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pdf
《(1.16)--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6)--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书书书标准方案指南扫码阅读电子版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儿童安全用药分会“六一健康快车”项目专家委员会全球儿科呼吸联盟通信作者:申昆玲,:;朱宗涵,:,:,:;,: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症状,也是儿科门诊特别是急诊最常见的主诉,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热时如何使用解热镇痛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发热儿童何时使用解热镇痛药,如何正
2、确使用,在一些疾病或状态下如何使用,解热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等。为了规范解热镇痛药在发热患儿中的合理使用,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等学术机构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本专家共识(解热镇痛药无效的发热,不在本文的范围内)。发热的定义与分类 发热的定义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 或腋温 定义为发热。体温的异常应视为疾病的一种表现。发热的分类 按照体温的高低分类临床上按照体温高低将发热分为 类。以腋温为准,为低热,为中度发热,为高热,为超高热。按
3、发热时间长短分类按发热时间的长短又可将发热分为 类。短期发热:指发热 周,多伴局部症状和体征;长期发热:发热时间周,有的可无明显伴随症状、体征,需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原因不明的发热(,):发热持续 周以上,体温 以上,经查体、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者;慢性低热:指低热持续 个月以上。按照发热的热型分类发热的常见热型通常分为 种。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 以上,达数天或数周,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弛张热:体温常在 以上,波动幅度大,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 ,但均在正常水平以上;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 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年 月第 卷第 期 ,Q2xvdWRWZXJzaW9uLQo?需要注意的是热型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儿童热型没有成人典型。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等使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发热的病因与机制 发热的病因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根据感染的病原不同,感染
5、性发热可见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非典型微生物感染等,其中以病毒和细菌感染最为常见。近年来肺炎支原体等非典型微生物的感染及各种真菌感染也很常见。某些特殊细菌的感染,如结核及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布氏杆菌病等也时有发生。根据感染部位不同,感染性发热可见于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如肠道感染和肝胆系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血管系统感染、皮肤黏膜软组织感染及血流感染等,其中呼吸系统是儿童感染性发热的最常见部位,对于无呼吸系统症状的 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发热,需高度警惕泌尿系统感染。非感染性发热 ,风湿免疫性疾病以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最为常见,其他包括
6、川崎病(,)、自身炎症性疾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肉芽肿性血管炎等。肿瘤及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以白血病最常见,其他包括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成纤维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尤文氏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下丘脑体温中枢受累的疾病常见中毒性脑病、脑炎后遗症、颅脑损伤、脑发育不全等,这类发热有时可达超高热,退热药常无效。产热、散热障碍常见有甲状腺功能亢进、鱼鳞病及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等。其他如创伤、手术、药物热、疫苗接种不良反应、脱水热、暑热症、尿崩症等。的病因,对于 岁以下婴幼儿,以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为主;对于学龄前及学龄
7、儿童以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恶性肿瘤为主 。发热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发热机制 发热通常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机体的内生致热原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及肿瘤细胞等),使之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包括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等。可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或经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升高。其中发热激活物根据来源不同,分为 类,外致热原(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各种外来病原的致热物质)和某些体内产物(如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和体内组织的大量破坏等)。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人体正常的体温调定点在
