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体验自我成长.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体验自我成长.pptx(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 体验自我成长第二节 在挫折中成长第一节 学会面对压力第三节 做更好的决策01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个体,我们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懂得自己,懂得生活,懂得生命的意义。现实中,有人踌躇满志,有人心灰意冷;有人播种希望,有人承受痛苦正如季节交替,风云变幻,世界呈现不一样的色彩。生活的丰富多彩给予我们思想的富饶丰足,在顺境时我们品尝生活的乐趣与甜蜜,在逆境时我们同样可以增强才能与心智。即使在人生的艰难时刻,我们也可以探寻希望之光、生命之泉,因为,我们如何对待世界,世界就如何对待我们。第一节 学会面对压力一、什么是压力生活中的我们多多少少会感受到一些大大小小的压力。据调查,人们在一周内至少会感
2、到12次压力,还有些人每天都生活在高压之下。压力是我们在适应环境和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主要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指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机体内部的状态所造成的人的生理变化和情绪活动。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作用于我们,都可以引起我们的心理反应,不管这些因素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比如,积极情境中的考入新学校、学习新专业、面试新单位会给我们带来压力;消极情境中的考试不合格、人际关系糟糕也会给我们带来压力。还有其他一些不良因素的刺激让我们产生持续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比如,对生活事件的不良预期,或者一些身体疾病的原因等。有人会感到头疼、疲劳或者抑郁,还有些人表现出易怒、暴躁、失眠、暴饮暴食或者大哭大叫。1
3、.智力水平正常一、什么是压力但换个角度看,心理压力具有某种警示功能,可使我们面对压力来源,时时提醒自己,面对它、研究它、挑战它,进而找到与压力相处的方式,解除心理危机。1.智力水平正常一、什么是压力这就是“压力效应”。那些得过且过、没有一点压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往往一场人生的狂风巨浪便会把他们打翻。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生活、学习、工作带给我们的各种压力,努力将压力变为动力,变成智慧,变成成长中的历练和宝贵经验的累积,让自己成为“百万吨级的巨轮掌舵人”。压力具有两重性,适度的压力能够提高机体的应激水平,激发个体的潜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过度的压力则会成为我们“生命不能承
4、受之重”,阻碍身心成长和发展,甚至损害身心健康。1.智力水平正常二、压力的类型某个事件对不同人或处于不同内外部条件下的一个人会产生不同刺激强度的压力,即应激水平,比如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好友的突然背叛等。按照刺激强度分类,压力可分为良性应激、强应激、弱应激。(1)良性应激。良性应激是指那些促进性的、激励性的或者导致个人成长的事件,比如期待中的新工作、良师益友的新要求。(2)强应激。强应激通常出现在需要应对的事情超出我们的能力限度的时候,出现压力过度的情况。在高压状态下,我们的身体及心理都会处于一种强大的紧张状态中,这容易对我们的身心产生不良的影响。(3)弱应激。弱应激也称压力不足,通常发生
5、在缺乏一定刺激的情况下,比如我们的学习过于单调,对自身几乎没有什么要求,或者得过且过,产生所谓的空虚感。如果不能有效处理空虚,明确自身价值与努力方向,则可能放任本能欲望来获得刺激,比如沉迷网络,体验毒品,甚至玩“自杀游戏”。1.按照刺激强度分类二、压力的类型从时间维度来说,按压力持续的时间和频率来看,压力又可分为两种:急性压力和慢性压力。急性压力是对迫在眉睫的威胁的暂时反应,威胁消失压力就会解除。就像突然来临的考试引发的急性压力,当考试结束或对考试结果感到满意,则压力自行消失。慢性压力是指经历一段长期的、持续的压力。比如撰写毕业论文时,在长期的挑灯夜战、查找资料、收集实验数据、不断修改的过程中
6、导致慢性压力。慢性压力的消除较为缓慢和困难,因而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较大。2.按照持续时间和频率分类二、压力的类型2.按照持续时间和频率分类三、压力的管理压力与绩效的关系曲线呈倒U形,在中等程度的压力下,绩效最佳。如果压力大幅度超过压力曲线的最佳点,绩效就会降低。如果个体的压力达不到压力曲线的最佳点,则难以取得较高的绩效。学习效率的研究表明,在适度的压力水平下,我们的学习效率最高;而在过度的压力或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学习的效率降低。1.压力与绩效三、压力的管理1.压力与绩效三、压力的管理(1)问题关注的应对。即通过采取具体措施来缓解压力给人带来的问题与困难。例如,在很多事情一窝蜂涌来的时候,因为任务
