 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材料三:科幻小说是姓“科”还 是 姓“文”,一直有争论。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材的小说,不等于武术和侠行;侦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不等于刑侦侦破;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因果关系的时间叙事结构已被打破,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时空组织造就了结构的精美;二是类型小说的通俗化和现代主义的意念化成为小说情节模式的重要形态。三体的
7、第一部 地球往事基本上还是时间叙事;第二部 黑暗森林时间叙事渐渐弱化,空间叙事上升为叙事主体;到了第三部 死神永生中,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由空间对抗变成融合循环,形成一个精美的轮回式的叙事结构。类型小说的情节模式在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小说中相当明显,而韩松的叙事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变异风格。(摘编自汤哲声 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1.把握要点,概括中心(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笔墨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不会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B.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
8、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C.科幻小说的努力方向不是传统的文学性,而是对新世界的探索和对新世界人性结构的开掘,因而科幻小说缺乏文学性。D.科幻小说首先是小说,然后才是文学思维里的科学想象,因此它依然是能够体现改造了的文学性的文学作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A项,由材料二第二段“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 和 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可知,选项后半句中“不会”曲解文意。A项错误。B项,“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分析有误。材料二中说“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
9、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但并未提及 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B项错误。C项“缺乏文学性”有误,由材料二“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可知该项错误。D项,材料三先明确“科幻小说当然姓 文”,然后说“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 三剑客 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材料二最后一段说“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综合分析可知,D项正确。故答案为D项。2.兼顾前后,比较辨析(2)(3分)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所说“把科幻从文学中剥离出来”与材料二说的“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都表明科幻作品缺乏文
10、学之美。B.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C.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变化,这 里“文学思维”的含义不同于材料二论及的科幻小说的“文学性”。D.材料从刘慈欣的作品开始,又以它作结,层层深入地论述了科幻小说科学性和文学性的关系,首尾圆合。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多个文本,对文中信息进行概括理解、比较辨析。A 项,“缺乏文学之美”表述有误,材料二说“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综合分析材料可知,科幻作品并不是缺乏文学之美,而是区别于传统的文学性;“把科幻从文学中剥离出来”也是刘慈欣的激进想法,并未付诸实施。A 项错
11、误。B 项,“被传统的文学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分析有误。由材料二第四段“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和第五段“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可知,科幻小说自有文学魅力,只是区别于传统的文学性;且材料二并没有提及“文风”。B 项错误。C 项,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和材料三第一段分别对科幻小说的“文学性”和“文学思维”的分析可知,科幻小说的文学性不同于传统方向,而是“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
12、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等方面,至于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的变化,则体现在叙事结构和情节模式上,由此可见二者概念范围不同,C 项正确。D 项,三则材料是从不同角度论述科幻小说的,不能算作“层层深入;不是一篇文章,也不能算作“首尾圆合”。D 项错误。故答案为C 项。(3)(6分)三则材料均围绕科幻小说的文学性展开论述,它们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材料一侧重于分析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作品的特点,指出刘慈欣从更重视科幻因素到意识到需保持“平衡”的转变:(2分)材料二侧重于从主客观角度分析“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这一印象产生的原因;(2分)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当代中国科幻小说文学思维的变化。(2
13、分)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要点、概括中心,对多则材料进行比较辨析。题目要求分析三则材料论述侧重点的不同,首先要分析三则材料所谈论的同 对象,才能进而分析侧重点的不同。三则材料讨论的都是科幻小说的文学性问题。材料一主要分析刘慈欣的创作理念和文风;材料二围绕开篇提出的问题,主要分析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缺乏文学性;材料三则重点分析了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变化,具体包括叙事结构、情节模式的变化。作答时注意分点作答,精炼概括O3.分析论证,概括思路(4)(3 分)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B.科幻小说的最
14、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为之提供这种资源。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臆测。D.现代科幻小说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科幻小说自有其文学魅力,不能以传统意义的文学性来衡量。A项说的是科幻小说其名与实的关系,对应材料三的内容,不可论证此观点。B项谈论的是科幻文学的优势,可以支持“科幻小说自有其文学魅力”的观点。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据。C项是关于科幻小说的创作方法,与材料二观点无关。D项讲的是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水平没能超越时代局限的问题,与核心