8、 左右,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感知体温调定点和实际体温的差异,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维持在调定点相应水平。可作用于颅内产生前列腺素 、环磷酸腺苷等发热中枢介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机体产热增加(如寒战、立毛肌收缩、物质代谢增加等),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等),从而使体温上升。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发热可影响机体的物质代谢、生理功能及防御功能。体温每升高 ,基础代谢率提高 。在发热状态下,糖、脂肪、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的消耗均增加,如果长期发热同时没有补充相应的营养,患儿就会消耗自身的物质,出现体质量下降和消瘦。此外,高热期皮肤和呼吸道水分蒸发的增加及退热期大量出汗导致水分的大量丢失,严重者可
9、引起脱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甚至危及生命。发热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特别是高热时,患儿可出现烦躁、谵妄、幻觉等。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婴幼儿期发热较其他时期容易出现热性惊厥。有些高热患儿也可出现淡漠、嗜睡等神经系统受抑制的表现。发热时心率加快,体温每上升 ,心率约增加 次 。在一定限度内,心率增加可增加心输出量,但如果超过限度,心排出量反而下降。发热还会使呼吸加快加深,经呼吸道的不显性失水增多。发热时消化液的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下降,因而产生食欲减退、口腔黏膜干燥、腹胀、便秘等表现。发热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利弊并存。中等程度的发热可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提高宿主对病原体或肿瘤
10、的防御能力,但持续高热可引发细胞变性坏死,甚至发热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危及生命 。发热管理的目标及舒适度的评估 发热管理的目标包括()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舒适度,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特殊情况下,为保护脏器功能,应积极降温;()查找并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因 。目前研究显示不应将恢复正常体温作为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发热是一种生理机制,对抗感染和病情恢复有益。目前证据显示,发热本身不会导致病情恶化或神经系统损害,降温治疗不能降低发热性疾病的病死率,使用退热药的主要益处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从而改善整体临床状况。因此,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儿童的舒适度,而不是仅关注体温是否
11、降至正常。基于上述原因,目前多个关于儿童发热诊治的指南均强调使用退热药改善发热患儿舒适度的重要性,认为应该依据发热是否造成了患儿不适,而不是以单纯的体温决定是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年 月第 卷第 期 ,Q2xvdWRWZXJzaW9uLQo?否使用退热药。我国 版 中国 至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 推荐:对 月龄、腋温 ,或因发热导致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应给予退热药物。对患有慢性疾病或病重、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儿童,因为发热可导致代谢率增高,加重脏器负担或损害,导致病情恶化,所以应积极降温。体温与舒适度的相关性体温与舒适度具有相关性。发
12、热时,体温升高及导致发热的原发疾病均可给患儿带来一系列不适。儿童在发热期间,除了经口摄入量减少之外,其活动、睡眠和行为等方面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目前的文献资料推荐发热患儿使用解热镇痛药也正是基于舒适度提高后随之而来的活动和喂养方面的改善,减轻烦躁和改善患儿的整体状况 ,。因此,认真评估发热患儿病情和不适程度,有利于早期识别危重征象,及时干预,缓解不适症状,使患儿安全、相对舒适地渡过急性发热期 。舒适度的衡量方法舒适度的评估可以从患儿的精神、情绪、进食、活动及睡眠等多个维度来进行。基于目前的循证证据和临床实践,主要推荐中文版 新生儿疼痛与不适量表()(表)和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图)对 岁儿童
13、发热舒适度进行评估 。表 中文版新生儿疼痛与不适量表 ()条目赋分(分)行为描述面部活动完全放松短暂痛苦表情,如皱眉、口唇发绀或颤抖、咬紧牙关频繁或持续的痛苦表情持久痛苦样哭泣或毫无表情身体活动完全放松短暂烦躁,多数时候安静频繁烦躁,但可以平静下来持久烦躁伴手指、脚趾和四肢肌张力增强,或少见的缓慢的运动伴虚脱睡眠质量容易入睡入睡困难频繁、自发觉醒,与护理无关的频繁自发觉醒,不能熟睡失眠与父母或抚育者的接触微笑,注意声音短暂忧虑,可与护士有短暂交流交流困难,轻微刺激易哭拒绝沟通,无法交流,无任何刺激也在呻吟安抚安静,完全放松静下来迅速响应抚摸、声音或吸奶镇静困难,难以平静下来郁郁寡欢,闷闷不乐,
14、拼命吸吮中文版 从个维度来评价舒适度,每个维度有 个行为描述,分别赋 分。分为无疼痛与不适,分为疼痛与不适最严重 。在中文版 在 岁儿童急性发热舒适度的评价研究中,发现中文版 与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的评分相关系数为 ,标准关联效度非常好,从统计学角度来考虑,可只纳入面部活动,说明儿童急性发热的舒适状态在面部表情方面反应灵敏且容易观察,也说明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可以用于急性发热儿童的舒适度评价。分:无痛;分:有点痛;分:轻微疼痛;分:疼痛明显;分:疼痛严重;分:疼痛剧烈。这个量表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各种年龄且不受患儿及监护人文化背景的影响 。图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 发热处理的一般原则 发热
15、的评估 评估儿童发热的步骤医务人员评估儿童发热的步骤:()识别有无可能危及生命的临床表现;()舒适度评估(见 );()评估发热儿童患有严重疾病或自限性疾病的可能性,不是必须立即做出确切诊断;()查找病因,以根据评估结果指导制定治疗策略。识别发热儿童有无可能危及生命的临床表现发热儿童的初始评估很重要。首先,对发热儿童进行常规的评估 测量并记录发热儿童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及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应确认任何可能危及生命的临床特征,包括气道、呼吸、循环的异常及意识水平下降等;并需要关注是否有脓毒症的可能性。评估发热儿童患有严重疾病的危险性在确定发热儿童有无立即危及生命的临床表现后,应进一步根据发热儿童
