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pdf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pdf(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考查要点I1.考查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具体要求:(1)了解一些古诗文的基本常识,为阅读和理解古诗文打下基础,进而不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理解文言课文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篇目,并注重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知识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3)能正确阅读和翻译文言课文及课外浅易文言文,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4).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2.考查重点(1)常见文言虚词、重点实词、通假字、重点语句的理解与翻译。(2)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文段
2、中筛选并提取所要回答的内容。(3)能分析概括文段的要点和中心。(4)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试题特点J1.常见题型(1)选择题;(2)填 空 题;(3)概括题;简答题。2.命题特点(1)选择题,多用于考查对文言虚词、重点实词、重点语句的理解、辨析。考查的容量较大,难度较低。(2)填空题,-是从文段中筛选出合乎题目要求的词语或句子填空,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3)概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既要求能准确把握内容要点,又要求能作概括表述。(4)简答题,着重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查涉及的范围较广,难度相对较高。难点解析1一、学习古代诗词,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领会古代诗词的
3、意境。古 代 诗 词 般 篇 幅 短 小,但形象鲜明,意境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为读者提供了联想和想象的广阔天地。如 杨 万 里 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读后令人心旷神怡,作者塑造的鲜明开阔的竟境,给人以美的陶冶。2.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古代诗词都讲究节奏、韵律,以构成抑扬顿挫的音乐感,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体味这些诗词的音乐美。二、学习文言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习文言课文,重在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2.要能正确翻译文言课文的句、段、篇,翻译应该做好以下三点:(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努力做到“
4、信(忠于原文)、达(语意流畅)、雅(文辞优美);(3)注意翻译方法,概括起来五个字:“对”、“留”、“补”、“调”、“删”、“替“对”,文言文白话文古今对译;“留”,即凡属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年号和朝代等专用名词,保留原样,不必翻译;“补”,即补出原文的省略部分;“调”,即根据文言句式的特点,适当合理调整词序;“删”,有些虚词只起语法作用,并无实义,可删去;“替”,古今意义。文言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尽量译成准确的双音词。3.通假字不能用假借的这个字的意义去解释,去读音,而要按被代替的那个正字的今义去理解和读音。4.古今词义的变化要注意以下规律:(1)词义的扩大。如 扛、河,古义专指长江、
5、黄河,现代泛指较大的河流。现代所表示的意义比古代更广泛:(2)词义的缩小。如 金,古代泛指金属或兵器,现代一般仅指金子;(3)词义的转移。如 牺牲,古代指祭祖用的牲畜,现代指为正义的事业而死;(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地位低下,目光浅短,并非贬义。今义则指品行恶劣,十足的贬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的词。5.一 词多义”和“词类活用”都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我们在阅读文言课文时,必须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确定词的释义,重点在理解和运用上。6.文言句式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结构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6、特殊句式,了解并掌握这些句式,有利于透彻理解文意。主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等。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都未作要求,我们在复习中适当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增强阅读能力和拓宽解题思路,有利于今后的继续学习。文言文专项训练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 子 食 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 见 之 皆 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逆:违抗 不信:不诚实,不可靠。1。解释加点词语 食 )长()然()皆故()遂(2。翻
7、译句子)子()走((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 子 食 我,是逆天帝命也3。一词多义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3 兽 见 之 皆 走 ()2故遂与之行(4 辍耕之垄上)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这个故事启示我们:5。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6,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二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吐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日:“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菱:即菱角。仕:做官。1。解释加点词语 啖()并()或
8、()欲 )2。翻译句子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其人自护其短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前山后山,何地不有3。请为上文概括中心:-三 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子追之。杨子曰:嘻!亡-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亡一羊()2.解释下面的 之 字。杨子之邻人亡羊(何追者之众奚亡之 既 反()奚亡之(又请杨子之子追之(3 .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找 出 本 文 中 的 个 倒 装 句。(亡之矣)吾不知所之)通(),意 思 是(),正 常 语 序 应 为)()4.补出
9、省略的成分。既反,(涧:获羊乎?()0:亡之矣。5。翻译。(2分)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译文: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四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 .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誉 之 日()以 子 之 矛()或 日()何 如()夫不可.()同世而立()2 .判断下了说法的正误。楚人有卖盾与矛者。一这是一个判断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一 之 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于物无不陷也。一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物莫
10、能陷也 和 陷子之盾 中的 陷 字,均解释为“刺,刺穿。【3。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五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注】木直中绳:木材笔直,合乎墨线。糅:烤。其曲中规:木材的弯度合乎圆的标准。虽有槁暴:槁暴,太阳晒。挺:挺直。日参省乎己:每天检查反省自己。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水为之()虽 有 槁 暴()糅 使 之 然()故木受()2.翻译下面的句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II参
11、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意 思 是()。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注释:欲界:佛教所谓的三界之一,这里实指人间。康乐:谢灵运,袭康乐公,世称谢康乐。与:参与,即置身其中。奇:山水的奇妙。(1)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古今共谈(一起谈论)B.夕阳欲颓(正要落山)C.五色交辉(交相辉映)D.晓雾将歇(将要散尽)(2)本文虽未提到所描绘的究竟是何处之景,但我们仍可从文中景色的清丽
12、明净看出作者所描绘的是 的山水之美。作者在写景时,先写,后写,以 衬;从时间上看,既有 之景,又有 之景,层次极为分明。(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中的“乱鸣”所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场景描写中有何作用?(4)作者对所见之景的直接评价为 换为四字短语应是(5)范 仲 淹 岳阳楼记 中有四个字与本文中 沉鳞竟跃”所用修辞方法相同,所描绘的景观相似,那就是 七床头捉刀人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选自刘义庆 世说新语)注释:魏武:曹操。形陋:指形不高大,
13、貌不威严。捉:握。(1)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魏武将见匈怒使B.既毕,令间谍问C.魏武将见匈奴使D.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2)翻译下面句子。不足雄远国 翻译:使崔季硅代群响毕绝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3)曹操为什么不亲自召见匈奴使者?(4)匈奴使为什么被杀?(5)这个小故事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的曹操?八 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