7、太多、时间太紧普遍会给人带来压力。这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时间不够。具体的应对措施,可以将事情按轻重缓急排序,可以请他人来帮助自己完成一些辅助性工作,甚至可以要求延迟个别事情完成的时间或推掉个别可以不用自己来做的事情。(2)情绪关注的应对。即通过采取有效的情绪管理来舒缓压力给人带来的焦虑体验。例如,当我们为一件事带来的心理压力而感到焦头烂额、情绪极其糟糕时,可以找一个安静的房间躺下来,将身体处于最舒服的姿势,配合低缓的轻音乐,调节呼吸,冥想“资料卡片”中描述的情景。2.过度压力的应对三、压力的管理2.过度压力的应对三、压力的管理2.过度压力的应对三、压力的管理(3)意义关注的应对。即通过深入的哲学
8、思考来梳理压力给人带来的精神困扰。我这么累,有意义么?我这样拼,究竟为了什么?这样的想法和疑问,会随着压力的增大而不断出现,我们甚至会在这种不断的自我质疑、自我否定中,怀疑生活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来思考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方式。只有从源头上弄清楚了,我们才能建立起理想信念,应对压力的能力就会大大提升。2.过度压力的应对三、压力的管理2.过度压力的应对三、压力的管理应对压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模式,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才是最好的。我们都是积极生活者,在每一次成功地应对压力事件后,都可以让我们收获更多的自信与幸福。每一次的压力情境会让我们更加努力提高自己,激励我们发挥潜能,
9、实现个人成长。2.过度压力的应对第二节 在挫折中成长一、什么是挫折心理学认为,挫折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障碍或干扰,导致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反应。小的挫折不值一提,而大的挫折可以称为失败。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每个人在追求理想生活的过程中,都会遭遇挫折。有人在挫折中成长为响当当的人物,有人在挫折中一蹶不振甚至从此销声匿迹。挫折是魔鬼,也是天使。挫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对待它。1.智力水平正常二、挫折的构成生活中会出现自己的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事实,如学业失败、爱情受挫、事业失败、健康状况受损或经历其他不如意的事情等,我们把这些情况叫作
10、挫折情境或挫折事件。1.第一阶段:挫折情境二、挫折的构成对挫折情境中已经发生的事实情况,自己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认识和评价,感受失败的原因。对挫折情境的评价和感受,存在个体差异。正如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那样,挫折对于有些人是痛苦、是毒药,而对于另一些人则是财富。2.第二阶段:挫折认知二、挫折的构成对事件认识评价,会引发相应的情绪或行为反应,如困惑、愤怒、焦虑、紧张、退缩、逃避等,这些情绪或行为交织成负面的情绪感受,即挫折感。一般来说,挫折情境越严重,挫折反应就越强烈;反之,挫折反应就轻微。但是,当出现了挫折情境,而个体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的情况并不是那么严重,那就不会产生挫折反应,或者仅仅产生轻微的
11、挫折反应。所以说,在挫折感产生的过程中,挫折认知是核心因素,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取决于挫折认知。人生的失败、挫折将伴随我们成长,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坦然面对它们。尝试换个角度看问题,可以改变我们对其反应的性质及程度。正确对待挫折的刺激,可以激发我们面对困难的勇气,百折不挠,不断向前。3.第三阶段:挫折反应三、挫折的类型按照挫折是否实际存在,可分为实质性挫折和想象性挫折。(1)实质性挫折。指已经实际发生的挫折,有实际的情境表现,我们自己可以做出有效处理,他人可以给予有效的帮助。(2)想象性挫折。指当事人对想象中未来可能出现的挫折情境的预测,比如个别表现突出的同学担心某一天可能会失去老师的垂青而产生一
