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教学 疟疾.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传染病教学 疟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教学 疟疾.ppt(10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疟 疾诸暨市人民医院感染病科孔荣丽主要内容一、概述二、疟原虫生活史三、疟疾的临床表现四、疟疾的诊断五、疟疾的治疗一、概述 疟疾的定义: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经按蚊(主要为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临床特征 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和脾大、贫血为特征。包括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四种。间日疟和卵形疟可复发,恶性疟发热常不规则、重。疟原虫的种类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是重要的细胞内寄生虫.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l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 p.v)l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falciparum p.f)l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malariae
2、 p.m)l蛋形疟原虫(Plasmodiumovale p.o)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目前,在我省只有间日疟。二、疟原虫生活史l人疟原虫完成其生活史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在按蚊体内进行有性繁殖,按蚊是疟原虫的终末宿主;在人体内进行无性增殖,人是疟原虫的中间宿主。疟原虫生活史(一)、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 当雌性按蚊叮吸疟疾患者血液时,各期疟原虫随同血液进入蚊胃。此时,除雌、雄配子体能在蚊胃内继续发育外,其他各期疟原虫与红细胞均被胃液消化。雌配子体的核经减数分裂发育为不活动的圆形雌配子。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n 雄配子体细丝脱离母体在蚊胃中游动,称为雄配子。n
3、雌、雄配子结合圆形的合子,进而发育成能蠕动的动合子。n 动合子穿过蚊肠壁的上皮细胞,发育成圆形的囊合子。n 从雌、雄配子体进入蚊胃发育至此,约需2448小时。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n 囊合子逐渐长大,核和胞浆不断分裂,最后形成许多梭状的子孢子.n 成熟子孢子主动移行于按蚊唾液腺。n 当这种按蚊再度叮咬健康人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在人体内继续发育繁殖。(二)、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n 1.红细胞外期疟原虫在肝细胞内的发育时期统称为红细胞外期,因此时红细胞内尚无疟原虫寄生而称为红细胞前期。n 2.红细胞内期分为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和配子体形成两部分。n 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温度条件:1
4、630 之间是疟原虫孢子生殖的适宜温度,在自然条件下,气温在2426 时,疟原虫完成子孢子发育所需的时间,间日疟原虫为10天,恶性疟原虫为12天,为疟原虫的外潜伏期。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l子孢子不能直接侵入红细胞,而是经血流到肝脏侵入肝细胞,在血循环内的子孢子,约经30分钟后全部消失。l红细胞外期裂殖体进行裂体增殖,在肝细胞内逐渐长大,不断进行核分裂,经一定时间,形成许多裂殖子,成为成熟的裂殖体。疟原虫在人体肝细胞内的发育l 成熟裂殖体内含数以万计裂殖子。随着裂殖体增殖发育成熟被寄生的肝细胞破裂,裂殖子释入血液,侵入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其发育。l 从子孢子侵入人体内发育至此所需时间,间日疟原
5、虫为8天,恶性疟原虫为 56天,为疟疾的内潜伏期。疟原虫在人体肝细胞内的发育n 在肝细胞内发育成熟的裂殖子进入血液后,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一部分侵入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的裂体增殖,称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的发育n 裂殖子摄食红细胞内和血红蛋白和其他营养物质,逐渐发育为小滋养体(环状体);其后核增大,胞浆渐多,呈阿米巴样运动,称大滋养体或阿米巴样体。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的发育n 疟原虫分解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成为疟色素,积蓄于细胞浆内,随着虫体发育,疟色素逐渐增多。裂殖体成熟后,被寄生红细胞破裂,裂殖子和疟色素等内含物质进入血液,一部分裂殖子被巨噬细胞吞噬,一部分裂殖子再侵入健康红细