14、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惆然自失。(选自刘义 庆 世说新语)注释: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条干:枝条树干。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惘然:失意的样子。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并穷()绮丽,以饰舆服()(2)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3)世罕其比()2。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通过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答:(2)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4)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
15、,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5)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漫浪:随 随 便 便 急:要紧1。解释加点的词。可以有得 其义自见自晓其义2 o 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回答)3。作 者 在“三 到”中,强调了 的 重 要,这是因为。(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16、)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十师旷问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 自 刘 向 说苑)注释: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古眼盲者多习乐。昧行:摸黑走路。(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问于师旷 安敢戏君乎如日出之阳 孰与昧行乎(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 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17、?(3)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 暮 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4)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十一)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继,日戾始食。遂大通 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注:适:女子出嫁。世家:家世。南都:今河南商丘。辄z h e:总是;就。粥:稠粥。层z e:日偏西。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慨然:慷慨的样子。(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之 的用法和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18、()。A.名之者谁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D.食之不能尽其材(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范仲淹二岁而孤()去之南都()(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遂大通 六经 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译:(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答:(十二)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猫。狸猫,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猫无所食,饥而嗷。束氏I I 市肉啖之。狸猫生于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哮,哮则得肉食。南郭有士病鼠,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狸猫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猫怖甚,对之大哗。
19、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狎猫奋挪而出。注:啖:吃。若:及,至于。奋掷而出:用力纵身逃出。(1)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以啖肉故(缘故)B.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借)C.意为异物也(意思)D.鼠度其无他技(估计)(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A.束氏日市肉啖之 B.咸无所好C.乃钻火烛之 D.南郭有士病鼠E 但饥辄哮 F 久之,鼠度其无他技(3)狸猫失去捕鼠本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十三)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
20、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 日“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注释:动筒:人名。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着冠:成年。岂合:怎么能。I.解释下列加点词: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经传无文: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1)据何文,以知之?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达者七十二人:博士无以对:(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答: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答:(十四)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
21、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泣。人问日:”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注释中山:国名。疽:毒疮。创:伤,伤口。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将军于若子如是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2 .用现代汉语翻译 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一句。3.伤者之母 为什么要 泣?4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吴起是怎样的,个人?(十五)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日:”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
22、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注释 蹊(x i):践踏。策;通 册工 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恬:心神安适。韩性:绍兴人,大学者。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被:披。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听已辄默记(完毕)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离开)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D.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藏)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依僧寺以居 以君之力 B.
23、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C.暮归,忘 其 牛 其 真 无 马 耶D.录为弟子 无人耶?使子为使3 .下列句子中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王冕)窃人学舍听诸生诵书 B.已而(王冕)复如初C.(韩性)学遂为通儒 D.(王冕)即迎母人越城就养4.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B.曷不听其所为?-怎么不听听他这样做的想法呢?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衣服、帽子跟随在车子后面。5.翻译句子。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B.儿痴如
24、此,曷不听其所为?译句:6.从这两段文章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十六)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日: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礼记 檀 弓 下 注黔敖:春秋时齐国一富翁。蒙袂辑履: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脚步。贸贸然:眼不明亮的样子(陈浩:垂头丧气之貌)。奉:捧。从而谢:黔敖追上去表示道歉。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微与:小事情啊。微,细小。与,句末语气助词。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25、黔敖为食于路嗟,来食以至于斯也2 o翻译下列句子以待饿者而食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可去 其谢也嗟,来食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3.这个故事在哪篇文章中被作为论据使用?用来证明什么?4 o你对曾子的话如何理解?(十七)取义成仁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 语 卫 灵 公)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日: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 史 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课外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训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