12、种挫折感。想象性挫折只是一种假想,因而难以做出具体、有效的处理,往往不被他人所理解,也难以得到他人有效的帮助。1.实质性挫折和想象性挫折三、挫折的类型按照挫折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一般挫折和严重挫折。(1)一般挫折。指日常生活中在一些常见的不太重要的事情上遇到的小挫折,如同学间偶尔争吵几句,乘车进城遇到堵车,去商店购物不巧碰上打烊等。这些日常琐事虽然会引起心情不快,但很快就能过去,对人的影响一般比较小。(2)严重挫折。指在某些与自己关系密切、意义重大的事情上遭受的挫折,如高考落榜、亲人亡故、触犯法律等。这些事件会在人的内心产生巨大的震动,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同时,我们应看到,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对挫折
13、的心理承受力是有限度的,有时单个的挫折虽不严重,但若干一般挫折如果接踵而至或同时出现,也会构成严重挫折。2.一般挫折和严重挫折三、挫折的类型按照对挫折是否有心理准备可分为意料中的挫折和意料外的挫折。(1)意料中的挫折。指我们已有察觉或已有了一定戒备后遇到的挫折,如亲人久病而亡。(2)意料外的挫折。指当事人在毫无心理准备的状态下突然遭受的挫折,如遭遇车祸等。一般而言,意料外的挫折比意料中的挫折对人的打击要大。3.意料中的挫折和意料外的挫折三、挫折的类型按照挫折的性质和内容可分为事业挫折和生活挫折。(1)事业挫折。可以具体分为工作挫折、学习挫折、理想挫折等。工作挫折,主要指工作环境中或工作过程中发
14、生的挫折,如工作环境突然恶化,工作条件突然改变,工作成绩不被承认,晋升、加薪方面受到压制等。学习挫折,指在学习和智力活动中遭遇的挫折,如上课听不懂老师讲课,记忆力衰退,考试失败等。理想挫折,指自己原来确定的奋斗目标虽经努力仍未达到,如考试失败,未能获得奖学金等。(2)生活挫折。可以具体分为家庭挫折、恋爱挫折、交往挫折等。家庭挫折,主要指家庭遭遇了变故,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后果,如邻里纠纷、父母离异等。恋爱挫折,主要指在恋爱方面产生了变故,如失恋等。交往挫折,主要指在人际交往中,当事人交往的需要和动机受到阻碍,如好朋友因误解而分手,遭人诽谤、妒忌、猜疑等。4.事业挫折和生活挫折三、挫折的类型按照挫折
15、持续的时间可将其分为短暂性挫折和持续性挫折。(1)短暂性挫折。指挫折持续时间较短,是暂时性的,这种挫折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消失,如一次考试没有取得好名次、高龄老人的自然死亡等。(2)持续性挫折。指一种长期的挫折状态,既可能是持续的,也可能是接二连三的。由于导致挫折的条件和情境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使人长时期、持续地处于紧张状态和挫折感之中。持续性挫折使人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往往会改变人的性格,使其感到焦虑不安、压抑,进而遇事回避、萎靡不振,甚至出现有攻击行为。5.短暂性挫折和持续性挫折四、受挫后的心理反应(1)坚持目标,继续努力。受挫后,当事人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确定自己追求的目标
16、是现实的,虽然暂时遇到了挫折,也应克服困难,找到摆脱挫折情境的办法,毫不动摇地朝既定目标迈进,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达到预定的目标。(2)降低目标,改变行为。当一再尝试既定目标仍不能成功时,当事人能调整目标,变换方式,通过别的方法和途径实现目标,或者把原来制定的过高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往下调整,以图获得成功。这种对目标的重新审定和转移,不是惧怕困难,而是实事求是的表现,同时有利于避免由于目标不当难以达成而可能产生的焦虑情绪。1.积极的心理行为表现四、受挫后的心理反应(3)改换目标,取而代之。由于自身条件或社会因素的限制,当事人在既定的目标不能实现并受到挫折时,可以改换目标,使需要得到满足。(4)寻求
17、支持,重整旗鼓。在挫折的打击下,有些人往往感到自己势单力薄,力量有限,从而将注意力转向寻求他人和社会的支持,或找亲朋好友倾诉衷肠,或找领导、团体求助得到帮助和关心,以此来减轻挫折感和烦恼程度。1.积极的心理行为表现四、受挫后的心理反应(1)焦虑。焦虑是挫折后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适度焦虑可唤醒大脑皮质的觉醒状态,如考试前适度紧张,可增强注意力,提高记忆水平,对提高学习效率、发挥潜能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过度焦虑则会使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紊乱,辨别能力降低等,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发展成焦虑症。(2)攻击。挫折常常会引起人的愤怒情绪。当事人为了将愤怒的情绪发泄出去,就可能产生过激的举动