15、观点关系不大。故答案为B项。(5)(4分)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案:以设问开端,引起关注。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再驳。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论证特点。材料二开篇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引起读者关注,激发读者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材料先解释“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论证方法表明科幻小说自有其文学魅力,只是区别于传统的文学性,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再驳,让论证更加严密深入。材料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 将“文学性”比喻成“杂草”的比喻论证,让深奥抽象的问
16、题具体化、通俗化,使读者易于理解;将“一般的小说”和“科幻小说”进行对比的对比论证,突出了科幻小说的独特之处。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使论证更加透彻,文章内容更加充实,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6)(4分)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答案:材料三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1分)首先说明科幻小说姓“文”,(1分)接着深入分析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变化叙事结构变化和情节模式变化,(1分)最后以 三体为例详细论证变化。(1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题干限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三”,作答时分析此部分内容即可。材料三的第一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科幻小说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作者认为
17、科幻小说姓“文”;第二部分深入分析当代中国科幻小说文学思维的变化,以此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第二段更进一步,以 三体为主,辅以王晋康、韩松之作,来具体说明中国科幻小说文学思维的变化。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材料三采用的是层进式论证结构。综合以上分析,概括提炼出答案即可。4.分析观点,把握态度(7)(3 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慈欣看重设定的宏大和新奇,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也有借鉴和吸收。B.一些读者评价 三体“细致不足”,是因为这些读者还是以阅读传统的文学作品形成的审美习惯来看待它。C.科幻小说激发的阅读快感通常是一种令人倍感惊奇的体验,也是比传统
18、的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D.“文学性”这个概念应该与时俱进,避免固化,保持边界的开放,以更公允地评价科幻小说等文学样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进行推断。A 项,由材料一“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和“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 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可知,A 项正确。B 项,由材料二”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 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
19、不足”可知,B 项正确。C 项,根据材料二中“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可知,科幻小说在阅读体验上是有不足的;另外文中只说科幻小说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对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而自有其文学魅力,但没有对比它与传统文学的细腻表达哪个更有力,选项表述属于无中生有。因此C 项错误。D 项,由材料二第四段和第五段内容可知,科幻小说“自有其文学魅力”,“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D 项正确。故答案为C 项。5.综合分析,评价探究(8)(6 分)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示例一)不合理
20、。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是基于文学史建构起来的,已经形成相对封闭的审美惯性,不适用于评价科幻小说这种文体。科幻小说依托科技发展,长于通过构建幻想的新世界给读者提供一种惊奇的审美体验,这是一种新的文学性。(观点1 分,理由答出一点得3 分,答出两点得5 分)(示例二)合理。科幻小说毕竟还是一种科幻题材的文学作品,是将科学幻想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类。科幻小说可以借鉴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在细节描写、叙事形式、情节模式等方面取长补短。(观点1分,理由答出一点得3分,答出两点得5分)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答题时,需要先通读材料,做到整体理解和把握材料内容。此类题为
21、开放性题目,作答时围绕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合理见解。如认为不合理,则可主要指出传统文学性的封闭和科幻小说的新文学性;如认为合理,则可主要指出科幻小说的文学归属及其对传统文学作品的借鉴等。真题级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 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
22、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 伊尼特 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抽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
23、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 叫 作 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
24、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
25、地用动作描绘物体。”换 句 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而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摘编自朱光潜 诗论)材料二: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 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点02 材料要点归纳探究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 考点 02 材料 要点 归纳 探究 解析 2023 年高 语文 一轮 单元 复习 课件 检测 全国 通用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0929509.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