16、的症状及体征评估其是否存在特定的疾病或局部感染灶,是否存在提示病情严重的非特异性症状或体征。发热儿童的评估可采用交通信号灯标志,根据是否存在相应的症状及体征来识别并确定患有严重疾病的危险程度(表)。“红区”为高危,发热儿童只要存在该区任何一个症状或体征,即属于高危;“黄区”为中危,存在该区任一症状或体征,而无“红区”任一表现;“绿区”为低危,具有该区的症状或体征,而无“黄区”及“红区”任一表现者。处于“绿区”的发热儿童可在家中护理,但需了解何时需要进一步就诊。如果发热儿童存在“黄区”的临床表现,应尽快就诊;如果发热儿童存在“红区”的临床特征,应立即就诊。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年 月第 卷第 期
17、 ,Q2xvdWRWZXJzaW9uLQo?表 发热儿童严重疾病警示分级评估 症状和体征绿区 低危黄区 中危红区 高危皮肤黏膜颜色皮肤、口唇和舌颜色正常苍白(家长描述)苍白、花纹、苍灰或发绀活动力对外界反应正常、愉悦或微笑,清醒或可迅速唤醒,哭声正常有力 无哭闹对外界反应不正常、无笑容,长时间刺激方能清醒,活动减少对外界无反应、病态面容、各种刺激不能清醒、嗜睡、虚弱、哭声尖或持续哭吵呼吸 鼻翼扇动,呼吸急促:月龄,呼吸频率 次 ;月 龄,呼 吸 频 率 次 ;氧饱和度 (吸入空气),肺部闻及湿音呻吟,呼吸急促:呼吸频率 次 ,中至重度吸气性胸凹陷循环和脱水状况皮肤 和 眼 睛 正 常,黏 膜湿
18、润心动过速:月龄,心率 次 ;月龄,心率 次 ;岁,心率 次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黏膜干燥,喂养困难,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其他无“黄区”或“红区”的症状或体征 月龄,体温 ,发热,寒战,肢体或关节肿胀,肢体不能负重 不愿活动 月龄,体温 ,皮疹压之不退色,前囟饱满,颈项强直,惊厥持续状态,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局灶性抽搐注:有些免疫接种可引起 个月以下儿童发热 应当重视对于 月龄以下发热婴儿,需要测量生命体征(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并记录,必要时进行全血细胞分析、血培养、反应蛋白(,)检测、尿液检查(怀疑泌尿系感染时)、胸部 线片(如果存在呼吸系统体征)、便常规、便培养(如果存在腹泻)等。有如下
19、情况时需行腰椎穿刺检查:()月龄的婴儿,病因未明的发热;()月龄婴儿一般状况差、白细胞低于 或超过 。月龄以上的发热儿童存在 项或 项以上“红区”症状或体征时,需要行全血细胞分析、血培养、及尿液检查,必要时行腰椎穿刺、胸部 线片、血电解质及血气检查等。此外,发热儿童服用退热药后,需评估其疗效,因为严重疾病时的发热对退热药的反应相对较差。提示发热儿童患有特定严重疾病的症状及体征发热患儿伴某些典型症状和体征时,往往提示一些特异性疾病。识别这些症状和体征有助于对发热儿童做出可能的诊断。例如,发热伴颈强直、前囟膨隆、意识水平下降、抽搐,甚至惊厥持续状态,往往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热伴呼吸急促、鼻翼扇
20、动、胸凹陷、肺部湿音、发绀或血氧饱和度降低,往往提示肺部感染;发热伴肢体或关节肿胀、患肢不愿活动、不能负重,需考虑化脓性关节炎或骨髓炎;发热超过 ,且合并下列表现:双侧非渗出性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杨梅舌、口腔咽部黏膜充血、指(趾)端红肿、多形性皮疹、颈淋巴结大,提示存在 。发热的处理策略根据发热评估的结果,结合原发病,如需退热治疗,可选择以下策略。药物退热 月龄以上儿童体温 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推荐安乃近、乙酰水杨酸、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其他药物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童,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应用
21、于儿童退热。改善舒适度的护理措施 各国指南均不推荐物理降温用于退热,如乙醇擦身、冰水灌肠等方法,往往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寒战、起鸡皮疙瘩、哭闹)。同时过度或大面积使用物理方法冷却身体,反而会导致机体通过加强产热(寒战)和进一步减少散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出现皮肤鸡皮疙瘩)来克服物理降温的作用。对发热儿童进行恰当的护理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如温水外敷儿童额头、温水浴、减少穿着的衣物、退热贴、退热毯、风扇和降低室内温度等,这些方法均可通过传导、对流及蒸发作用带走身体的热量,使发热儿童感到舒适。发热儿童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临床应用基本原则(原则)即合适的病人()、合适的药物()、合适
22、的剂量()、合适的给药时间()和合适的给药途径()。常用解热镇痛药的特点及推荐用法见表 ,。临床合理使用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合理应用除了坚持合理用药的 原则,还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肝肾功能状态、药物间相互作用、特殊情况下应用问题等。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中常见的问题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均属于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起到退热的效果 ,虽然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使用较单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以降低体温的度数略多一点,但没有显著的临床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年 月第 卷第 期 ,Q2xvdWRWZXJzaW9uLQo?表 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的特点及推荐用法
23、变量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体温下降时间 起效时间 达峰时间 作用持续时间 适用年龄 月龄及以上 月龄及以上给药途径口服、栓剂口服、栓剂、静脉每次最大剂量 或 (次)(以两者中较低剂量为准)或 (次)(以两者中较低剂量为准)每日最大剂量 或 岁 以 下 (),岁 ()(以两者中较低剂量为准)或 ()(以两者中较低剂量为准)注:退热药起效一般在 内 意义,不能提高患儿的舒适程度;两药联合使用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各国儿童退热药使用指南均不推荐两药联合或交替用于退热治疗 。不推荐解热镇痛药与含有解热镇痛药的复方感冒药合用单一成分的解热镇痛药与含有相同药物成分的复方感冒药联合使用,有重复用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6 解热 镇痛 儿童 发热 对症 治疗 中的 合理 用药 专家 共识
限制150内