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古代散文史复习最全面精品资料.pdf
《2023年中国古代散文史复习最全面精品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国古代散文史复习最全面精品资料.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散文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散文史 一、关于散文(一)本体论 关于“形散神不散”关于“文学队伍中的轻骑兵”关于“散文必须创造意境”1、什么就是散文 “散文就是一种自由自在地抒发作者情感与思想的文体。”“散文的实质就在于自由自在地描述自己对社会人生与宇宙万物的深切体验,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表露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人格风范。”2、散文的特点:(1)角度:第一人称。(2)内容:真实性。(3)结构:非虚构性。(4)文体:非限定性 (5)语言:日常生活语境。(二)范畴论 大英百科全书对“散文”条目的诠释:“给非小说性散文下文学定义,就是一项具有很大挑战性的任务。很明显,非小说性散文作为一个无限
2、广阔、多样的文学领域,就是不能以任何单一的内容、技巧或风格概括其特性的。它的定义只能规定得很松弛,以它不就是(诗歌、小说、戏剧)来表示。”二、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一)中国古代对“散文”的认识 关于“文”、“文章”、“文学”先秦出现“文”“文章”的概念。“文”,纹理,花纹。彩色交错。“文章”本义与“文”相似,指错杂的色彩或花纹。后被引申。如论语,“巍巍乎其成功也,焕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文中的文章指美好的礼乐制度,这就是广义。狭义,专指文章家的著作而言,包括一切体式的文字著作。关于韵、散之说。汉人提出,散文就是不用韵的文章。吕东莱(略)关于文、笔之说。六朝时,人们将有韵的文章叫“文”,无韵的文
3、章叫“笔”。刘勰(略)文包括诗歌与辞赋,笔包括论辩、诏令、奏议、书信、碑志等。关于“古文”唐代,韩愈、柳宗元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文章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即提倡写作“古文”。从此,“古文”与骈文对立,成为作家进行创作的主要文体。关于“散文”最早见于宋人罗大经 鹤林玉露。(引周益公“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到了清代开始流行。(二)“中国古代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主要就是相对于“韵文”与“骈文”而言的。凡就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都概称散文。(三)中国古代散文体式上的特征 1、句式上,就是散行单句,并不特意追求排偶;虽也讲究文句的整
4、饰,但仅就是点缀而已。2、语言上,不讲究平仄与声律,不受韵律的约束。崇尚质朴平易,强调“词达而已”。3、表现手法上,以叙事说理为主,不以铺陈描绘为能事。不着意堆砌典故。三、中国古代散文的特点(一)功能上的实用性 1、追求实用,崇尚真实,带来了文章的真实,这就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特点。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2、它又并非不重视文采。仲尼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二)文字上的特殊性 1、汉字就是方块字,笔划繁多,难认难写,促使作者讲究用语的简洁精炼,以少胜多。中国古代散文史复习资料 2、汉字就是单音节,有四声的区别,促
5、进了对偶的运用与骈文的产生,使散文具有声音节奏之美。3、汉字就是表意的文字,形与义结合牢固,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散文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易于流传,利于提高。(三)内容上的凝重性 1、散文比诗歌、小说、戏剧更富有政治色彩,担负着“文以载道”、“厚人伦,美教化”的重任,就是“经国之大业”,内容上偏重于政治主题与伦理主题。主旋律就是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乐、宦海的沉浮、战争的成败、国家的兴亡、人生的聚散、纲常的顺悖、伦理的向背等。2、当作家的立场、感情与民族的利益、人民的愿望一致时,当作家作品超越了自己的局限时,作品便超越了时代,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四、古代散文的分类(一)古代散文文体分类源流 1、
6、初始阶段(魏晋以前)只就是在某些篇章中有关于文体分类的片断论述,尚无专门著作。如曹丕典论论文分为八类四科:“奏议书论,铭诔诗赋”;陆机文赋提出十类文体的主要特征。2、发展阶段(西晋至明代)西晋到明代。文体分类更细,有了专著。挚虞文章流别集 文章流别志论论述了文体的区别、源流,发展变化,并选辑了各体作品,按体编排。萧统昭明文选。虽不就是一部文体论专著,但将诗文与赋按体区分汇总,从类编排。全书文体分为三十九类。刘勰文心雕龙上编前五篇就是总论,其余二十篇就是文体论。把文章分为三十三类。明代有两部重要文体论著:吴讷文章辨体,将文体分为 59 类;徐师曾文体明辨,分文体为 127 类。集大成之作。(3)
