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pdf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pdf(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 科 版 物 理 八 年 级 上 学 期期末测试卷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一、单选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D.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A.B.C.D.3.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 名“声波炮”
2、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以上事实可以说明声波具有能量B.这种声波的强度是145dBC.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D.使 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4.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超声波由于频率太高听起来很刺耳B.次声波由于响度太小人耳听不见C.超声波由于频率太高人耳听不见D.次声波由于频率很低可以制作声呐5.五千年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词,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正确的是“不敢高声语,恐惊
3、天上人”一“高”是指声音的特征“响度”“露似珍珠月似弓”一一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人面桃花相映红”一一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孤帆一片日边 来 一 一“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A.B.C.D.6.房间装有玻璃窗,在闷热 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是在玻璃窗的哪一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房间,水雾 都在内表面B.甲、乙两房间,水雾 都在外表面C.甲房间“水雾”在内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外表面D.甲房间“水雾”外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内表面7.如图所示的“水浴”加热装置中,M容器和N容器中盛的都是水
4、,当M容器中的水被加热至沸腾时,对N容器中水的情况判断正确的是(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A.N容器中的水会随之沸腾B.N容器中的水温度能达到100 C,不会沸腾C.N容器中的水将一直不断吸收热量D.N容器中的水温度不会达到100。C8.如图,让一束太阳光照射三棱镜,射出的光射到竖直放置的白屏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在白屏与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蓝色玻璃,则白屏上蓝色光消失,留下其他颜色的光B.如果在白屏与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色C.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红纸上看到彩色光D.如果把一张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绿纸上看到除绿光外的其他颜色的光带9.如图
5、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 和 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100 0c的开水降温至55 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至55 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广泛称为“55。杯“55。杯”的工作原理是()A.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B.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C.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D.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10.江西省的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诗人李
6、白在 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讲的是太阳照射在庐山的香炉峰上,山间升起了缭绕的白雾,像一片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去,飞落的瀑布像长长的白练挂在山前.湍急的流水从高高的悬崖上飞驰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从高高的九天降落到人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A.形成“烟”的过程是放热过程B.“烟”是液化形成的C.形成的“烟”是液态水汽化形成的气态水D.“飞流直下”属于机械运动11.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的真实体温,下
7、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人体温都是39.5B.甲的体温一定是39.5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39.5D.三人的体温都不是39.512.下说法中,有明显的科学性错误的是A.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上面挂有一层白花花的“粉”,这是凝华现象B.冰冻的衣服晾干是汽化现象C.吃冰棍的时候把舌头粘住了,因为舌头上的水遇冷凝固了D.霜的形成过程需要放热13.装水的密闭小瓶放在大烧杯里的水中间,把烧杯放在电冰箱的冷冻室内,过一段时间取出烧杯,发现烧杯中有一大半的水结成了冰,此时小瓶中的水木块烧杯A.只有表面的水结冰B.都没结冰C.都已结冰D.有一半的水结成冰14.如图所示,主光轴上的S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交于主
8、光轴上的S 点,现有一条平行于入射光的光线从R点射向凸透镜,则折射光在凸透镜的另一侧A.和主光轴有交点,仍在S 点 B.和主光轴有交点,在S 点的左侧C.和主光轴有交点,在S 点的右侧 D.和主光轴没有交点15.池鹭号称捕鱼高手,池鹭在水面疾速掠过,冲向自己的“目标”,瞬间叼起水中“猎物”一小鱼.下列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池鹭飞得越高,在水中的“倒影”越小B.池鹭看到水中“目标”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C.在阳光的照射下,池鹭在水面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引起的D.池鹭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引起的16.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
9、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 点,则A.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B.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I7.3D电影具有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拍摄时,将两个摄像头按照人两眼间的距离放置,同时拍摄,制成胶片;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在银幕上呈现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就和直接用双眼看到物体的效果一 样.关于3D电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B.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
10、缩小的实像C.拍摄时,两镜头中心间的距离约为7cm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大于2倍的镜头焦距18.如图所示,有一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图示的位置,它所成像P Q的形状应该是下列图中的()19.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该凸透镜的焦距()A.一定小于L B.一定等于L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20.蜡烛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移动,则()A.光屏上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像B.光屏上能得到一
11、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C.透过透镜能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D.光屏上没有清晰像,需要调节光屏位置才能得到清晰像21.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 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上成一清晰的像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平面镇心透镣个 屏=)螺纹透镜A.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B.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C.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D.增
12、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22.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A.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B.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C.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D.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23.人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5米处,若人以0.5米/秒的速度向镜移动6秒后,人与镜中的像距离为多少米?此时像的大小变化么?现在穿衣镜后放一块不透明木板如图所示,平面镜能不能成
13、像?()A.2m变大能B.2m不变不能C.4m不变不能D.4m不变能24.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 m/sB.全新的2 B铅笔长约18 cmC.人体感觉最舒适 温度约为37 cD.一张试卷 厚度大约1 mm25.如图所示,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的路程s随时间f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两物体由同一位置。点开始运动,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B.r=0时刻,A在。点,B在距离。点3m处C.从第3s开始,A 速度大于B的速度,5s末A、B相遇D.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26.四个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