18、,即攻击性行为。1)直接攻击。指受挫者将愤怒的情绪直接发泄到造成自己挫折的人或物上,多以动作、表情、言语、文字等方式表现出来。如采取辱骂、讽刺等形式侮辱对方人格,甚至侵犯对方身体,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2)转向攻击。不是直接攻击造成挫折的一方,而是将其他人或物作为发泄的对象。2.消极的心理行为表现四、受挫后的心理反应(3)冷漠。这是一种与攻击相反的行为反应。当个人遭遇挫折时表现出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态度,似乎毫无情绪反应。其实,冷漠并非不包含愤怒的情绪成分,只是把愤怒暂时压抑,以间接方式表现出来而已。表面上是冷漠退让,内心深处则往往隐藏着很深的痛苦,是一种受压抑极深的反应。(4)幻想。幻想又称
19、白日梦,指一个人企图以自己想象的虚幻情境来应对挫折,借以摆脱现实的痛苦,并在虚幻情境中寻求满足。此法偶尔用之,可使人暂时摆脱苦恼,缓冲情绪紧张,但对解决实际问题毫无益处;多用则会形成病态的行为反应。2.消极的心理行为表现四、受挫后的心理反应(5)逃避。指有些人遭受挫折后,往往不敢面对现实,而是躲开受挫的现实,放弃原来所追求的目标,回到比较安全的情境。有的人在生活中碰钉子,或者所追求的目标、理想一时不能实现时,便心灰意冷;有的人在学习、工作开始的时候积极性很高,但对困难估计不足,结果一遇挫折便退却下来。例如,有的同学在现实生活中难以面对挫折的挑战,便在网络世界里寻求安慰,甚至在电子游戏中渴求成功
20、。逃避的显著特点是,遇到挫折后便意志消沉、一蹶不振。逃避虽然能使心理紧张得到暂时缓解,但问题并没有解决,长期下去会形成不良适应,使人害怕困难和挫折,不求进取。(6)自残与自杀。自残与自杀是遭遇挫折后的极端反应。如果挫折的打击来得突然而沉重,受挫者对挫折的承受力又很低,有可能就会深陷于万念俱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此时,如果得不到外界的帮助,就可能会自暴自弃,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产生轻生厌世的想法并付诸行动。2.消极的心理行为表现五、挫折的应对策略(1)认识“失败”的积极意义。实际生活中,人们把没有成功或没有达到目标都看作失败,这种看法过于片面。许多工作并不能一蹴而就,常常需要经过多次尝试、不断努力
21、,才能有机会圆满完成。每一次的失败都会是下一次努力时的经验与教训,使其一步步接近成功。正如爱迪生在寻找做灯丝的材料时,每失败一次,他都会高兴地说:“呵!我又发现了一种不能做灯丝的材料。”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不会一帆风顺,成功者的成功之路都是一个又一个失败铺垫而成的。我们应坦然面对失败,树立“失败是有价值的”的意识,投身社会,打磨锤炼,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2)相信挫折是可以改变的。在挫折面前,逃避不见得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我们将失去一次锤炼自己的机会,一次证明自己可以的过程。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无数人杰以其非凡的经历证明了人类意志的力量。1.树立正确的挫折认知五、挫折的应对策略(3)从
22、挫折中获得更加坚强的意志品质。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是凭空而来的,除了从小有意识地培养,挫折是培养强大意志力的关键途径。坚强的意志力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自制力和坚韧性。具有自制力的人,善于抵制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因素的干扰,不但能顺利完成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即使面对枯燥无味的工作,即便遭遇再大的挫折、失败也不会半途而废。这种坚韧性又和自制力密不可分。坚韧性强的人,当遇到突如其来的事情,特别是棘手的事情时,能冷静地分析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轻举妄动。胜利时不骄傲自满、忘乎所以;失败时不悲观失望,消极等待。而遭遇挫折时,能很快保持情绪的稳定,清醒而理性地分析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意义,调动各
23、种资源,采用更为有效的方法、路径,重新开始新的尝试。1.树立正确的挫折认知五、挫折的应对策略(1)学会应对不良情绪。对于挫折情境,如果我们不能马上解决,可能会产生怨天尤人、消极沉沦等不良情绪反应,这时候,学会与这些情绪相处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任由这些情绪控制自己,我们可能会做出让自己感到后悔的冲动反应。在第四章里,我们介绍了许多应对情绪的方法,学会这些方法能帮助我们以更好的心态面对挫折。2.采取必要的心理应对五、挫折的应对策略(2)全面分析失败的原因。人们把失败归因于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对以后的活动以及活动的效率有很大影响。把失败归因于主观因素,会使人感到内疚和无助;把失败归因于客观因素,会产