6、胞,开始新的一次发育,如此循环往复。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的发育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的发育n 完成每次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所需时间间日、恶性疟原虫均为48小时左右。每当裂子体破裂,裂子体进入新的红细胞,患者即产生一次临床发作。间日疟隔天发作一次,因恶性疟原虫发育常不同步,因此临床发作周期也不规律,多为每天发作。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的发育l配子体形成:红细胞内疟原虫经过几次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成雌.雄配子体.这是疟原虫有性生殖的开始。间日疟原虫配子体较早,在无性体出现后23天出现。恶性疟配子体是在内脏组织的小血管内发育,一般发病后512天成熟的配子体才在周围血液
7、内出现。疟原虫寿命 l人体免疫力对疟原虫的生存是有影响的,所以,这里说的疟原虫的寿命与指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的寿命;或者说是感染后的疟疾病程。l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存活时间随虫种而异,一般认为,恶性疟原虫的寿命平均为1年,少数可达3年;间日疟原虫通常为2年,有的可长达5年或10年;三日疟原虫一般为3年,个别甚至长达50年。生活史小结n 雌按蚊肝细胞红细胞(小滋养大滋养体裂殖体小滋养体再循环或配子体雌按蚊流行病学 三个环节和两个因素 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n 两个因素:n 自然因素(如地形、温度、湿度、雨量等)n 社会因素(如社会政治状况、经济水平、文 化教育、人群活动等)n 流行因素的
8、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加快或减慢传播速度,构成不同的流行形式。一、传染源n 现症病人和带虫者,当其末梢血液中存在配子体时即具有传染性,成为传染源。n 现症病人是指有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疟原虫血症者。带虫者是指无临床症状,但血液中可查出疟原虫。n 在疟疾传播过程中,传染源具有传染性的时间(配子体存在的时间)和感染的持续时间(疟原虫寿命)有重要意义。二-1、传播途径n 1、蚊传疟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疟疾是重要蚊媒传染病,雌性按蚊是传播人疟的唯一媒介。在全世界已知的400余种按蚊中,可成为疟疾主要媒介的约35种。已知我国有按蚊56种,其中证明5种是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即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
9、大劣按蚊和日月潭按蚊。二-2、传播途径n 2、输血疟疾:一些低疟原虫血症者虽常规血片检查阴性,但输血后仍可使受血者感染发病。此种感染者无红细胞外期,受染后潜伏期短,抗红细胞内期药物疗效好,与蚊叮咬感染有所不 同。n 3、胎传疟疾:带虫或患疟的孕妇疟原虫可通过有损伤的胎盘进入胎儿,或在围产期通过羊水、产道损伤进入有损伤的胎儿体内,引起早产、流 产、死 产 或 新 生 儿 疟 疾。三-1、易感人群n 人体对各种人类疟原虫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但不持久。故多次发作或重复感染后,再发症状轻微或无症状。高疟区初生儿可自母体经胎盘获得抗体IgG,3个月后抗体消失而易感,两岁以内发病率较高,此后
10、由于自然感染后免疫力的增长,故感染轻、发病少;一般高疟区25岁以上的居民,均对疟疾有一定免疫力(获得性免疫)。三-2、易感人群n 人群发病率因流行程度及机体状况而不同。高疟区,成人发病率较低,儿童和外来人口发病率较高。婴儿血中胎儿血红蛋白不适于疟原虫发育,故先天疟疾和婴儿疟疾少见。n 天然免疫:某些先天性因素,如地中海贫血、卵形红细胞血症、G6P脱氢酶缺乏者等对疟原虫有抗性。血型因素,东非人为Duffy血型,西非人则多为FyFy型,Duffy血型抗原为间日疟原虫的入侵受体,所以西非黑人对间日疟不易感,而东非间日疟一直流行。此外营养好的儿童发生重症疟疾者较瘦弱者多。四、流行特征n 疟疾流行于热带
11、、亚热带及温带边缘地区n 与传播媒介的生态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是重要蚊媒传染病n 有107个国家和地区,约32亿人口受到疟疾传播的威胁n 每年有3亿5亿疟疾病例n 100多万人死于恶性疟,90%在非洲我国几种主要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 中华按蚊:分布最广,除新疆、青海外,全国均有。是大陆大部分平原区传播疟疾的重要媒介。此蚊种传播的疟疾约占总发病数的80以上,我省为单一中华按蚊地区,中华按蚊遍布全省,是我省疟疾传播的唯一媒介。嗜人按蚊:是我国北纬2534之间低山和丘陵地区疟疾的重要媒介,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四川、贵州、安徽、湖北、河南及江苏等省。我国几种主要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n 微小按蚊:主要分布于
12、我国北纬33以南的山丘区,尤以北纬25以南更为普遍。是我国北纬25以南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如海南、云南、广东及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区。n 大劣按蚊:是我国海南岛山林及其山麓地区疟疾的主要媒介。n 日月潭按蚊:是我国北纬25以南地区疟疾的次要媒介,它与微小按蚊常同域分布。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的区别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的区别 按蚊 库蚊 伊蚊 体色:大多灰色 大多棕黄色 多黑有白斑 活动:多在夜间 多在夜间 多在白天 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的区别 按蚊 库蚊 伊蚊 静态:体与停落面体与停落面体与停落面成角度平行平行五-2流行因素2、社会因素n 人类社会活动(战争、灾荒等)n 生产建设n 生活的风俗
