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石钟山记》同步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12《石钟山记》同步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石钟山记》同步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2石钟山记同步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 同步练习 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 一、选择题 1选出对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_ 临:对着。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_ 适:到地方去。 C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_ 尉:做尉官。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臆:缺乏客观证据的主观想法。 2与下列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
2、同义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空中而多窍 C此世所以不传也 D自以为得其实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南声函胡 B至莫夜月明 C汝识之乎 D悟言一室之内 5下列句子中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_ 石之铿然有声者 B得双石于潭上_ 而大声发于水上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_ 有大石当中流 D此世所以不传也_ 余是以记之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苏轼堪称全才,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B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
3、使时写的。“元丰七年六月”是皇帝年号纪年法,“元丰”即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 C十二律,又简称“律吕”。“无射”为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无射作为钟名。周景王造无射钟,耗费大量民力物力,因而失败。 D郦道元,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他以毕生心血撰写地理著作水经注,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4、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
5、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
6、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D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丰”是年号纪年法;“丁丑”与“是月丁未”(登泰山记)都是用干支法来纪日。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两句中的“适”字含意不同。 C“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与“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两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 D“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
7、中的“绝”字含意不同。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就引水经注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B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 C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是说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但不能说清楚。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1苏轼在游玩石钟山后,得出了什么论断(请用原文回答)?
8、这一论断在治学方面给你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露露
9、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侍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苏轼凌虚台记,有删改) (二)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
10、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
11、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B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C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D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13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隋初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替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的官名,仅仅用做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B从事,官名,泛指一般属官。作者当时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是太守陈公的下属。这与“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从事”的意义相同。 C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我国古代将
12、十地支与十二天干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以此来纪年、月、日、时,近世也用于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 D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亦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士”的阶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泛指有一定才能的民间人才。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凌虚”即升向高空之意。站在凌虚台上恍然间让人不知道台的高度,错以为山是踊跃迅速长出来的,这就是陈公命名凌虚台的原因。 B苏轼父子夜游石钟山,通过亲身考察发现其“水声如钟”,这与郦道元“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的说法相似,石钟山应是以声得名。 C选文一作者从都城建造的位置入手,点明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况
13、且四周山莫高于终南城莫近于扶风,借此劝谏太守不可劳民伤财,随意筑台。 D选文二作者描写了石钟山的夜景,大石如猛兽奇鬼,声音令人毛骨悚然“心动欲还”。阴森恐怖之景也是士大夫“不肯夜泊绝壁之下”的原因。 15把下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6古人为文,讲究章法,请分析两则选文在章法上的相似之处。 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人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中记载: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
14、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由上文可知,李渤的考察有两点是苏轼所不及的,其一是“跻崖穿洞”,特别是“穿洞”,苏轼没有进行该项考察。李渤所“遇”的“双石”,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苏轼已无缘得见了。所以苏轼对山体的石质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更不用说深刻印象了。其二是李渤“不耻下问”地“询诸水滨”,苏轼却没有找“渔工水师”进行调查,大概认为他们“虽知
15、而不能言”。李渤从“土著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还“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李渤的观点不能说失之臆断和草率,李渤的表现岂可讥之为“陋”乎?! 1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三秦大地广为流传一句话:“听了秦腔,肉酒不香。” B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悔不当初,这时候总是需要运用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 C蜀道难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惝恍、奇丽峭拔的诗歌境界。 D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18选文的论证极具说服力,请问其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9文中画波浪线
16、句可改为“李渤从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石钟山记是苏轼的一篇很有特色的游记,_ ,浓厚的考辨色彩深寓着对实践和为学的深刻的哲思。_ ,带儿子苏迈夜游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就是对这一点的有力证明。_ ,认为读书“唯勤”,且“多为之,自工”;练书法则要“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
17、能力。 C. 尉:官职名。句意为: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鸣:使动用法,使鸣。 A.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B.走:使动用法,使逃跑。 C.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D.弱:使动用法,使弱。 故选C。 3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古今异义的能力。 A.以为:古今都是认为的意思。句意:郦道元认为下面临近深潭。 B.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之中。句意:中间空而多孔。 C.所以:古义,相当于“的缘故”;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句意:这就是世间不流传的缘故。 D.其实:古义,事情的
18、真相;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句意:自己认为得到事情的真相。 故选A。 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句意: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 B.“莫”,通“暮”,晚上。句意:到了晚上月光明亮。 D.“悟”,通“晤”,面对面。句意: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 故选C。 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句意: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定语后置句,“中心词+之+定词+者”的形式。句意: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 B.均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钟山记 12石钟山记同步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2 钟山 同步 练习 答案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