24、生气愤与不平。面对挫折,我们应全面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比如,有的同学总是把自己成绩不好归因于运气不好,比如没能猜中题目或埋怨老师的命题和评分,而不去思考自身的学习方法、习惯和能力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还有的同学正好相反,把成绩不好全部归因于自己,因而过多地抱怨或责备自己。这两种情况,都是对学业失败的片面归因,缺乏全面性与完整性。正确的做法是,应当冷静、客观地从两个方面分析失败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成绩。2.采取必要的心理应对五、挫折的应对策略(3)灵活地应变与调整。外界条件与环境的变化往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面对出乎意料的变化,我们需要做出及时的应变与调整,比如调整外部环境的计划
25、、目标等,或调整自我的需要、动机、期望值等。通过适时的调整,弱化挫折感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心理反应。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高自我预期会导致较强的挫折感,较低的自我期望形成较弱的挫折感。保持一个合理的期望值,对于挫折的感受会更具理性。2.采取必要的心理应对五、挫折的应对策略2.采取必要的心理应对五、挫折的应对策略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是人们会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愿为之努力的动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难、排除万难、积极进取。树立一个合适的奋斗目标,有助于我们形成这样的勇气和力量,一往无前,战胜挫折。3.树立合适的奋斗目标五、挫折的应对策略3.树立合适的奋斗目标
26、第三节 做更好的决策一、决策的含义与特点什么是决策呢?简单地说,是人的主观意志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表现。比如三国时期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做出“占据荆、益两州,联孙抗曹,徐图中原”的决策。从古至今,有关决策的经典事例不胜枚举。成功的决策体现了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而失败的决策则为后人提供了前车之鉴,成为他们决策的宝贵资源。决策,简而言之,即“选择、确定策略”,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决策过程中,个体需要运用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对情景做出判断和选择。1.决策的含义一、决策的含义与特点(1)决策的普遍性。各种各样的决策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可见,小到医院挂号、超市结账的排队问题(怎样可以排
27、得更快,然后排到最快的那一队去),大到买房、升学、留学等重大问题,都需要我们反复思考、多方权衡后决策。(2)决策的选择性。许多的日常选择并不费力,依照我们的经验与习惯可以轻松完成。但在面对紧急或重大选择时,我们的决策会变得困难。好比“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一样,我们常常在几个选项之间徘徊不定、犹豫不决,我们感受到选择的痛苦,甚至不能做出有效决策。2.决策的特点一、决策的含义与特点(3)决策的目的性。我们做决策的目的,就是想取得希望的结果,避免不希望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我们自己可以定义“好”或“坏”的决策。比如,父母希望我们能考大学,而我们只喜欢捣鼓机械设备,愿意选择到职业学校学习一技
28、之长。在我们看来,这个决策是符合个人特质、态度和价值理念的,我们认为掌握一技之长、成为企业蓝领是最合适的决策。这个决策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我们认同蓝领的价值,认为技术工人与工程技术人员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一份好的工作,也都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生活前景。决策的目的需要建立在我们对自我的清晰认知上。2.决策的特点二、决策的心理(1)知觉。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决策有赖于知觉,而知觉则有赖于来自环境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不同形式的信息。这就是说,知觉的产生既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也有来自个人自身记忆中的符合外界刺激的相关信息。在决策的过程中,我们将环境的刺激与记忆中的信息相对照,使两者产生某种联结,也就是定向
