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诗词五首》名师精品讲义1.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诗词五首》名师精品讲义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诗词五首》名师精品讲义1.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词五首名师教案 第一课时 O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饮酒其五),体会诗歌的音韵美。2.尝试通过意象和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初步品析诗歌中景中含情,情中见理的特点。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心中的田园 看到“田园”这个词语,你会联想到哪些景或物呢你“心中的田园”是怎样的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 学生对田园生活比较陌生,由“心中的田园”说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田园”的理解。二、读出“悠然”诗韵 1.自读(读准字音、节奏)。2.听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概括感情基调:悠然)。3.展读(点生朗读,学生互相评价)。4.竞读(
2、配乐,读出“悠然”诗韵。语速要慢,语气舒缓从容,声音要悠长,重点词、韵脚还可加重或适当延长)。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沉浸诗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三、品读“悠然”真意 1.悠然赏美景。(1)大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诗人的田园里有什么结常、这些景物配一个合适的修饰语,如:简陋的草庐、疏疏落落的篱笆。(2)请发挥想象,尝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述画面。(3)为什么悠然“见南山”,而不作“望南山”明确:“见”写出了一种无意为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望”则更有目的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2.悠然品真情。诗人说“心远地自偏”
3、,在诗人的心中,什么离他近什么离他远 明确:在田园之中,人闲适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采菊东篱、见南山、望飞鸟,诗人的内心是悠然的,这种关系是亲密的“近”的关系。在世俗官场中,诗人是否有这样的体验(简介背景)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具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从此,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为官。明确:诗人的“心远”,实质上是诗人对“官场”世界的疏远,远离尘世,超凡脱
4、俗。设计意图 这首诗重点是理解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遐思,而十三四岁的中学生与这份逸趣却有不小的审美距离。描绘画面,“远”与“近”的对比,都是帮学生领悟陶渊明归隐田园、热爱自然的“悠然”情怀。四、感悟“悠然”人生 1.诗人感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拓展阅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找出诗中所写的景和所做的事,思考:“真意”指什么 屏显: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明确: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微雨、好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而狗吠
5、、鸡鸣都充满了诗意,故园的景物都是那样的恬静优美;种豆、理荒秽、酌春酒、摘园中蔬又是那样的怡然自得。“真意”,就是远离了世俗、名利,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就是要隐居田园,热爱田园,坚守本性。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为何“欲辨已忘言”明确:诗人沉醉田园,视之为归宿。不仅是安身之所,更是心灵归宿。“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至情言语即无声”,内心涌起的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一种悠然脱俗的境界。3.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屏显: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
6、抽言辞。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明确:现实生活中的陶渊明是劳累辛苦的,他内心也有过挣扎。他原本可以生活得舒适些,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违背自己的内心,比忍饥挨饿更让他痛苦。陶渊明归隐田园,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在为后人留下流传百世的诗文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设计意图 适当向课外拓展,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更深地理解诗人选择的“悠然”人生。引领学生由一首诗去了解一个人,由一首诗意图走进诗词世界。五、结语 让我们不断地学习陶渊明那“豪华落尽见真淳”“更无一字不清真”的不朽诗篇,用一生去慢慢品味他心灵的悠然!第二课时
7、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春望,体会诗歌的韵律特点;品析诗歌中融情于景等艺术手法。2.深入理解本诗,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扩展了解杜甫其人及其他相关诗歌。教学过程:一、导入,与诗人相遇 简介作者。“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你从这副对联中得到了哪些信息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杜甫。2.简介背景 755 年,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繁华的长安城几乎被践踏成一片废墟。756 年七月,杜甫投奔朝廷,渴望大有所为,却被叛军抓住,困居长安。此时,国家动荡不安,家人生死未卜。第二年四月,他才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设
8、计 意图 了解了诗人及其写作背景,学生更容易读懂诗歌,读懂诗人的情感,为下文的学习张本。二、读诗韵,与诗人同行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注意语速、节奏、重音和情感。3.点生配乐朗读。4.全班配乐齐读。设 计 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配乐诵读,更好地体会诗歌韵律特点,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三、赏诗情,与诗人同忧 1.赏析春之所望。(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作者都望到了什么请你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描绘画面。远景:山河城郭 中景:荒草残木 近景:春花飞鸟特写:稀疏白发(2)与昔日长安城对比。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
9、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丽人行 2.赏析春之所感。(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破:满目疮痍之态已跃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深:草茂人稀,物是人非,叫人满怀凄然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搔: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2)拓展阅读月夜,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写法上的异同点。今夜鄘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设计意图 体会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景情分析法、炼字法、拓展延伸法等,从
10、而与千年前的“诗圣”直接对话,去触摸他的心跳 四、悟诗魂,与诗人相知 1.感悟诗人一片赤诚(1)比较阅读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这两首诗一悲一喜,请找到他们所表达的情感的相同点。屏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明确:当他想到国家遭殃、战火不熄、生灵涂炭的时候就流泪不止;而当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于是又喜极而泣,不能自已。可见,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于国家。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屏显:诗人的天赋就是爱
11、,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2)点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2.感受诗人多样情怀。他也曾一腔豪气,满怀雄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也曾珍惜友情,情深义重,“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他也曾泣血为诗,坚定执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也曾热爱春光、诗情画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四千年文化中最瑰丽最庄严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对他的赞美,他当之无愧。他为我们树起的是文学的丰碑,也是人格的丰碑。设计意图 用诗歌赏析法“读诗,用对比阅读法论人”。通过课外拓展、对比品析,理解杜甫对国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词五首 2023 诗词 名师 精品 讲义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