13、习惯n 经济文化水平等这些社会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疟疾的流行相关。全球的疟疾形势n 疟疾是目前全球广泛关注的三大疾病(疟疾、艾滋病、结核)之一,也是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n 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寄生虫病。五-1、流行因素n 1、自然因素n 地形:按蚊孳生地,媒介种类及其种群数量。n 气温:疟原虫在蚊体内孢子增殖期的长短,间日疟在16 30,恶性疟 和三日疟在18 30 之间在10 以下幼虫停止发育,25 30 最适宜幼虫发育。全球气候变暖,可通过加速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延长传播季节,增加疟疾传播,也可使目前气候还不适于疟疾流行的地方出现疟疾流行。n 湿度:60%85为最为适宜。n 雨量:
14、雨量对疟疾流行的影响错综复杂。全球的疟疾形势n 流行较重的国家大多数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占世界疟疾病例的80左右。其次是亚洲,如阿富汗、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国家。n 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受经济、社会、医疗服务、自然因素、抗疟药抗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疟疾形势还在继续恶化,流行程度有增无减。非洲的疟疾形势n 在地理上习惯分非洲为北非、东非、西非、中非和南非五个地区。n 非洲共有53个国家,受疟疾威胁的国家达50个;n 撒哈拉以南地区每年的疟疾发病数约占全球发病总数的60%;n 恶性疟发病数约占全球恶性疟发病总数的75%;n 疟疾死亡病例数约占全球死亡病例总数的80%以上;多数为不足5岁的儿童。
15、非洲的疟疾形势n 疟疾之所以在非洲肆虐,首先是因为自然环境有利于疟疾传播,有温暖潮湿的气候、大片热带森林和水体等;n 其次是缺乏控制传染病的技术和资金。许多非洲国家,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卫生条件恶劣,加上缺乏资金投入,常用的控制方法,如清除蚊虫孳生地、杀虫剂灭蚊、药物预防和治疗等,难以普及。非洲的疟疾形势n 在非洲北部的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摩洛哥和突尼斯五个国家,疟疾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或基本消除。这些国家以间日疟为主,传疟按蚊得到较好控制。目前,这些国家已开展疟疾监测工作,致力于防止传染源和按蚊输入(特别是埃及南部)。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1n 疟原虫红细胞破裂裂殖子、代谢产物致热源
16、刺激机体保护性免疫反应 寒战、高热、大汗的典型发作n 裂殖子部分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消灭,部分侵入新红细胞,导致周期性发作、带疟原虫者。n 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与疟原虫的种类密切相关:恶性疟原虫侵犯任何阶段红细胞、繁殖周期短、密度高,故贫血等临床症状较其他3种重。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2n 恶性疟原虫致红细胞粘附成团,使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使脑、肺、肾受损n 大量红细胞裂解,高血红蛋白血症出现腰痛、酱油色尿,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黑尿热)三、临床表现疟疾临床上以间歇热、发作期与潜隐期交替、继发贫血和肝脾肿大为特点。疟疾发作的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寒战、发热和出汗3个连续阶段。人体疟疾
17、典型的临床发作大体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作期(发冷、发热、出汗)和间歇期四期。潜伏期:潜伏期:间日疟的潜伏期可有短长差别,短间日疟的潜伏期可有短长差别,短者为者为11113030天,长者为天,长者为6699个月,有报告超过个月,有报告超过11年年者;恶性疟的潜伏期为者;恶性疟的潜伏期为11111616天。天。前驱期前驱期:患者有疲乏、头疼、不适、厌食、患者有疲乏、头疼、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此期镜检多为阴性。畏寒和低热。此期镜检多为阴性。发作期发作期:典型的疟疾发作为先冷、再热、后典型的疟疾发作为先冷、再热、后汗。汗。发冷:发冷:患者始感四肢和背部发冷,继而周身患者始感四肢和背部发冷,继而
18、周身寒颤,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同时伴头痛、关节寒颤,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同时伴头痛、关节酸痛,恶心和呕吐。此时体温开始迅速上升。镜酸痛,恶心和呕吐。此时体温开始迅速上升。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为裂殖体和环状体。检疟原虫时,大部分为裂殖体和环状体。间日疟临床表现特点:l间日疟潜伏期一般为间日疟潜伏期一般为11112525天,多有前驱期。天,多有前驱期。复发时常无前驱期。临床急性发作以体温超过复发时常无前驱期。临床急性发作以体温超过3838为准,隔日定时发作者约占半数。为准,隔日定时发作者约占半数。l发热始于中午前后和晚上发热始于中午前后和晚上99点以前,偶见于深夜。点以前,偶见于深夜。l初发病例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教学 疟疾 传染病 教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