29、、抽取特征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断循环,直到获得满意的知觉为止。所以说,决策的过程即是知觉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与我们原有的知识经验有关。好比选择穿哪件衣服一样,是参加晚宴还是逛公园,选择会有区别,根据出席场合的不同,去选择正式的服装或休闲的打扮,这是环境对个体的要求,而个体的经验选择符合知觉的环境信息。1.决策的心理基础二、决策的心理(2)记忆。大脑的记忆功能,使人脑形成联想机制和检索机制。即在决策的过程中,一旦需要,就可以把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提取出来。比如,要解决一个类似问题时,不用重新研究,就可以把上次解决问题时所收集的信息甚至结论直接提取出来使用,这也是举一反三的过程。(3)思维。大脑通过信息
30、加工,即思维过程进行决策。比如,选择出行的交通工具,是选择飞机、火车还是汽车,如果选择后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就会退回重新选择,这叫作“知觉策略”。从决策的角度来说,决策的整个过程就是由接连不断的解决问题的尝试构成的。任何决策都是在反复抽象、反复研究中形成的,这个过程即是思维的过程。通过自身积累的或者他人提供的知觉经验,我们的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可以让我们获得做决策时需要的信息依据,有助于我们做出决策。决策的过程,是知识传递、信息加工和理论推断的过程。现代的人工智能和计算机专家系统运用的正是这种知觉模式。1.决策的心理基础二、决策的心理(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又被称为
31、“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影响作用。具体地说,就是初次与某人或某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式,从而影响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判断。定式对决策的影响有积极的作用和消极的作用。它的积极作用可以让常规的程序化决策和数据处理实现高度的自动化;它的消极作用表现在,我们会因此形成对某一事物的“偏见”,这种不全面的认知往往因缺乏客观的思考而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所以,首因效应形成的思维定式和情感定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决策的成败。2.影响决策的心理因素二、决策的心理(2)经验定式效应。经验定式效应是指决策者对某人或某事采取一贯的处理方法或用习惯性的措施处理该
32、人或该事而造成的影响。在决策中,决策者若对情报和信息以经验来处理,则很容易使决策产生偏差,误导决策。但有时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所以,经验对决策的影响有好有坏,对以经验做出的决策要加强关注,时刻反馈,有误时及时纠正。(3)从众效应。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随大流”。从众效应的产生源于多种心理和行为上的原因。寻求一致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极为普遍的行为心态。从众效应引起的是带有一定盲目性的行为倾向,更多地表现为人际关系方面的依赖性和决定选择方面的被动性。因此,它会对决策过程的优化造成一定的阻碍,影响
33、决策的质量。2.影响决策的心理因素二、决策的心理在决策的过程中,决策者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动机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状态,即为心理冲突。心理冲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趋避冲突。趋避冲突是指既想达到某个目标又不想付出某种代价,而两者又不能同时实现,因而内心产生矛盾的情况。如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既希望商品物美又不希望支付高价,而高质量的商品价格一般较高,便宜的商品其质量又不能让我们满意,这时即产生趋避冲突。3.决策的心理冲突二、决策的心理在决策的过程中,决策者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动机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状态,即为心理冲突。心理冲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2)
