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doc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获得临床满意疗效。1、治疗方法星状神经节阻滞全组采用气管旁入路,在胸锁关节上方2.5cm(即两横指处)、正中线外侧1.5cm处垂直进针,触及C6横突后,退针少许,回吸无血液后注入1%利多卡因10ml。双侧交替,每日一次,一疗程10次,治疗12个疗程。2、疗效标准优:症状、体征消失;良:症状基本缓解,体征有所改善;好转:症状有所改善,但不明显,体征仍有存在;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结果:本组122例随访12年,其中优36例,良68例,好转1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优良率85.2%。3、讨论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颈椎病病人中较为常见,国外曾有人统计,大多数的
2、颈椎病伴有椎动脉受累表现,而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致椎动脉痉挛是椎动脉综合症出现眩晕、头痛等症状发作的重要原因。星状神经节是支配头颈、肩及上肢的主要交感神经节,星状神经节阻滞后,消除了交感神经节的过度紧张,使其支配区域内的血管扩张,因而使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增加,改善了头颈部的血液供应,使症状得到改善。本法操作简单,经济适用,治疗效果好,值得推广。在操作中应注意:1.禁忌双侧同时阻滞;2.注药前反复抽吸试验,证实无气、血后方可注药;3.备好急救器械和药品如气管插管、氧气等。顽固性头痛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病人痛苦极大,严重影响着生活和工作质量。我院自97年3月来在”
3、疼痛门诊”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顽固性头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共63例,男28例,女35例,年龄1868岁,病程1月6年不等(见表1),均经脑电图、脑血流图检查无异常,CT检查无颅内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为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性头痛。全部病例均经过药物、针灸、理疗等治疗,无明显效果。 1.2 方法 本组病人全部于最痛侧采用高位侧入法行星状神经节阻滞:仰卧,头转向非阻滞侧,取C6或C7横突为穿刺点,用7号静脉穿刺针与皮肤平面垂直刺入,遇到骨质回抽无血时注入阻滞液(2%利多卡因4 ml+维生素B12 500 g+地塞米松5 mg+丹参液2 ml+0.9%
4、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注药后510 min出现程度不等的眼睑下垂、眼裂变小、瞳孔缩小、球结膜充血、鼻塞、视物模糊等症状(霍纳氏综合征),同时阻滞侧头、颈、颜面、上肢有发热感,认为阻滞成功。每天阻滞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本组病例治疗一个疗程者有56例,二个疗程者有7例。治疗期间观察疗效,依据症状、体征分为治愈(头痛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随访6个月无复发)、有效(注药后头痛消失,生活和工作已不受影响)、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好转)。 2 结果本组总体治愈率524%,有效率952%。病程各不相同,其疗效也明显不同,病程越短,疗效越佳,见表1、表2。 3 讨论 3.1 头痛的原因很多,以脑动脉病
5、变为多见,其发病与脑基底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受牵引,导致颅内外血管扩张或痉挛、脑动脉及颅内外结构炎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其中以脑动脉痉挛致供血不足最为常见。脑缺血缺氧致内源性致痛因子增加,刺激游离神经末梢可引起头痛,并形成恶性循环,促使头痛进一步加剧。本组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结果显示其疗效与病程长短有密切关系,病程越短,疗效越高,提示早期病变是可逆的;病期中如果因反复血管痉挛而致持续供血不足者,可出现脑动脉弹性减退,终致不可逆性硬化改变,则治愈率减低。 3.2 星状神经节阻滞使头、面、颈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加速内源性致痛因子代谢和清除,并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去除交感神经紧张,脑组织供
6、血、供氧得到改善;激素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充血,抑制炎性浸润和渗出,使细胞间质水肿消退,对多种不同性质和不同时期的炎症都有抗炎效能,并减轻免疫反应;维生素B12参与神经髓鞘脂蛋白形成,保持中枢和周围神经髓鞘纤维功能完整性;丹参有活血化瘀、理气开窍功能。本组治疗综合上述多方面作用,脑供血供氧得到充分改善,从而可取得缓解头痛的功效。但应指出,星状神经节阻滞如果操作不慎,有可能并发气胸、血气胸、局麻药误注入血管或蛛网膜下腔等并发症,故要求阻滞操作正规化。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100例报告宋英洁刘欣 2004-7-24 15:45:00 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5月第5卷第10期【文献标识
