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整册.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整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整册.pdf(8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单元教学规定: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2、培养学生认真观测、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1、小括号的使用
2、。2、综合算式的应用。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 例1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环节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认真观测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朴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平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爱好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3、让学生观测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观测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观测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3、小组交流讨论。(1)应当如何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
4、的方法。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一、2 2 +1 3=3 5 (人)3 5-6 =2 9 (人)方法二、2 2-6 =1 6(人)1 6+1 3=2 9 (人)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绪上略有不同。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2 2+1 3-6 (2)2 2-6+1 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7、小结。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1、练习一的第1 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
5、己独立完毕。报告解决问题的思绪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例2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环节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认真观测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使学生结识到小括号的作用。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面包
6、房情境图。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爱好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3、让学生观测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观测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2、观测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3、小组交流讨论。(1)应当如何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
7、的方法。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一、5 4-8=4 6(个)4 6-2 2=2 4 (个)方法二、8+2 2=3 0(个)5 4-3 0=2 4(个)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绪上不同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5 4 8-2 2 (2 )5 4-(8+2 2)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7、完毕练习一第5 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8、小结。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1、练习一的第2题,
8、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2、练习一的第3 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毕。报告解决问题的思绪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教学反思:第三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8页例3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环节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认真观测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教学重点、
9、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爱好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测图。3、让学生观测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观测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2、观测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3、小组交流讨论。(1)应当如何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
10、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如何算)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思绪上略有不同。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交流:你是怎么想的?7、小结。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1、练习一的第1 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2、练习二的第2 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
11、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教学反思:第 四 课 时 解 决 问 题(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第10、1 1页练习二教学目的: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教学难点: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干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纯熟计算。教学准备: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爱好前几节课
12、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但是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测与思考。如观测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2、出示第1 1页第3题。学生观测后问:他们带2 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3、完毕第4题学生独立完毕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
13、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4、完毕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3 X 3 X 2+7=2 5(个)3X3+3X3+7=25(个)三、课堂作业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课本P1336页。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重要有:除法的初步结识、用2 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结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
14、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一方面在除法的初步结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飞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朴实际问题的内容。单元教学规定: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2、使学生初步结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可以比较纯熟地用2 6的乘法口诀求商。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朴的实际问题。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惜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测、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
15、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朴的实际问题。单元课时安排:1、除法的初步结识平均分.2课时左右除法.3课时左右2、用2 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第一课时 平均分教学内容:课本P1314页,例 1、例 2 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的: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 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足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 确“平均分”的含义。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
16、受“平均分”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规定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3)、各小组报告情况,教师板书。2、观测问题(1)、请小朋友观测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测报告。(3)、从观测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3、出示课题(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期E 些组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
17、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报告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提成5份,如何分?有几种分法?(1)、论分派方案。(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3)、学生报告分法。(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提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3、完毕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 2瓶矿泉水平均提成3份。(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1、练习三第2题。(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2)、引导学生观测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当如何做?(3 )、学生交流讨论报告。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3、
18、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课本P1 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教学重点: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2、
19、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测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3、学生观测画面,交流信息。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二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4、小节:这个问题事实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1、课本第15页 的“做一做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
20、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2、练习三第4、5题。四、开放题。1、学生独立操作。(1)、用1 5个方木块摆5个同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 以 摆()个长方体。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结识教学内容:课本P 18 页,例 4,练习四第1、2、3题。教学目的: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3、让学生结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
21、写法和读法。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达的意义。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达的意义。教学准备:情景图等。教学过程:一、设立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示情景图。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 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如何分,结果都是同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二、学习新知1、引入除法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
22、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问:把 1 2 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土 ”,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 2+4=3,读作:1 2 除以4等于3。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三、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 8页 的“做一做”2、挑战园地:(1)、第一关(练习四第1 题):
23、“魔法卡片”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 6 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2)、第二关(练习四第2 题)“小帮手”。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3 )、第三关(练习四第3 题)“分西瓜”。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结识教学内容:课本P1 9 页例5,练习四第4、5、6 题。教学目的: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结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达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
24、握除法算式表达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设立问题,引导参与3、谈话,出示例5 情景图。(1)、规定仔细观测,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如何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达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2、这个算式表达什么意思?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达?二、学习新知1、结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4、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达什么?5、思考:看看例4 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
25、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三、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 9 页 的“做一做二2、挑战园地:(1)、练习四第4、5 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2)、练习四第6 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规定,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达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反思:第 五 课 时 练 习 课教学内容:课 本 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教学目的: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人教版 新课 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