7、定型阶段 姚鼐古文辞类纂分文体为十三类。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分为三门十类。二、古代散文分类总的特点 1、未将文学作品与一般文章区分、文章总集诗文兼收。2、类与类之间交叉。3、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繁化简的过程。三、古代散文的现代分类(1)记叙(叙事、传记、游记、杂记、笔记)、论辩(论、辩、议、说、解、原)、讽谕(寓言、杂文)、实用文(书信、赠序、碑志、哀祭、公牍等)(2)传记、书信、游记、杂体 (3)抒情、哲理、传记、寓言 五、古代散文史的分期 按照散文史上骈与散此消彼长的发展规律,可分为:骈散未分时代(自虞夏至秦汉之际)骈文渐成时代(两汉)骈文渐盛朝代(汉魏之际)骈文极盛时代(六朝初唐之际)古文极
8、盛时代(唐宋)八股文极盛时代(明清)按照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散文史分为:由治化而文学的时代(由夏商至周初)由治化渐变为学术时代(春秋)为学术而文学的时代(战国)反文化的时代(秦)由学术而渐变为文学的时代(两汉)为文学而文学的时代(汉魏以后)以八股为文学的时代(明清)按照散文自身演变发展的规律分期:古代散文的萌牙与定型时代(自虞夏至周)古代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春秋战国)古代散文的跌落与复兴时代(秦汉)古代散文的革新时代(魏晋南北朝)古代散文的全面繁荣时代(唐宋)中国古代散文史复习资料 古代散文的徘徊、探索与衰落时期(明清)过渡时期的散文(近代)第一编 古代散文的萌芽与定型 一、散文的产生(时代、
9、原因)二、从散文的产生瞧散文发展的趋势(实用性、政治性、群体性、谨严简省)三、本期散文的主要样式:萌芽: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卦爻辞 定型:尚书、春秋 第一章 散文的萌芽 一、甲骨卜辞 时代、作者、内容 甲骨文中的散文因素:基本的时空观念、称谓词的运用、思维方式与情感 甲骨卜辞对散文传统的影响(诚与真)二、铜器铭文 时代、内容 特点:篇幅扩大,内容更广泛;记事较具体;完整;已出现韵语。意义:以记人事为主,已具有了初步的历史意识;“记言”艺术有了较大发展。三、周易卦爻辞 周易与易传 周易中的散文因素:形象、生动;精炼;或韵或散 周易在散文发展史上的意义:开创了隐喻性叙事方式。第二章 散文的定型与发
10、展 一、尚书 1、关于“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2、尚书的体例(典谟训诰誓命)3、尚书的内容:“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司马迁)。政治就是它的主题,基本思想就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4、尚书的艺术特点:A 长于记言,长于说理;B 简质朴实,直陈;C 艰涩难懂,“结屈聱牙”5、尚书在中国散文史中的意义:已由简单的命令到全面讲历史经验;由表现群体意识到表现专一的主体意识。有完整的结构,就是成篇的文章,全面周详。尚书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定型 二、春秋 1、春秋的体例:我国第一部私家著述的编年体史书 2、思想倾向:维系世道,贬斥“邪说暴行”3、艺术特点:简要、凝炼;“微言大义”(春秋笔法)4、春秋在中
11、国散文史上的意义 由史官记事发展为私家著作、由时录变为追叙,主体性增强。对历史散文叙事传统的影响:(“为述者之冠冕,实后来之龟鉴”)叙事须依时序而行;文字要多加锤炼以至精炼。作者写作应依据思想道德原则对所述事物不动声色的褒贬。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名也”(史记、太史公自序)。(5)关于春秋与尚书的评价。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春秋的文句虽就是简短,前人竟讥为断烂朝报者,但在文字的技巧及史书的编排上,中国古代散文史复习资料 比起尚书来,都有显著的进步。我们读了,得到一个系统的印象。在造句用字上,都从尚书的文体中解放出来,非常平浅。”就是“平浅流畅的新兴散文。”郭预衡:“
12、王安石比作断烂朝报,从用语说,并不恰当。”第二编 古代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第一章 概论 一、散文兴起的原因 1、外因:经济、政治、文化思想(1)社会转型,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化,土地兼并,社会动荡。(2)“士”的崛起(“处士横议”“百家争鸣”)(3)理性精神的高扬 所谓理性主义高扬,就是指人们由过去的崇拜天、帝、神到思考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去选择与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具体表现:王官之学让位于私家之学,由“学在官府”到“有教无类”,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就是中国历史上个体意识的初次觉醒。例:齐策中颜斶见齐宣王时的“斶前”还就是“王前”,“慕势”还就是“趋士”、“士贵”还
13、就是“王贵”之争。2、内因:散文自身的演变与发展的结果 二、高潮的标志 1、作者、作品、流派众多。2、体裁的定型。3、主题出现定势:以“立意为宗”4、语言由深奥简古向生动活泼方向发展。三、此期散文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写实的传统(文以载道 “文必先秦”)2、体裁:叙事散文、议论文的成就 3、素材与题材:对后世小说、戏曲、传记文学的影响 4、人生观、文艺观、审美观对后世散文家的影响 第二章 史家之文 一、概说 1、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史官文化。古代史官共同的历史意识:第一就是由神到人,理性主义的觉醒。第二就是以史为鉴,成为史官写史的基本动机。第三就是写史就是为了维护国家机器。历史散文:
14、从形式上瞧:一就是史官就是以记叙的方式来反映历史,即“记言记事”,而不就是抽象地归纳的论断。由事言理,这就是古代史官写史的基本原则。二就是历史中的情感因素。史书都强调对历史人与事进行褒贬评价。刘知几说:“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史通)史书中劝善惩恶,都有强烈的情感。三就是语言形式方面。叙事中大都讲究节奏,排偶,用韵等。许多文章读起来语调抑扬顿挫,句式骈散相间,语言声情并茂。2、史传文学演进的轨迹:内容:从直观记言记事到描摹事态人情 手法:从单纯实录到合理夸饰 语言:从简单表述到生动丰富、由古奥到通俗 情感:由隐寓式到明朗化 体例:从零散记录到完整集中 中西历史散文的异同:相同:中西历
15、史散文都有很强的历史意识;中国古代散文史复习资料 历史散文都就是叙事文学的起点;历史散文就是时代的百科全书。差异:作者:中国多就是官修;西方多为私家著述;内容:中国史书的全面性与丰富性;西方史书多为某个侧面的专题;价值取向:中国重德尚礼强调教化;西方重战争竞武力强调个人。二、国语 1、国语的有关知识(1)国别体“春秋外传”(2)思想内容(略)(3)艺术特点:偏重教诲 偏重记言 (4)国语在散文发展史上的意义:A 一事一议,自成单元;突破编年体时间的限制,记言论题集中。但不就是单纯的语录或议论,在记言中展开故事,继承了尚书又有了发展。在记叙中集中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在向纪传体过渡的过程中,起
16、到承上启下的作用。B 体制自由,风格的多样性 国语的不同风格:“周鲁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越多恣放”(崔述洙泗考信录)周语辞胜事,晋语事胜辞,如其妙理玮辞,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还须以越语压卷。”(陶望龄经义考卷二百九)三、左传 1、左传的相关知识 (1)名称 作者(2)思想倾向:从儒家的立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德尚礼,批判暴君,民本思想。进步的历史观。(3)左传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叙事散文的成熟。(4)文学成就:叙事艺术 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手法完整地交代故事的发生、发展与结果的全过程。突出的成就就是描写战争。特点就是:重点写战前、战后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人心的向背等,略写战争的场面与经
17、过。B 语言艺术 总体风格简练含蕴,词约义丰。主要体现在行人辞令之美。委婉有力,不卑不亢,刚柔相济。人物刻画方面。很少对某一人物进行集中描写,而就是将人物的言行事迹分散在各个年代。主要通过行动、对话刻画人物。四、战国策 1、相关知识(1)书的命名(2)内容:策士的言论汇辑(3)思想倾向:透露出浓郁的时代气息。表现为:崇尚智能;讲“权借”“时势”而不讲仁义礼让、讲权术谋诈;讲个人进取,宣扬个人功得追求。(4)艺术特点:A 基本风格:放言无惮、危言耸听、纵横驰骋;B 人物刻画的特点;C 寓言说理;D“子史合一”(5)关于战国策的评价 2、作品研读 燕策一 齐策三 秦策一“苏秦以连横说秦”思考:(1
18、)从历史、文学、美学等不同角度评价苏秦这个人物形象。(2)以该作品为例说明战国策在先秦历史散文发展中的地位。秦策一“苏秦以连横说秦”理解提示一:A 道德评价瞧,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重利轻义,赤裸裸的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的“朝秦暮楚”的策士形象。就是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相悖的。中国古代散文史复习资料 B 文学的视角瞧,这就是一个中国古代文学人物长廊中具有人性的真实性、丰富性,个性鲜明丰满的典型人物。主人公一方面表现出的就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处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另一方面却又不顾礼仪廉耻,可以为了功名利达朝秦暮楚。这就是那个特定时代策士生存状态与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作
19、品的成功之处就是不仅通过矛盾冲突写出了人物的个性性格,而且通过独白揭示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C 美学的角度瞧,战国时代策士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文中主人公高扬的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个性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为什么苏秦这个人物形象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它具有与后世人相通的地方,这就就是人性,人的本性就是相通的。人的骨子里追求自由的个性,人的骨子里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需要体验自我实现的快乐。理解提示二:战国策在散文史上的意义 “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A 内容上的突破。(1)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它不就是借历史的亡灵去进行道德说教,而就是