7、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10-0945-01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病种之一,过去多偏重于药物治疗,近几年来不少医院内科医师与麻醉科医师合作,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GP)取得了显著疗效。但由于星状神经节位于颈7横突前面至第一肋骨前面,阻滞时造成气胸,喉返神经麻痹,局部血肿和椎管内阻滞等并发症时有发生。因此,SGP的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我们自1988年至今改用颈交感神经阻滞即第6颈椎横突上阻滞法治疗偏头痛100例,阻滞总次数400例次,取得了良好效果。与文献报道的成功率基本相符,且并发症明显减少。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00例,男6
8、2例,女38例,年龄2165岁。病史520年。所有病例均由神经内科医生按国际头痛学所定义确诊后提供。1.2 治疗方法 1 病人仰卧,肩下垫薄枕,头正中微后仰,放松颈部肌肉;操作者右手食指中指并拢,于阻滞侧环状软骨旁向外推压,将胸锁乳突肌和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及其他组织分离,在分离过程中,左手指间触摸的骨性标志即为颈6横突前结节。在该手指内侧垂直进针约0.51.5cm时,可有骨质感,退针2mm,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注射1%利多卡因10ml,注药完毕局部压迫35min,阻滞成功的标志为注药侧出现霍纳氏综合征,隔日1次,35次为1疗程。1.3 结果 本组病例经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后,除1例因患者极度紧张
9、而操作中断,其他均在310min内出现霍纳氏综合征。阻滞成功率99%。事后患者感到一般症状有所缓解,头痛减轻或完全停止。其中有1例62岁老年患者,偏头痛20年,经5次治疗后痊愈。2 讨论经颈7-SGP应用于临床,其效果也被专家所认可,但由于星状神经节位置较深,体表标志不明显,定位困难,操作时易误入椎动脉、椎管内或穿破肺脏后造成严重的并发症,从解剖位置考虑颈中交感神经节位于骨性标志明显的颈6横突前方,穿刺简单、易行、安全。又因在颈交感神经干上任何部位被阻滞都可出现霍纳氏综合征,为此我们选用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代替了操作复杂且危险性较大的SGP。SGP的药量及种类国内报道各异。本文一律采用1%利多卡
10、因10ml。日本若杉文吉认为,SGP的治疗效果与所用局麻药种类浓度药量有关,而且与阻滞次数和频度关系密切。徐贯杰 2 认为,SGP的目的是通过阻断星状神经节的传导,发挥对植物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以及周围作用。欲阻滞只能靠局麻药,而且单纯局麻药即可达到此目的,其他药物如强的松龙,维生素B 1 、B 12 等的加入有害无益。 摘要目的:探讨新法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46 例患者采用新法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结果:146 例患者治疗658 人次,成功628 人次(95. 44 %) ,仅45 人次(6. 84 %) 出现喉返神经麻痹,13 人次(1. 97 %)出现血管损
11、伤,无神经根损伤和椎管内阻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该项技术施行简单、安全性大、容易掌握,适合推广应用。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椎前间隙并发症近些年来,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GB) 因对许多疑难疾病有较好的疗效而日益受到关注。但这项技术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限制了它的广泛开展,笔者自20012002 年应用改良的新法SGB 治疗658人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对象患有偏头痛、颈椎病、肩周炎、鼻炎、带状疱疹、肋软骨炎、三叉神经痛、血管疾病、不定陈诉及植物神经紊乱等病例共146 例,年龄1778 岁。其中男性81 例共行SGB 治疗361 人次,平均每例治疗4. 46 次;女性65 例
12、共行SGB 治疗297 人次,平均每例治疗4. 57 次。2. 用具与药物5ml 注射器(实际最大容量可达6ml) 1 支,4 号半针头1 只,2 %利多卡因3ml ,生理盐水3ml 。3. 成功标志出现Honers 征,即同侧颜面潮红,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结膜充血,鼻塞。4. 方法患者仰卧,不用去枕。术者用左手指将气管与颈动脉鞘分离,此时在两者之间出现一条明显的气管旁沟,沿此沟平环状软骨处可触及第6颈椎横突,该横突向尾侧1. 5cm 处即为穿刺点。经穿刺点向下垂直进针,所经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椎前筋膜,抵达椎前筋膜时可有阻力感,再稍进针1