14、中有一个测量数据是错误的,这个数据是()A.260 毫米 B.26.0 厘米 C,2.60 分米 D.0.26 米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越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越长B.物体运动时间越短,速度一定越大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与所用的时间成反比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与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无关28.在全运会开幕式上,有人观察到会场主旗杆上的旗帜和两位火炬手刚结束传递时手中火炬火焰的状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火炬手一定向左运动B.甲、乙两火炬手一定向右运动C.甲火炬手可能静止,乙火炬手向右运动D.乙火炬手可能静止,甲火炬手向右运动
15、2 9.关于机械运动的概念,下列说法是错误的是()A.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B.所谓参照物就是我们假设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参考研究其它物体运动情况C.研究物体运动,选择地面做参照物最适宜,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D.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以是不同的3 0.陆地上奔跑得最快的是猎豹,其速度可达w=3 0 m/s;海洋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其速度可达v2=1 0 0 k n V h;在空中飞行得最快的要算小巧的雨燕,其速度可达V 3=3 k m/m i n。则三者的速度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V3V1V2 B.V3V2V|C.V2V1V3 D.V1V3V2
16、二、填空题3 1 .星期天,爱音乐的小明在练小提琴之前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 这 样 做 的 目 的 是 要 改 变 琴 声 的,悠扬的琴声是琴弦振动发出的。练了一会儿,有位同学在楼下叫他去打球,他一听就知道是小刚,马上答应了,他是根据声音的 判断是小刚在喊他。3 2 .如甲图是常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的温度示数,则甲图的读数是。乙图中如果眼睛在A处俯视读数,则读数会。(选 填“偏大”“偏小”或“正 确“大)A-B二二其二_|1甲 乙3 3 .根据表中下列物质的熔点,填写下列问题: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铜钢固态氢熔点/-3 910 6410 8 31515-2 59(1)钢水凝固成钢块的过程中要放热,
17、此时的温度 o (选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2)冬季的北极气温可达到-5(T C 左右,此时 水银温度计。(选 填“能用”或“不能用”)3 4 .用开普勒天文望远镜观测夜晚的星空时,能看见许多没有见过的美丽天体,该望远镜物镜的成像原理与相 似(选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肉眼看不清的微小物体,如动植物的细胞,显微镜目镜的成像原理与 相 似.(选 填“照相机”“投影仪 或 放大镜)3 5.(1)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爱思考的小梅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光斑位
18、置(如图甲所示);接着分别倒入水和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再通过分析就可得到实验结论。要实现探究目标,他们应选择图乙中的两图示实验。(2)实验时,同学们在水槽底部贴上一把自制纸质刻度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标出光斑的位置。某小组同学正确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丙所示,经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3 6.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实验时应选(选 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2)实验过程中,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来确定像的位置。所 用 的 实 验 方 法 是。(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B所
19、在的位置,应在玻璃(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A的像。3 7 .如图所示,光会聚于b 点,在虚线区域内放甲透镜后,光会聚于主光轴MN上的c 点;在虚线区域内换放乙透镜后,光会聚于主光轴MN上的a 点.现小明想进一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应选择 透镜.小 明在房间里用焦距为1 5 cm 的凸透镜将明亮的窗户成像在一张作业本的空白纸上.根据小明的实验情况,可推测窗户 距 凸 透 镜 的 距 离 范 围 为.3 8 .速度的相关计算(1)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时,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72km/h的速度行驶时间f,测试得知汽车在
20、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lOm/s,则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是 s;(2)一列火车以90km/h的速度通过长为1.2km的铁架桥用时58s,现以相同的速度通过一隧道用时30s,该隧道的长度是 m:(3)超声测速仪向障碍物发射时间极短的脉冲超声波,根据接收到的反射信号时间关系可以测量物体速度。如图所示,测速仪B 向迎面匀速行驶的汽车A 发射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5.5s。发射第一个脉冲后1.4s收到反射信号,发射第二个脉冲后0.4s收到反射信号,则汽车行驶的速度 m/so(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340nVs)1_,超额 谕)方向鱼工 :产LA”,;,*,;、八n,.?五、作图与实验探
21、究题39.如图,一束光垂直于凸透镜主光轴射向平面镜,请在图中画出该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再通过凸透镜折射的光路图。()40.如图所示,S 是一个发光点,S 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是 S 发出的一束光.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 SA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41.爱研究的小娟从树荫下走过时,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她猜想光斑形状可能与树叶缝隙形状和大小有关。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她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A.B.42.小娟知道了光斑的成因后,
22、又动手制作简易的针孔相机,她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小娟用针孔相机观察校园内旗杆顶上的国旗,如图所示,则她在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国旗的形状是()A.B.c.D.4 3 .爱实验的岗岗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用装有6个发光二极管的有方格的白纸板做发光物体,如图甲所示,又用这种有同样大小方格的白纸板做光屏。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组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好。(1)当发光物体在a点时,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成的像如图丙所示,则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将发光物体由a点移动到b点,要想找到像的位置,应向 移动光屏(选 填“左”或“右”),直到出现清晰的像。(2
23、)如图乙所示,当发光物体在a点时,物与像之间的距离为S,当发光物体在力点时,物与像之间的距离为题 则乱 S 2 (选填“=”或“_/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右边的像距比左边的像距远,符合要求的只有图B.19.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该凸透镜的焦距()A.一定小于乙 B.一定等于L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心【答案】A【解析】【详解】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也可能是焦点之后的光斑,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
24、直变大,那么就确定光斑在焦点之后了,所以凸透镜的焦距就小于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心了。故选A。20.蜡烛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移动,则()A.光屏上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像B.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C.透过透镜能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D.光屏上没有清晰像,需要调节光屏位置才能得到清晰像【答案】B【解析】【详解】蜡烛放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移动,物距增大,像距减小,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会在凸透镜的一倍焦
25、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B21.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 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上成一清晰的像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A.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B.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C.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D.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答案】D【解析】根据凸透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期末考试试卷 苏科版八 年级 上册 物理 期末考试 试卷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