20、记录了策士们身边所发生的活生生的事件。B 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突破。记叙时以人物为中心,用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形态与细节,刻画了生动形象、个性鲜明的人物群像。C 语言风格与说理技巧。形成了“敷张扬厉,辩丽恣肆”语言风格;说理特点就是善用通俗的比喻与寓言说理,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第三章 诸子散文 一、概说 、诸子散文演进的轨迹:语录体对话体专题论文 2、诸子散文的文学特征(成就)(1)关注人生的创作态度 (2)重个性、重情感的审美倾向 (3)形象化的表达方式 3、诸子散文的地位与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就是中华民族对远古文化的创造性总结,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在理论的最高层次上概括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21、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审美心理。如重实用、重伦理、重道德的价值取向;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强调主客与谐、情理统一的审美心理等。具体表现为:人格理想对后世作家的影响。审美风范对后世作家的影响。说理方式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中西政论(哲理)散文的差异 中:偏重人生感受 强调“意”,即复杂的体验 行文天地人文思致开阔 意、“气”的获得强调“养”西:偏重理性探求与思辩 强调单纯明确的观念 如真理、死亡、爱情等 讨论具体哲学政治问题“中心思想”的获得靠“思”二、论语 1、孔子的思想 (1)孔子思想的核心。(2)对孔子思想的评价。2、散文的特点:(1)语录体。具有早期诸子散文的特点:简略、质朴、零散。主要包括:语
22、录、对话及一些简短的记叙。(2)语言特点:A 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富有哲理性。中国古代散文史复习资料 B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就是当时流行的周王朝的“普通话”,即“雅言”。以中原口语为基础又吸收了古代书面语的精华,通俗自然,朴素无华。(3)总体风格:从容迂徐。“有一种雍容与顺、迂徐含蓄的风格”。(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不就是以“思辨”而就是以“气韵”见长,表现为从容不迫、温文尔雅的叙述风格,以及从中体现出的精神境界。3、孔子文论(略)4、孔子对中国散文的影响 作品先进(侍坐章)三、墨子 1、墨子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思想感情。主张:“尚同”“尚贤”“兼爱”“非攻”“节用”,“饥者得食,寒者得衣
23、,劳者得息”。2、墨子的散文(1)相对于论语,墨子的不同。十论自成体系,每篇有简明的标题,不象论语取文章首句为名;各篇连成一个整体,不象论语简短零散;每篇都有一定章法,层次分明。(2)散文的特点:A 逻辑性。先秦诸子中,墨子最重逻辑。主要采用的就是类比推理与生活事实叙写相结合的方式。B 尚质,意显而语质,语言风格的特点就是质朴,不重文采。C 三法。本、原、用。作品:非攻上 兼爱上 四、老子 1、思想: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就是万事万物变化的根本规律。2、关于老子一书。虽就是语录体,但就是没有对话,没有教授的痕迹;其文风一致,学者认为就是出自一人的手笔。其人、其书与
24、哲学思想都为人们所争议。3、文章特点:句式整齐,韵散结合,大量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式。4、作品:第一章 第二章 第二十五章 第八十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五、庄子 思想 散文风格及特点:汪洋恣肆;生动活泼、文理自然,大量运用寓言神话。庄子在中国散文史上的意义 作品研读逍遥游 (1)线索:“无待”方为“逍遥”。前半部分:讲“有待”,反面立论,欲抑先扬。由物及人,讲万事万物皆有所“待”,皆不自由。引出论点:真正的“游乎无穷”“恶乎待”的三种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后半部分:讲“无待”,正面立论,分别论述什么就是圣人、神人、至人。最后描绘出至人无己的境界:“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
25、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其害。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2)主题:“逍遥”与“游”的最根本的含义就是自由,表达的人生哲学就是:超越功利。贯穿全文的就是对生命与自由的赞颂,追求的就是人格的独立与精神的自由。庄子认为妨碍这种自由追求的枷锁就是“功”“名”“己”,只有神人、圣人、至人才能摆脱这些精神枷锁,获得真正的自由。(3)艺术风格。庄子用丰富的想像说明深奥的哲理,表现精神世界的遨游,行文往往就是无端而起,迷茫恍惚。主要特点就是丰富多变、造象奇特、生气灌注、意境宏阔。想象的特点:选象: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物,目光投向自然与神话(鲲鹏、野马、尘埃、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古代 散文 复习 全面 精品 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