13、2mm 便穿过椎前筋膜到达椎前间隙,回抽无血无气便可注药。5. 注药后观察出现Honers 征628 人次(95. 44 %) ,有喉返神经麻痹45 人次(6. 84 %) ,血管损伤13 人次(1. 97 %) ,无一人次出现神经根损伤及椎管内阻滞。讨论传统法SGB 对体位的要求较高,必须去枕且双肩垫高,增加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有些特殊患者难以做到。其次,传统法SGB 因针尖必须抵达横突根部,故穿刺较深,损伤血管、神经及药液进入椎管的机会就更多。再次,传统法SGB 因技术难度较大,学习及掌握这项技术所需时间较长。由此可见,传统法SGB 由于体位限制、并发症多及技术难度大从而使其应用受到一定制约
14、。新法SGB 无需特殊体位,且因针尖不需抵达横突根部,仅达椎前间隙便可注药,因此,新法SGB 从技术上排除了药液注入椎管及针尖损伤神经根的可能性,658 人次术后无一例出现肩背痛等神经损伤症状,喉返神经麻痹发生率为6. 84 % ,血管损伤发生率仅为1. 97 % ,比较凶险的并发症椎管内阻滞未见发生,成功率高达93. 92 % ,完全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该项技术施行简单、安全性大、容易掌握,适合推广。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特征为颈型眩晕、头痛,非手术治疗牵引、制动、药物等疗效较差。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可调节交感神经功能、解除椎动脉痉挛、改善脑血流量,有效治疗颈型眩晕、头痛。但单纯S
15、GB治疗疗程较长,注射次数较多,存在一定的危险及副反应,而单纯SGL治疗疗效欠佳。我科于2000年6月选用SGB+SGL治疗本病,减少了注射次数,减少了危险和副反应,取得了满意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 (1)颈型眩晕、头痛且排除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晕、头痛患者。(2)经X光摄片显示,颈椎16椎节不稳定及钩椎关节增生。(3)脑血流图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旋颈诱发试验阳性。(5)病程6个月6年。1.2 分组 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头痛患者69 例,男36例,女33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51.2岁;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3例;分别采用SGB+SBI、S
16、GB及SGL进行治疗。1.3 方法 (1)有创性药物SGB治疗采用气管旁径路,患者平卧,头正位,于胸锁关节上2.5cm正中线外侧1.5cm外扪及颈6横突进针(并将颈动脉拉向外侧),达骨质稍提针2mm,回抽无血及脑脊液,注入阻滞液1%利多卡因8ml,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左右交替注射。(2)超激光SGL治疗,体位照射选择点同上,于该点放置SG型探头固定照射1s,间隔3s,功能输出80%,持续照射8min。A组行SGB+SGL治疗,SGB与SGL交替进行,每日1次;每种方法两侧交替治疗,14天为1疗程,每种治疗各为7次。B组行SGB治疗,C组行SGL治疗,两组均两侧交替治疗,每日1次,14天为
17、1疗程。1.4 观察指标 自开始治疗日,观察6个月并记录治疗前后眩晕、头痛发作情况及脑血流改变。(1)眩晕分为良、中、差三组(良:偶有眩晕、不影响工作;中:发作时影响工作;差:发时必须平卧)。(2)头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进行评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3)脑血流图:基-椎动脉痉挛,供血不足亦分为二组(良:供血基本正常,差:痉挛、供血不足)。1.5 疗效评定 良为有效(5分以下),中差为无效(6分以上)。2 结果2.1 治疗后各观察指标分级后疗效 三组间相互比较见表1。经 2 检
18、验,眩晕、头痛及脑血流图三个指标治疗后A、B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2 =0.511,P0.05; 2 =0.65,P0.05, 2 =0.965,P0.05);三个指标A与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2 =9.127,P0.01; 2 =13.143,P0.01; 2 =12.545,P0.01)。三个指标B与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2 =5.66,P0.05; 2 =8.85,P0.01; 2 =7.17,P0.05; 2 =9.127,P0.01; 2 =5.66,P0.05; 2 =13.143,P0.01; 2 =8.85,P0.05; 2 =12.545,P0.0