34、双趋冲突。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双趋冲突是指两个好处都想要,因不可同时兼得而产生的矛盾心理。理性的决策者往往希望决策方案能够一举两得或一举多得,但客观条件又常常使之难以实现。比如,想做的事情很多,但时间和精力有限,只能选择其中一件事情去做,这时候双趋冲突就会产生。(3)双避冲突。双避冲突是指因对两种同样不利的结果必须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心理矛盾。如面对滔滔洪水,必须丢卒保车,炸堤泄洪以保重要区域。由于在哪里泄洪都会带来损失,这种选择困惑就是双避冲突的表现。当然,决策中所面临的心理冲突远比上述情况复杂,这些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策者的情绪及决策的效果。3.决策的心理冲突三、做出更好的决策判
35、断是决策的基础。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我们在作出判断之前,需要进行大量调查,这也是科学家经常使用的方法。比如,气象专家竺可桢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由于战乱的原因,最终保留下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在大量数据记录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的历史物候资料和研究成果。根据研究数据做出科学推断,可以准确地说明问题,并做出良好的判断。良好的判断可以让我们在做决策时更加明智。1.良好的判断三、做出更好的决策我们需要认真地审视自己,弄清自己的价值所在,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比如,“做一名合格的蓝领,实现自己的工匠价值”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和
36、目标的选择可以指导我们更清晰地做出决策。我们经常会在学习和娱乐之间难以抉择,而那些清楚自己在学校里希望获得什么的同学,将会更有效地作出他们的日常决策。当他们在学习和娱乐的选择上发生冲突时,能更好地分配时间,优先满足自己的目标需求。2.弄清自己的价值和目标三、做出更好的决策2.弄清自己的价值和目标三、做出更好的决策2.弄清自己的价值和目标三、做出更好的决策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总是希望有个完美的结果,因此在决策的过程中常常会思虑良久、犹豫不决甚至无法做出决策。对我们来说,接受一个合理的结果比追求完美来得更加明智,就像“最好的未必是适合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凡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中考的结果与自我期
37、望的不一致,我们或许把它称为不完美,但现在看来,或许恰恰又是最合理的,因为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可能更适合我们的职业生涯,在满足国家对技能人才迫切需求的同时,实现人生的价值。3.接受合理的结果三、做出更好的决策由于环境的局限、个人的看法、不可预知的意外等原因,我们不可能保证所有的决策都是成功的。成功的决策让人满意,失败的决策可以提供经验。在失败的决策中学习本身也是一项积极的决策。比如,某位同学在入学时选择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经过一年的学习后,他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太好。理工科是这位同学的短板,选择这个专业现在看来不是一个好的决策。这时候的他没有放弃学业,做出退学的决定,而是根据一年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兴趣和自己的特长,为自己申请了一个更合适的专业。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决策错误中学习,评估决策的后果,总结失败的原因,选择更加满意的备选项,通过修正决策从而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生活赋予我们选择的机会,让我们在一次次的决策中改变与成长。我们在决策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问题和尚未开发的潜能,不仅仅是检查日常行为背后的基本决策,更重要的是将改变的意愿转化为改变的行动。因为,一旦我们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并真的下定决心去做的时候,就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了。这些真正的改变,可以让我们成长得更好。4.善于利用失败的决策三、做出更好的决策4.善于利用失败的决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