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pdf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pdf(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答案】(1)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2)对比。朝奏 夕贬 九重天 路八千 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 朝 夕 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
2、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解析】【分析】(1)结合这两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韩愈一心为国家利益着想,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由此看出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2)结合诗句内容即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朝奏 与 夕贬,九重天 与 路八千 都形成对比鲜明。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
3、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 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后经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诗人早上时还是朝廷重臣,想着如何体皇上分忧,到晚上就被贬到遥远的地方,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 朝 夕 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诗人本来是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还想着为国家献计献策,但如今却是这样的下场,因此这里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故答案为: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对 比。朝奏 夕贬 九重天 路八千 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 朝 夕
4、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点评】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瑞 鹏 鸽 (宋)卢炳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 惊嗟?)又岁除。萧萧寒雨滴茅
5、庐。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写桃符(乙)。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自取疏。【注释】瑞鹏鹃:词牌名。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屠苏: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答案】示例:【甲】“泉声碎 实乃心碎。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解析】【分析】甲处 泉声碎 泉声是不会碎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泉碎
6、实为人心碎,试想过年本该举家团圆,可自己漂泊在外,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不能归家,心碎至极。乙处自己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凑成春联,却不能题在自家的门上,表现诗人凄苦、无奈之情。故答案为:示例:【甲】“泉声碎 实乃心碎。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3.阅读下面这首苏轼的诗,然后回答问题。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7、。【注】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这两句诗描绘了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飘飞,鲜花满城的春天景象。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2)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 的感慨。惆怅 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梨花 柳色 柳絮 鲜花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
8、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这首诗,梨花满城本是精美绝伦的美景,偏偏伴着无处不飞的纷纷柳絮,这使绚烂的春阳成了一种伤感短暂的美丽。柳青深 柳絮飞,既衬托出梨花素白晶莹漫城盛开的情状,又从侧面沉郁地引发出人生几何的追问,以至于下句的 惆怅 二字似乎已冲到了嘴边,不吐不快。诗人见梨花而 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故答案为:(1)这两句诗描绘了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飘飞,鲜花满城的春天景象。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2)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
9、得几清明 的感慨。惆怅 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赏析。首句以 淡白 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以及对诗眼的辨析能力。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
10、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4.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眉峰聚”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作答。(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2)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 送 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
11、 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 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解析】【分析】(1)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盈盈:美好的样子。(2)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下片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 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暮春。为 又送君归去 铺垫。作者
12、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 才一个 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 送 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 送 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 写出才刚送别春
13、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 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鉴赏能力。考生要注意理解词语的本义之外,还要注意其比喻义、引申义,注意其对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的表达效果。本题考查考生诗歌理解和鉴赏的能力。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境遇、时代背景等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甲】春尽(唐)韩保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乙】春尽(宋)郑懈春尽行人未到家,夜来过岭忽闻雨,前树未回疑路断,野
14、间绝少尘埃污,春风应怪在天涯。今日满溪俱是花。后山才转便云遮。唯有清泉漾白沙。(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A.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B.【甲】诗首联写诗人因借春而连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C.【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D.【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怡人之景。(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B.【甲】诗使用 细 浮 别 断 孤 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C.【乙】诗 春风
15、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D.【甲】诗 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答案】(1)A(2)B【解析】【分析】(1)A错在 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甲】诗流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乙】尾联 尘埃污 和 清泉漾白沙”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行人对乌烟瘴气之官场的厌恶以及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BCD理解正确。(2)ACD赏析正确。B错在 反衬了诗人的悲凉情绪。这里应该是用景物烘托了诗人悲凉情绪。故选B。故答案为:A;B【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
16、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赠别(唐)赵嘏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1)请赏析首句中的 萋萋。(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答案】(1)萋萋 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
17、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2)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营造的意境或表现作者的感情情等。萋萋 是指草茂盛的样子,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从而烘托出出诗人悲戚的心情。(2)抓住秋草、残阳,溶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抒发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
18、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故答案为:萋萋 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点评】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19、,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7.阅 读 诗歌,回答问题。送道标上人归南岳(唐)刘长卿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白云留不住,衡岳千峰乱,深水去无心。禅房何处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B.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
20、去。C.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D.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D(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解析】【分析】(1)A B C 赏析正确。D 错在 后四句感时抒怀”,应是表达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2)结合诗歌题目及内容分析。这首诗的题目是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最后两
21、联的意思是:道标商人要离开了,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最后两句作者以一组流畅的林山云水镜头,写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上人,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故答案为:D;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点评】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
22、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歌的语句内容是体会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仔细揣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答案】用 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解析】【分析】垂钓碧溪: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
23、尚年老垂钓于渭水边,后遇西伯 姬 昌(即周文王)而得重用。梦日:传说伊尹在将受到成汤的征聘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边。李白引用这两个典故,其实是希望自己能像姜尚和尹伊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故答案为:用 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典故的能力。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9.阅 读 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己借着最后一颗
24、星的照引而来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借 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消息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请他们来欢迎我一一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1)这首诗的作者是 原名,中国现代诗人。(2)黎明 的任务是:诗人的任务是:(用文中原话回答)。【答案】(1)艾青;蒋正涵(2)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解析】【分析】(1)黎明的通知是艾青创作的一首现代诗,他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2)诗人把黎明拟人化,以黎明的口气把人们的期盼道出,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就
25、是黎明的任务。诗人是传达黎明的祈愿的使者,“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就是诗人的任务。摘抄下来即可。故答案为:艾 青;蒋正涵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点评】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把握 黎明的通知的作者。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得出 黎明 的任务及诗人的任务。1 0.古诗文阅读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释】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诗歌 鉴赏 文言文 阅读 技巧 训练 策略 练习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