19、1; 2 =7.17,P0.012.2 Horhers征出现情况 A组15例,B组20例,C组6例。2.3 副反应 声嘶A组5例,B组10例,C组0例。上肢麻痹A组1例,B组3例,C组0例。3 讨论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为 1,2 颈6以上向侧方突出的骨刺,如椎动脉周围的钩椎关节增生刺激椎动脉。因此,引发颈交感神经的兴奋,反射性引起椎动脉痉挛,或直接压迫椎动脉造成管腔狭窄。上述因素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表现眩晕、头痛等一系列症状。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本病机理为:(1)阻断通往头颅的交感神经传导,解除椎动脉痉挛,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得以缓解。(2)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颈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
20、量增加,从而增加头颈部血供。(3)具有调节血管收缩功能,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因此,目前星状神经节阻滞已成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穿刺药物星状神经节阻滞为一种有创性治疗,操作虽不复杂,但周围血管、神经较丰富。因此,操作不慎,也有一定的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况且每日注射,连续14天,大多患者因反复注射,而产生恐惧心理,难以坚持,影响疗效。而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阻滞 3,4 ,以高功率输出波段光,透射星状神经节,其具有无创性、安全性及可控性的特点。但临床应用效果远不如SGB,加上每天双侧照射,增加次数,费用亦增加。为此我们采用SGB+SGL治疗,两种方法交替进行,既减少了注药次数,减
21、少了危险和副反应,其疗效又优于单纯SGB或SGL的治疗。由于SGB可迅速阻断交感神经传导。同时阻断疼痛传导的恶性循环。解除椎动脉痉挛、改善病变部位的pH值及血液运行,而SGL又具有光刺激作用和辐射作用。使光能量在组织产生电刺激作用、电磁作用、光传导作用,对外周感觉神经的刺激作用。从而达到抑制神经兴奋,松弛肌肉,促进血管扩张,改善血流作用。因此,二者结合:(1)能保证有创药物SGB的疗效,提高单纯SGL治疗效果。(2)减少SGB操作次数、降低副反应及危险性的发生。(3)缓解频繁穿刺而造成局部创伤。(4)缩短双侧SGL治疗的次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5)间隔注射,患者易于接受。有创药物(SGB)+
22、超激光(SGL)治疗优于单纯药物(SGB)及单纯超激光(SGL)治疗。二法并用既保证治疗效果,减少副反应危险性,同时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不失为一种有效组合,值得临床推广。摘要】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ic block ,SGB) 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前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情况。方法按照CCMD 诊断标准选取39 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为女性,年龄(40. 72 10. 29) 岁。用1. 5 %利多卡因6 ml 进行SGB 治疗,在治疗前30 min 和治疗后10 min 分别测量甲襞血管襻管径及流速的变化,并对甲襞微循环的血管形态、血液流态和
23、管周状态进行评分。结果SGB 治疗后,甲襞血管襻的输入枝管径、输出枝管径、襻顶管径及输入枝襻长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P 0. 05) ,血管形态积分增加( P 0. 01) ,血液流态积分减少( P 0. 05) ,管周状态积分和总积分无显著改变。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治疗前的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大于2 ,提示甲襞微循环障碍;SGB 可以增加甲襞微循环血流量。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 甲襞微循环;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中图分类号: R331. 3 +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 - 8568(2003) 06 - 0367 - 02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临床常见疾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本科 毕业设计 论文 星状 神经节 阻滞 治疗 椎动脉 颈椎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